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交通事故的三大原因_重大交通事故主要原因
构成交通事故的三大原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重大交通事故主要原因”。
构成交通事故的三大原因 ——酒后、疲劳、超速驾驶
[摘 要]:本文对构成交通事故的三大原因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分析,并作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这些问题的研究对解决我国目前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酒后驾驶 疲劳驾驶 超速驾驶 构成交通事故原因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汽车以其特有的优越性给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使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迅速、越来越方便和越来越舒适。然而,在人类社会充分享受汽车带来的诸多好处的同时,在交通安全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道路交通所引发的交通事故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将交通安全列入重大社会问题来研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和减少交通事故所带来的危害,以保障交通安全。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呢?经有关专家研究表明:酒后、疲劳、超速驾驶是构成交通事故的三大原因!且危害极大,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一、构成交通事故原因之一──酒后驾驶(一)酒后驾驶对安全行车的危害
驾驶人酒后开车,对行车安全危害极大。酒后驾驶车辆所引起的交通事故,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危害程度上都是惊人的。从世界各国交通事故统计来看,酒后开车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前苏联《真理报》报道:前苏联汽车检查厅负责人说:“车祸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驾驶人酒后开车,占事故总数的20%,若不采取硬性措施,此类交通事故的增长是无法控制的”。有此可见在酿成交通事故的诸因素中,居于首位的是人为因素。因酒后开车发生的交通事故,约占我国交通事故总数的4%以上;死亡人数,约占死亡总人数的10%。据统计美国近年来因交通事故死亡的,每年都有1/2是由于酒后驾驶所致。同时因酒后开车被拘留者达一千二百万人次。在欧洲1986年因酒后开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总事故的42%,死伤达67.2万人。在英国曾进行连续24小时的调查分析表明,在全部交通事故中有12.5%是由酒精中毒所引起。法国的调查占到43%。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国对酒后驾驶进行严厉制裁,但仍有10%-12%的人因酒后驾驶而伤亡。日本 1 不算严重,每年因酒后开车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次数占交通事故总数的2—4%,在死亡事故中,因酒后开车使他人或自己致死的占死亡总数的10%左右。而我国此类现象与日本大致相同,在我国因酒后驾驶而发生的交通事故比例较低。据北京市1981-1985年,对交通事故的统计表明,因驾驶人酒后开车发生的交通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2.6%。但是,许多特大交通事故往往与酒后驾驶有关。由此可见,酒后开车造成恶果的严重性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因此,饮酒与交通事故成不可分离的问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饮酒后不准驾驶车辆。”如果违反此规定必将受到刑事或行政处分。可见我国对于酒后驾驶的现象非常重视。
(二)酒精对驾驶人的影响
饮酒对驾驶人影响甚大,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在死亡的交通事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国的驾驶人的饮酒习惯虽不及欧美、日本等国,但饮酒造成交通事故大有其增加的趋势。因此,为了预防交通事故,故把饮酒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进行分析和研究。
