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疾病的节日风俗与道教文化_关于传统节日的风俗
去除疾病的节日风俗与道教文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传统节日的风俗”。
去除疾病的节日风俗与道教文化
才子城相关毕业论文这样写道:关于禳除、压制疾病的节日风俗,民间有的用药物攘除毒气,如《荆楚岁时记》讲“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民间以五月为恶月,祛灾风俗较多,采药治病是其中的风俗活动之一,这其中也含有道教文化或者说巫术的内容,《荆楚岁时记》讲,五月五日人们“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攘毒气”.还说到:“宗士炳之孙则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艾本身具有治病的药用价值,但古人在采艾时取似人形者,或将艾草制成人形,则与巫术、法术的影响有关。在道教文化中,有取“人”形器物厌解疾病的法术和章奏科仪,如《赤松子章历·病死不决银人代形章》就讲到用“银人”或“锡人”厌解疾病。民间还以某种简单的仪式厌解疾病,如“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墨点小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这种以朱墨点头部厌制疾病的风俗与民间巫术、道术也有密切关系,道经《真诰》讲,道士“以真朱笔点左目眦下,以雄黄笔点右鼻下”,用以“检制魂魄,消灭尸鬼”,以为朱红色有驱邪治鬼的作用。
关于季节性去除炎热或寒冷的,如《抱朴子》所讲不热之道中有立夏日“服玄冰之丸,或服飞霜之散”,“立夏日,服六壬六癸之符”;不寒之道中有立冬之日“服太阳酒,或服紫石英朱漆散”。这应当也只是传说中的去除寒热的方法,难以实证,正如刘孝威《苦暑诗》说:“玄冰术难验,赤道漏犹长”四.但也说明道教所讲服食丸散等在节令文化中确有一定影响。
疫病在古代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民间在冬至日有禳除瘟疫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讲:“冬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以禳疫”嘟。禳疫的风俗观念与民间信仰有关,在民间鬼神信仰中以疫为鬼,如传说“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为疫鬼”o,就是这一情况的反映。道教对这一民间信仰多有吸收和发挥,如道经《太上洞渊神咒经》说:“天遣疫鬼行七十二种病,病杀恶人,世间浩浩,鬼兵流毒”,《女青鬼律》讲:“逆煞之鬼流布人间,诳作百病”凹,将众多疫病说成是疫鬼造成的。再者《女青鬼律》还将—年十二个月以及地支对应的十二日均配以瘟鬼名号町,这些是对民间节日、节令疫鬼文化的广泛吸收。民间禳除瘟疫的风俗活动也与道教文化有一定关系。禳除瘟疫的节日有正旦、五月五日、冬至日、腊日。还是以冬至日禳除瘟疫为例,《荆楚岁时记》讲,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又魏晋间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影添长一线”锄。所讲赤豆粥、红线与上文提到的朱墨、朱笔似乎都在强调红色的辟邪作用。其中用红线量日影以禳疫,还体现了时日与所谓疫鬼的对应关系。道经也讲“温鬼各直其日,从十二时支干上来,疾病民人”。那么,从民俗活动的角度来看,是用红线禳除特定时日的疫鬼。其它如葛洪讲:“正月旦吞鸡子、赤豆七枚辟瘟气”母,“旦及七日吞麻子小豆,各二七枚,消疾疫”啷,这种正旦禳除瘟疫的道术有一个特点是强调数字七,是以食物与术数相结合的一种节日风俗活动。再如,《齐民要术》讲:五月五日“合生痢黄连丸、霍乱丸。采葸耳,取蟾蜍及东行蝼蛄。”田上文已讲,五月五日端午节古人有采药治病的风俗,这里列出了多种药物名称,突出的是端午节这一特定的时日。以上节日禳除瘟疫的风俗活动中,人们使用了食物、药物、生活用品、自然物,这些本来都是普通物品。之所以传说有辟瘟疫的功效,多是将其作为一种方术来使用,其中涉及到颜色、数字、时日、疫鬼等内容,这其中多有道教文化或方术的影响。
去除疾病的节日风俗与道教文化才子城相关毕业论文这样写道:关于禳除、压制疾病的节日风俗,民间有的用药物攘除毒气,如《荆楚岁时记》讲“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民间以五......
驱除鬼邪的节日风俗与道教文化节日中的驱邪实质是祛灾活动在民间鬼神信仰中的反映,所谓鬼邪、恶气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灾害或不吉的事物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早期道教既吸收了某......
辟兵祛灾的节日风俗和道教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兵戈之灾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这也反映在节日风俗当中。古人以五月为恶月,禁忌较多唧,这集中地表现为五月五......
避劫消祸的节日风俗和道教文化在某些节日祛灾风俗中,灾害是由不明原因造成,或者是古人把污秽与灾祸联系起来形成的风俗观念。再者,十二月八日腊日通过“沐浴转除罪障”四的风俗......
道教节日大全正月初一日天腊之辰初三日郝真人圣诞、孙真人圣诞初五日孙祖清静元君诞初九日玉皇上帝圣诞十三日关圣帝君飞升十五日上元天官圣诞、灵宝天师圣诞十九日长春邱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