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_再别康桥比较
再别康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再别康桥比较”。
《再别康桥》教案
一、教材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其二,作者徐志摩。本单元是学习现代诗歌,共包含四首现代诗,所写内容、表达情感不尽相同,对高一学生陶冶情性有重要作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情达意。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优美的语言中,音乐般的节奏中,朦胧的诗意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探索美。
徐志摩曾游学康桥,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他的内心有着浓浓的康桥情结,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意境优美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诗歌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掌握文中的表现手法,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难点: 把握与体味诗歌意象。
四、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接触过现当代诗歌,具有了初步鉴赏诗歌的知识积累,但自我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明显不足,《再别康桥》这样的新诗,诗意朦胧,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
我会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2、诵读法:本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自读、范读和配乐朗读等形式。
3、点拨法: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本文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4、合作探究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疑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上课之前,我会创设情境,播放英国康桥配乐(肖邦小夜曲)图片,以康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康桥的联想。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这样设计是因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
(2)名家范读。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3)配乐朗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4)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自读可以让学生试着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从而体味本诗音乐美的艺术性特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
(三)品读文本,深入探讨
品意象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2、悟真情 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 ”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3、赏形式 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点拨: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四)拓展阅读,延伸文本
比较阅读徐志摩的《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品读这首诗歌,加深学生对徐志摩及其情怀的了解。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这是一首抒情意味极浓的诗,首节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感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中间四节描绘了康桥迷人的风光,渗透了诗人无限的情思,第六节是一个过渡,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最后一节只将第一节稍做改动,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心绪。
六、板书设计
诗歌三美:音乐美——音节(押韵)
建筑美——匀称(句式)
绘画美——辞藻(意象
七、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朗诵并背诵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这一声珍重里有密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评价与反思
在本次课的设计中,本着“教师启蒙,学生学习的”原则,由师生共同完成本次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做学习的主人。
教是为了不教,教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思路。通过教一篇,几篇课文,让学生学会一类文章的欣赏,起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再别康桥再别康桥(徐志摩诗作)[zài bié kāng qiáo]《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
再别康桥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⑴,油油的在水底......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体会诗中一系列意想所蕴涵的情感。欣赏本课自然幽雅的语言以及开阔优美的意境。 情感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
高一语文优秀说课稿范例:《再别康桥》【摘要】语文说课稿的内容一般包括:讲解课文、制定学习目标、分析教学重点等,精品学习网为老师们准备了语文说课本的范文“高一语文优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