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_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赣州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关 键 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思路
正文: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特点
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流动趋势。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全国31个省(区、市)农村住户和行政村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在逐年增加,2005年农村常住户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劳动力人数达10038万人,比2004年增长7.3%。2006年农村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劳动力为13212万人,比2005年增长5%。其中农村常住户中外出务工的劳动力10568万人,增加530万人,增长5.3%;举家外出务工的劳动力2644万人,增加104万人,增长4.1%。今后,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目标的逐步推进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持续转型和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流动。
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种不可逆转的社会经济现象,并呈现出自身的特征:①农村劳动力结构趋于优化。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中男劳动力占50.8%,女劳动力占49.2%。农村从业人员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占70.8%,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占15.6%,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占13.6%。从文化程度来看,农村居民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从1985年的35%提高到2006年的61%。②农村劳动力流动仍是“弃农不弃地”、“离土不离乡”。③“新生代”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土地情结 1
弱化。随着“8O后”农村青年大量进入城市务工就业,“新生代”农村流动劳动力群体产生并逐渐成为农村流动劳动力群体的主体。与其父辈相比,他们对土地的情结弱化,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已日趋城市化。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效应。
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一般可以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12.8%。
2.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随着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农民收入中高于维持生存所需的部分,可用于追加农业投资,农业本身也有可能得到较快的发展。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同时,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为现代经济部门创造出新增利润,刺激现代经济部门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村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基本处
于无序流动状态。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如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少数人因找不到工作就出现偷、盗、扒、窃等违法乱纪现象。也有少数人借打工之名,外出超计划生育。
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应对策略
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一)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和空间。一要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稳定和扩大务工就业。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对在金融危机中受冲击较大的外贸出口、针织、服装、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要进行重点帮助和扶持。要鼓励中小企业积极扩大就业,因为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且就业要求适应现阶段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二要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务工经商创造机会。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由之路。要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要加强扶持引导,研究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和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小城镇的政策。要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民营企业、发展第三产业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小城镇经济基础。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等新兴行业和服务业,提高小城镇吸纳就业的聚集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益。
(二)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劳动者的竞争能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以培训促就业。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增强转移就业的竞争力。一要加强政府扶持,统筹规划指导。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就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增加培训补贴,配齐培训设施。应设立重点培训基地,集中资金和专业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档次与标准,满足不同层次劳动力的培训需求,真正让农民学到一技之长。二要整合培训资源,多方配合协作。为提高培训效果,政府要整合有关部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采取多种教
育、培训手段,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培训。充分利用各类中专学校、职业学校、成校和技工学校、农广校等师资力量及教学设施,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培训机构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培训质量。三要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实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力培训工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转移能力为目标,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建设和当地规模企业的需求,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增强培训项目与内容的适应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做到以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四要依托政策保障,推动企业培训。在认真做好企业在岗职工培训援助工作的同时,应加强对企业的法律、政策宣传教育工作,树立“谁用人、谁培训”的观念,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使企业对职工进行培训和提升培训。
(三)全力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要鼓励引导在外务工经商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积极培养和扶持创业带头人,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方致富”,形成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良性循环。一要完善创业政策。应放宽准入条件,落实创业用地,实行税收优惠。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享受城市失业人员创办个体私营经济一系列优惠政策,实行与招商引资同等待遇。二要搞好创业服务。有关职能部门要增强创业服务意识,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要在手续办理上给予方便,搞好“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手续,促进创业工作的开展。三要优化创业环境。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典型引导,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扶持农民工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创业典型经验,调动和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四)健全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改革体制,完善制度,尽快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一要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要健全劳动保障监控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加大对侵害农民工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及时受理劳动争议。要积极探索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险方案,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可实行分类推进和分步实施,即正规就业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可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待遇;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参加社会
保险,实行低费率、低保障待遇。二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要把农民工纳入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公共财政应兼顾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需要,安排适当资金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公共福利和必要的救济、救助等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在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政府及用人单位要积极改善农民工在城镇的居住条件,对农民工实行廉价租房政策。三要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应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运行方式,从制度上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不受侵害,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韩俊:《农村劳动力短缺与剩余并存》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15期。
2、曹利平:《农村劳动力流动、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研究——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经济经纬,2009年第4期。
3、国家统计局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2009年12月21日。
4、宋洪远,赵长保等,2001:《中国农村经济分析和对策研究》(1998—2001),中国农业出版社。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策略一、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及结构1、特点:(1)发展速度迅猛,相对数量巨大。我国有9亿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的3/4。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数量和发展速度成倍增加......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入WTO后,合川作为农村人口占80%的农业市,农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
龙源期刊网 http://.cn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萌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年第09期[摘要]文章介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况,阐述人口过多会导致农业生......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摘要:城市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影响或支配着其他制约因素。转移能力的增强能够拓......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以元宝山区为例摘要:元宝山地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为了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