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青少年信仰教育_以教育为信仰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重塑青少年信仰教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以教育为信仰”。

重塑青少年信仰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冯建军

信仰是生命的“永动机”。有了信仰,青少年才会有抱负、有志向、有目标、有追求,人生才会有超越,才会有幸福。

信仰是生命之根,是心灵之魂,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高价值向导。没有信仰的人生,迷失方向,缺少动力,也必然走向坍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也带来了观念上的变革。政治上的民主,打破了过去一元革命意识形态的灌输。市场化经济,在带来物质富裕的同时,也带来了功利思想,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日渐凸显。同时,伴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西方文化长驱直人,挑战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德。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使文化和价值趋于多元,青少年的个人信仰也日益多元、世俗和自我。

我们曾对某省中学生价值观和信仰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的回答中,排在前面的是“身体健康”、“名誉和尊严”、“婚姻和家庭”,而“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则排在后面。青少年的人生信仰转向自我,很多人读书不再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为能够有一个好的工作”。经济在他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成为他们择业的主导因素,而且形成了一定的拜金主义倾向,传统的“君子不言利”、“义重于利”的观点遭到了半数以上中学生的反对。“勤俭节约”也不再是消费的主导观念,“月光族”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主义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从这次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转型期的显著特征就是旧的价值观遭到质疑,新的价值观没有确立,于是形成了价值观的混乱,导致青少年的信仰迷失。对此,著名作家王蒙曾指出:“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占有关系调整了,带来许多诱惑,社会固有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受到挑战。比如,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被肆意张扬的个人至上论调质疑,一直推崇的勤俭节约美德正在接受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挑战,婚姻和睦的基础遭受新式生活观念的冲击,等等。究竟如何理解观念领域产生的困惑?当务之急,需要激浊扬清,明晰主流价值的追求和价值的判定。不解决这个问题,必然导致青少年的信仰危机,使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危机,和谐社会的构建无从谈起。”同时,青少年除了具有个人信仰以外,还要具有社会信仰。

社会信仰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所以,在我国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信仰是统一的,不存在个人的选择。我们只有

1将个人对社会的信仰统一到主旋律上,社会才能产生凝聚力,才能够和谐与稳定。

我们对某省中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青少年社会信仰的主流是积极的。调查显示,有96.6%的中学生认为爱国主义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对党和国家充满信任。有89.41%的学生认为和谐社会建设非常必要,而且87.18%的学生对和谐社会建设充满信心。同时,对国家倡导的政治信仰,不再如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么高度一致和单一,而是出现了信仰的多元,主导信仰有所动摇。在“共产主义是否已经成为你的信仰”中,选择“是”的有36.84%,选择“不是”的几乎对等,占36.18%,还有27.18%的人不清楚。在问及入党动机时,只有5.15%的中学生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却有42.13%的人选择了“获取政治资本,方便以后的工作或从政”。一些对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也表明,存在着主导信仰动摇的情况。所以,加强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在现阶段尤为迫切。

固守信仰,必须坚守信仰教育。

信仰教育是个体对某种思想观点的自觉学习、理解、认同、信任、觉悟、践行的实践活动。严格说来,信仰不能教,它只能是个体在理性判断基础上的情感培育,是基于对某个观点的认同所形成的高度信任、仰慕,并转换为个人自觉行动的过程。其实,我们并不缺乏信仰教育。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一直都在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的信仰教育,却没有收到良好的成效。我们需要反思信仰教育,在反思中重塑新时期的信仰教育。

1.坚持信仰主导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依据主体的不同,信仰分为个人信仰和组织(国家、社会)信仰。个人信仰关系到个人心灵的选择;组织(国家、社会)信仰是对“好社会”的期待和笃信,关系到社会的凝聚和国家的繁荣。信仰是主体的自由选择,个人信仰的主体是个人,组织信仰的主体是国家和社会。对个人信仰而言,个人可以有信仰的自由。但对组织而言,只有组织的信仰自由,个人作为组织的一员,个人信仰必须与组织信仰相一致,保持对组织信仰的认同和笃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信仰选择。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①,是建党之源,立国之本。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信仰,学习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

信仰自由,并不意味着信仰的放任自流,人性的美好和社会的正义决定了信仰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科学的信仰符合科学真理,符合人性,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只有科学的信仰才是正确的,才是值得追求乃至于献身的。个人的信仰自由还必须与社会的主导信仰保持一致,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统一。

社会的转型和改革开放,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特点。但多元并不意味着“随意”,并不是“信不信都行”,“信什么都行”。当前青少年的信仰问题主要表现在主导信仰的缺失和科学信仰的迷失。因此,青少年信仰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信仰的不动摇,同时培养青少年科学的信仰观,引领他们走出信仰的迷途,确立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信仰,实现信仰的主导性和多元性的统一。

2.确立以幸福生活为根基的信仰教育体系。

2010年五四青年节,温家宝总理寄语广大青年朋友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正如他那首《仰望星空》的诗所写道的:星空是“那样寥廓而深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所以,它“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我以为,温总理所说的“星空”,就是信仰;仰望星空,就是要坚守信仰。

信仰的高度决定着人生的高度。一般来说,信仰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个人对美好生活的信仰,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与价值实现;第二层次是道德信仰,即对理想人格与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和向往;最高层次才是政治信仰,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②

以往的信仰教育,常常只讲社会要求,不讲个体需要。于是,信仰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主体利益之间缺乏内在联系,信仰变成了与个人生活无关的东西,导致信仰教育缺乏吸引力。其实,信仰教育不仅不能排斥个体生活,而且要基于个体生活,为了个体生活的幸福,只有这样,信仰教育才容易为个体所认同,才不至于沦为“假大空”的“圣人”教育。

