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_中国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丧葬习俗”。
丧葬文化习俗
汉族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丧葬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的古训,“丧尽礼,祭尽诚”。而农业时代的亲情、孝悌、道德、习俗、法律、崇拜等,汉族丧葬文化中都有充分展示。
一
丧葬文化中禁忌与讲究
旧礼中的繁文缛节有迷信成分,但不排除某些讲究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科学道理。在丧俗中,人死不能言死,要说“殁了”、“走了”、“倒头”、“晏驾”、“过去了”等,否则就是对逝者不敬。人死后的第一件事是报丧。报丧“急如星火”,不分早晚晴雨。一个丧讯按方向由数人分别面报,不能捎报。同时,主家门外挂“命纸”,贴“丧榜”,告示乡邻村人家有丧事。
人死以后,直系的晚辈要披麻戴孝,表示后代对逝者的孝意和哀悼,这一习俗源自周礼。人倒头之后要设立灵位。按丧俗,要点一盏长明灯,长燃不灭直到埋葬。人没咽气前,就要剃头、洗脸、净身,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长袍马褂型的“老衣装裹”。穿旧款式衣裳是因为逝者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怕老祖宗不识别新式服装,而不让逝者认祖归宗。老衣忌缎和皮毛。“缎”谐“断子绝孙”意,皮毛是因为顾虑来生托生为畜类。人死以后,脸上要盖一张麻纸,俗称苫脸纸。一是怕人看见逝者脸上的痛苦,二是希望人能复活,因为一有呼吸,从纸上就显现。男性逝者入殓时,必须有舅家人到场,以监督是否正常死亡。同理,女性入殓时,必须有娘家人到场。埋人不叫埋,叫“入土为安”,有尊奉之意。另外,孝子们围住棺材痛哭,不能有眼泪掉入棺内,说是对亡者不好,其实是变相地劝人节哀。又如,送埋以后在回家路上,孝子不能回头,意思是亡灵会跟着回来,其实也是规劝孝子尽快离开墓地,不要过度悲伤。
二
丧葬文化中孝悌文化
农耕文明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孝道文化。“孝”是丧葬文化的精神内核,丧葬从始到终,集中贯穿着一个“孝”字。服丧期间,重孝者白天黑夜孝服不离身。所有孝子的服饰必须黑白二色。和丧事有关的诸多事物,都带有个“孝”字,直系或旁系的晚辈,叫“孝子”;主家要给亲友散发一绺白布,“孝带”;男人头顶勒一个白布圈,叫“孝帽”;人们穿的白色长衫,叫“孝袍子”等。丧事中间用的一些物品也蕴含着孝道。腰间系粗麻,意为悲哀消瘦、裤带松弛,所以以粗麻系之。而且,丧俗直抵孝子内心。如亲人亡故以后,要烧倒头纸,兄弟姊妹嚎啕痛哭;亲友前来吊孝、烧纸,众孝子要一同陪哭;孝子们要整夜守灵,焚香燃蜡;女孝子夜间哭亲人叫“吵灵”。孝文化从形式到内心,得到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与此同时,丧事议程的本身也具有一种展示性,即借死人而做给活人看。人死以后三天做“圆坟”,以加深对亡者的追思与缅怀。之后,还有百日、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三周年完了,才算真正的服孝期满。
丧葬中的孝悌文化的另一体现便是长幼有序。再无能的老大,也有专门的“待遇”,老小社会地位再高,也不能超越礼数。在丧事中,老大是主事的。无论是孝子奉酒奉饭、施礼、祭拜等,都是老大在先,其余依序;出殡抱“馅食罐”,必须是老大媳妇去;出殡是老大摔孝盆。这些都在展示着长幼有序的道理。
三 丧礼的主要程序礼节 选墓地和打墓
人死后,要选墓地,打墓坑。汉族的丧葬习惯是土葬,*前各家都有自家的墓地,*后都平坟种地了,之后一般都选河坡和荒岗等废弃地做墓地,选墓地一般要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北高南低的向阳处,两边高一点更好。打墓一般都要派四个小伙子,特别是冬天打冻土很费力的,挖一个比棺材大一点的坑。要头枕西北,脚立东南,正好对着村西北的大成山。
再者,下辈人要选择给上辈人丁脚。大操要给打幕的人准备俩包点心,两瓶酒。
请大操
不论啥时候死了人,首先要请大操,也就是丧葬礼仪的主持人,敲开大操家的门首先要磕一个头,说明我家长辈谁过去了,要他着手去给操办。再者在服孝期间,初次见到村里的长辈都要磕头,意思说自己的长辈没了,自己是罪人,都要向长辈磕头行礼,表示赎罪。
