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_中国石油化工发展趋势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石油化工发展趋势”。
中中国国石石油油化化工工集集团团公公司司发发展展历历史史分分析析
赵 聪(No.201001040108)
成都理工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四川成都 610059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的特征。目前,中国石化正在向规模大型化、布局集中化、炼化一体化、生产园区化方向发展。其次, 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来看, 中国石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西强、中部弱”, “北方强、南方弱”,“沿海强、内地弱”的分布特征;辽中南、京津冀和沪宁杭等八大石化产业基地已成为支撑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石化;空间格局;集聚
一、中石化的成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这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此,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正式宣告成立。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胜利油田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江汉石油管理局、河南石油勘探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输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石化总公司。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二、总部的区位选择
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公司总部最为重要的权力之一就是资金控制。作为一家在香港、纽约、伦敦、上海四地交易所成功发行股票上市的全球性大公司,中石化总部的视野是全球,所考虑的时间尺度也较为长远。因此,总部的区位要求可以概括为:(1)便利的交通运输;(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有大型企业主管部门多为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这些机构均位于首都、直辖市和省会。中石化的总部选择也不例外。其总部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北京是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中国第二大城市。因此,北京基本能满足中石化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
图中石化总部所在地
三、子公司及其区位分布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销售和综合利用;石油炼制;汽油、煤油、柴油的批发;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储存、运输;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设计、施工、建筑安装;石油石化设备检修维修;机电设备制造;技术及信息、替代能源产品的研究、开发、应用、咨询服务;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宽广的业务范围决定了中石化拥有大量的子公司,中石化公司现有油田勘探开发、炼油、化工、销售及科研、外贸等全资子公司、控股和参股子公司、分公司等共90余家,经营资产和主要市场集中在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东部、南部和中部地区。
图
2中石化深圳子公司
图3
上 海 子 公 司 分 布
图4 中石化广州子公司
四、中石化的组织结构
我国真正意义的公司建立时间较短,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公司又与以前的机构关联密切,相应的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还未充分体现出来。在改革开放以前,经济体制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府干预性强,国有企业无自主经营权,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管理高度集中且局限性强,国有企业无决策权,造成企业积极性低,人浮于事,没有灵活的决策手段和方法。国家规定的计划只能超额完成,不准更改。而且指令不一。有些指令相互矛盾,没有综合考虑,弄的企业目标混乱,无所适从。中石化在美国上市后,遵照《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萨班斯法案)对在美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及其披露的相关规定,中国石化于2003年迅速成立了由董事长、总裁和财务总监组成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协调内控制度实施和完善的相关工作,各分(子)公司设立相应机构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编制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实施细则,承担本单位内部控制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石化参照国际模式,构筑了新的公司架构,初步建立起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和专业化经营的事业部制管理体制。