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_国际社会意识形态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国际社会意识形态”。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参会论文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

——以明清商书为个案

(论文提要)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经济面临转型、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多方位的交汇碰撞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较之前代有了长足发展,商品流通规模,市场发育程度,以及商人资本的实力,都较以往社会有了很大提高。其中,明清时期大量区域性商人集团——商帮的出现,并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力量,尤令人关注。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这一时期商人群体思想意识的变化,并对其经营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商人们的经济活动及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其活动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及社会思潮的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商人群体的思想意识形态应予以重视。

到目前为止,关于明清时期(明朝至清鸦片战争前)商人思想意识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角度,大多侧重于明清时期各区域商帮的商业道德、商人的伦理观念、经营方式、商人形象等方面,尚无专文以明清商书为资料,就明清时期商人的“意识形态”作一总体考察。本文从最能体现明清“商人意识形态”的明清商书入手,具体分析这一传统社会面临转型的特殊时期,传统文化对明清商人的影响、商人们对自身群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的认知及其经营理念等方面的认识。

一、明清大量商业书的面世——商人意识的凸现

明清社会变迁,其对经济思想领域的主要影响表现在,明代中后期,“工商亦本业”、“农商互利论”的思想日益为社会所接受,经商已开始不再成为一种为人轻视的职业,“弃农从贾”(弃本从末)乃至“弃儒从商”、“士商渗透”之现象越来越多。出于学习经商之道,适应商海竞争的需要,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即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本文简称商业书或商书)。为数众多的商书,有的是商人们自己动手,根据商业的实际需要来编纂,有的则延请文人学士为之编纂。其所纂内容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物价、商品生产、流通、市场、经营方法等经商必备基本知识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商书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商人的经商之道,又大多出于当时人之手,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同时代商人的经营形态,因此,也更能准确地反映当时商人们 ①②②本成果为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原文两万字,将刊登于《复旦史学》第一辑(2005年1月)

主要代表性商书有:明 黄汴《一统路程图记》八卷,隆庆四年刊;明 陶承庆《商程一览》二卷,万历刊;明 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万历二十七年刊;明 周文焕、周文炜的《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万宝全书》三十五卷,万历间刊;明 壮游子《水陆路程》,万历四十五年刊;明 商浚《水陆路程》八卷,万历四十五年刊;明 程春宇《士商类要》六卷,天启六年刊;明 李德晋《新刻客商一览醒迷天下水陆路程》,崇祯八年刊; 憺漪子《士商要览》三卷,明末刊;明 鼎锓《商贾指南》抄本(主要内容为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的《商旅门》);清 崔亭子《路程要览》二卷,清刊;清 赖盛远《示我周行》全三卷附续集,清刊;清乾隆年间吴中孚《商贾便览》八卷;清乾隆间王秉元《生意世事初阶》等。另见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第六章。张正明等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陈学文《明清时期商业书及商人书之研究》,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罗丽馨《

十六、十七世纪的商业书》,载(台湾)《中兴大学学报》第七期(1997年6月)等论著的介绍。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参会论文的思想意识和经营理念。

明清大量商书的刊行,说明了社会经商、行商风气之盛,同时它本身也凸现了商人意识的觉醒,它说明了经商者自身对这一职业的认可与重视。另一方面,大量商书的刊行,也说明这一时期的商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凭经验行事的小商小贩,而是开始重视商业知识的累积和传播,并对子弟、生徒授以商贾职业的教育,而有些商书的书名及章节——如《士商类要》等名称本身,就反映了士人从商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思想上将士商并列的观念变化。此外,明清商书的出版形式也值得注意,它不是以秘传的形式,而是以有关日常生活的书籍——万宝全书(或日用类书),公开示于世人的。由此也不难想见,书中所述观点不仅是商人自身思想意识的体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商业的普遍看法,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和训诫,可以说是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业日趋繁荣的社会现实的反映。

以往学界关于商书的研究多是从经济史的角度或经济史料的运用等方面来分析研究商书及其研究价值的,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探讨商书所体现的明清时代商人的思想意识(文中亦称为“商人意识形态”),尚不多见。本文主要根据目前所翻阅到的明清商书,着重探讨其中所体现的明清时代商人的思想意识。

二、传统伦理观念与商人意识形态

商业是社会所必需的一种职业,商业行为本质上是讲求利益的,不可避免地会带着唯利是图的属性。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又很注重利义关系,强调以义取利,不能见利忘义。如何谐调这二者的关系,始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商人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商人的地位及态度开始有所转变,“四民异业而同道”的观念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并出现了“新四民论”。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士好言利”的社会氛围和士人“弃儒从贾”的社会现象。但总体而言,社会风气导向仍然是传统伦理中的以义为重,利为轻,反对见利忘义,这一传统的“义利观”对明清商人具有深刻的影响,并在商书中有非常鲜明的体现。

