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论文_高校大学语文论文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大学语文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校大学语文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

记得在很早的时候,因为一篇《道士塔》而突然对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产生了兴趣,那时候仅在上初中,对他的文章产生兴趣主要由两个原因:一是道士塔就在我从小长大的城市,它所拥有的名胜古迹被写成了文章发表,内心有一种不以言表的自豪;再者,还有就是他硬笔下的文章与那时的内心产生了共鸣,同时对这片土地沉睡历史的忧伤,以及在那个遥远地方特有的苍凉,土地的辽阔带来的沉寂,就像那千年的岁月历史。而更深层次的,我想还有就是人类共同的对一种辉煌文明没落的伤痛。当然,一个中学的理科生,对那些更深层次的感觉恐怕只有意会,却难以言表了。而在用文学色彩的语言来描述,就显的更难了。后来,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应招下,离最初的感觉越来越远,只是完全为了应付那些空空的考试。渐渐地疏远了这些。但是,记得高二时的语文老师很好,她经常给我们讲一些有关文学方面的知识,又一次讲到了余秋雨先生,说到余秋雨深陷中国文人的口诛笔伐之中,对于他的这种写古情怀的不满,认为这是逃避现实,或者认为这是以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等等。那是老师并没有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也留给了我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先入为主的应试教育教导我们要写光辉面,可能是古事不太积极吧。但转而没有多想,把这点记入了自己的素材本,既然大家都批判,总有些反面例子的时候。在随后的时间里,由于地理上的限制以及高中生活的极度紧张的因素(用当时一句调侃的话说“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当然,吃的不知比猪好多少,干的和牛却没有可比性。)此后就很少再接触到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了。

而在选了大学语文之后,由于要写有关文学方面的论文,想不起到底自己可以写个什么样的,最后想起了余秋雨先生,想起了那本《文化苦旅》,想起了自己曾经的那个问号。于是,再一次洗净手,静下心来,捧起书,走进一个作家,做一个恭敬却不合格的学生向他学习。这一次,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余先生,我选择了从他所写的三本书开始——《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千年一叹》。就算是在这个时候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吧。

这三本书从时间先后上划分,当然最早的是《千年一叹》,出版于千禧之年,是应香港凤凰卫视之邀,在2000年即将来临之际,驱车自西向东,横跨欧非亚大陆,途经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尼泊尔,最后从西藏进入中国,经过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以及几个古代超级帝国所做的一部旅行日记。其次则是《借我一生》,出版于2004年,以余秋雨从自己出生记起,记述了余氏家族的兴衰,以及家族中诸多人物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我等不到了》出版于2010年,也是对家族中诸多人物的记叙,只是这一本中对于自己曾祖父辈描写更多,淡化了成长的经历,更多的是以余家人的角度,从对余家祖先的追溯为入口到现代,以余家的灾难来暗示一种中国式的灾难,一种自古的灾难,从国家到文化的灾难。再到当代的时候,也有对中国近几十年文化特征介绍。

而这几本书中,时间跨度最长的则是《我等不到了》,追溯更早一些的也是《借我一生》,以余家的根源追溯到姜子牙、秦代,到后来的发展到《元史》中一个叫做余阙的官员,“余阙,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世家河西武威,父沙喇臧卜,官庐州,遂为庐州人。”再到蒙古人改姓余氏等等,以余氏家族的发展历程,突出了一个与余姓相连的词——灾难。也就是对这本书中,余氏灾难延续的伏笔。进入近代,余氏家族余鹤鸣和朱氏家族的朱乾利的人生经历,则铺开了朱余两家后来几十年的纠缠不断的联系,包括联姻,包括回乡。余秋雨的父母的婚姻也在其中。而两个家族在两位老人上海闯荡几十年后,都拥有了一笔不小的家产,却都同时败落在了祖父辈,伴随着抗日战争,以及种种生活的恶性,慢慢的消亡。余家最先破产,标志事件是祖父的病逝,留下了大批的鸦片债,败尽了家产,祖母卖去了房屋用以还债。并带着七个子女搬离了租界,住进了贫民窟。由于战争,灾民的增多,使得贫民窟中的传染病肆虐,在很短的时间内,余秋雨的三位叔伯,一位姑姑相继病逝,这使得祖母

