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问政能力_领导干部网络问政
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问政能力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领导干部网络问政”。
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问政能力
《共产党员·上半月(河北)》 2010002期作者/王书利本文总字数:6438字
编者按: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5次提到应对信息化和网络时代的党建任务,包括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等,同时强调“领导干部要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注重分析网络舆情。”网络问政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已成为一些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新风,不仅使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与扩展,也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方式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不仅直接关系到党委政府部门能不能打赢信息战,更直接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各级领导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更多地利用互联网去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并逐渐将这种运作模式明确化、制度化、纵深化,使网络民意最终在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中展现出来。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问候网友,倾听民意,指出互联网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非常关注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省委书记张云川指出: “这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对省委工作甚有帮助。”网络时代,研究熟悉网络,善于运用网络,是领导干部亟需掌握的一门学问。网络问政,是政府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新型执政方式。网络舆情:畅通民意的快车道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全球互联网用户正以每年150%左右的速度增长。截至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16亿。同时,随着3C时代的到来,无线互联网将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随着网络对人们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网络时代的政治生态也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民众的权利意识日渐高涨,参与方式更加灵活,网络民意表达正在接近等同于社会公众的意见表达。网络舆论监督优势明显。据人民网调查显示,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人选择网络曝光获得信息。网络舆情已成为我国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具有强大的聚合力,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范围地凝聚多数民众,为形成强大舆论创造基本条件。网络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即时相互交流,并形成舆论。网络私密性强,公众的意愿和看法可以更真实、充分地表达,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意。网络在传播速度上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报纸内容更新的周期以天计算,电视以小时计算,网络则是以分秒计算。
网络交流平台多种多样。一是单向性发布平台,如新闻网站、桌面弹窗、手机报等,可传播文字新闻、图片新闻、音频新闻、视频新闻。二是交互式发布平台,如BBS、论坛、贴吧、新闻跟评等,可采取置顶、加精、飘彩、回复、点击、投票等方式提升关注度。三是展示性发布平台,如博客、播客、维客、秀客、交友社区等。四是即时通讯发布平台,如电子邮件、即时聊天软件(如QQ、MSN、SKYPE、新浪UC等)及聊天室等。目前上网的主要群体为思想活跃、参政意识较强的年轻人,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时事动态,参与互动交流。据调查,68.8%的网民为30岁以下,多数为国家公职人员、企业职员和青年学生。据有关部门近3年调查,以浏览新闻信息为主要目的的网民占77%以上,经常参与论坛和新闻跟帖的网民占45qo。
网络舆情多数属实。尽管网络信息发布较为灵活,易带有主观情绪,但总体上还比较真实可信。据有关部门对150个信息主题的调查,有116个主题内容属实或基本属实,占77.3%。网民反映的南京天价烟局长、江宁区原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因受贿罪近日被南京中级法院一审判处11年有期徒刑。近日,结合干部作风建设年综合调研活动,河北省委研究室对人民网“领导干部留言板”反映我省各地部分情况进行了调研核实,结果表明,网上留言反映的问题比较具体,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表述清楚的,90%以上基本都属实。
网络舆情焦点相对集中。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如周正龙案、天价烟案等。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政法系统、城管队伍,如早年的刘涌案和近年的“俯卧撑”、“躲猫猫”事件。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如“北京站售票”事件、“央视大火”事件、3G频段分配等。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涉及房价过高、费改税政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医疗体制改革、高考改革等。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比如国泰君安天价薪酬、高管降薪等。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的,如家乐福事件、俄炮击我货船、菲律宾黄岩岛事件等。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如奥巴马就职、巴以加沙冲突等。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的火爆事件,如艳照门、小沈阳爆红等。
就我省而言,从对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30000多条留言归纳整理来看,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个别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司法系统法制建设等;部分政府部门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城管队伍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衣食住行等系列民生问题;社会收入分配等。