该体制的框架是一级法人为主、三级管理,即:总部是投资决策和资金运营中心;事业部、专业公司和子公司是利润中心;分公司是成本控制和生产管理中心,从而较为清晰地界定了有关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的内部控制框架。在职能分解上按照业务范围组成由油田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和油品销售等四个事业部为主体的利润中心,分别管理作为成本中心的下属分公司并负责下属分公司之间的协调。中石化与事业部之间、事业部与分(子)公司之间均采用经营承包方式,以层层落实委托、受托控制责任。13个职能部门、各事业部以及下属分(子)公司彼此相互独立,均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建立,在经营管理上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其职责范围没有重叠和交叉。但中石化总公司作为投资中心保留了预算、人事任免和重大投资决策等权力,并运用利润、成本等绩效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从而形成了控制主体明晰、责权利对称和管理效率较高的控制体系,较好地降低了协调成本和控制成本。在法人治理结构上,中石化建立了股东大会(权力机构)、董事会(决策机构)、监事会(监督机构)、总经理层(日常管理机构)四个基本组织框架。在成员构成上,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在权责分派体系上,董事会被授予股东契约控制权的绝大部分,并基于其下属的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等三个专业委员会的建议,行使聘用和解雇高层管理人员、重大投资、兼并和收购等战略性的“决策控制权”(一般剩余控制权),并将日常的生产、销售、雇佣等“决策管理权”(特定控制权)只授予了公司经理层(包括各事业部),但没有授予作为成本中心的分(子)公司。
图5 中石化公司COSO内部控制体系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图
五、国内增长的空间轨迹
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石化产品生产与消费国。纵观中国石化工业发展历史, 可大分为萌芽、快速发展、稳定发展及加速发展四个阶段。在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图1)。
图1 中国石化企业发展和布局图
(1)
萌芽阶段(1953~1962)
新中国成立初期, 仅有玉门、延长、锦州、锦西等一些小炼油厂, 石化产品尤其是成品油供应紧张, 主要依靠进口。1954 年, 在吉林市布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石油化工企业。于1956 年建设了兰州化学公司, 并以石油气为原料, 采用沙子炉技术建成了中国第一套乙烯工业化生产装置, 这标志着中国石化工业的起步。
这一时期的中国石化工业尚处于萌芽阶段, 受到原料的制约, 发展缓慢, 布局主要集中在西北及东北等石油储量丰富的内陆地区。(2)
快速发展阶段(1963~1977)
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建成投产, 中国的原油产量迅速增长, 石化工业有了稳定的原料供给和物质基础。在这一时期, 中国炼油工业迅速发展, 形成了大庆、胜利、大港等一批大型炼化企业。之后, 中国利用国内自主开发和国际引进的技术, 兴建了燕山石化、广州石化等一批炼油厂和石化企业, 为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中国的产油区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等地, 炼油及化工企业也集中在这些地区。此外, 作为原油主产区的西北也有相当数量的石化企业布局。这一时期, 中国石化工业主要布局于内陆地区, 具有临近原料与靠近市场布局的双重特征, 但原料地仍是影响布局的主导因素。
(3)稳步发展阶段(1978~199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对石化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 石化工业的发展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3 年, 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学工业总公司, 并将原属石油部、化工部及地方所有的38 个炼油、化工、化纤、化肥厂以及21 个其他企事业单位统一划归总公司管理。这一时期, 中国各种石化产品尤其是乙烯、三大合成材料的生产发展迅速,先后建成齐鲁、大庆、金山(上海石化)、扬子、茂名、吉林等6 套30 万t/ 年乙烯工程,以及抚顺、天津、盘锦等多个14 万t/ 年的乙烯生产企业, 此外还建设了一大批三大合成材料的生产装置。到1997 年底, 中国的合成纤维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 原油加工能力居第4 位, 乙烯产量居世界第5 位, 成为世界石化工业大国。
这一时期, 中国石化工业布局重心明显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 东北、华北仍是布局的重点, 此外长三角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石化企业布局。临近市场成为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4)加速发展阶段(1998~至今)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参与国际产业竞争, 中国于1998 年对国有石化企业进行重组和体制改革, 形成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产销一体化格局, 进一步与国际石油石化公司接轨。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海油成为带动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三大公司, 推动中国石化工业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阶段。1998 年末至今, 中国石化工业对现有产能如大庆、齐鲁、吉林、扬子、茂名等石化企业为代表的全国性的乙烯扩能改造的基础上, 在闽、粤、桂和琼等省区新建了大型炼化企业。
