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俗共赏1[定稿]_雅俗之论
论雅俗共赏1[定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雅俗之论”。
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导学案高二B段语文组编号
论《雅俗共赏》
(一)【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二、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三、提高学生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的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学习难点】 :
核了解作者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独特的认识。审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知识链接】
1、作者名片
华朱自清(1899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彦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陈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人
写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编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
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
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
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
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
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
名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姓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一天,吴晗请朱自清
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
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
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
级
班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
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
研究上都有实绩。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2、题目解说“雅俗共赏“指文化高的和文化低的都能欣赏。前面加一个”论“字,点名了文体。
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导学案高二B段语文组编号文化的雅和俗不是个人自封的,而是在文化竞争中产生的。文化在竞争中也会有优胜劣汰太,故而雅和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作者以“论雅俗共赏”为题,结合社会外因与文化内因的发展,阐述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既有知识性,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背景资料
五四文学革命初期,白话文虽然在短短几个月内取代了文言文,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地市新文学语言作为一个全新的艺术建构工程,其任务非短期内完成。当时的作家使用的白话:一半是半文半白的白话二是所谓欧化的白话,缺少语言的灵魂,不够生动,没有个性,又不特近日常生活。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学习过程】
一、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A级)
垮()台蜕()变陈寅恪()李翊()....
柳耆()卿两橛()诲()盗寒碜()....
二、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B级)
1.找出标志社会发展的词语。
2.找出简述每个朝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句子。
3.找出每部作品、每种文体出现的时代及特点的句子。
三、研读填表
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课后练习一的表。
四、当堂检测
(一)、填空(A级)
1.朱自清先生是现代著名---------、诗人、---------、民主战士。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万字。主要有诗文集---------,散文集---------、------------、《你我》和《伦敦杂记》等。
2.补出下列诗句的空缺,并写出作者。
----------------------,疑义相与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2010年上海世博会宣传广泛深入,导向正确,光怪陆离,极大地拓展和增强了上海世....
博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导学案高二B段语文组编号
B.老张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C.红段子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并将主旋律以喜逐颜开....的形式展现出来,因而能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
D.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文字的操控,写得极是幽默机智,常常让人忍俊不禁....,但在让人笑的同时又禁不住心头一酸。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全景展示了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结束统
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翻清朝政府的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
B.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
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C.学生沉溺于网络的实际情况很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教育管理不力的结果,也是学
生缺少与外界交流的原因。
D.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播,经久不衰,至今仍不
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择本。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表格内容。