情绪性言论较为突出。网络舆情多数是网民首发新闻。受猎奇和看热闹的心理驱使,一些网民发帖比较感性和情绪化,有的甚至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不负责任地发布言论。网络可以在人为的操作下,为某些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负面舆论的放大器。目前各网站和主管部门受技术所限,很难对网上传播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虚假信息和谣言容易在网上形成恶性炒作,并很快影响社会舆论,甚至造成舆论危机。近年来,网民在网上曝光某些党政干部的违法违规行为和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呈现出“没有处理结果网民就绝不罢手”的态势。每次网络舆情发生后,总是一边有网民跟踪报道,刨根问底,快速聚焦;一边有网民深挖细找,不断“曝料”,火上浇油。湖北石首事件发生后,各种谣言在当地手机和网上泛滥,使群众情绪由波动转化为激动甚至愤怒,结果引发了大规模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用好网络舆情促进科学发展。了解网络民意,是改进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措施;集中网络民智,是推进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形式;借助网络监督,是提升党委政府工作效能的重要手段;坚持网络互动,是增强党委、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式。省委书记张云川非常重视网络舆情,要求科学运用网络,尽快处理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并亲自致信人民网公开回应网民留言。甘肃省委专门开设“社情民意”、“飞天论坛”栏目,围绕工业强省战略、建设河西风电走廊等重大决策开展网上建议征集活动,向网友求计问策。每年为广大群众办的实事都是在充分征求网民意见后确定并付诸实施。如针对网民反映农村行路难问题,有关部门在调查论证后很快安排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000公里和农村通乡油路2800公里,受到群众的欢迎。网络危机:防范意识普遍较弱 温家宝总理强调: “网站要传播正确的信息,不要误导群众,更不能对社会秩序造成不良的影响。”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及随意性等特征,通过网络,任何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可能引发网络公共舆论,然后不断在网络中传播并吸引更多人加入,进而对社会尤其是政府产生一系列影响。因而,当反面政治信息曝光时,当事人很快便会成为公共舆论的众矢之的,进而导致政府行政危机。目前,由于一些地方和领导对网络阵地重视不够,引导网络舆情力度较弱。
对网络舆情重视不够。传统的政治斗争手段,在网上将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利用网络串联、造谣、煽动将比在现实中容易得多,也隐蔽得多。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仍延续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习惯于读报纸、看电视、阅文件,盲目认为网络信息多数虚假,没有参考价值,对网络采取淡漠、疏远态度。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部门领导“因工作繁忙”等原因,很少或几乎没有接触网络,也没有上网的习惯。有的部门因种种原因,限制官员上网。无视网络,网络舆情就无法及时获取,必然错过舆情最佳引导时机,以至于舆情失控,造成群体性事件。近来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往往都能从网络上找到根源、发现端倪,但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错过最佳引导时机。新疆“7-5”事件,就是在分裂分子借助网络挑唆煽动下暴发的。前不久,我省某县乡镇党委书记打人事件,被网络视频全程曝光;某市政府领导在全国人大会上一句不够严谨的话,引发网民漫天非议。如果有关领导有网络舆情意识,对网络舆情及时进行正确引导,相信这些事件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会小得多。
错失网络舆情处置时机。网络传播信息瞬息万变,如未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就会被舆情拖着走,时时处处陷入被动。根据国际危机公关管理惯例,一般应在事件发生后1 2小时内作出反应和启动应急预案。但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多是在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热点后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如天价烟事件11天后干预,“躲猫猫”事件7天后干预,北京站售票事件4天后干预。贵州瓮安事件发生后,该县未能及时发布真实信息,而谣言通过网络急骤泛滥,群众受其误导,致使一起普通民事案件演变成与政府暴力对抗的群体性事件。2008年1月湖北省天门城管队员殴人致死事件,尽管当地政府当晚就组织调查并进行处理,但5天后才公布事件真相,致使不实传言通过网络炒作演变成社会舆论,引发上千人游行。
引导网络舆情方式失当。网上舆情爆发后,有的同志首先想到的就是删帖和堵塞言论,简单一堵了之。有的领导干部面对网上舆情危机,常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认真对待,结果把自己放到了民意的对立面,事件越处理越被动。“5-7杭州飚车案”就是因为当地交警部门在没有完全查清事故情况下,第二天就仓促发布新闻,出现了“70码车速”这种明显失真的说法。假言之下,第三天当地宣传部门又限制媒体对此事报道,更导致广大网民质疑政府公信力,造成巨大舆论危机。因不能及时正确地引导网络舆情,有的网民受骗上当,有的网民盲目跟风,更为严重的是受一些怀有政治目的的网络推手的误导,网民易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对社会产生消极认识。如果党和政府不能有效排除网络推手的干扰,就会误判社会现象,制定错误的公共政策,轻则浪费公共管理资源,重则贻误时机、造成损失。
采纳和回应网民建议较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大多数网民生活在基层,对民生的疾苦、人民的需求感受最深,了解最多,自然最有发言权。但有的干部对网民的建议分析采纳的较少,对这个汇聚民智,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的平台利用得还不够充分。据统计,截至2009年9月,一年多时间,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共接受网友留言30多万条,只有61位地市级领导公开回应网友留言,仅占有留言板领导总数的10.7%。其中涉及我省各级领导干部共30000多条留言,只有承德、保定、邢台市等党政领导有回复。
网络问政:贵在真问实干
信息时代,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党和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网络是把“双刃剑”,引导有方,就能为我所用;引导不当,就会深受其害。关注网络民意、利用网络,需要领导干部改进执政方式和工作作风,实事求是地面对网络舆情,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收集群众的意见,倾听群众的呼声,以更加平等的方式与群众交流,以更加开放的方式和开明的态度对待群众的意见,切实把网络时代的民众力量凝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