这一时期, 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国内企业的大规模更新改造以及对产能和技术的提升;另一方面, 则是国外大型跨国石化企业在沿海城市的大规模投资。从布局特征来看, 东部沿海地区仍是石化工业发展的重点, 但重心有南移的趋势, 临近港口成为重要的布局因素。
六、国际增长的空间轨迹
在2011年度全球500强公司排名中,中石化高居第五。取得如此业绩,与近年来中国石化一系列国际化大型项目建设密不可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快的形势下,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中国石化,或“走出去”,或“引进来”,在石油业上、中、下游各领域,与BP、埃克森美孚、壳牌、沙特阿美等国际石油石化公司合资合作,建成了一大批大项目。
中国石化上游是“短腿”,上游原油自给率只有20%-30%左右,除了中海油和中石油提供原料以外,现在中国石化原油加工量的65%依靠进口。中国石化必须走出去,一方面是要通过贸易、收购兼并、共同合作,弥补上游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也是要让世界油气资本市场响起中国石油企业的声音。
2001年1月,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SIPC)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石化“走出去”战略的全面实施。当年,中石化“走出去”的战略区相对集中,将目光更多地汇聚中东。中东也是中国原油的主要供应国,约占50%,其中,最多的是沙特和伊朗。而中石化作为进口大户,占中东原油总进口量的80%左右。
2001年中国石化找到了第一个海外合作伙伴——伊朗国家石油公司。两年后,中国石化在伊朗卡山区的第一口油气井开钻。这是一口日产1000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油流井,放喷燃烧火焰高达四五十米。2004年,中国石化向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伸出热情的手臂,开始进入了沙特的天然气开发领域,并于同年3月,通过竞标成功拿下了沙特鲁卜哈利盆地B区天然气勘探开发权,获准对该气田进行风险投资。
除了中东外,中国石化先后在哈萨克斯坦、阿赛拜疆、吉尔吉斯坦等地获得海外权益油约31万吨。目前,中国石化已经成功登陆世界上最大的油气富集区沙特阿拉伯,并在加拿大、伊朗、沙特、加蓬、哈萨克斯坦、也门及厄瓜多尔等国家参与当地的石油及天然气项目。
石油石化产业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近年来,中国石化不断加大海外能源的投资与建设力度,并在油田资源储备与开采等石化上游板块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同时,作为全球第二大炼油公司和第四大乙烯生产商,中国石化也开始着力于炼化业务的海外布局。2011年3月,中国石化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宣布将共同投资建设沙特延布红海炼厂项目。此次中国石化在新加坡建设润滑油脂生产基地,将有利于发挥润滑油业务在国际市场开发中的品牌效应,以此提升中国石化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基于润滑油是能源化工公司的形象代表,与其他跨国公司一样,中国石化一直高度重视润滑油业务的国际化发展,并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计划。第一步是重点开拓亚太市场,第二步是实现海外建厂,第三步是逐步建立起全球营销服务网络。近几年,长城润滑油海外业务发展迅速,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增长率超过50%。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石化润滑油迈出国际化发展的第二步,开始海外建厂,并将自己的目光投射到新加坡。
一直以来,新加坡已成为国际能源化工企业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中国石化选择在新加坡建设润滑油脂项目,有利于借助新加坡独特的油品贸易枢纽地位,促进润滑油国际化业务的快速发展。
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化工公司之一,面向未来,中国石化坚持实施资源、市场、一体化、国际化战略,确立了建设国际一流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的战略目标。而新加坡润滑油脂项目则是中国石化国际市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步。随着基地的建成,中国石化润滑油将实现由产品贸易到技术和品牌输出的新转变,在海外市场上建立起投资、生产、营销、管理一体化的经营模式。由此以新加坡为起点,开启国际化发展的新征程。
七、中国石化工业空间分布格局
中国石化工业布局相对不平衡, 经济发达的东部和原油产量相对较大的西部地区要强于中部地区, 原油传统生产地和石化工业基础雄厚的北方要多于南方, 港口众多、对外联系便捷的沿海地区要多于内地, 形成“东西强、中部弱”, “北方强、南方弱”, “沿海强、内地弱”的空间分布格局。
从地区来看,石化工业主要布局于华东、东北、华北、华南、西北和华中六大地区其中以东北、华北、华东地区的石化工业最为集中, 产能和石化产品占全国的比重最大。2005年, 东北、华东、华北三地的原油加工量达到17708 万t , 占全国的6910 %, 华东、东北、华北三地的乙烯产量达到594164 万t , 占全国的7817 %。东北、西北地区现有的石化产业已远超出本地区消费需求, 处于相对过剩状态;华东、华北地区的石化产业经多年建设基本能满足本地消费需求;华南、华中地的石化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远不能满足本地区的消费需求;西南地区至今还没有大型石化企业布局, 成品油及石化产品消费主要从外区调入(图2)。
从省区市来看, 辽宁、黑龙江、吉林、北京、山东、江苏、上海、广东等东部省市的石化工业的实力最强, 集中了中国一半以上的石
