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_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开明中学陈辉圆
一、教材分析
1、课文内容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内容相对集中,情节相对较为完整,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非常生动。本文回忆了童年时和祖父在后园的快乐生活,表达了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也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师生互动,反复诵读,探究、品味、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捕捉作者单纯而又复杂的情感,感受文章中的自然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学会在阅读中捕捉信息,掌握时间、地点、人物及人物的活动、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寂寞凄凉的人生中回忆天真童年时复杂的情感。
二、教法
1、谈话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
2、朗读法: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的读品味、感悟文章的情感。13、讨论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学法
1、朗读法:反复诵读,进入情境,体验、感悟情感。
2、勾画、批注法:读书时动脑动笔,留下阅读的心得。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理念
欣赏文学作品时,学生能够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五、媒体设计
利用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简介,便与学生理解作品内涵。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老家度过的,老家的屋后有一个很大的堆,堆上堆下满是树,树林里有野兔子,还有鸟窝。夏天下过雨,树根旁就会有一窝窝又肥又白的蘑菇„„这是我的童年家园,常常在梦境重现,每个人都有童年的回忆,许多作家用文字再现童年,怀念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一篇文章。
二、自主阅读: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
萧红(1911~1942),(1911--1942),现代女作家,原名张张迺(nai)
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萧红”是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卢隐、张爱玲、石评梅)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人物。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景、情):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三、反馈交流:
1.用一句话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童年时我和祖父在后园无忧无虑的生活。
2.我家的后花园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
A.生读课文,找出集中写景的段落
B.齐读2-6节,说一说这座园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美丽 生机勃勃)
C.文章怎样表现园子的美丽与生机的?
多角度有形、有声、有色的描写,大量的动植物的列举
D.你能想象出面对这许多动植物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吗?(专注、好奇、热爱、亲近大自然)
E.自读课文27—30节,思考怎样读符合你对文章的理解。
F.指名同学朗读这部分文字,感受园子的特点。
(自由无拘无束)
3.结合课文说说“我”和“祖父”的形象
• 提示:可以从以下语句体会祖父的形象:“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
边。”“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
4.展开想象用你的话描绘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画面
示例:
一幅生机盎然的花园中的天伦之乐图。在美丽、充满阳光、生机盎然的园子里,勤劳慈爱的祖父正在悠然地劳动,小孙女则在旁边无
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玩耍,没有痛苦,没有忧愁,没有烦扰,大花园里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5.用二三句话准确概括文章中心,提示关键词:回忆 表达
四、深入探究
1、如果童年的你生活在这座院子里,想象一下你的童年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幼小的萧红又是怎样度过的呢?这样的童年除了无拘无束有没有别的滋味?
2、回忆性文章写的是过去的事,但文章是当下写的,不可避免要流露当下的情感,让我们再来看看萧红写作时的境况。
创作《呼兰河传》的1940年,作家萧红已经经历了太多的人生苦难和情感挫折,内在病痛的折磨和精神上的荒凉与寂寞令她拿起笔,试图从童年的记忆中寻找到精神的慰藉
3、两种基调的共存:虽然节选部分无疑充满了孩子般的热闹和童趣,但贯穿小说全篇的成人叙事者那悲凉、荒原般的气息在节选部分是潜隐的,它体现在孩子在雨雪天、冬季及无人陪伴日子里的孤单和寂寞里,体现在家人的漠视中,也体现在后园热闹的景致的反衬中。
五、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鼓励创作,写一段回忆童年的文字,要注意用儿童的口吻表现生活。
七、板书设计
后园生机勃勃、美丽
我天真、活泼、好奇
祖父慈爱、宽容、勤劳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梳理文章,整理人、事、情,由浅入深,准确概括文章中心。并且反复诵读,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和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微妙的情感,从而激发起关注生活,表现生活的写作激情。
《呼兰河传》溧阳余桥实验学校姚国美学习目标:1、了解并感受自由快乐的后园生活,感悟“后园”的丰富内涵。2、深切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学习过程:一、导入1、看到童......
呼兰河传》阅读考级试题1.《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B)最具代表性的作品。A.冰心B.萧红C.鲁迅D.老舍2.不断给呼兰河小城的人们带来不便,并充满危险的是(D)A.黑龙江B.呼兰河C.西二街D.东二街......
呼兰河传语言本身的情感/语言本身等同的某种情感表现方式——内容同形式之间无法分开。举例:、小说的第一章,人物都没有名字,他们只有某种身份,是一种非特定性的人物——呼兰河......
《呼兰河传》读后感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鲁迅也曾说她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然而她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她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不幸......
《呼兰河传》读后感《呼兰河传》是女作家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作品写于1940年,发表于1941年,而作者萧红于1942年逝世,时年31岁。不知道在我们生命将终止的时候,我们会留恋的是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