当然,信仰教育的层次还必须与个体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现在信仰教育中的一大怪现象就是教育内容的倒挂,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做人规范的教育。共产主义教育固然必要,但不适合小学阶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的,热爱党要从热爱妈妈做起,否则对小学生来说,都是空话,是徒劳的。在人生发展中,道德发展是有阶段的,信仰也有不同的层次。我们需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从低到高合理安排生活信仰、人际信仰、道德信仰、人生信仰、政治信仰等内容。如小学生适合进行生活信仰教育、人际信仰教育,初中生适合进行道德信仰教育,高中生适合进行政治信仰教育,大学生适合进行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无论哪种信仰教育,都不能成为“圣人式”的教育,都必须基于学生生活,是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对话,是信仰对生活的提升。

3.创新以主体为核心的信仰教育方法。

信仰始于学习,始于对某一思想观点的深入了解。没有深入了解,就不会有认同,更不会有信仰。但信仰的学习,与关于某种思想观点的知识学习

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从本质上说,信仰不是知识,它是一种理性的情感,是对某种观点发自内心的认同、信任和敬仰等。信仰以情感为核心,但这种情感不是盲目的崇拜,也不是基于外力的被动相信,而是一种内心的理性自觉。所以,信仰不能强迫,强迫是建立不起信仰的。

当前信仰教育在方法上主要是灌输,尤其是政治课的直接灌输,极不利于信仰的形成。政治课的灌输,一是把信仰教育学科化、知识化,脱离学生的生活,成为思想教条的教育;二是采用灌输的方法,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工具,把考试作为制约他们接受的唯一砝码。为了考试,教条虽然被记住了,但没有深入内心,没有达成思想的认同。不仅如此,还会形成学生的排斥心理,“你强制我接受,我偏不接受”。

信仰教育的核心不是解决认识问题,而是解决思想问题。任何思想都只能是主体自己的思想,所以,思想问题的解决关键是使选择者成为选择和接受的主体,而不是被迫选择和接受。如今,信仰教育必须创新以主体为核心的教育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使信仰教育的过程成为主体理性自觉、审慎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信仰教育的根本作为就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理性选择、理性判断和理性自觉。教师不是信仰教育的强迫者和灌输者,而是信仰教育的引导者。我们不需要为学生选择什么而担心,我们要相信,只要是科学、正确的信仰,就能够经受住考验,经受住学生的挑选。但信仰的形成不是一帆风顺的,黑格尔曾经说过,一部精神发育史,就是心灵矛盾、冲突、再矛盾、再和解的无限过程。因此,学生在信仰形成中出现反复,出现思想矛盾和斗争,都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引导。

信仰教育的方法不只限于理性的选择,还在于情感的教育。因为信仰是对某种思想观点的笃信不疑、一往情深。没有情感,只会形成正确的认识,而不可能转化为信仰。情感是信仰的支撑,信仰是情感的最高存在。所以,信仰教育不能成为知识教育,必须成为情感教育。情感伴随认知产生,但情感是认知过程中的体验。信仰教育要回归生活,创造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从情感上获得认同和肯定,从而加速信仰的形成。正如有学者提出的那样,“信仰教育要让人感动”。

4.建立良好的信仰教育生态环境。

青少年信仰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齐抓共管,共同形成教育的合力。

青少年教育不是存在于真空中,而是存在于社会中,社会的风尚影响着学校的信仰教育,也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信仰,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持久的。良好的社会生态,有助于学校的信仰教育,也是信仰教育的重要构成;不良的社会生态,则会产生5+2=0的效果,不利于青少年形

成正确的信仰。当前的社会,世俗化、功利化导致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正如有学者所说,“世俗化的趋势给我们这个时代造就了大批没有信仰的人”,他们没有精神、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所以,加强青少年信仰教育,社会必须明确导向,加强引领,弘扬主旋律,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文明的氛围。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驿站,父母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生活态度、生活信仰是孩子的直接榜样。孩子有了问题,不是毁在他人手里,可能恰恰就是毁在父母的手里。所以,做父母的要时常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不想要孩子做什么,自己首先不要做什么;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不要成为那样的人。要知道,自私自利、见钱眼开的父母,永远培养不出豁达、慷慨的孩子。

学校是信仰教育的主导力量,但这种主导不应该只局限于政治课教学之中,而应该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各科教学、管理与服务之中。要以文化为载体,净化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满足学生精神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作为教育者,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个社会谁都可以庸俗,但唯一不可庸俗的是教师。因为其它人庸俗毁灭的只是他自己,但教师的庸俗,毁灭的却是一代青少年。所以,教师必须拥有高尚晶德和魅力人格,成为理想信念的先行者,引导学生走向信仰的高地。

注释: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②谢成宇、侯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与路径论略,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小学生公民身份认同与当代公民教育建构”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李帆)

重塑信仰(推荐)

重塑信仰、不忘誓言,穿越灵魂的生死——《医者仁心》观后感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道德观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刺激下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在这个物欲横流,信仰真空的年代,人们每天都......

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教育目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

信仰教育演讲稿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论党员干部信仰教育

论共产党员信仰教育【摘要】: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中国......

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

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宣传月期间,各学校务必学习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讲座,在此基础上,开展法制主题班(队)会、法制故事会、普法知识竞赛、举办法制征文、宣传栏、图片展......

《重塑青少年信仰教育.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重塑青少年信仰教育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以教育为信仰 教育 青少年 以教育为信仰 教育 青少年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