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作文之我见_历年高考作文之我见
历年高考作文之我见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历年高考作文之我见”。
历年高考作文之我见(节选)
„„四九年前是各大学自行招考,没有全国统一高考——因此所谓五十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自然只能取个约数。准确地说,我分析的是1951年—1965年,1977年—2005年,总共四十四年的高考作文命题。
„„
一: 命题类别概析
古今公文文种,据梁永诲等编的《古今公文文种汇释》所载,约有四百一十七种,分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其它四大类。在书中“其它”无法归类的这一类里,他们收入了“八股文”,这样的分类是否恰当和科学,暂不在我的考虑之列。我看了田子霖编著的《八股文观止》中四百八十四篇8股文,无一例外都是代圣立言,可看作“上行文”之一种,但可能因为没有上行文那么具体的有送达人物和机构,因此他们将其编入无法归类的“其它”类之中。但八股文被纳入公文之中,本身反证了八股文不是一种创作,而是一种套路——依傍“四书”,摸拟圣贤,严守起承转合的文法——类同没有多少特点的公文。
公文在我们现今通称为“应用文”,但八股文却没多少实用价值。八股文可憎的面目,历来为人诟病,就连苏轼这样的文章高手,写出来的《王省维岁》、《作周恭先作周孚先》、《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君使臣以礼》等八股文,都令人生厌,了无生趣。至于李维新主编的《天下第一策——历代状元殿试对策观止》里,状元们回答皇帝的考题,虽有皇帝“悉心以对,毋有所隐”、“详切敷陈,毋徒泛泛”的指令,脑袋也不是南瓜,他们哪敢讲什么太真的话,到最后无非是“伏乞天恩,特赐裁择”、“冒犯圣听,不胜战栗屏营之至”、“臣昧死谨对”的话。这些话没有什么想像力,却很形象,因为我们后人仿佛看到他们回答问题时,恐惧得全身都在发抖,令人难过。今天的高考作文也承袭古代八股而来,深得代圣立言的传统。从到处空话套话、大话假话的作文来看,似可归入公文之中,因为我们现今不少公文就是做假的典范。但这些作文与八股文一样,除了拿来作为一次性使用品——考试用外,可谓没有任何价值。一般说来,作文命题,从文种来分,无非是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从文学体裁来
分无非散文、诗歌等,但这样的统计看不出几十年来作文命题的实质。我将以命题所涉内容来作些较粗浅的分类——有不少作文命题无法准确分类,不少兼有多种类型的特征——以便明了作文命题的倾向。
励志类:我所报考的志愿是怎样决定的(1954年)、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1955年)、我在劳动中得到了锻炼(1960年)、路(1977年,浙江)、不到长城非好汉(1977年,甘肃)、在我报考大学的时候、难忘的一天(1977年,宁夏)、攻书莫畏难、青松赞(1977年,云南)、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1980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年)、看图作文,漫画《挖井》(1983年)、“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1989年)、《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任意选择或不选择,中心围绕“心理承受能力”(1998年)、田中耕一获奖的启示(2003年春季卷,上海)、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2004年,全国卷一)、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004年,全国卷二)、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2004年,全国卷三)、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2004年,全国卷四)、材与非材(2004年,天津)、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2004年,重庆)、谈谈对人生、事物的看法(2005年,湖北)、凤头猪肚豹尾(2005年,江苏),共二十一篇。