从商书记载来看,在“利”、“义”关系问题上,对商人的要求便是:要重信义,守然诺,不刻剥;强调君子之财,取之有道。

关于商人的职业道德和道德规范方面,商书强调艰苦创业,节俭为本。

因商业经营的特殊性,商人们大多在财利场中应付周旋,无时不受风流场所“酒池肉林”的诱惑。因此,在个人修养方面,商书反复告诫人们要洁身自好,不能贪图奢侈生活享受。

在经营理念方面,中国传统伦理中所提倡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①的信用为本的诚信观尤受重视。商书反复强调不仅要公平交易,光明正大;而且要诚实无欺,重恩守信。

同时,传统的伦理观念中匡扶正义、扶弱济贫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传统的中国商人,商书中不时可见“救困扶危存博济,莫因倾倒共推人”、“轻炎拒势,谓之正人;济弱扶倾,方 ① 《礼记·中庸》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参会论文

为杰士”、“趋显者防败,附势者必危”、“倚官势,官解则倾”的训诫。

综观明清时期的商书,可以看出,商书非常注重对商人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的培养,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对其影响至深,中国传统文化、人伦道德的规范作用,在明清商人的意识形态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经济学的角度言之,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需要一系列社会秩序作保证的;而社会秩序是一个需要多元支撑的系统,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支柱,都会造成经济的畸形发展。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市场交易始终缺乏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制度机制的保护,如果再没有信用支撑,那么市场运作的交易成本就会高得无任何效率可言。透过明清商书中的谆谆教诲,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对维护正常的商业运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法律条文和制度保护成为市场经济中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儒家伦理中重德重于重利的教诲,以义取利的诸多训诫和诚信为本的伦理提倡,成为市场交易的无形约束,对保证传统中国社会正常的商业经济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经营环境与商人意识形态

经营环境对商人意识形态的影响不能忽视。明清各类商书中,多处可见著述者对经商不易之感叹。这中间既有对春夏秋冬漂泊异乡之辛劳的感慨,更有对经营途中骗子盗贼之觊觎的提防。从万历间的《三台万用正宗》中的《商旅门·客商规鉴论》,至清乾隆间吴中孚的《商贾便览·江湖必读原书》、赖盛远的《示我周行·江湖十二则》,无不多次郑重告诫经商者,从经商外出的结伴搭伙,到路上住店行船等等,要时刻注意人身财产安全。程春宇《士商类要·为客十要》的前三要便首谈安全问题。

如果说客观上的生活环境令商人们缺少安全感,外出经营如履薄冰,那么制度保障上的缺陷则直接影响了明清商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国古代始终缺乏完整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法律制度,这一点到明清时期也未有大的改观。虽然清代政府的工商政策趋向宽松,各级官员的“恤商”思想也有所发展,政府时有恤商、宽商之诏谕,可以说提供了一种比较有利于工商业发展和提高商人地位的制度环境,但并没有明确保护商人利益的相关法律或制度保障机制。明清时期民间的商事纠纷,仍然多由各级地方官员依据具体情况,“酌以情理”断案。这一制度环境对商人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便是明清商书中所体现的商人普遍敬官、畏官及至依赖于官的现象。他们时常不得不对当权者要谦卑恭敬,或者通过与之结合,“官商融合”,以期获得经营的成功。

商书中对经商人员的告诫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商人时常处于一种矛盾的两难之中,一方面,传统的伦理道德轻视附炎趋势、倚官仗势之辈,尤将那些附炎趋势之辈视同小人,另一方面,“官无大小”,“权可制人”的现实,又令他们不得不“是官当敬”,谨小慎微,甚至委曲求全。在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社会环境中,商人们最终仍多有“万般惟有读书高”之感慨。最终,明清时期的商人意识形态,也只能局促于这一社会体制之下,难以超越社会制度的局限,商人们在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知上,便难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参会论文

四、《客商规鉴论》与《生意世事初阶》的代表性意义

明清时期的商品贸易,大多借区域间的距离赚取商品差价,或低买贵卖,囤积居奇,把持行市,这是众多商人获取利润的主要方法。因此,商人特别需要注意各种物产的季节、产地、价格、品质、年成丰歉等信息。为此,商书时时告诫人们,经商不是简单的买卖,必须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顺应天时地利,审时度势,胆大心细,勤访多问。同时,商海风云,诡谲多变。“货有盛衰,价无常例”,稍有不慎,经营不当,便会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因此,商书特别强调对经商者基本素质的重视,强调要掌握市场信息和变化规律,审时度势,灵活经营。在这方面,万历间《三台万用正宗》中的《客商规鉴论》和王秉元的《生意世事初阶》颇具代表性。