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网络时代,网络舆论已成为民意的“晴雨表”。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断言: “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互联网正在挑战一些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和执政模式,也在考验着一些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各级领导干部应把网络作为日益强势的新兴媒体对待,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把引导网络舆情作为一种能力来锻炼,提高网络时代的执政能力,锻炼和培养敏锐的研判力和预见性,一旦发生网络热点事件,能够正确快速地处理。建议各级领导每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等,通过网络放眼世界、了解社会、掌握资讯、发挥民智、化解矛盾、促进发展等,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
建立网络舆情搜集长效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正确引导和处理网络舆情,敏锐发现和整理网上和手机等网络上的舆情信息,建立系统、科学与合理的正确甄别筛选和协调落实、动态跟踪工作长效机制。分级负责、分类处理、分别反馈。建议有关部门明确专人负责搜集网络舆情,做到逐件分析,精心筛选,坚持平时月报和特事日报相结合,以月、季、年等为不同周期,形成相对固定的分析会制度,不管有无大事发生,都要对这段时间里的舆情动态做出阶段性的分析评估,对形势进行适当的研判,以专门形式交相关单位和部门认真核实,妥善处理,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和回应网民。
提高网络负面舆情的处理能力。网络负面舆情具有易扩大、快变化、难控制的特点,必须及时果断处置。一要正确对待。坚持实事求是,不遮掩、不敷衍,以真诚之心,与网民平等沟通,对网民质疑,心平气和地做好解释说明;对不实之说,及时回应并予以澄清;对网上炒作,利用主流媒体加强引导,快报事实,慎报原因。二要提高速度。在第一时间构筑抵制谣言的“防火墙”,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三要科学处置。及时有序地发布权威信息,通过透明的信息、开放的报道、人本化的沟通,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良性互动,产生积极效应。善于采纳网民建议推动科学民主决策。网络交流具有平等性、瞬时性,网民留言顾虑较少,更便于说实话、说真话。这正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需要。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说:“网民的重要建议,我全部看过,有的还看了两三遍。”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以“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安徽的崛起”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我省应学习借鉴先进省份的做法,结合我省中心工作,在各级主流网站上设置专题论坛,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与网民在线交流,鼓励网民积极建言献策。将不涉密、可以公开的文件上网发布、征求意见建议。定期梳理分析网民建议,通过专题研讨论证及时采纳。将网民建议运用情况及时在相关媒体上公布,并给予一定奖励,以此鼓励更多网民出主意、献良策。
要建立并实施与网友互动的长效机制。网络在线互动,网民的意见建议可以当场得到回复,对激发网民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直厅局可采取设立“网络发言人”的办法,对网络声音直接回应。“网络发言人”既可实名,也可虚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各单位网站设立专门点击栏和留言板;公开“网络发言人”的联系方式,如电子邮箱、QQ留言板;建立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和沟通交流机制,至少一周或每天在网络上发言。同时,网络发言人要经常与网友在线交流,定期邀请各级党政领导、厅局长或处长进行在线交流。也可以采取论坛的形式对社会热点、难点进行研讨。
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技能培训。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对电脑和网络还比较陌生。建议从实际出发,把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互联网操作能力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用2-3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对在职干部进行信息技能培训,实现全省厅级领导干部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信息,开展科学决策;处级干部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开展电脑办公和对外服务;科级以下干部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各级党校要开设专门课程,组织电脑操作、网上浏览、信息发布、在线交流等业务学习。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增强运用网络能力,更加重视网络舆情,利用网络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作者系中共河北省委研究室主任)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问政”的能力王青蓉从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聊天,到各省官员以实名登录论坛或实名开设博客等多种方式在网上与百姓交流、沟通,......
前 言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新浪、网易、腾讯、搜狐四大门户网站等相继“落户”微博,掀起了全民微博的热潮,微博以其更自由、更快捷、更精悍,更独特的魅力、迅速占领市场,真正......
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发布时间:2012-2-6 11:35:05文章来源: 中国反腐倡廉网阅读406 次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当前,现代信息技......
领导干部需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舆论导向在我们的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在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提高领导干部“三大能力” 当前,认真学习、全面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进一步加强各 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能担当历史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