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引导初中学生读懂古诗词_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

2020-02-26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如何有效引导初中学生读懂古诗词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

浅谈如何有效引导初中学生读懂古诗词

平阴教研室 贾洪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诗文阅读“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对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评价要求为“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大意。”古诗词鉴赏是各地中考的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一个难点。近年来,随着广大师生对这一考点的重视,大家对这一考点涉及的各类题型及其答题模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答题的规范性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急功近利,过分地关注答题模式的选用和鉴赏术语的运用,导致许多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答题模式,生搬硬套答题格式,结果往往是张冠李戴,胡乱贴标签,答不到点子上。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学生因为只是按照考题的形式来阅读古诗词,在他们眼中,古诗词的魅力就会大大减少甚至消失殆尽。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能够真正读懂古诗词,在读懂的基础上欣赏古诗词,在品赏的过程中真正从中得到熏陶,同时形成一种阅读古诗词的能力,而拥有了这种能力,也就能在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如何让初中生读懂古诗词,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读出画面

初中阶段所选古诗词一般都是比较短小浅易流传广泛的短小作品,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简单叙事的作品,帮助学生能够读出画面是读懂古诗词的第一步。

首先要有一种整体的画面感,能够感知到画面的特质。诗的语言具有跳跃性和张力。一首诗往往非常简短,但表达的内涵是丰富的,意境是深远的。一首优美的诗歌的含义往往是借助一个个不同的意象表达的。初读一首诗歌,要能够通过一些富有特点的意象感受到画面的大体内容和画面特质。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从诗歌的题目中的“春行”二字就能判断诗歌一定是写春天之景,春行之事。再通过诗歌中的“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就能感受到整首诗所写景物是的活泼灵动的,画面的特质是明朗的。再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歌中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完全用生活化的语言,写出了老友相聚时的动作,通过简单的动作,就能感受到老友相聚时的亲切和身心自由,一股田园自由之风扑面而来。这种感受和感知是学生读诗歌的第一反应,或者说是语感的本能体现,是学生进一步勾勒描写诗歌具体画面的基础。

第二要在头脑中充分再现画面,并且能够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许多写景古诗词,展现的画面之美令人心醉。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光影流动,动静参差,那才能说感受到了美,才能叫欣赏。把头脑中的画面描绘出来,对学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描绘诗歌的画面要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具体步骤为:找全景物——为景物加修饰语——结合上下句展开联想和想象。

例如:发挥想象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画面。这两句诗所写的景物有“潮”“雨”“渡”“舟”,根据以上步骤可以这样描绘画面: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野外的渡口一片安详,周围了无人踪,空空的渡船横斜在河中,自在浮沉。

另外很多景物描写所创设的画面色彩也十分鲜明,颜色搭配合理、鲜艳,十分美丽。如《次北固山下》一诗“海日生残夜”一句,可以让学生给画面添上颜色。“在残夜中升出的太阳是什么颜色呢?大海呢?等太阳完全升出以后,江

面又是什么颜色呢?”在对颜色的添画中,学生不难想象出红色与黑色,红色与金黄色,红色与绿色的搭配。

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写了一组意象:大漠、孤烟、长河和落日,这一组意象在色彩和线条的有机搭配下构成一幅壮阔、苍凉,孤寂的边塞风光图。“直”与“圆”两字看似平常,却极准确地勾勒出莽莽荒漠的意象。“直”显出峻拔、坚毅之美,“圆”则带上温暖而苍茫之感,诗人置身于广漠塞外的孤寂感也融于其中。这是通过分析线条美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很多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见闻感受,还原古诗词的画面,让画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尽管有限,但人的很多情感在不同人生阶段却是共通的,比如亲情、友情,比如对童年欢乐生活的怀念等。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体会这些情感的生活基础,所以调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历,生活见闻,对读懂诗歌是很有帮助的。比如下面这首小诗: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一首描写山野孩子垂钓的小诗,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的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很容易引起初中学生的共鸣。在诗中,学生们甚至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找一处池塘或溪流,尽管岸边生着长着潮湿的青苔,但仍旧随意地坐了上去,专心地等待鱼儿上钩,看到有人靠近,赶紧频频摇手,怕把鱼儿惊走了。小诗很简单,再加上童年切身的生活体验,应该能想象出当时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的情景。小孩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再如下面这个小练习:

请描述《归园田居》中“带月荷锄归”所展现的生活图景。

学生可以对熟悉的景物“月”和诗人的劳动工具“锄”进行合理的修饰补充,另外题目要求中的“生活图景”要紧扣劳动归来这个特定的状况。学生联系自己的某些生活体验或者生活见闻,还原诗句的场景,就可以进行如下的描述:“如水的月色里,劳动归来的诗人,肩扛还带着几星泥土、几根草叶的锄头,神情悠然地走在两侧被浓密的深草护卫的狭长的乡间小道上。”

当然,关于读出画面这一方面,不管用什么方法和方式,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受去看、听、触、嗅每一首古诗词,让每一首作品都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独特的画面,独特的感受。

二、读出人物,读懂感情

孔子说:“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即形象,是形式,意则是内容。这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古诗词中的形象包括人、景和物。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古诗词阅读,初中学生往往忽视对人物的深入理解和体会。而“无我”的阅读终归是隔靴搔痒,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有我在场”的阅读。我重点谈谈如何引导初中生读出古诗词中的人物,也就是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形象(抒情主人公)和作品中形象(塑造的形象)。读出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读懂古诗词中的感情要关注到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树立“知人论世”的观念,这是学好古诗词的根本。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积累和掌握常见的诗人的创作风格、时代背景、生平际遇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阅读古诗词时就能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

例如关于著名词人李清照,初中学生就应该了解下面的基本常识:

李清照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生活优裕,受到很好的家庭文化熏陶,结婚后和丈夫琴瑟和谐,生活幸福。这一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此时的作品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了解了以上有关信息后,学生很自然就能够从诗词的内容和意境上分辨出其属于李清照哪个时期的作品,当然也很容易就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热爱生活、卓尔不群、豪放潇洒、活泼开朗的少女形象很容易就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的“倦梳头”“泪先流”和“载不动”的“愁”等场景中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就走进了学生的心中。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任何一首诗,都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而诗人的情感,无不与诗人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既有诗人性格的烙痕,也有时代鲜明的足迹。比如了解了王维是一个亦官亦隐的诗人背景知识,就能更好地理解《竹里馆》中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都写进这美妙无比的景色中的用意;了解了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经过和他在永州生活的境况,也就能更好地认识《江雪》中渔翁的形象,体会到诗人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精神世界。

其次是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注意联想想象。

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正确分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一首怀古咏怀诗,学生要知道幽州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就能理解作者“独怆然而涕下”真正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是“断肠”的原因。如果引导学生想象“断肠人”的身份,作品的内容就大大的被扩展了:抒情主人公有可能是落魄的读书人,有可能是失意的生意人,有可能是受伤掉队的征人„„可以进行此类联想和想象的还有《蒹葭》中的“伊人”形象,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中友人失约的原因以及诗人“闲敲棋子落灯花”时的心理活动等。

古代诗词用最凝练又富于跳跃性的语言,创设出深邃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是珍贵的文化宝藏。初中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应该以诗词本身为核心,拓展和丰富学生相关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历史知识以及审美享受,从而帮助学

生形成丰厚坚实的人文积淀,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迷人魅力和吸引力。如果真能达到这种状态,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也一定会越来越高,学生应对中考的诗词鉴赏试题也就能游刃有余了。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厚重的文化积淀,一直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积累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积累龙马潭区下大街小学许丽霞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

巧妙运用古诗词 引导学生学习初中地理

巧妙运用古诗词 引导学生学习初中地理古诗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文辞优美,琅琅上口。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祖国风光、壮丽河山的名句,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首先它说出了中......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摘要:我国古代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论,而现在的“学会学习”,也可以看作是以它的诠释。只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却习惯了把学生看......

引导自闭症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引导自闭症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邓淑敏自闭症的学生在课堂上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如果不进行干预,他们自闭倾向将会日渐严重。怎样把他们从自己封闭的......

《:如何有效引导初中学生读懂古诗词.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如何有效引导初中学生读懂古诗词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 学生 古诗词 读懂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 学生 古诗词 读懂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