表1 2005 年八大石化基地原油和乙烯产能和产量(万t/ 年, %)化企业。这些省市集中了中国大部分的原油炼化以及乙烯、三大合成材料等下游石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尤其是辽宁、上海两地的石化工业实力最为强劲。2005 年, 两地的原油加工量和乙烯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1917 %和412 %、718 %和2112 %
八、石化基地的区域发展格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黄渤海地区对石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这些地区已成为中国石化工业的核心集聚区。东北地区作为石化工业的传统集聚区, 凭借其资源禀赋、工业基础以及国家“振兴东北”的政策等优势, 在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长江中游地区的石化工业实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强。总的来看,“八大石化产业基地”(表1)是支撑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基础。
九、中国石化工业区位演化特征分析
中国石化工业空间格局的演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在大空间尺度趋于分散, 在中等空间尺度则呈现集聚的特征, 临港、接近市场布局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1)大区尺度分散与区域内集聚并存
中国石化工业在七大区域层面上呈现相对均衡布局的特征, 而在省区层面上则呈现集聚的特征。从大区尺度来看, 大部分石化企业在起步阶段都布局在东北和华北地区。随着华东、华南、华中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及西北地区原油探明储量的不断增长, 这些区域的石化工业发展迅速, 占全国石化工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而东北、华北地区的石化工业发展相对缓慢, 占全国的比重在逐渐下降。而从中观尺度的省(市、区)级空间来看, 中国石化工业的集聚度较高, 在发展初期集中于辽、黑、京、沪等少数省市, 之后呈现出一定的分散布局的趋势。近年来, 石化工业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不断向沪、浙、鲁、粤等区位优势明显的省市集聚的趋势。表2 中国石化企业生产能力与港口的距离(万t/ 年, %)
(2)临港布局特征明显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经济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其对外联系的便利性, 成为全球政治、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在此背景下, 中国的临港城市逐渐发展为区域间联系以及国际联系的主要门户城市和产业的核心集聚区。近年来, 中国石化工业呈现出由内陆地区向临港(包括海港和沿江港口城市布局的演化态势, 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茂名等临港城市正逐步取代大庆、吉林、兰州等内陆城市成为中国石化工业新的空间格局下的中心城市。
从距离港口的远近变化可以看出, 临港地区正逐渐成为中国石化工业的集聚地。1988年, 距离港口200km 范围内的石化企业的总炼油能力为11152 万t , 占全国的7419 %;2005 年这一指标达到25720 万t , 仍然占全国的74 %。乙烯装置临港布局的趋势也很明显, 1988 年, 距离港口200km 范围内的石化企业的乙烯产能占全国的比重为5015 %;从1996 年到2005 年, 这一指标一直保持在60 %以上(表2)。结语
从宏观空间尺度来看, 中国石化工业呈现出“东西强、中部弱”,“沿海强、内地弱”,东北、华北、华东三大地区的石化工业相对集中的空间分布格局;从中观区位布局而言,黑—吉石化基地、辽中南基地、京津冀基地、山东半岛基地、沪宁杭基地、闽粤琼桂基地、长江中游基地、西北基地等8 大石化基地, 是构成中国石化工业的主体框架。从微观企业区位选择分析, 大型和超大型原油加工和乙烯项目主要向沿海地区集中。总体而言,中国石化工业正在向规模大型化、布局集中化、炼化一体化、生产园区化方向发展。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夏超 11043041054目前,中国石化正在向规模大型化、布局集中化、炼化一体化、生产园区化方向发展。其次, 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的空间分布格......
管理学心得体会进入大二,经过了一学期的企业管理的学习,管理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工商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管理论文......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营销策划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英文缩写Sinopec Group)是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经济活动分析一:公司简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英文缩写Sinopec Group)是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
关于印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设备管理办法》的通知各有关单位:现将重新修订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设备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二〇一〇年一月十四日1 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