更加的悲痛,但是祖母还是坚挺着,维持着这个家。为了给余秋雨的父亲志敬办理婚事,也是为了减少开支,为了生存,祖母带着朱家二小姐,也就是志敬的妻子,余秋雨的母亲,回到了乡下,而志敬则在婚事之后留在上海继续工作,朱家在嫁了两个女儿以后,再加上余秋雨外祖父的赌狗,气数也将尽,变卖去了房产,回到了乡下。抗战胜利后,余秋雨降生了,而这一年,余秋雨的另一个姑姑志云,由于难产死在了上海。至此,余家只有秋雨的父亲与叔叔志士。而在这里,灾难似乎远没有离去的意思,他还在酝酿更多的痛苦。志士为了追求理想,去了安徽,在那里继续参加革命工作。至此,余家过去千百年的灾难结束,而对于后来,灾难依旧在延续,他似乎并没有远去的意思,还在酝酿着更多的痛苦,只是与诗有关,与文化有关。此后的时间,结合《借我一生》与《我等不到了》,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前的时代,在两本书中都为我们记述了大量余秋雨的童年时光,在那个天真无邪的岁月中,余秋雨先生代村人写信,记工分,四岁就进入小学年念书,母亲害怕小孩子被禁锢住,就代其写假期作业,以及自己游荡在这乡间野岭的记忆碎片。用一个小孩子的记忆来见证新中国成立之后古越大地乡村发生的变化,比如“依旧贫穷,却不再无望”的文化普及,有扫盲、放电影。还有整顿旧风气,惩治“恶婆婆”以及“懒汉”运动。以及自己的祖父被打为破产地主趣事。而更多的童年情怀,则潜藏在那大山深处,在那带给人们以无尽想象和会议的传说,以及那发生在广阔天地间家长里短的故事,组成了余秋雨先生的童年。到中学时,余秋雨的母亲担心乡村教学的质量,于是便又一次搬回了上海,而秋雨代人写信以及记工分所积攒的功底,使他轻易地考进了重点中学。但是,对于乡村那种淳朴气息下的生活,以及那种有黄鼠狼陪伴的无拘无束自由学习的环境,仍旧是充满了怀念。在上海,余秋雨目睹了姨妈仿效祖母终生未再嫁而专心致志培养表哥,从一个拥有高贵品质的夫人,向市井小民的转变。叔叔仍旧对祖父的阶级身份反感,并且对于文化的喜好,内心隐隐的一种悲伤。还有一些余秋雨发生在学校里的故事。通过这些,像我们描绘了属于那个过渡时代下不同阶级任务的特征,落魄姨妈的好面子,革命意志坚定的叔叔的忧伤,以及遗落了的外祖父对于过去生活的怀念。在度过了一个相对平静的时代后。进入了*,对于余家一场灾难又开始了。第二阶段中,余秋雨的父亲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举报,比如在解放后的第三天,有一个人在江宁路边掏出一本写了一句反共言论的本子,余志敬看了却没有把那人扭送公安局(而那时是没有公安局的)而被列为批斗对象。后来又因为一句“过河拆桥的主语是谁”而被定义为是为陈显丕、陈毅翻案,卷入了更大的**,被停职关押在一间单位的房子里,进行隔三差五的拼斗,朋友们的相继揭发使他充满了绝望,一个最顶层的人,如何能够翻得起两陈的案子,他萌生了自杀的念头,但是叔叔剥夺了他这个权利。余秋雨的叔叔因为喜好《红楼梦》而被人揭发,被批斗,而拼斗他的人,则是他曾经追随的人。而且他暗恋的人,也开始对他冷眼相对,叔叔受不了这种侮辱,选择了自杀,在三次割脉之后,终于离开了人世。所以,父亲失去了选择自杀的权利。他成为了祖母七个子女中唯一希望。由于*,学校也几近停课,而由于父亲被打为右派,失去了生活来源使余家陷入生存危机。弟弟们被迫去做工,祖母为了节省开支,也要回到乡下,而余秋雨为了减少一个人的开支,也为家里补贴一下,下乡做了知青。在开荒太湖的时候,*的阴影始终没有散去,即使是在非常沉重的劳作下。大家的书被没收烧掉,一个女孩曾经因为被叫做过外交部长而被调查,最后被迫自杀。那个时代所带来的令人感到恐怖的文字的力量,仿佛用用王洪文的一句“对于巴金,不枪毙就是落实政策”就可以感受得到的践踏。在那个大混乱的年代,无数人被打倒,无数的人张牙舞爪,披着文化的外衣,为虎作伥。后来,下乡结束后,回到上海,参与了挖防空洞,和新教材的编写(内容主要以鲁迅的为主),在极左的风声突紧的时候,余秋雨在朋友的帮助下,回到了奉化老家,在那里的一座蒋介石私人图书馆中,度过了那段时光。*中,任何一句话似乎在经过推敲之后,都可以成为定罪的依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字的力量,多少人为之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旦被恶人利用,似乎就是无穷无尽的灾难。最后,*结束