政治类: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论增产节约的好处(1951年)、我投到祖国的怀抱里来、记一件好人好事(1952年)记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记你最熟悉的人(1953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6年)、当社会主义总路线公布的时候、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记整风运动中的一件事(1958年)、我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以后、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1961年)、说不怕鬼或雨后(二者任选一,1962年)、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五一”劳动节日记(1963)、谈革命与学习、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65年)、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7年,北京)、他像雷锋同志那样、宏伟的目示鼓舞着我(1977年,天津)、“知识越多越反动”吗?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1977年,上海)、心中有话向党说(1977年,湖南)、《一个青年矿工的变化》读后感(1977年,四川)、苦战(1977年,江苏)、《大庆见闻一则》读后感(1977,福建)、难忘的时刻、当我想起雷锋的时候(1977年、江西)、在沸腾的日子里、谈青年时代(1977年,辽宁)、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1977年,河南)、学雷锋的故事(1977年,湖北)、伟大的胜利——难忘的一九七六年十月(1977年,吉林)、每当想起敬爱的周总理、驳“难”、在攀登的起点上、大治之年里的几件小事(1977年,新疆)、为四个现代化做贡献(1977年,山西)、难忘的日记、我们要继承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1977年,广西)、谈实事求是、在红旗下(1977年,内蒙古)、每当我唱起《东方红》(1977年,黑龙江)、从“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谈起(1977)、难忘的一天、致全国科学大会的一封信(1977年,陕西)、缩写“速度问题是个政治问题”(1978年,安徽)、一份关于改革的摘要、五十年前的今天(1987年,上海),共三十篇。
道德类:“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1964年)、改写“陈伊玲的故事”(1979年)、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1982年)、论知足常乐(1985年,上海)、习惯(1988年)、我更喜欢、清流与活源(1988年,上海)、看图作文“李雄救人”(1988年,广东)、素材为“玫瑰园的里花与刺”(1990年)、以圆形为物体,写一篇想像以及近墨者黑或者近墨者未必黑(1991年)、要学会关心别人、谈回报(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1992年)、素材为诗歌《鸟的对话》(1995年)、“我更喜欢”(1996年)、“助人为乐”为主线(1997年)、以“诚信”为话题写篇文章(2001年)、心灵的选择(2002年)、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包容(2004,北京)、自豪和平凡(2004年,辽宁)、忘记和铭记(2005年,全国卷)、位置与价值(2005年,黑龙江),共二十篇。
其它类:我的母亲(1957年)、难忘的一天(1977年,山东)、“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1985年)、“树木.森林.气候”(1986年)、评《十五的月亮》、2000年回母校(1986年,上海)、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1987年)、“借书规则”、“借书规则”实施之后(1987年,广东)、我的一点看法、中学生活的回顾与思考(1989年,上海)、史蒂芬研制火车的遭遇(1989年,广东)、欢送老师退休、时间啊时间(1990年,上海)、代拟电报稿一则、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1991年,上海)、看图作文、遥远夜空(1992年,上海)、别生活在懊悔之中(1992年,湖南、海南、云南)、关于补课报酬问题(1993年)、找回文具盒和介绍文具盒、帮同学补课该不该拿报酬(北京、湖北、湖南、云南、海南)、介绍“上海之夏”、机遇(1993年,上海)、尝试(1994)、介绍街头或乡村小店、父辈(1994年,上海)、运动会简讯、责任(1995年,上海)、初夏的时令特征、我的财富(19