送终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穿好装裹,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 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 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 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 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支道和烧倒头车
人死后首先在死者的旁边用两只水桶加上一个扁担,曰:搭桥(奈何桥),然后用白线把死人和大门外纸糊的“倒头车”连在一起,成丧人儿子手扶外屋南上门槛,大声招呼:“爸爸啊!爸爸,西天大路去啊,三股道从当中走啊!”,连呼三遍,这叫支道,接下来就把倒头车点着烧。据说,人有三魂七魄,人死后一魂守尸,一魂到地府阎王爷那里报到,一魂到西天如来佛那里去。
报丧送信、挂命纸、写丧榜
人死后的第一件事是报丧。报丧“急如星火”,不分早晚晴雨。一个丧讯按方向由数人分别面报,不能捎报。(现在随着现代信息化的发展,一般都是用电话报丧。)同时,本着男左女右的原则要挂“命纸”,贴“丧榜”,告示乡邻村人家有丧事。命纸要根据死者的年龄大小,年龄大的要多挂几张,一般说一岁一张,一辈一折。(丧榜写法另外阐述)
送纸,人死后马上就要送倒头纸,一般是男孝子排成一队,打头的提着灯(一般是外甥,所以有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之说),孝子用托盘端着一些纸,边走边哭把纸送到土地庙(也叫五道庙),土地相当于阳间的村长,把纸送到土地庙,烧了再回来,连续三次。这就意味着魂灵已经到了土地庙了,孝子到庙里给他去送钱。在发丧人期间,早、中、晚还要各送一遍纸。
设立账房
丧葬首先要设立账房,账房先生建好丧礼帐,把吊唁人的礼金、纸定、果供及所带来的纪念物品要一一收讫,记录清楚,园好帐,丧葬仪式结束后和东家交代清楚。账房先生还要负责丧榜、引魂幡、挽联、挽幛等的书写。
吊唁
亲朋好友来吊唁,首先由“落忙的”接过祭奠物品,一个大操(丧礼主持人)向灵棚里高喊:“招客!(唐山把客字念且,叫招且”),里面的大操喊:“侍候”,孝子跪在灵旁哭灵陪吊,一般三声哭吊后,吊唁人行礼,大操喊:“一扣首,再叩首,三叩首,礼毕,孝男谢!”这时陪灵的孝子要给吊唁人行叩拜礼。如果喊:“再谢!”,孝子就再磕一个头。吊唁人也会打躬还礼。也可以行鞠躬礼。这时有人会把客人让到屋里,上礼记账。
吵灵
一天的丧事大家都很累的,该到半夜子时了,这时女孝子在灵前哭上一阵,叫“吵灵”,完了大家就各自休息,等待第二天继续办事。大操还要安排几个小伙子护灵守夜。
棺敛
死者的舅家或是娘家的亲人都来了后,就要操持“棺敛”,也叫“入殓”,一般死者的女儿要先把棺材里面清理干净,用棉花铺棺,铺棺是把棉花平铺在棺材里,再放上十七个纸钱,再隔一个捡出一个,捡出七个放在自己口袋里,不要当时就随意扔掉,因为这是福钱。接着大操要死者的女儿给死者开五官,要喊:开眼官,看八方,开耳官,听四方,开口官,吃供香,开鼻官,闻供香。接下来大操要让孝子给死者撬阳,用一个扁担伸进使者的腰底下,做撬状,同时招呼着“:爸爸啊!撬阳了,阳打三丈六啊!”连续三次。同时大操会喊叫所有参加丧葬的人远离一点儿,不要让阳打了,含义是不论是怎样死的,死者的腹腔内也会有不好的臭气,对好人的身体有妨碍的。接着就是由孝子抱头,其他人帮忙,把死者搭进棺材里放好,盖上棺盖,这时所有孝子都是最悲痛的,但眼泪不许落在棺材里,钉棺盖时,孝子还要喊着:“爸爸啊!躲钉啊!”直到钉完为止。
行奠
行奠就是所有的亲朋好友集中在一起排队进行最后的行礼吊唁。最先的应是女婿,接下来是外甥,以后是其他的亲朋好友。有鼓乐队伴奏,有的要讲究三拜九叩,也有的三叩首或是三鞠躬,孝子跪在灵旁陪灵,和吊孝一样由大操指挥,奠客还要给大操行拱手礼,大操也会还礼。
路祭,农村叫摆路祭,是抬着一个摆着逝者灵位和供品的桌子,沿街游祭,到谁家门口,有愿意行礼路祭的,落忙将事先预备好的点心、酒等供品递给行奠之人,铺上跪垫,在大操的指挥下,进行行礼祭奠,现在摆路祭的少了,慢慢的会被人淘汰。
领魂、发行(也叫送行)
接下来要领魂,有人把命纸(也叫挑敛纸)裹上一件死者的上衣放在纸糊的椅子灯上,孝子抬着排队到土地庙,要绕土地庙绕三圈,同时孝子喊着:“爸爸啊,回家了!”烧纸后把椅子灯抬回。回家后还对逝者要进行一次梳洗打扮,然后送到纸糊的行车上,(同时还要煮一点饺子放在纸马的嘴里喂马。)这时所有的纸扎、花圈等在前,四个孝子抬着行车在后,到村的西边的一个地方点燃烧掉,这时是孝子最悲痛的时候,据说这时死者的魂灵上天到了望乡台,他会看到都是谁在送他,是谁最想他。
