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_七律长征中
七律长征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七律长征中”。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全诗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我充分运用我校的校本网络资源,让学生在预习阶段查找有关长征的知识,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这样为诗歌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设计理念
课标要求“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运用网络查找资料、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通过声情并茂的画面,在情境中感悟;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最适合的方法,我采用以读代讲,多元化朗读感悟红军战士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三个生字礡、丸、岷,会写三个生字丸、崖、岷。能正确理解“远征、万水千山、等闲、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云崖、大渡、铁索、岷山、三军、尽开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中国地图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课文三个生字礡、丸、岷,会写三个生字丸、崖、岷。能正确理解“远征、万水千山、等闲、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云崖、大渡、铁索、岷山、三军、尽开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创设情境,走进长征
1.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的这一史实改编的电视剧《长征》的片段,我们被红军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所感动。
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谈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重温那段灿烂的历史,走近一个伟大的人物。齐读课题【设计思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用《长征》的录像片段作为导入。】
2、指导读课题
(1)“征”是走远路的意思,加上“长”,该怎么读?(2)同学们知道长征吗?
学生课前网络查找资料,传至腾讯通,学生介绍资料。这儿有段话关于长征的,我们一起看。
(3)出示文字音像资料:突出长征跨越11个省,爬过18座山,越过24条河。
读后,有什么感受 ?(长征很长,很辛苦)
之后生再读题目。
(4)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 长征
恭敬地带着你的情感读题目。
【设计思路:五读题目,教师巧妙运用了理解词意、学生资料、教师提供资料等手段,将学生带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拉近了诗歌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一个题目,做足了文章。】
(二)初读课文,感知长征
1、预习反馈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词
课件出示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岷山
指生读
不知道,就运用你的电脑查查什么意思?可以是文字,也可以用一幅图片来解释词语的意思。
交流 反馈
出示图片,你觉得是哪个词? 在读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岷山
【设计思路:为了扫清诗歌障碍及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文字、图片等形式理解“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岷山”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全诗
把词语放到八行诗里去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围绕着哪句诗来写的?
出示课件:
探究活动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围绕着哪句诗来写的?
3、个别读齐读
初读后解决问题: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描写红军长征途中历尽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讴歌了红军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作者是围绕哪句诗来写的?
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思考、交流:
1、长征难吗?哪些词体现难?(远征 万水千山)
2、哪些词语又体现红军不怕难?(不怕 只等闲)
板书“只等闲” “等闲”什么意思?平平常常,平凡 普通
“只”什么意思?只是,仅仅,不过是。在红军眼里什么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小事?
万水千山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小事。
(三)细读诗歌,深入长征
探究活动二:细读诗歌,想象意境
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2、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用“---”划出。
3、除此之外,红军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网络查找资料 图片)交流反馈
A: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小组合作学习 一:读
二:议 五岭、乌蒙、腾细浪、走泥丸 什么意思? 三:悟
交流反馈
指导朗读:当时头上有敌人的轰炸,前后有围追堵截,走这样五岭逶迤的山简单吗?读。想一想,他们空着肚子,饥肠辘辘,敌机在轰炸,再读,等闲吗,平常吗?