96年,上海)、推荐一部电影、我看课外阅读(1997年,上海)、以“春水”一诗为题、读报有感(1998年,上海)、假如记忆可以移植(1999年)、开考时刻、以“回声”的启示主题(1999年,上海)、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题(2000年,上海)、以“世纪交流”为题(2000年春季卷,北京安徽)、如何看待世界(2001年,北京安徽内蒙春季卷)、以“如果我办专栏”为题(2001年春季卷,上海)、以中国的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为题(2001年,上海)、如何看待中外动画片对青少年的影响(2002年,上海春季卷)、以“出发”和“到达”为话题(2002年春季卷,北京与安徽)、以“面对大海”为题(2002年,上海)、以“规则”(含“规则与„„”)为题(2002年,北京)、以“水的联想”为题(2003年春季卷,北京与安徽)、以“杂”为话题(2003年,上海)、以“转折”为题(2003年,北京)、以“忘忧草”为话题(2004年春季卷,上海)、以“寻找”为话题(2003年春季卷,北京与安徽)、忙(2004年,上海)、山给你以沉稳,水给你以灵性(2004年,江苏)、人文素养与发展(2004年,浙江)、买镜子(2004年,湖北)、语言与沟通(2004年,广东)、家庭教育(2004年,湖南)、以下列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为题作文(孔子 苏轼 曾国藩 鲁迅 霍金、曹操 宋江 薛宝钗 冬妮娅 桑提亚哥,2004年,福建)、以“教育方式”为话题(2005年春季卷,北京)、打开心灵之窗(2005年春季卷,上海)、《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2005年,全国卷)、说“安”(2005年,北京)、文化生活三个镜头的影响(2005年,上海)、留给明天(2005年,天津)、筷子、自嘲(2005年,重庆)、以纪念为题作文(2005年,广东)、今年花胜去年红(2005年,辽宁)、一枝、一叶、一世界(2005年,浙江)、跑的体验(2005年,湖南)、以“双赢的智慧”为题作文(2005年,山东)、看两圆形(一稳定,一多变),自拟题目(2005年,福建),脸(2005年,江西),共六十篇。
通过对以上四十四年一百三十一篇——肯定尚有遗漏,不过以后的补充,也不可能影响我对高考作文的基本判断——高考作文的粗疏(因为有些只看到标题,未看到要求及给出的材料,故有可能分类不准确)分类,励志类、道德类、政治类所占比重是很重的,至于“其它类”也或多或少与这三类有关,只是不像上述三类那般用意彰显。政治类命题集中于1951至197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里,占一百三十一篇作文命题的22.9%,„„励志类占16.1%,在“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长大为
人民立功劳”的教诲下,非励个人之志,而是励那些大而空的虚幻之志„„仅从一般励志来看,这也是对学生的矮化和幼稚化,是成人社会对学生的不信任。今日举目四望,当我们被胡编乱造的垃圾类励志书包围,很多成人都还靠励志类书活着的时候,教育的不堪更是彰显无遗。道德类占15.2%,从八股文到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道德绑架,奉送精神原子弹,历来就是中国人的强项,这也是代圣立言的作文传统,过于强大而久远的必然反映。
至于占一百二十六篇作文命题45.8%的“其它类”,大致可分成日常生活类、科普(幻)类、社会问题类等。但我认为从命题特性来看,没有上面所分三类突出,这些命题多有泛道德、泛政治的影子。尽管„„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很小,不能发挥学生酣畅淋漓的创造性。但与此前„„相比,“其它类”作文多出现在近几年的分省作文命题中,这是个相对可喜的变化。这些命题使得考生写作时多了些选择余地,内容的多样性也相对得到了一定的展现。
„„
四 道德绑架与膨胀螺钉
„„
为了配合螺丝钉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丧失自我,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大公无私、舍己救人、公而忘私、非友即敌、你死我活等等,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你死我活的斗争哲学,至今尚存在我们的教材及作文考试中。学雷锋学赖宁这种不可学的道德人物,其实是剥夺别人为自己正当权利所做的一切努力。„„
“心灵的选择”(2002年)是写登山者的互救,本来是很好的。很多人有登山经验的人,从技术上论证,觉得如此救助人的一幕不大可能发生,这且不表。倘若学生“心灵”里“选择”了不去救那个不知死活的人,而独自下山,因为如果救他,完全可能一起死掉——至少与救活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倘若他能自圆其说,表达了自己独立的看法,他的作文你将怎样评判?当他行使自由“选择”的“心灵”,而不选择社会所强加给他的道德时,我们该怎样处置?一个人处于极限状态时,心灵的选择可否应有他的自由?话又说回来,如果只有救人一途,才是“心灵”的需要,也就是说只有一件事我们
能做,那么我们还有“选择”吗?怎么选择?除非我们陷入等额选举——其实等额选举是典型的病句、毫无逻辑,等额能“选”吗——这混帐可笑的游戏中。其实这里涉及到自由意志问题,恐怕绝非普通道德伦理能够探讨清楚。出这种题,除了给个道德说教的牢笼外,实在无助于学生自由表达。
