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专业知识_基本税收知识
税收专业知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基本税收知识”。
税收专业知识税收专业知识
绪论
一、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税收专业知识》概述
经过数年的组织运作,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模式。与大多数省份不同的是,安徽省对几类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职位作了特别要求,即笔试只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专业知识》两科,而不再考《申论》这一科目。这几类职位有计算机、法律、财会、公安、外语和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安徽省在公务员招考中,税务类相关职位要求考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专业知识》。
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税收专业知识》的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试卷共有四类题型,依次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计算题。其中单项选择题共5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多项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判断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计算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总的来看,在120分钟内完成作答,时间上基本是充足的。
从以往安徽省发布的考试的情况看,税收大纲曾经发生过几次大的变动,比如2008年的税收效应和流转课税中的增值税、消费税以及国际税收等章节,在2009年都被删去了,新增了税权一章。而2010年考试大纲与2009年大纲保持了一致。所以对于报考税收类职位的考生,对专业知识这一部分,不能等考试大纲公布后再进行复习备考,而要在平时就对《税收专业知识》这一科目进行全面的学习巩固,待考试大纲公布后再根据大纲集中复习。
二、安徽省《税收专业知识》考试特点
近几年来,尽管《税收专业知识》的考试大纲时常发生变动,但试卷结构基本上保持了稳定,试卷的考点分布也逐渐清晰。这对考生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一)考点分布广
纵观近几年的试卷可以看出,试卷的考点分布非常广,大纲所列的十一章,每一章都有所涉及。这样的考点分布,目的是要考查考生的税收专业知识的广度,从而全面了解考生对税收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实际上也正是由于考点分布广泛,致使近几年大部分考生的成绩并不理想。从近几年进入面试的考生的成绩来看,专业知识的成绩普遍偏低。因此,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好坏也成为能否顺利进入面试的关键。所以,广大考生一定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复习,让它成为加分科目。
(二)基础题目多
公务员招录考试属于职位招聘考试,对于考试组织者来说,对各职位工作的人员独立处理各类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的考查,是首先要考虑的。从以往的试卷来看,与工作能力有关的基础知识的考查都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夯实基础,一定要全面、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三)考查有侧重 通过以往的试卷可以看出,无论考试大纲如何变化,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以及财产税四个部分的题量、分数都占了整个试卷的最大比重。进一步分析以往的试卷可以发现,这四部分的考查十分深入、细致,考查内容主要包括纳税人、征税范围、税率、计税原理、税收优惠、征收管理等方面。因此,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对这四部分进行全面、深入的复习,同时对时间的分配也要与此相适应,即重要考点,重点复习。
三、安徽省《税收专业知识》备考建议
结合以上对《税收专业知识》考试特点的分析,在这里,我们对考生的备考提出一些建议,大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参考。
参加《税收专业知识》考试的考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人群,一类是没有税收知识基础的,一类是有税收知识基础的。对于这两类考生,在备考时间和侧重点方面还是有区别的。对于没有税收知识基础的考生,如何扭转劣势极其重要,因为你与别人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要提早准备。在考试大纲公布前,考生要尽力把劣势扭转过来,甚至化为优势。在复习的时候要全面,同时也要有所侧重。具体如何进行要结合考生的自身情况,比如有的考生平时上班,空余时间较少,而有的考生却时间充裕。因此,考生要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适合自己的计划。这里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尽量早准备,一是要有复习轮次。一般而言,三轮是比较合理有效的,但对于没有税收知识基础的考生而言,对于重点章节的掌握,三个轮次是不够的。所以,对于重点章节,要结合自己的复习情况自行调整。
对于有税收知识基础的考生,也一定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不用准备了。如果你那样想就错了,因为有税收基础的考生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成功只属于那些准备充分的人。因此在平时要做到全面深入地复习所有相关知识,即“通”和“透”。整个参考大纲所列章节其实就是一本书的内容,而试卷考查的基础知识占了很大比重,因此,对于有税收基础的考生来说,优势并不明显,如果自己再不重视,反倒有可能成为劣势。所以对于有税收知识基础的考生来说,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在考试大纲公布后,考生首先要看新大纲和旧大纲相比有无变化,有何变化,然后根据新大纲查缺补漏,相应地安排复习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考生主要做的就是巩固和练习,而巩固其实也是通过练习来进行的。练习即利用模拟题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测试。测试之后要注重总结,这样才能了解自己有哪些知识盲点,哪里的知识还不牢固,出现错误都是什么原因等。然后根据情况,或者对薄弱环节进行巩固,或者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等。总之,要通过练习了解自己的情况,然后进行相应地巩固。这样经过每一轮的练习和巩固,考生对知识的掌握都会有所进步。最后在考试前要做的就是调整好心态,以最佳的状态迎接考试。第一章税收概述 第一章税收概述
考纲解读及考情分析本章详细阐述了税收的基本理论,以及税制改革的最新发展动态,既反映了当前税收理论界对税制改革的主流观点,又规范地介绍了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依据、职能、作用和原则等,对备考的朋友来说,不失为良师益友,具有重要的实用参考价值。
要求:理解税收的基本概念,掌握税收的形式特征,理解税收的职能和原则,掌握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税收状态,了解中国税收制度的沿革,了解1994年税制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的税制变化。第一节税收的基本概念
一、税收的产生和发展
税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国家、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产生以后所出现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
(一)税收产生的前提条件
1.财产私有制度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条件。
税收的产生是以私有制的产生为前提的,因为,只有出现私有财产制度以后,才会产生私有财产权利与国家公共需要的对立。国家只有通过强制性的税收进行课征,才能将属于私人占有的剩余产品的一部分转化为由国家支配,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2.国家公共权力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政治条件。
税收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国家的形成,使作为阶级压迫的政治权力与一般的公共权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国家化的社会公共权力。国家化的公共权力有一整套强制机关,包括警察、监狱、法庭、军队等。任何社会制度下的税收都是凭借国家化的社会公共权力,任何征税权的行使都是以强制性的公共权力为后盾的,而强制性的社会公共权力是由具有政治权力的国家来代表的。
3.社会公共需要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条件。
社会公共需要,作为一种社会客观需要,它的物质内容表现为社会公共设施和社会公共消费。社会公共需要具有不同于生产消费和生产者个人消费的两个特点:一是受益的共享性(非排他性);二是受益的外部性。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公共需要对受益者来说,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换的方法来解决。税收就是为满足经常化的社会公共需要筹集费用的最强有力的分配手段。但经常化的社会公共需要只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一个社会前提,并不等于有了经常化的公共需要的存在,就有了税收的存在。
