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国文综卷历史部分的解读(优秀)_全国卷文综历史分析
对全国文综卷历史部分的解读(优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全国卷文综历史分析”。
对2012年全国文综卷历史部分的解读 洞口三中 米湘泉
2012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历经新旧两届高三历史教学工作。对比2009年历史高考题和2012年全国文综卷历史高考题,我感慨很多。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现今的历史高考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更加高了,有这个感觉并不只有我一个人。可细细想来,这就是高考,我们尽管有很多的不满和怨言,但这是游戏规则,我们与无法改变,在目前的这种形势下,该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历史教学工作才是实在的。估计作为新课程实施几年后的高考形势,历史高考命题模式和难度不会有大的变化了,2013年的高考文综历史命题应当是“稳中跟进,稳中应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去应对历史高考,我有一些体会和想法。
首先是教材编写出现明显变化:旧课本编排的逻辑是编年史,很可能编高中教材的老师认为编年史的顺序学生初中就了解过了,高中就出专题史的形式,但是文科的学生初中的时候未必能把历史的东西过的很熟,他们对编年体的掌握是不足够的,但是也不至于把旧的教材拿过来再看一次,为什么呢?因为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思路,旧教材里我们刚刚说过考点和新教材是有区别的,很多考点在新教材里是找不到的,像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在旧教材里是看不到的,旧教材里又有很多东西可能新课标里不是必修的内容,比如一战和二战,放到选修里了。再把旧教材通读一次可能效率不是那么高。同时,由于把同意历史事件的政治经济思想各领域分开,给学生理解历史根源和影响造成很大困难。例如:在学习必修一《辛亥革命》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没有学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也没有三民主义的内容和评价(分别在必修2和必修3)。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断层,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其次是高考选题有明显变化, 不管是全国的新课标还是地方卷,他们的情况大概是差不多的,靠纯知识记忆的题目能得分的应该是越来越少了,现在的考试对学生的素质或者处理题目能力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上了考场,所有的题目,选择也好,大题也好,题干通常比较长,不光有白话文,还有文言文,还有表格图象,很多,从来没在课本中读到的东西都需要学生在考试中灵活的分析应用处理这个东西,这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提高了。,2010年去黄冈参加历史高考全国研讨会时,当时的专家报告有一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现在的学生要考好历史,除了要有深厚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外,还要是个文学家,数学家,思想家。”我当初不以为意。但是看到2012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后,我才体会这位专家的话确实有道理。2012年的历史选择题呈现出这样的特征:继续考察文化常识;通过新史料、新情境带出历史问题,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探究能力;命题贴近现实,热点问题冷处理;注重考察书本上的细节,考查历史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知识面的广度、深度及活用知识的能力。更突出的很多题目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难度和理解难度.。有些题目连考后都让我很费解。如全国文综卷第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网上给的答案还没有看见原卷)
【解析】本题是一个很令人费解的问题,王阳明的这段话实际上表达的意思是四民皆是社会所需要只是分工不同而已,都有利于人民的,特别是阳明先生把商业也归入民生百计的主要一个方面对后世影响较大。故答案理论上应该选C项合适。无论是哪一种解释关于王阳明先生的“四民说”都体现了他关注“民生之计”的一个思想,再者必修3教材上的原始观点也体现了这一个特点,怎么会选择“正心诚意”?这也是考后很多同学追问而我只能牵强解释的一个了。
再次,新课程历史高考对学生答题要求有新标准。现在新课改高考历史主观题中必有的12分SOLO题在老教材时代的高考是没有的。要做好现在的历史主观SOLO必须做到这么一些要求:寓论于史,论从史出”是史与论的基本关系,要明确这一点,才能把握高中历史解题的基本方法和套路。“史”包括文字、数字、文物、图表等史料,“论”包括结论、评论、理论观点等。史是客观的,论是主观的。二者应该是一致的,统一的。史论结合能力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核心。有以下几点:
1、史论结合能力的分类
第一类:夹叙夹议式的史论结合,一边概述史实,一边议论或者下结论。比较适用于大跨度高概括的问答题或者评价题。
第二类:说明论证式的史论结合,类似于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者关系。它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直接论证给出的论点,一种是先自定论点再论证,后者难度大于前者。
2、史论结合能力的培养
(1)完整把握“史论结合”的内涵,可以从史论中引出理论,也可以用事实说明理论,还可以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系统而有针对性地落实“史论结合”的相关内容。要深刻理解理论,把握方向,不要出现原则性的错误,有计划,科学的利用教材。要弄清楚理论和史实的辩证关系,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理论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涵盖实施发展的全过程。但是在文综考试的背景下,当时论与时政热点相结合时,会出现差距,这就要求同学们对现实和史实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分析。
第二,书本上面的理论是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的产物,而新的史论和史料会不断出现,其结果就会出现书本理论滞后的情况。某些情况下,同学们要打破思维定势,敢于思考,善于思考。
第三,理论和史实的结合应该是具体的,有机的结合。理论对于史实的分析和运用有指导作用,但不是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绝对不能简单教条的照搬照抄。(3)综上所述,同学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就应该时刻运用史论结合的思维方法,在新课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学会用以有史实证明新学理论,用以有理论解释分析新学史实的双面能力,勤于摸索,善于分析,就会在高考前形成较完善的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2012年高考已经过去,对于今年的高考历史题目,几家欢乐几家愁,在打击和惊叹之外我还想对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提几点建议