看看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雅俗之争。
【拓展阅读】
金庸武侠入选中学课本没必要大惊小怪
2007年7月的北京课改,语文泛读备选篇目中节选了金庸的《雪山飞狐》,一时舆论大哗。与此相对应的是,鲁迅、朱自清等现代名作家的作品渐渐淡出年轻一代的视野。两相对照,不少人对中国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大担其忧。作为一名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每天跟初、高中语文课本打交道,再熟悉不过了。我觉得根本没必要大惊小怪。其实,教材中的内容每年都在变化、修订,不过是外行人看不出变化来罢了。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多元化的时代,知识信息远比课本上提供的丰富得多,不是一本课本就能满足了他们的阅读量的。铺天盖地的青春文学,早恋、早熟现象在这些书中也比比皆是,比武侠小说选入课本这样的小事大得多,不过好像也没酿出什么乱子,没什么能挡住这些“藏在书包中的玫瑰”的悄然绽放。况且即便绽放了又怎么样?连房祖名的《早熟》这样的电影都在大陆到处放映了,还有什么不适宜中学生看的?所以我才大胆假设,张爱玲的作品和民国时期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有朝一日选进课本也很正常。当然,一般情况下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尤其是后一种。张爱玲的小品文或许有一天会选进课本也说不定,因为确实写得不错,篇幅短小,简洁明了,很适宜选入课本讲解,教学起来也好操作。我们不能因为她曾经和汉奸有过瓜葛、写过一些政治敏感的题材就把她一笔抹杀。
其实,金庸武侠选入读本也不是现在才发生的事,早在2005年,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读本就将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节选“燕云十八骑,奔腾如虎风烟举”片段,排在第五课,两者合成一个单元——“神奇武侠”。当年就曾舆论大哗。这很正常,报纸杂志总要找点刺激眼球的东西出来才行,连纸箱制作包子的假新闻都能策划出来,还有什么干不出来,不要小看了中国媒体的想象力。我的一位大学教授文学的老师,是研究金庸武侠的专家,曾有研究金庸作品专著《一
3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导学案高二B段语文组编号个人的江湖》和170万字的《金庸武侠辞典》问世。大学读书期间,我或多或少受了一点他的影响。金庸小说里面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比如儒家的入世救国思想、道家的清净归隐思想以及佛家的顿悟和慈悲情怀,这些都是很重要很值得继承弘扬的东西。郭靖、乔峰、洪七公、令狐冲、石破天等人物形象,放在现代文学人物长廊中也并不逊色。记得当年看《侠客行》,我曾经如金庸先生一样,因为看到石清、闵柔夫妇在庙中祝祷,为他们的爱子慈心感动得流下泪来。
再看一下相关的其他资料,比如鲁迅的作品,《一件小事》、《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费尔泼赖应该缓行》已渐渐退出语文课本。沈阳市的新课本在删去鲁迅的《祝福》、《药》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后,换而选用了鲁迅的《铸剑》、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等。我是鲁迅的铁杆粉丝,关于鲁迅的作品有不下20种。正是鲁迅这位“大先生”把杂文提高到了艺术品的高度,至今读来依然如昨,感觉并不特别过时。但毕竟时代不同了,让现在的中学生理解《一件小事》中的“我”因为看到车夫撞倒一个老女人后的行动而“感觉到自己灵魂中的小来”,“催我改悔,催我自新”,恐怕是很难的事情,毕竟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家韩石山曾在近作《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一书中对中学课本入选鲁迅作品过多有精彩的论述,我就不在此赘言了。总之一句话:保持适度原则。
同理,由于时代关系,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诗人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片断),周立波的《分马》,60年代新闻报道的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作品淡出中学课本也在情理之中。
还有经典的例子就是冰心的《小橘灯》不再选入中学课本。据冰心老人晚年回忆说,此文原是因建国后某年国庆时节报纸约稿而写的一篇应景式的“国庆感怀”式的文字,你让学生理解“我们大家都会好起来的”、“我对着山那边笑了”等微言大义,现在的学生能理解吗?
据网上说,2007年7月北京课改,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第一次入选高中教材。选择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讲故事”有多种讲法,传统的是一种,到《许三观卖血记》后又是另外一种。2006年7月,辽宁版高中新课本中,多了一些我们熟悉但是却很少在课本中看到的名字和文章,比如海子的《麦地》、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等。这说明中学课本改革是大势所趋。变化是为了更好,披沙拣金,才能淘洗出精品。说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次入选高中教材其实并不确切,人教版语文以前读本上就选过,但我总觉得,这篇选择得并不太恰当。这篇余华早期的实验性作品,在手法上是有点与众不同,但作为教材精品总觉得还谈不上,把一个实验性文本(学习西方现代派卡夫卡)当作经典来讲,有点不靠谱。还有一点需要提到的是,这篇作品学生能理解吗?也许我小看了现在中学生的鉴赏能力。
无独有偶,打开电脑,看到《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讨论“君子小人”的文章,起因是今年6月西安市委党校65岁的历史学教授胡觉照上书教育部建议将《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在全国引发出一场《出师表》去与留的讨论。又是中学教材。唉。各位哥们,这是怎么了?非要和中学语文课本过不去?
口水归口水,吵架归吵架,好在,每一个时代的学生,总有属于他们自己喜欢读值得读的作品,这就够了。
《论雅俗共赏》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出版,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书。书中国共产党收录十四篇,有三分之一谈诗歌,谈朗诵诗。《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朱......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论雅俗共赏》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雅俗共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简介简介,即简明扼要的介绍。是当事人全面而简洁地介绍情况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它是应用写作学研究的一种日常应用文体。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朱自清......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读《论雅俗共赏》有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