酒精对人体的影响。酒是含有一定量的酒精。一般白酒含酒精60%左右,果酒含酒精16—48%,饮酒后酒精迅速被胃粘膜和肠粘膜吸收之后,随着血液循环到人体各个组织之内。由于酒精对水的亲和性,因此,可以分布到体内所有部位。饮酒后,开始时使大脑中枢神经兴奋,然后产生阻抑作用,严重者可以造成中毒死亡。
驾驶人饮酒肇事,一般是在酒后30-60分钟内发生,约占事故的60%。体内酒精浓度多少才能发生事故呢?浓度过低对人体影响不大,浓度过高处于高度抑状态,驾驶人昏睡不能驾驶。据日本调查资料介绍,饮酒造成事故的驾驶人,其血中酒精浓度大约在1.0—2.5毫克/毫升范围内,其中1.5—2.0毫克/毫升范围内的占35.5%。饮酒后在30—60分钟间发生事故多,是因为这段时间内,酒精浓度维持在上述较高的数值范围内。有人作过这样的测定:试验34名男同志,每人分6次引用日本酒600毫升,饮后30分钟,测量呼吸中所带的酒精浓度,发现有30人达到0.25毫克/毫升以上,60分钟以后有33人达到0.25毫克/毫升以上。同时在对另一些人做试验中发现,尽管饮到600毫升同样的酒,仍有12%的人呼吸酒精浓度在0.25毫克/毫升以下,由此看出饮酒量与个人体内的酒精浓度因人而异。
此外,饮酒后体内的浓度与体重,性别也有一定关系。如饮同量的酒,体重越高浓度越低,反之就大。据对男女同志饮酒试验,女同志30分钟以后,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高峰,90分钟以后降低到微量;而男同志酒精浓度高峰到的比较晚,90分钟以后还维持着一定的浓度。
酒精对开车人的影响。酒精中毒以后使人的记忆受到一定障碍,一般表现为酒后易忘事。因饮酒忘事而产生交通事故也是存在的。例如:某驾驶人,正月初五接受了驾车运回锅炉的任务。临行前,领导一再嘱咐:“这台锅炉体积大,一定要注意安全,回来时千万不能走火车地道桥”。可是途中经过妹夫家,因正在过年期间,于是喝了几杯酒,吃完饭在行车中,怎么也想不起来领导的嘱咐。当临近地道桥时,虽然不自觉地犹豫了一下,却以50公里/时的速度冲了下去。一声巨响,车上的锅炉撞在了地道桥的钢梁上,撞坏了一孔钢梁,火车被迫停开十二小时。酿成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此外,体内酒精浓度越高,记忆力越减退,但是经过24小时以后再进行试验,发现记忆力与正常人相比并没有大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驾驶人饮酒之后,随着脑及神经组织内酒精浓度的增高,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致使心理活动发生障碍,人体各部位失去控制,于是情感和行动都出现异常。因此,酒后开车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这是客观规律。
二、构成交通事故原因之二──疲劳驾驶(一)疲劳、驾驶疲劳的定义
疲劳:疲劳是经过体力或脑力劳动后,致使身心机能下降的现象。
驾驶疲劳:驾驶车辆是一种熟练劳动。行车时,车速快、时间长、温度高、噪音大、振动颠簸、驾驶姿势单一。同时车外情况多,变化快,潜在危险时有出现,感觉器官及运动器官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因此,驾驶人需要付出一定的生理能量和较大的心理能量。由于连续作业导致驾驶人周身酸痛、感知觉弱化、思维判断能力降低、动作反应迟钝和不准确等生理和心理上的失调,自觉不适和驾驶作业质量下降的现象称为驾驶疲劳。
(二)驾驶疲劳与行车事故
驾驶疲劳发生后,对驾驶人产生以下影响:
1.感知机能弱化:一般经过连续2-4小时连续驾驶,中枢神经就会产生疲劳,开始出现感觉迟钝、知觉能力降低。如视觉敏锐度变低,眼睛正常的运动状态被破坏(注视不合理的延长,跳动不合理的“徘徊”)。2.注意功能失调:随着疲劳的发展,注意力涣散,注意范围缩小,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发生困难。经常丢失重要的交通信息,反常的注意次要的交通信息。
3.记忆力变坏,思维能力明显降低。有时忘记操作规程,违反交通规则,甚至走错路线。
4.驾驶动作失调。长时间驾驶,驾驶人肌肉的收缩调节机能也要下降。因此,疲劳之后驾驶动作的准确性下降,有时会发生反常反应(对于较强的刺激出现弱反应,对于较弱的刺激出现强反应)。动作协调性也会受到破坏,动作节律失调,动作自动化程度降低。
5.判断和驾驶错误增多。疲劳以后,判断和驾驶错误都远比平时增多。判断错误表现为对道路的畅通情况,对潜在事故的可能性及处理方法考虑不周到等。严重者可发生手足发抖,肌肉痉挛,动作失调。
6.反应时间显著增长。据国外研究,工作一天后,与不同年龄的驾驶人对红色信号的反应时间都增长了。同时对复杂刺激的选择反应时间(同时给红色和声音刺激)也增长,有的甚至增长2倍以上。
7.困倦瞌睡。疲劳发展到最严重的情况就会导致驾驶人在行车中瞌睡。这时,驾驶人由于来自车内外的一切信息完全中断,无法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必然诱发重大交通事故。
(三)驾驶疲劳的原因。
造成驾驶疲劳的因素可分为生活上的因素,驾驶中的因素以及驾驶人的本身条件等,且各因素在不同的条件下,其作用是不一样的,但对引起、延缓、加速驾驶疲劳,却有极大的关系。