了,被打倒的人大都已平反,而那些对于*的清查,似乎不比*逊色,仿佛又是一场*,那些真正的打手,似乎一直还在等待,等待着下一次的出手,等待随时整人,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也迎来了中国的新发展,而余秋雨的事似乎也起了步,担任了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在*之后的探索期中为上海乃至全国文化的复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在他辞去院长之后,曾经对他不满的一些人,似乎也已找到的一丝契机,开始了对他进行的铺天盖地的攻击,围攻,这种在文化上的斗争,似乎更加的便捷,更容易有这种三人成虎的效果。比如:《余秋雨,甭给我谈文化》,《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学问与文章》等一系列批判性的文章铺天盖地,不胜枚举,更有甚者直言余秋雨是*余孽。

或许,灾难是余氏家族的一种存在方式,千百年来,始终无法逃脱,而在这里,我想到了一个词叫做敬畏小人。你在明,他在暗,他可以捕风捉影,随意编造故事,并以此为依据对你进行大张挞伐,而你去不能够以牙还牙,因为它们是小人,或者是真正的余孽,永远在打人。正如徐扶明所言“人生如戏,角色已定,有人永远打人,有人永远挨打”。

从这两本书的对比中,我所感受到的,是跨度六年的不同目的。前一本书,余先生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记叙自己以前的一些经历,不仅是从这些记叙中寻找曾经的童年,更像是在证明些什么,因为这之前,有大量有关他的一些批判性的文章,更有一些有关人格的污蔑,而且铺天盖地的鞭挞声,很容易三人成虎。所以,个人认为这时候写这本书,是有一定回击谣言的成分。同时,是在向人们传达一种信息,我们的文化正在被这些人毁灭。第二本书,更多的则是再诉说这种灾难,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的力量,一种无可奈何,无法避免的灾难,无论你做什么事,似乎都会被弯曲,都会被文化毁灭,而这种对于文人而言致命的打击,似乎永远都不会停息,在过去会有,在现在会有,未来依旧会有,这是种深及文化根基的阴谋,他不会消失,放佛一直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来。

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理解,我想,这种文化的灾难,所带来的巨大的影响,是无法用法律,或者用情感去解决的。*,多少人陷入了文字的灾难,他们其中有的甚至是不识字的,但在这场文字游戏中,成为了众矢之的,甚至为之丧失性命,他们中有的十倍有文化的人用”合法”的文化屠刀杀死的,有的是为了文化死的,如余秋雨先生的叔叔,它是文人,他忍受不了这种被轻视,忍受不了对文化的践踏,接受不了,只有选择逃避,死成为了最好的出路。而有更多的“路人甲”,它们不仅仅是路人甲,有时还会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推一把,就像志敬的朋友,一个个的揭发,似乎这是理所当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变得疯狂,成为了兽,叫嚣着杀人,而当灾难结束后,似乎又都成为了受害者,伪装的武器,依旧是文化,因为文化,因为上级灌输的政策,它们的思想被奴役了。*之后,又有多少人卷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清查活动,他们举着清查的旗子,依旧继续打人,继续未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种文化的造假之风乘着改革开放的风,更加肆无忌惮,如今的他们,可以把一个人写的一文不值,坏到这个人连骨子里都是坏的,而想捧红一个人,铺天盖地的信息,仿佛是想告诉人们,这个人拉出来的屎都是香的。这种肆虐的文化,随着信息量的剧增,必然会给人们以难以想象的灾难,因为全民信息时代的到来,必将会影响到我们的方方面面。我想,随着科技发展,信息形式的改变,使得民众更容易接受到信息,而这种便捷生活方式带来的,则是对规范文化的一种巨大压力,由于这种喧嚣的文化,我们已经很难静下心来,去追寻一种真正的文化,一种源于内心信仰的文化,这种对于精神文化的缺失,是我们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失去了一种抗性。而这种没有随意的攻击,我想,依靠法律层面是很难遏制的。更多的,是要依靠道德力量,以及一种源于对于文化冷静思考的内在约束力。

我想,自己所想或许更多的也是一种捕风捉影,或许也正在充当一个打人者的角色。似乎,没人能够摆脱这种灾难。

大学语文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我之爱情观很多人来到大学之后,发现自己来到的大学和自己理想中的大学还是有区别的,便开始放纵自己,使自己一步步的颓废了,堕落了。有这样一首打油诗是这样形......

大学语文论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大学语文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大学语文论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大学语文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大学语文论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大学语文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大学语文论文

语文,在词典里就解释为简单的“语言和文学”,其实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是日常生活中应......

《大学语文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大学语文论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高校大学语文论文 大学 语文论文 高校大学语文论文 大学 语文论文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