我们的道德教育总是因为非此即彼的思维范式,把活生生的人弄得灰头土脸,自画牢笼,陷入欲罢不能的泥淖。道德教育者在这样对反复对学生的折腾中,好像寻求到了快感。其实进行这种道德教育,是个两败俱伤的结果,因为在降低学生智商的同时,也侮辱了自己求真的尊严。而通过这样的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愈来愈多,遍布全社会,又因不认识这道德的虚伪性,或者意识到这虚伪性而想从中混水摸鱼,从而使生活泛道德化,产生大量的道德膨胀螺钉。这种道德膨胀螺钉,随处可见,就像全中国有多少墙壁,就有多少膨胀螺钉一样。他们道德膨胀之功可谓巨大,作为螺钉的破坏功能也不可忽视。这些道德膨胀螺钉亦即泛道德主义者,他们在与人争辩一件事时,往往不看真伪,动辄拿道德说事,只拿出不允许他人置疑的道德优越感来,道德成了他们最后的护身符。无处不在的、泛化的道德,以及成上千万的泛道德主义者,成为扼杀普通人创造力和权利的利器。
五:比傻秘技及其表演
„„我看四十四年来的作文命题,大部分都适合装疯卖傻。„„看到一篇作文命题,你就会想到相对应的社论、指示、文件、讲话、发言、通知,像摸拟德育课,你只有往那套路里塞进一批成人们要求的套话大话、假话空话,而作为阅卷老师,也乐于鼓励这样的作文,以维持互相之间比傻的均衡态势。诚然,在政府干预教育中立及自由的情况下,老师和学生只不过是“木偶人”。„„
至于你心理脆弱,如果你不去战胜(1998年考题),你便是懦夫,坚强比脆弱先天地具有一种道德、行事的优越感。为了倡导“战胜脆弱”,提倡一种所谓健康的生活,不惜让学生变成没有思考的木头,变成听废话的垃圾桶。这样的作文命题,你若写成我就是个脆弱的人,坚强与脆弱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个人性格属于硬币的这一面“脆弱”,你让我怎么战胜?难道性格就像那枚硬币一样,将写有“坚强”一面翻过来就行了么?或者像身上的肉一样将“脆弱”那块剜掉,就万事大吉了?最终你不战胜脆弱,不仅作
文得低分,而且生存中都感到压力与歧视,于是你就只有妥协比傻,按照主流意识的规范来作文。事实上,难道脆弱的人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吗?不应该得到社会的同情吗?“脆弱”真能战胜?脆弱既可战胜,那么作为性格之一种,“坚强”是否也需要或者也能战胜?这能证明吗?又怎么去证明?要言之,这只不过典型的庸俗进化论,变态的社会竞争理念在我们学校教育和生活中作怪,急功近利成了社会的普遍选择,并成为伤害每个人判断力的病灶。
六:拿钱买瓜
„„作文写作是语文教育里真正的致命伤。这些致命伤是假、大、空,于身不亲,不说人话。《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可谓五十年来出得比较的作文之一,因为它可以提供无数种可能和结局,不是给你一个貌似有理的圈套,让学生往里钻。这样的命题,相当于小说创作,它只给定了可能,没限制你的不可能,这种想像和伸缩的自由,才是心灵和写作之必须。但也有不少写作者受常规作文的套路,往许多大得不着边际的政治话题上套,„„至于那些政治类、励志类、道德类作文题,就更只有往大话套话上写的份,哪怕是面对“其它类”中关于日常生活、社会问题的考题,也会不知不觉往说教方面靠,不能展现学生的个性和真性情。勿需举例,只要你仔细看了话题作文所给定的材料,你会不由自上地跟着他们的要求和脚步挺进,没有丝毫的怀疑,更不会有反抗。七:无趣是作文的天敌
„„写过看好看的《儿童杂事诗》的周作人说,我们提供给儿童的读物应“优美、新奇”,“不可过量的鼓动崇拜英雄的心思,或助长粗暴残酷的行为”。循此而来,学生作文代圣人立言,说成人的废话,仿佛替公家写文件,画道德圈套,杜撰好人好事,让学生去为人成人社会的诸多不是开药方,下诊断,完全是剥夺了学生自我思考的权利。对于好的文章,谁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如用减法,就是文字优美而说事(理)有趣。
历年高考作文之我见四九鼎革后,各个阶段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所经受的浮沉跌荡,全凭操权柄者的主观需要定夺一切,大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之势。从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至清朝光......
高考作文题(全国卷1)《出事了》高考作文题(全国卷2)《关于“帮助”》海南2007高考作文题为《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辽宁2007年高考作文题为《我能》广东2007年高考作文题《......
历年高考作文(精选15篇)由网友“Ve”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历年高考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篇1:历年高考作文 尊敬的王老:明天就是第100个国庆节,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科学......
2011高考优秀作文(全国卷):天道酬诚信泱泱古国,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轨迹,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五千年的风霜雨雪没有将龙的传人的那些优良传统埋没,而是历久弥新,薪尽火传,古人推崇......
2012山东高考作文题:以孙中山箴言自拟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