1.睡眠──充足的睡眠是保证驾驶人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在睡眠状态中,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发生变化,使得全身肌肉组织迅速放松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心脏的收缩率随之降低、动脉压下降,呼吸节律趋于均匀,肌肉的新陈代谢大大减缓。所有这一切都会对人体,特别是对大脑的充分休息产生有益的影响。
生物学家证明,一般20-50岁的成年人,所需的睡眠时间为7-8小时。每天睡眠的最佳时刻是晚23点至早上7点左右,在这段时间内人体的许多生理系统随着生物节律的循环周期而进入抑制状态。每个人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照规律安排好自己的睡眠。睡眠不足和睡眠时刻不当,都会引起驾驶疲劳。因此,一般情况下,要求驾驶人一昼夜至少保证7小时睡眠。2.驾驶时间──长时间或长距离驾驶是造成驾驶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驾驶人在长时间驾驶操作过程中,及时接收、处理频繁变化的信息,并准确地做出反应动作。大脑必须保持高度的觉醒水平,才能确保行车安全。但是,正常的血液循环难以保证脑细胞对氧气需求的供应,形成大脑缺氧,致使心理功能降低,因而出现疲劳现象。随着作业时间的增长,驾驶疲劳程度也随之加剧。另外,驾驶人的腰部和臀部长时间以固定姿势就座,开始时局部血液流通不畅,供氧不足,废料不能及时排除,因而产生僵硬、酸痛感觉。
驾驶疲劳不仅与作业时间长短有关,而且还与时辰有关。白天行车,10-11点人开始感到疲倦,午后12-15时驾驶人极易困倦入睡,约有1/6的交通事故发生在这一时段。夜间11点后,开始有睡意。驾驶人一般在午夜至凌晨5时睡意最浓,而且夜间道路照明不如白天,驾驶意识低落,人车稀少,很容易产生麻痹心理、驾驶疲劳和操作错误。
3.高速行使,车外交通情况相对增多,变化加快,目不暇接,驾驶人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另外,一些难以预料的危险情况,也随时可能出现,使驾驶人精神陷入紧张和不安,疲劳产生很快。
4.道路条件,道路线形和地形条件复杂;道路能见度低、没有交通标志、道路崎岖不平,振动剧烈,行人拥挤、自行车多、交通阻塞、交叉口红灯信号频繁、意外被超车等,使驾驶人频繁修正方向、换挡、刹车和启动,致使驾驶人产生烦恼,急躁和紧张,加重心理负担,必须付出较大的精力,所以容易疲劳。
(四)预防疲劳驾驶的措施。
1.要保证驾驶人有充足的睡眠。一般情况下,应使驾驶人每日保持8小时的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还应适当增加,因为白天睡眠效果比夜间差。此外,继续的睡眠的效果比相同的总时间连续睡眠的效果差得多。
2.要正确把握驾驶作业强度。因为驾驶作业强度大小直接影响着驾驶人身体能量的消耗。据研究认为,驾驶人一天行车时间以不超过8小时为最好。深夜行车不要连续超过两次,否则,第三天夜间应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3.应注意协调好家庭和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将会直接影响着驾驶人的心理状态,也必然导致出现某种情绪,此情绪正常与否,对安全行车关系甚大。比如:一位驾驶人因家务纠纷,上班来迟,领导批评,路上乘客又纷纷埋怨„„最后思想不通竟生恶念,将车开进水库与乘客同归于尽。由此可见,驾驶人未能正确地控制和处理好其心理机能障碍,导致了这起惨案。
4.防止饥饿、干渴,但也不能进食进水过多,过饿过渴或进食过多,也易疲劳。
三、构成交通事故原因之三──超速驾驶
速度是形成各种交通现象的必要条件。分析交通事故发生原因,速度则是关键性的因素,因汽车超速行驶常造成交通事故。因而对于一个驾驶人来说,掌握速度的有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好车速是科学行车的基础。
车速与交通安全
据美国有关资料记载,1974年美国因能源危机而宣布了55英里时速限制的规定。实施结果,这种车速限制不仅对节约能源带来好处,而且历年来呈上升趋势的交通事故也陡然下降了,可见车速与交通事故之间有直接关系。早在1952年,美国就进行过分析,发现每3起死亡事故中就有1起是因为车速高所造成的,且车速越高,死亡率越高。由此可见,车速与交通安全有密切的关系。
汽车速度越快,驾驶人的反应时间越长,车速慢,反应时间变短。从人的生理角度来看,车速越快,驾驶人的视野越窄,看不清视野以外的情况,情绪和中枢神经系统都处于相对紧张状态,导致了反应时间变长。据测试,驾驶人在正常情况下,车速为40km/h时,反应时间为0.6s左右,当车速增加到80km/h时,反应时间增加到1.3s左右。行驶途中若遇险情,驾驶人易惊慌、犹豫,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
