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中专业、课程、师资三者之间关系之我见_高等职业教育师资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中专业、课程、师资三者之间关系之我见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等职业教育师资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中专业、课程、师资三者之间关系之我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针对高职教育的这些特点,其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及师资力量的配置就应与其目标相适应。
高职教育中的专业设置应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学科型教育 ,高职专业设置是针对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设置的。高职岗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要及时体现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体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反映地域性特征是使高职教育具有活力的根本所在。力图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教育投入变化以及受教育者职业需求出发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中专业设置的重要性和高职专业设置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等同于学科门类,不侧重于学科分类的学术性;但它也不等同于职业,即它不与社会职业一一对应,却又与社会职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专业划分的基础为一组具有一致性的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等,专业培养目标的依据以达到具有一致性的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与工作资格为目的。专业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相关的职业劳动过程、职业工作环境和职业活动空间具有一致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与他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的判断相一致。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特色不突出,存在着“不软不硬、不上不下”、“博而不精、适应期长”等缺陷。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教材内容陈旧,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学生的技术技能训练十分薄弱。因此,探索建立符合职业院校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高职教育面向职业培养人才,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从事该职业的人有着客观的要求,所以人才的知识结构要与社会广泛需求的职业群及相关的职业岗位技术标准相适应,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能满足岗位技能需求,并体现基于应用的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需要巩固、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人才知识结构的确定应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生源表现出较大的个性差异,课程体系应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爱好学生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按照不同的职业方向个性化成才。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学生用了很多时间去“打基础”,学了很多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而实际工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加上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必须坚持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的理念,把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注重“职业”与“技术”相结合。分析就业市场,充分占有可靠的信息资料,搜集人才交流信息部门做出的各种人才流动情况的报告,估计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后,再作出课程设置的决定。在课程发展方向确定后,学校除了对宏观人才市场的分析、判断外,还需要对每一个微观人才市场的需求做大量的调查分析,注意国家劳动部门最新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入,作为一线的技术人员,除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外语水平。在设置课程时,应根据专业特点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和专业外语的学习。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特别要围绕核心专业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不同职业方向课程子模块的设定,分别体现实际操作型、技术应用型和应用技术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做到人人成才;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职业行为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保证学生目前和未来的社会生活需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课程设置原则、课程体系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支持等要素,建构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可获得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术知识、操作技能,并了解工作的相关流程。为实现课程设置后的人才知识结构能满足岗位技能需求,并体现基于应用的(非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
以上所有的这些工作都需要一个高素质的师资团队。作为构建课程设置的保障体系,首先,要有行业专家和教授的参与。高职院校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使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使自己对于人才市场的预测和招生的定位更加准确。其次,需要专门的课程设计人员。课程设计人员与专家、教授合作,系统设计课程的总目标、子目标,完成教学参考资料、动态教材和电子教材选定等一系列基本任务,使全部课程有序、完整,层次清楚,目标明确。再次,充分吸纳一线教师参与。一线授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课程的基本情况,比如对于过去用过的大纲和教材如何评价,哪些东西不适用,哪些东西需要改造和改革等。探索可操作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师资队伍要求来看,高职教育要求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即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既要有普通高校教师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又应当有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高职教师的要求会更严厉一些。
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师资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对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师来说,仅提“双师素质”的要求是不够的,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要求教师除能够胜任理论课,能指导学生实训之外,还要求教师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能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开展应用性研发。即:高职教师必须从“双师型”走向“三能型”。只有这样,高职教师才能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才能起着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才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目前,很多院校的“双教能力”教师和“三能”教师建设有些不尽人意。由于学校发展较快,专业教师来源渠道略显单一,大多数教师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有企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很低,难以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也有部分教师缺乏基本的学术理想与追求。因此,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是各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对教师进修学习可适当提供经济上的补偿,开展教师培训。培训方式有脱产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锻炼、岗位培训、跟班研讨、导师带徒弟等等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提高专业水平。职业学院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组织教师定期到对企业进行专业和工种生产实践锻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活动。教师通过下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活动来提高技术开发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通过参与企业的一系列活动,教师可以把在企业学到的内容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另外职业学院应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吸纳一批优秀硕士研究生和有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同时,注重选拔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以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三能”教师数量不足问题,为提升学院师资质量,必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引进有行业企业背景的高级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并从企业聘请一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授课能力的工程师、高级技师、退休专家作为兼课教师。只有通过多渠道引进“三能”教师,才能快速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师资篇第四篇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报告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
材料出处: 2010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材料(2009年中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初稿)节选)——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编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
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大财富P2P平台收益如此高的原因:(1)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周转困难,愿意承担高额的利息。(2)贷款人资质较差,导致投资风险较大;再加上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无法清清楚楚的......
第四篇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报告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在提高对......
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面临的问题?从职业大学及成人高校来看,由于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国家对其教师的任职资格并没有明确的要求,教师普遍存在学历偏低、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