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

2024-02-24 07:13:13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

交流的载体是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数学交流主要指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学习、建立与使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呢?

一、处理好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关系。生活语言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属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范畴,它具有直观、形象、零碎、随意的特点。数学语言是用来表达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规范化语言,一般包括数学概念、图形、数字、字母、关系式等,属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范畴,它具有规范化、简约性、抽象性和高度概括的特点。数学语言的使用水平反映着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反映着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程度。

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生活语言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与支持作用。因此数学教学变成老师直接应用数学符号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学生在纯符号操作中学习,从抽象中来,到抽象中去。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符号暴力”,就是老师将自己理解的数学符号、抽象符号强加给学生。在“符号暴力”中,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造成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挫折,这是一个极端。

而现在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老师比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学习前对数学的自我理解、已有理解,但相对忽视对学生生活语言的提升,忽视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化与沟通问题。如果缺乏对学生生活语言的引导和提升,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在低水平徘徊。因为学生的理解常常运用和借助的是生活语言,也叫儿童语言,是学生个体的低层次的经验水平,这是另外一个极端。

显然,上述两种现象,是老师不能正确处理好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学生丰富的,个性化的生活语言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但只是学生通向数学本质的一座桥梁,它远不是我们所要引导学生去追寻的数学宫殿。数学学习中借助生活语言,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将数学语言内化到自己的经验体系中,建构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数学活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语言,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有差异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应该适时引导学生生活语言上升到数学语言,让学生学习数学语言,掌握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并学会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思考,利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解释,建立和丰富数学语言体系,使数学语言成为学生数学思维的有力支撑,成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利器。

二、处理好独立思考与数学交流的关系。数学交流需要基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交流的时候才会“言之有物”,才能表达属于自已的见解,否则,只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没有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可能剥夺了部分学生的思考权,交流就可能成了思维活跃学生的另一种的话语霸权。

三、处理好认真倾听与数学表述的关系。倾听是数学交流的起点,没有倾听作为保障,交流就只是一种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没有倾听,交流变成了声音的一种交集,变成了个人的一种渲泄,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这在我们刚开始进入课程改革时的数学课堂中时有发生,当然也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事项。

可以说,每一节数学课都是学生在学习、建立、使用数学语言,引导学生在在数学语言的使用中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体会数学语言的优越性,不断提高数学素养,这才是有效的数学交流。

第2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小学(435005)梁红斌

在倡导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改革中,课堂交流已经被赋予新的意义,成为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已被教师们重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呢?

一、独立思考是交流的前奏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意识到交流的重要性,也都很想发挥交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很多老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只是象征性的几秒钟,就匆匆忙忙要求学生进行交流,其结果由于思考的时间不够,多数学生说不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只好当陪客、做听众,或者学生会偏离主题而作漫无边际的闲扯,抛开重要话题仅作浅层次的交流。交流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需要给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思考时间和空间,自由往往能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份自由,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思考问题或向老师提出问题。创设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说一说,也可以同桌进行交流,或者在学习小组小范围内交流,最后学生就会有足够的胆量在全班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通过交流也能促进学生再次的独立思考,因为在展示中,学生对自身有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过程,在交流中学生个体对自身的学习经历有一个回顾与反思的过程,在交流中思维的冲突与认同,正是对自我认知系统的一种整理和修正,从而对问题进行再认识和再思考,达到思维的深入和提高。

二、善于倾听是交流的基础

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静心倾听别人发言的意向和行为。其一,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间的关系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学生才愿意听。由此教师的语言要注意亲切、清楚,语态要随和、自然,面带微笑,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静静地倾听。其二,让学生掌握一些倾听的技巧,要求听的时候抓住以下几个要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听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想法有哪些不同,分析出其正确与错误、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以便进行修正和补充。教师可通过“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解释一下吗?”“谁听清楚了他的方法?能再说一说吗?”等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培养倾听的良好习惯。

三、平等对话是交流的展开

在倾听别人发言时,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还要学会对话和评价。要学会合理地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通过对话,把交流引向深入。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进行对话提问:一是质疑型提问,如“你讲的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说得更清楚些?”二是反驳型提问,如“如果是这样,用你的方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三是补充型提问,如“前面我想的跟你差不多,但是后面我是这样想的„„”通过对话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四、相互理解是交流的深入

良好的“学习共同体”要求师生、生生相互接纳、悦纳,强调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传统的课堂中,全体学生只是面向教师、独立地与教师交流,而不去思考同伴的想法,对每一个学生而言,交流的集合里只有一师一生两个元素,相互理解的对象少。然而有效的交流应该是多向交流。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基础和思维的个性,遇到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层面的困惑,也常常会有不同的解决策略。成员间的相互倾听、积极理解、悦纳对方,对于形成关系良好、思路开阔、互营互养的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效交流不仅要求交流的相互性,还要求每个学生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努力理解他人的想法,并把诸多思想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或主动反思质疑,要求学生听同学回答问题时,不一定要赞同,但起码要做到理解,弄清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即使持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也不随便给予否定,也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方式参与交流,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倾听,又保持了理解的心态,交流效果就会好一些。

课堂中的有效交流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在独立思考、静心倾听、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真诚沟通中展开的。这种“过程”的形成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课堂教学的面貌,改变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对提高学生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3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积累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积累

龙马潭区下大街小学许丽霞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根本”和“泉源”就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否则无异于舍本逐木,“塞源而欲流长”,其结果只能是费力不讨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在“流”上下功夫,而应在“源”上作文章。小学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呢?

一、加强诵读

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古人十分重视诵读。重视诵读,其实强调的就是语言积累问题。古人认为,学生学习课文,不靠教师架空分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加上教师讲解来理解课文。熟读之后还强调背诵,并要求滚雪球般记忆已学篇目。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达到如古诗所形容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住歙张”的境界

未完,继续阅读 >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