随着车速的提高,驾驶人的脉搏和眼动都加快,感知和反应变慢,对各种信息的感受刺激迟钝,在会车和超车中往往会出现过低估计车速,且容易对距离估计失误。尤其在越过障碍和盲区路段行驶中对突发情况还未做出反应事故就发生了。
为什么车速与交通安全有密切关系呢?这要从驾驶人的反应时间说起。众所周知,所谓反应时间是指当驾驶人由感觉器官感知危险状况时,通过大脑对危险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做出决定、然后采取措施的这一段时间。为了使驾驶人遇到危险情况时能及时采取措施,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缩短反应时间,比如使驾驶人的感知时间缩短,感知情报在大脑中的处理时间缩短以及车辆操作和制动机构的反应时间缩短等;二是车速不要太快,车速太快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比如在一定的反应时间内,车速太快,会使制动停车距离加长。因此,为了在危险情况下能采取措施,驾驶人必须控制车速。在分析交通事故时,往往发现车辆在道路弯曲处发生交通事故,什么原因呢?因为在道路的曲率半径一定的条件下,要求车速要适当,特别是车速不能太高,车速太高就有翻车的危险,这是安全驾驶的基础。可见车速与交通安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从以上对行车速度的分析可知,超速行驶对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是构成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且是重要原因。既然知道了它的危害性,那我们又将如何采取措施来预防它呢?以下我提出关于我的几点看法:
1.采取交通管理的方法对速度进行控制 2.采取交通心理学的方法对速度进行控制 3.采取物理的方法对速度进行控制 综上所述,酒后、疲劳、超速驾驶是构成交通事故的三大原因。它们的存在将会对交通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作为一名驾驶人来说,在驾驶车辆的时候禁止饮酒,要休息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精力,并且在行车中要控制好车速,以及作出相应的措施和应注意的事项,倘若如此便会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给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由于本人学识浅薄,以上见解,纯属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还请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陈永德主编:《道路交通事故的分析及预防》 人民交通出版社 [2].段里仁主编:《道路交通事故概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3].单博华主编:《道路交通心理》 警官教育出版社
[4].宁乐然主编:《道路交通工程学教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三大构成”教学的困境与超越摘要:“三大构成”自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进到中国以后,开创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新局面,但其自身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凸显。泛......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三大构成课程编码:学分:3分总 学 时: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4学时;实验学时:36学时;课程设计:12学时适应专业:动漫/图形图像各专业先修课程:三大构成 素描......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课程代码43042001 适用专业 动漫设计与制作 总学时 学分 4 学时 72 理论学时 36 实践学时 36 开设学期 讲授+实训 第二学期 授课方式 课程类型 纯理论课......
解读平面设计之三大构成|无锡平面设计学校平面设计-泛指具有艺术性和专业性,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借此作出用来传达想......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总 学 时:100 理论:60 实践:40 适用专业:广告专业 装潢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之一,是艺术设计基本素质培养阶段。本课程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