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案_兰亭集序教学案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兰亭集序教学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兰亭集序教学案”。

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普高2013-2014学年上期高一语文教学案

《兰亭集序》教学案

编者:姜治学付勇吕震审核:代素琴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2013年11月日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积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临、次、一”等词的多义性。

【重点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学法建议】

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2、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资料链接

(1)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文化知识: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体知识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4)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②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③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④作者在本文中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⑤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⑥摘录文中你欣赏的名句。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兰亭集序》教学案

编者:姜治学付勇吕震审核:代素琴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2013年11月日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4.积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临、次、一”等词的多义性。【重点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学法建议】

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2、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第二课时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意为“”)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意为“”)

二、古今异义(单音节)①是日也(是:古义:;今义:判断动词,是)②茂林修竹(修:古义:;今义:指修建、处理)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④信可乐也(信:古义:;今义:指书信)⑤向之所欢(向:古义:;今义:指方向)⑥列坐其次(次:古义:;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⑦及其所之(及:古义:;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今义:指曾经)古今异义(双音节)1.其次 古义: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2.斯文 古义: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3.怀抱 古义: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4.以为 古义:今义:认为。5.所以 古义: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6.俯仰 古义:今义:低头抬头 7.品类 古义:今义:物品的种类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2)映带左右()

(二)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三)动词的使动(1)引以为流觞曲水()(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四)形容词作名词⑴ 群贤毕至()⑵少长咸集()

(五)形容词的意动(1)齐彭殇为妄作()(2)当其欣于所遇()

(六)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七)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四、一词多义 1 之⑴所之既卷()⑵ 以之兴怀()⑶夫人之相与()⑷极视听之娱()⑸向之所欣()2 修⑴茂林修竹()⑵况修短随化()⑶ 乃重修岳阳楼()⑷修守战之具()3 虽 ⑴虽趣舍万殊()⑵虽世殊事异()4 于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⑵欣于所遇()⑶终期于尽()5 以⑴引以为流觞曲水()⑵亦足以畅叙幽情()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6一 ⑴ 若合一契()⑵ 其致一也()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⑷ 一觞一咏()⑸ 悟言一室之内()

五、特殊句式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⑵当其欣于所遇⑶终期于尽⑷不能喻之于怀 ⑸亦将有感于斯文(6)死生亦大矣(7)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8)其致一也(9)仰观宇宙之大(10)俯察品类之盛(1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2)()列坐()其次(14)悟言()一室之内群贤毕至【涉及成语】

崇山峻岭 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13)()引()以((15)放浪()形骸之外)为流觞曲水

《兰亭集序》教学案

编者:姜治学付勇吕震审核:代素琴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2013年11月日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积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临、次、一”等词的多义性。

【重点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学法建议】

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2、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第三课时

一、文本研习

1.分析段落层次:

全文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作者关于生命的独特的思考,也深深地烙上了自己主观情感的印迹,文章情感脉络清晰可循,以“”起笔,转而“”,再以“”作结。

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文章开篇交代了聚会的.和。接着以简净雅洁的文字点染了兰亭周围优美的:山峻林茂.清流映带。又描写了暮春三月融和的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就在这样一个清澄明朗,生机盎然的时空之间,作者与贤者“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这对于有着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的作者,也应该算得上人生的一种极致了,所以“”。整段文字意境,情调。

第2自然段,表达方法以为主,引出“”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作者先是感慨人生的短暂,接着列举或静或躁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王羲之处于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所以,他们中有的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都会有“情随事迁”的感慨。因为一方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方面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之长短之存灭,全然取决于自然的造化,以及最终的殊途同归。所以在这个古今共同面临生命的无奈面前,作者自然会不由感叹“”,“岂不痛哉”。其实这种情感是王羲之与与会者共有的,这是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阶层的共有特征。他们在留恋山水,饮酒赋诗的风雅之余内心常不无苦闷.伤感。魏晋时代,不仅最高统治者,而且一般世家豪族都妄想长生不老,有吃药服散的风气,连王羲之这样的人也不例外。因此即便在赏心悦目之时对于“死生”仍不能不想。这一段文字情调明显低沉。

第3自然段,在上文基础上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关于生死的哲理思辨,明确了作者深远的立意。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感慨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是何其相似,既然古今同为生死无常兴叹感慨,可见庄子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妄之词,其实这里作者也是联系当前,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消极虚无的人生观;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来,推想出“”两句,作者由自己对古人的兴感之作的感慨推想后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也应同自己是一样的,后人也会面对今人之文慨叹,只是现今一切那时早已为陈迹,这种无情的变迁又引起了作者的悲叹;悲叹之余,作者用“故”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情形就应记录下来,能使后人了解今人的兴怀,也感触我的情志。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因此这种喟叹不能认为是消极的。

由上可看出,全文感情的变化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在思想内容上,本文不仅从一个方面表现了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而且作者对“死生”的理性思考,更激发我们去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存的意义,去思考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2.艺术手法

这篇散文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文章语言朴实,清新疏朗,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如,用“”“”写自然环境,仅16个字,就写出了兰亭山水之优美。文章在表达上多直抒胸臆,如,引孔子“”,接着深沉地感叹“岂不痛哉”,读来情韵绵邈,极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在句法上,骈散兼行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洒脱流畅,音韵和谐,如其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书法艺术,具有一种和谐自然的美。

二.问题探讨

1.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序》有关的语句。

2.作者在本节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集序》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三、学习小结

四、作业:背诵本文

兰亭集序教学案

《兰亭集序》教学案【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

《兰亭集序》教学案

《兰亭集序》优质课教学案语文组 刘定伦学习要点: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案

《兰亭集序》教学案※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

《兰亭集序》学案

《兰亭集序》学案......

《兰亭集序》教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力目标: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

《兰亭集序教学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兰亭集序教学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兰亭集序教学案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学案 兰亭集序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