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_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和谐社会论文”。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构建方略
A0951 胡晓强
【摘要】 构建社会王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又有着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丰富内涵;提出构建社会广泛和谐社会既体现了对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反映了对社会发展出存在的问题能清醒认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涵构建
十六大报告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目标之一。除了GDP翻两番这个总体目标,还有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决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战略任务的重要位置逐步提高,应经作为“四大建设”之一。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和谐社会是一个高层次的目标。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它具有坚实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作为社会形态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是一个高级的目标,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和特征。
第一,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之上的。和谐就是要调整矛盾,而在社会中,最大的矛盾就是利益冲突,特别是物质利益的冲突。利益冲突解决不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就无法实现最基本的和谐。在和谐社会中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关系极其合理,这不但是一个纯粹道义的范畴而是一个现实的经济范畴。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生产不是盲目的生产,而是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的调节生产并进行合理分配的生产。它要求必须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生产力总量和财富总量,并且能正确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在社会财富总量扩大的基础上正确出路社会分配问题。
第二,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适应,其矛盾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解决。这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因为在任何一个阶级社会里,无论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其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统治阶级即使采取一系列的改良措施,也不过是为了为使自身的统治,并不是为了使自己的对立阶级获得发展来推翻自己的统治。私有制和和谐社会是根本对立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是不可能有本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的。在人类最后一个阶级社会中,无产阶级就要利用有利的条件和发挥本身的优势进行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私有制,才能建立真正的和谐社会。
第三,和谐社会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有史以来,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在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再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必然会逐步地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适应;同时在这个过
程中生产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的需要,逐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状态,最终达到和谐。社会和谐的表现形式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个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关键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状态消除,彼此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是一个自由的人。
第四,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的和谐。这是指和谐是全面系统的和谐。和谐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要求矛盾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中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是最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全面的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即自然满足人的现实需求而人又不是以掠夺自然为代价,自然得到保护;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社会为人提供良好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环境,人在社会系统中能自由发挥作用,实现社会价值;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就是这三方面在统一体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又相互协作发挥整体作用;人与自身的和谐,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物质、精神、文化,社会参与中实现个人价值。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主体,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第五,和谐社会是在统一体中的和谐。它不仅是一种和谐的状态,还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过程。一般意义上社会和谐是相对于社会冲突和社会斗争而存在的,在解决社会冲突和社会斗争的过程中而演进的。只有在消除了对抗性的矛盾之后,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内部,不断克服和化解非对抗性的矛盾,并防止非对抗性矛盾向对抗性矛盾转化。这是一个在统一体中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那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问题太过庞大,需要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从总体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解决主要的不和谐,以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不和谐最为紧迫。
第一,经济方面。至少要把公平摆在和效率同等的地位上。公平和效率并非不可兼得,除非把公平的概念偷换成“平均”。在小范围内,收入差距是效率的结果,也是公平的结果。而超过一定范围,财富的差距并不促进效率,反倒失掉了公平,最终也失去了效率。在这个意义上来权衡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的得失,必将得出新的结论。
公平与效率是统一的,这一点已经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同,近年来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已经在实践这个主张。城市反哺农村,东部沿海拉动中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改革劫贫济富的税费制度,正是贯彻了邓小平“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其它人共同富裕”的思想。
第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转变粗放型、能耗型的增长方式为集约型、节约型的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建设。第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战略高度,科教兴国,文化立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站稳脚跟,不在个性解放、欲望扩张的云雾中迷失方向,最根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就是改变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改变人的需要,从生理和物质层次上的需求转变为精神文化的需求,这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社会主义必须以开放和自信的姿态批判地继承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开放新闻和言论自由,允许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但必须大力扶持主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事实上,我们注意到,传统文化和道德正在复兴,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正在增强,在“告别革命”二十多年之后,社会现实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了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背后的人的觉醒。
第四,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建设法治社会,构筑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国家并不单是政府的事,而是与每个人休戚相关。公民社会的形成提供了个人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平台,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公民社会处于物质生产和政治国家的中间环节,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一个特定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本质特征是阶级利益的存在”。在市场经济的国家中,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既可以监控资本的流动,也可以承载上层建筑的变动,减小资本和权力的勾结,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政治的民主化,这样的政治体制才是动态平衡而且稳定的。为此,需要发展非政府组织,使得各个阶层(尤其是工人和农民)都可以通过组织的方式进行利益诉求和博弈;需要促进基层的自治和民主化,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舆论监督和制度规范,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整顿吏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空想的目标,它是有现实理论和物质基础的。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也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所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案的提出都是需要多方面的论证的,但是要想解决问题必须要靠实践。我们需要不断努力,落实正确的政策,化解矛盾,协调利益冲突,最终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标准化战略[摘要]文章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定义及其内涵出发,阐述了标准化战略的功能,论述了加强标准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较为详细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姓名: 王亚东学号:200909030040专业:外语系班级:09级本科(3)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能力之一。曾庆红同志在阐述《决定》精神时特别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文章标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异与和谐的必要张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能力之一。曾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