《三台万用正宗·商旅门·客商规鉴论》是现存明代最早的一篇有关商业经营规范的篇章,其基本内容是关于客商应有的姿态、作为商人必须具备的商品知识及思想准备,它非常概括地论述了经商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规范了经商的行为准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商人入门的必读文。它从出门亦始所需注意之安全、结伴搭伙之事项,到经商途中的投宿问店,及至必备的经商专业知识,均有涉及。其中对商人的职业道德尤为强调,即商人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戒骄戒奢,勤俭朴素;商业经营要合乎规范,诚实不欺人,特别强调不能见利忘义。后来几乎所有商书有关商业经营内容和商人的道德要求都由此而延伸、衍生、释绎出来。《客商规鉴论》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商业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后,开始进入了一个自身要求必须规范化的新阶段,表明明清商人日趋成熟,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培养新生商贾。

《生意世事初阶》作为培养“坐贾”的专业商书,同样强调对经营人员在人品、能力等基本素质方面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客商规鉴论》和《生意世事初阶》做为较具代表性的商业书,它们特别强调从业者要善于察言观色,处理好各方面的人事关系。换言之,商书认为当时客商的主要困难不仅仅是路艰程远,更主要的还是人事关系,并将此视为经商成败与否的关键。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商人眼中,诸种纷繁复杂的人事关系的处理,远胜于经营过程的技术管理,并成为经商获利的关键,这确是中国封建社会商业活动中值得探讨的一种社会现象。

①①此书系抄本,署名为句曲(按句曲为江苏句容县的古称)王秉元开初氏纂集,沙城西麓主人汪淏增订。从书中汪淏序中得知,它是汪淏依据王秉元之书重加增删润色而成,而王秉元之成书时间,当在乾隆五十一年以前。详见罗仑、范金民《清抄本述略》,文载《文献》,1990年第2期。此后,在王秉元此稿本的基础上,又有《贸易须知》(上海图书馆藏光绪五年刊本),该本题有嘉庆十四年王秉元序,道光24年杭州项名达续刊;光绪五年蠡城言慎金在王、项两刊本基础上,“不揣鄙陋,重加厘订”,再刊。内容多与《生意世事初阶》相似。还经清代山西商人在“《生意世事初阶》基础上增删而成的更适合山西人使用”的(炳记)《贸易须知》,主要内容也与之类同,见张正明《晋商兴衰史》第335页,附录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民国十一年,上海宏大善书局石印《生意经络》(不分卷)(上海图书馆藏本),封面为“王秉元著”,卷内又名《贸易指南》(不分卷),“句曲王秉元著”。较之《生意世事初阶》,所论学徒规矩相同之处甚多,只是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如何辨识洋钿”、“鸦片之危害”等内容。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参会论文

五、思想遗产与商人意识形态

严格地说,商书应以商业经营为主要内容,应含商业经营思想、体制、职业道德、方法、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但是,仔细翻阅明清时期的各类商书,我们又会发现,这些商书内容非常庞杂,凡是与商业有关联者均采撷其中,还包容旅游、交通、气象、养生、卜验、交际应酬、安全、文化娱乐等,成为应用性很强的商业百科全书。这也说明,当时商业思想还没有完全成为一种独立的思想意识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仍然是按传统的经验亦或感觉行事。此外,在名目繁多的日用类书中,有关经商知识的内容分布则显得颇不平均。如《商旅门》,其在明代仅见于《三台万用正宗》一个版本;发展至清代版本中,则不论是前期的三十卷版本或后期的二十卷版本,均未设有专门的商旅门,亦不见于其它类目中刊载相关内容。可见商业门类在民间日用类书并非普遍的内容,这说明商业活动在明清时期虽较以往来得活泼热络,商人地位亦较以往提高许多,然商业活动涉及许多专业知识的配合,非一般的叙述或说明能交代清楚。真正欲从事商业活动者仍应透过专门的商业书,经由一定的训练过程,由学徒而正式行走江湖。这种情况直到清末才有改观。

此外,商业书的最大特色是将视点著重在经营、致富的方法上,提出了对经商能力和品德的要求,认为这是经商致富之法,但对于商人应如何使用财富,尤其是如何利用已取得的财富进行“二次创业”,如扩大经营规模、投资扩大再生产等,则很少触及。“总之,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企图建立超越伦理观的经商之道和积极地为商人在买卖中获得利益提供理论的动机,这就必然使他们的著作在对现实生活中的商人提出要求时,局限于单纯的品德和个人的机智方面”,而缺少经营管理的技术角度的分析与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清商书中所体现的“商人意识形态”的理论意义还是比较有限的。

日本学者泰萨·莫里斯—铃木指出,经济思想的产生与社会背景的密切相关,“在不同国家和历史的不同阶段,各种不同形式的经济思想一再被创造出来。然而它们所具有的相对的重要性是受地域的和暂时的经济环境的影响的”。同时,“新经济观念的范围在某种程度上受产生这些思想观念的知识遗产的限制”,还受经济理论家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的影响③②