(一)、突出主干知识的复习,重在夯实基础。
从2012年各地的高考试题看,偏重记忆的选择题大约占1成左右,偏重理解的选择题约占到9四成左右;偏重基础知识的主观题约占四成左右,偏重理解的主观题约占到6六成左右。这就凸现了高考对历史基本概念、史实以及教材中重点部分的考查。因此,重视“双基”(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做好高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狠抓课本和考标,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要以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形成独特的知识框架;要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要在掌握具体的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形成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把握。2013年高考命题一定会在继续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强调学科体系整体把握。
(二)、在夯实“双基”基础上,抓好能力培养。
2012年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是让考生通过体验材料所设置的情境、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考查学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合理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种试题与新课标倡导的“体验性学习”是一致的,这就昭示2013年高考的历史复习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局面,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真知灼见,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复习教学中要强调理解记忆,不能只满足于“是什么?”,还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还有什么”?“怎么做”?把握史实要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评价(性质、影响)等方面去把握。要善于进行横向比较、纵向联系。2013年全国高考命题很有可能借鉴上海、广东、江苏、安徽、浙江等地试题,通过图片、文物、漫画和诗歌等创设题目意境和背景材料,设置多样化的题型;整个命题会淡化学科知识的深度,重视知识的广度及与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迁移。
(三)、关注社会的进步,把握时代脉搏
高考命题要体现历史知识的传承,也要体现历史学科的进步和时代的要求。要注重社会时政问题与教材知识的有机整合。2012年各地高考试题都隐性或显性地关注社会时政热点、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公共事业、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国家现代化、关注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等,实现对考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效统一,都是以社会时政热点问题为中心,生发能力、建构历史网络的良好素材。2013年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反映现实的题目应该会出现。
(四)提高人文修养,增强综合素质。
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出现了对文史常识的考查,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有利于提升学生素养。如2007年全国文综Ⅰ卷帝王谥号题;2008年全国I、Ⅱ卷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题;2008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基本能力测试,对中国别称的考查;2008年宁夏高考历史试题对十二生肖的考查。2008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B组对端午节的习俗的考查;2008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B组对服饰装饰功能的考查;2008年海南高考历史试题对干支纪年的考查等。它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是书本没有明确的表述,却又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的文史常识性知识。它给我们的启迪是:重视课外常识,重视文化常识题,注意中华文化中传统性常识的学习与把握。文史常识试题的内容较广泛,包括姓名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风俗礼仪、音乐文娱、科举官职、文史典籍、史学理论等。在复习备考时,应加多注意,增强复习备考的实效。
同时,我认为提高高中生的人文修养,不仅仅是历史老师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的需要。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应该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复兴,而培养广大高中生的人文基础和素养就刻不容缓了。这里我建议政府和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也应加大投入和力度。我们在人文领域的缺失和漏洞已经足够大了,该补一补了。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历史必修2 部分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
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一、试卷结构总体分析评价2018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今年的试题可以看出,今年高考既有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后的未来指向性,又有全国卷特有的传统性......
2018年全国文综卷3(新课标丙卷)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及详解(免费版)油纸伞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
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卷(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0分)1.(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2题)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
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0分)1.(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