4.广泛的剩余产品生产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物质条件。
税收作为一种特定的分配关系,必须要有被分配的对象物,也就是要有分配的物质来源。剩余产品既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前提。
(二)税收产生的历史过程
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奴隶制初期就出现了土地和奴隶的私有制,形成了城邦经济、奴隶主大庄园经济、寺院地产经济以及家庭奴隶制等私有经济。欧洲奴隶制国家形成以后,就出现了对私有土地征收的税收。
与西方奴隶制国家有所不同,中国税收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独特的演变过程。我国古代税收起源于古代的田赋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实行“井田制”的土地制度,在“井田制”下,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君所有,但又并非由君主直接经营,而是大部分赐给诸侯作为他们的俸禄,诸侯们要从这些“公田”的收获物中拿出一部分以“贡”的形式缴纳给国君作为财政收入。
到了商代,在“井田制”的基础上,实行“助”,即“借民力而耕之”,助耕公田上的收获物要上缴给国家,成为国王的租税收入。
到了周代,土地课征制度改为“彻”法,即在原井田内打通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将全部土地分给平民耕种,收取农产品后,提取(“彻”)一定的数额交给王室。“贡”、“助”、“彻”等形式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含有税收的某些特征,可以说是我国税收的雏形。
到了春秋时代,我国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生产力进一步得到发展,私田迅速发展,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开始瓦解。公元前594年,鲁国宣布实行“初税亩”,即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田亩课征田赋。初税亩首次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表明我国税收脱离租税不分的雏形阶段,一种新的、适合封建生产关系需要的国家赋税制度开始形成。
二、税收的本质和特征
(一)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或政府)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征收货币或实物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理解税收的概念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工具,其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国家要行使职能必须有一定的财政收入作为保障。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如税收、发行货币、发行国债、收费、罚没,而税收收入是大部分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我国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基本维持在90%以上。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必要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主要是对社会产品价值的分割。税收解决的是分配问题,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因而它体现的是一种分配关系。
2.国家征税的依据是政治权力,它有别于按要素进行的分配。
国家通过征税,将一部分社会产品由纳税人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因此征税的过程实际上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形成的这种分配关系与社会再生产中的一般分配关系不同。分配问题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分配的主体;二是分配的依据。税收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所进行的分配,而一般分配则是以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为主体所进行的分配;税收分配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进行的分配,而一般分配则是基于生产要素所进行的分配。3.税收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在履行其公共职能过程中必然要有一定的公共支出。公共产品提供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共支出一般情况下不可能由公民个人、企业采取自愿出价的方式,而只能采用由国家(政府)强制征税的方式,由经济组织、单位和个人来负担。国家征税的目的是满足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需要,其中包括政府弥补市场失灵,促进公平分配等需要。同时,国家征税也要受到所提供公共产品规模和质量的制约。
(单选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政府财政收入范围的是()。A.政府工作的需要
B.公共产品的供给范围 C.宏观调控的需要
D.调节收入差距的需要 【答案】 B 【解析】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政府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提供公共物品的财政需要,即税收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价值补偿。故决定政府财政收入范围的是公共产品的供给范围。
4.国家是税收分配的主体,社会产品是税收分配的客体。
税收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及其政治权力,决定了只有国家才能行使征税权,为保证税收分配的规范性,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也必须强调国家作为税收分配主体的唯一性。税收分配的客体是社会产品,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单选题)下列对税收本质的理解正确的是()。A.税收是一种分配关系
B.税收是凭借政治权力进行的分配 C.税收分配属于再分配范畴 D.以上都正确 【答案】 D 【解析】 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以法律规定向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所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税收征收的依据是法律,国家凭借的是政治权力,税收是典型的以政治权力为依据取得财政收入。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承担干预、调节社会收入的重任,实施所得税、财产税等政策,对收入分配结果、收入的使用、收入的财富积累与转让等进行全面调节,使具有不同负担能力的纳税人能够合理负担税收,即实现税收的纵向公平,满足政府的社会公平目标。故A、B、C说法都正确,本题选D。
(二)税收的形式特征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考试目的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公共财政占财政职能、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税收理论、货物和劳务税制度、所得......
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考试大纲第一章 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 考试目的 通过考试,考查考生对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理论和财政职能的掌握程度,提高考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财政......
1.工业类(二级目录材料学(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宝石与材料工艺学;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材料工程技术;材料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控制与技术;材料物理;材料......
专业知识1.加德纳的三大系统是:制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2.儿童艺术发展三个阶段是(0-1)前符号阶段.(2-7)符号运用阶段(8岁后)继续进步与可能的退步阶段3.音乐的句法因素是旋律、......
文秘专业知识文秘是随着科学经济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急剧膨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现代科学管理专业。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职业,文秘工作越来越趋于现代化、科学化和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