过渡:这就是红军眼中的山。这山,红军怕了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设计思路:教师将学生带入了一种情境,紧扣前文中“等闲”“不怕”,引导学生走进诗境,运用网络查找资料、交流资料、想象体验、对比朗读地方法,体会情感。基本上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对于距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的文章,这不失为一种方法。】
(四)课外作业
课后查找红军长征过程中感人的故事。
(五)总结全文
本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也你你们带来一首歌,想听吗? 播放歌曲《七律 长征》
2、觉得这首歌怎么样?(有气势 豪迈)
知道这首歌的歌词谁写的吗?关于什么内容的吗?(毛泽东 长征)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这首诗词,看毛泽东同志是怎样通过简洁而蕴涵深刻含义的语言,来表现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的。
二、新课学习
过渡:红军长征历千山万水,是我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是红军战士怕了吗?没有?千山,红军战士怕了吗?那万水呢? 出示课件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探究活动三
出示课件:“云崖暖”和“铁索寒”不是指气侯变化,而是讲述了两场战役。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场战役。有人这么理解:“从‘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这样理解对不对 学习要求:
1、学生上网查找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视频。
2、谈谈自己的理解
3、交流 学生把查找资料传至腾讯通
预设(1)“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是这样的。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更是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一面假装攻打这头,吸引敌军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另一面奇袭,缴获渡船,成功渡江,不费一枪一弹,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了。
此时红军什么心情?(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诗中有一个字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的一张张笑脸——暖。指导朗读这一句,读好“暖”。
那么应当用什么的语气读?(高兴、欢快)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你读,你再读,一起读。
预设(2)“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是这样的。(幻灯出示泸定桥照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桥面上只有九根铁索,对岸的敌人早把木板抽掉了,踏在桥上随时都有失足的危险,更不要说还要面对敌人猛烈的攻击了!所以,这场战役不知道牺牲了我们多少的红军战士啊!观看视频
同学们想看一看飞夺泸定桥那惊险的场面吗? 此时,你的心情如何?(学生说害怕,紧张,担忧)
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寒),那么应当用什么语气读(深沉)。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让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出一喜一悲的味道来!过渡:不管暖,还是寒,我们的红军战士怕了吗?(没有)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设计思路: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巧渡金沙江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接着让学生谈感受,最后通过朗读,让学生鲜明的感受红军战士们巧渡金沙江的欢喜及飞夺泸定桥的悲壮,以此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 C、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一幅画,你能看到字后面的这幅画吗?
预设一:红军战士们很高兴为什么呢?那些字眼能体现出战士们很高兴?
理解:三军:在古代,大国军队都设中军、上军、下军等三军。后来通常用“三军”来泛指全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探究活动四
配乐读 展开想象,呈现画面,完成创作。
你可以睁眼小声读,可以闭眼听。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红军?看到了什么样的军队?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
例:在炎炎的烈日下,大地就像是一个蒸笼,万物都失去了生机,又饥又渴的红军们却依旧在热浪中缓慢地移动着„„
在磅砣的大雨里,; 在凛冽的寒风中,; 在大雪纷飞的雪山上,; 学生汇报、点评。
【设计思路: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展开想象,呈现画面,进一步感悟红军战士们大无畏的革命净胜和乐观主义精神】
(三)拓展延伸,丰厚文本
1、出示地图:
过渡:长征历尽一年,约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上有空袭,下有围追堵截,终于在1936年取得了长征胜利。长征,这条路是用什么谱写成的?(汗水、鲜血、生命„„)师:这是一条生命的路,智慧的路,希望之路,这就是长征。【设计思路:一张地图,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胜利之后战士的心情,更深层地理解了这是一条用生命、血汗、智慧凝结的希望之路。】
2、情境引读
同学们,纵有千难万难,纵有万水千山,纵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主席回望万里征途,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化为了文中的那句话,“红—军—”一起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对,只—等—闲——!(板书)
“只等闲”的是“五岭逶迤”一起来——腾细浪 “只等闲”的是“乌蒙磅礴”——走泥丸
“只等闲”中历经过欢欣,“金沙水拍”——云崖暖 “只等闲”中也历经了悲壮,“大渡桥横”——铁索寒 所以,这“只等闲”里体现了哪些精神啊? 学生汇报。
对,这些就是革命大无畏的精神,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哪!(板书)
终于,这一切的即将过去了,“更喜”的是一起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设计思路: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在激情的朗读中感悟红军战士崇高的品质。】
3、出示毛主席站立橘子洲头的相片
这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诗人。《七律.长征》就是他创作的诗中的一首。关于长征,他还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同学们课下查找。
4、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众将士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 《清平乐
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5、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毛主席又吟道: 《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啼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教学反思附板书设计
难
七律
长征
(大无畏、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只等闲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长......
《七律长征》导学案主备:李进朝复核:徐耀祖吉留锋8月24日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2、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
.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毛泽东生平事迹和长......
七律 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 人民......
《七律长征》教案编写:仇恒亮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