①。从这个角度言之,也就不难理解明清时期商人思想意识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窘境了。

在思想观念上,尽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有所变化,更趋于入世和务实,直接推动了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并间接影响到明清商人的商业行为和伦理,出现了“工商皆本”、“士好言利”的社会思想及至“弃儒从商”的社会现象,但“士农工商”仍作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明清时期综合性、系统性地反映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客观要求的思想还不多见,不仅当时思想界主流对商品经济发展的认识相对来讲是滞后的,即便已有的一些比较开明的经济思想(如工商皆本、奢能致富、敢于言利等)也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或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传统“士农工商”意识形态的思维定式,成为商人们观念更新的最 ①④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第218—219页。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7月 ②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第六章,第298页。张正明等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 ③泰萨·莫里斯—铃木《日本经济思想史》,第3—4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

④ 对此,笔者另有专文《明清商品经济思想的总体评述》予以分析。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参会论文

终桎梏。这便是明清时期商人们所面临的“知识遗产”的限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们无法超越这一限制。

此外,就经济环境与政策环境而言,在中国封建社会,政府较早地开始能充分地运用经济与市场手段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封建官府的干预控制与抑商政策(主要是抑制民间商人的发展),加之浓厚的伦理道德规范与轻商观念,是明清商人所无法逾越的传统制度的“结构性制约”。仔细探讨明清时期所出现的各种重商思想,其主要内容大多为商贾的“末业”地位鸣不平,其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也莫过于于“工商皆本”,在士商观方面并没有大的突破。在官方宣扬的社会准则方面,商人和农工的平等地位尚不可得,而和高踞于四民之“长”的士相比就更有天壤之别了。在这种氛围里,商贾尽管腰缠万贯,也始终无法获得政治地位上的认同。而轻商传统的严重后果之一,便是“历史上少有独立之商务经营与成就之记录,凡有一麟半爪之出现,均不免于附丽于政治问题之中。是以中国史上本有之工商家英杰贤士,其能为人所知者,却少而又少。„„商人经验、成就与贡献,商业经营、规制与方法,既无学术记录流传,一切多留存于心摹口授之间,在中国史上自亦难有商学一门之出现。”

这一特点在明清商书中表现的尤其明显。明清商人们自己编纂的、最能体现商人“意识形态”的商书,最主要的是将经商视为一种正常的谋生之略,而缺少对自身职业社会功能、社会意义的深刻认知,更少有汪道昆“良贾何负闳儒”之自豪感叹。其表现出的诸多商人意识,并未超越同时期的文人传记文集、商人墓志铭等所体现的商人“自足”世界,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还要保守一些。

“知识遗产”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制约,经济环境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明清商人意识形态发展境遇的先天不足。鸦片战争后,随着大量外国资本的强行进入,中国的传统工业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知识分子也广泛醒悟,并发出了“商战”的应对口号。但据王尔敏先生研究,直至19世纪后期,在他所统计的提出“商战”口号的二十五人中,大多数为受传统教育之知识分子,并且多为科甲出身。纯为商人者,仅有郑观应、鄢廷辉2人。商人群体思想意识上的局限性,最终限制了商人们在经济转折时期的创业意识。因此,中国“近代商人精神”——世界市场观念、竞争精神、赢利与投资意识、科学管理观念、公平观念等等,只能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进入而移植进来,并伴随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峙、抗争和渗透融合而逐渐发展。这一点,从最能反映明清商人意识形态的商书中已窥见端倪。

作者:张海英,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工作单位:上海市 复旦大学历史系,邮政编码:200433; E—mail: haiying6563@sohu.com ③

① ①②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20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8月 王尔敏前引书,第221页。③马敏前引书,第23页。

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城市文化

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城市文化(内容提要)[南京大学] 范 金 民社会各个阶层共同谱写了灿烂的江南城市文化,构筑了江南城市文化的宏伟大厦,也为江南城市文化的建设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二轮复习综合专题三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历史进步 【专题考察角度:】考题分布:16年一卷40题明清到晚晴时期人口问题及认识16年二卷40题近代中国及西方人口迁移及认识 14年二卷......

教育与社会变迁

第四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刻之停息。这是我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对社会变迁的感慨。不仅如此,我国哲学家庄周也曾说过: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中国社会变迁与宪法

中国社会变迁与宪法——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年会综述 2012-08-03 14:09:58来源:爱思想 2012年08月03日【核心提示】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亟须宪法重塑社......

商人与政治

商人与政治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倾全力筹划的起义,以近百人的牺牲宣告失败,孙中山等革命派领导一时心灰。没想到半年后,10月10日武昌枪响,200多年的大清王朝轰然坍塌。这半年间......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国际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明清 商人 国际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明清 商人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