出灵
有人把棺材抬放在杠架上,罩上蟒罩,蟒罩一般黑底或红底,上面绣有金色龙蟒、云朵、海水海水江崖等图案,罩顶起脊出沿,上有一圆形顶尖,其实就相当于阳间的轿子。一般是三十二人抬杠,也有四十八杠和六十四杠的,三十二杠就是每个角有四个扁担,四十八杠每个角有六个扁担。这时孝子扛着引魂幡跪在灵前,大操看准备好了以后,一声喊:“起灵!”,孝子把丧礼时烧纸用的瓦盔拿起来使劲的摔碎,摔得越碎越好,如果摔第二次则不吉利。孝子哭着后退,灵紧随前进,过了各家门口后孝子转过身来前行,如果那个角的抬杠人感到吃力需要休息,大操就会喊:“前后打杵!”,就放下来休息,这时孝子就要跪在灵前。男孝子在前,而女孝子坐车随后到墓地,过去都是牛马拉的铁瓦车或是脚轮车,主要的女孝子还要在头上盖上一块白布,叫“顶塔”,长子媳抱着馅食罐,哭诉着一直到墓地。灵到了墓地后,孝子要下到打好的墓坑里修正一下,开始准备下葬了,人们把棺材抬到墓坑上,用比较粗的刹绳慢慢的放在墓坑立,再把绳子抽出来,孝子下到墓坑把馅食罐、鱼灌等摆放在棺材前方,上来后,孝子向墓坑立抓上一把土,人们就开始埋土了,埋上一个土堆插上引魂幡,边埋边向上拔三次。现在没有蟒照抬杠了,都是汽车出灵送殡了,也简单多了。
回家后,门口还要放上一点点心或米饭,所有上墓地的人都要吃一点,不吃就会对自己不吉利。
三天圆坟
从下葬之日起,第三天要到坟地去圆坟,男孝子要在太阳出来前上坟,女的则可以在太阳出来以后,圆坟就是把坟再埋埋向园里修整一下,还要插上用秫秸折的门窗形,中间一个高一点,两边的矮一点。
过五七
从逝世之日算起,第三十五天,要过五七,孝子和主要亲属上坟烧纸祭奠逝者。麻姑节(另述)清明节(另述)寒食节(另述)
周年祭日,逝者要过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三周年完了,才算真正的服孝期满。神龛点主
旧社会大的姓氏家族都有祖先堂,供奉历代祖先神龛,俗称“祖宗匣子”。我知道的田文玺家东厢房,马树陪家,李春会家等都有祖先堂。
旧俗父母未亡时,多已先制备神主牌(俗称家神牌)置宗词龛中,罩着红布,上写“长生禄位”。若父母一方已亡则揭去红布,露出已亡一方的名字,未亡一方用红纸封位。神主牌用金粉和榕树胶写着:
考讳×××公
祖
神主
姚懿×××氏
在男女均未亡时,“主”字欠写一点,为“王”字。一方亡后,在做最后一次旬祭时,请来族长或有地位的人为神主神龛“点主”。点主者用毛笔醮榕树胶在“王”字加上一点,扫上金粉,并念吉祥韵语,如:“一点是主,神灵归府,福荫子孙,富贵长久。”点主毕,宴请宾客,丧事至此完结。
注:祖先堂、祠堂、家庙、宗庙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供奉祖先的。每年清明节等重大节日都要祭拜祖先,祈祷祖先神灵保佑家族兴旺,基业永昌。比如大清乾隆帝,名爱新觉罗.弘历,庙号高宗,年号乾隆。
丧葬历史以来都有糊纸扎的习俗,一般是女儿花钱。纸扎的正文一般要写上纸扎的名称及用途,也可以写上一点短小的对联、诗文。落款要写清全部的敬献纸扎女儿女婿的姓名,下面介绍一下一些纸扎的诗文短句:
椅子灯:阴宅无月凭灯照;地府无锁云雾封。九莲灯:宝灯三层照冥路;莲登九盏射凌霄。金童:宝童前引路; 玉女:玉女送西天。
行车:西方三佛接引;行车款款而行。摇钱树:冥币黄表轻摇即落摇钱树; 聚宝盆:金银珠宝取之不尽聚宝盆。
丧葬习俗丧葬,又称为白事,过去都具有较重的封建伦理和迷信思想,礼俗繁多。解放后,大都从简了。当今的习俗,大致有如下内容。净身装衣:人在百年归寿前,要按男左女右之规,在厅堂一侧铺......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丧葬文化 文化地理展示课任课老师:李丽雅资一1002 10508101 李妍 10508102 李艳玲 10508103 鄂志英 10508104 程思涵文化地理 资一 1002丧葬文化丧葬活动......
丧葬习俗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一备 丧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
丧葬习俗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
瑞昌丧葬习俗旅游A1421 姓名:何文斌 学号:20140203156中国地大,山川地利多变,地理环境极其复杂,其也就造就了我国各地极为丰富、独特文化习俗。在此我介绍下家乡瑞昌的丧葬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