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_感恩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感恩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2009-04-25 08:42:15|分类: 教育阵地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包 蕾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 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既有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大学感恩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引导学生识恩、知恩,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施恩,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
【关键词】 大学生感恩教育思考
一、感恩教育的涵义
由于中国社会的主体文化始终是儒家文化,所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皆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比比皆是:从孟子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到张居正的“感恩图报,当有激于衷矣”;从血缘家庭领域的孝道到政治领域的忠君;从汉代的察举孝廉到对孝妇的彰表„„都把感恩看成是根本的道德原则,感恩意识成为中国传统的根本价值信念与基本文化立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主题,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社会学家把这种回馈特别是精神的回馈称为“内在报酬”。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人们训练发现美好并对其感恩的眼光。从个人角度而言,常怀感恩之心,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情愫”的其中之一便是恩情。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也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它将使整个社会稳定、校园和谐,是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例如把父母的付出看作理所当然,孝心和赡养观念淡漠;对素未谋面的个人或集体给予的帮助只知接受,不知责任。尤其是一些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只知拿钱而不知还贷,毕业离校后便杳无音信,欠下的债款无从催促,给国家、学校的工作造成了很大损失;还有一些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
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不知回报„„感恩意识的缺失既有家庭、学校教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
1、从家庭方面看,家长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家长围着孩子转,视考试为 “重中之重”,把上名牌、读重点看成 “人生大事”,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的权利。久而久之,家庭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心态和习惯,也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
2、从学校方面看,缺乏感恩教育。我国学生从小接受的都是“填鸭”式的知识教育,德育课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孩子养成的是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情结,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因此,我们的教育系统没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3、从社会方面看,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现代市场经济强调的多是权利义务关系、契约关系,加之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蚕食了他们的良知,感恩意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被削弱。
当代大学生基本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他们所接触和感受的多是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而对“知恩图报”等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应该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想教育来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1、认识层面。感恩教育就是要教会大学生识恩、知恩,了解自身所受的恩惠,并在内心认可这些恩惠。从心理学角度说,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什么样的认识,便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感恩的前提是识恩和知恩,感恩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恩惠并非天经地义,更不是理所当然。
2、情感层面。感恩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细心地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在认识基础上,唤起大脑中的情绪记忆,产生一种温暖的幸福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回报恩情的自觉意识。
3、实践层面。感恩教育还要教会大学生将内心的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或施恩的实际行动并形成一种习惯。
四、大学实施感恩教育的对策研究
1、大学感恩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1)正确的感恩意识。大学生既要懂得知恩图报,又要懂得如何把握正确的感恩意识。不
要因为自己受他人之恩而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报恩,把报恩变成思想负担甚至变成负罪感。感恩意识应当是由于受到他人恩惠而带来的幸福感和愉悦感。
(2)正确的感恩方式。感恩应当在自己力所能及以及社会道德和法律所许可的范围内,感恩不是讲哥们义气。更不能因对某些人的感谢而损坏了他人或社会公众的利益。感恩不仅仅是报答施恩于己的人,最重要的感恩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或者在必要的时候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报答社会。
(3)正确的施恩心态。一个人不仅要知恩图报,还应当有施恩不图回报的心态。带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个人的情感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表现。正如华罗庚所言“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施恩的前提是不图回报,这样施恩者才有会帮助别人后自身所获得的愉悦感,才会真正拥有感恩意识和感恩品质。
2、感恩教育的实施。心理学家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三个层面来实施感恩教育。
(1)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感恩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教育者可以通过大学思想品德、语文、专业课等课程,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将感谢变成习惯。学会感恩首先要从“感谢”做起,感谢教育的活动形式可以包括:倡导大学生算一笔感恩账、写一封感谢信,举办精彩感恩电影展,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征文或演讲比赛等,引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施恩。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开展社会实践,感恩教育同样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施感恩行动,鼓励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实践行动中。例如:志愿者行动,利用周末时间为社区清扫一次楼道,或者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等。
大学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树立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辉煌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2] 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2005(1).
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精选5篇)由网友“北京道落雪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欢迎大家前来参阅。篇1: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生命教育课程作业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初探和思考主讲教师:______________钱淼华___________ 开课学期:__________2012年秋季学期_______ 学生所在单位:________新闻传播学院__......
对加强大学生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的思考作为一名强烈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大学生,深刻的了解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若干思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百善孝为先”的古语,它们作为社会的传统美德历来被世人称颂。然而放眼社会,我们却不得不......
对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的理性思考http://2009-02-28 15:23:20胡余波摘要: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明晰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概念内涵,揭示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