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_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多次强调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就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央近两年出台的两个“一号文件”,广泛地涉及了“三农”问题的各个方面,但是着眼点和角度又有所不同。2004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解决农民问题;2005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是解决农业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是解决农村问题,是从农村的角度来全面审视和考虑解决“三农”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第二,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因素较多,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政治诸方面与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是不和谐现象的主要领域之一。第三,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农业要求不断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素质。第四,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说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然要求?这是由我国目前城乡差别的特点决定的。我国的城乡差别表现在很多方面。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可以划分为一次分配差别和二次分配差别。一次分配差别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差别和消费水平差别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关系出现过不同的变化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扩大趋势。2004年,城市居民收入为农村居民的3.2倍。收入水平的差距导致了消费水平的差距,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消费,城市居民普遍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二次分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水、路、电、通讯等等;二是社会事业,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等;三是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
就一次分配造成的差别看,农民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缩小。例如,通过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通过提高利用科技的水平,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或者通过就业方式的改变(兼业或者外出务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改善政策,提供服务,为农民增收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条件。增加收入,最终还要靠农民个体自身的努力。发达国家的政府可以通过高额补贴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而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就二次分配造成的差别看,仅仅靠农民个体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二次分配造成的差别,主要原因是政府财政投入水平的不同,是政府在财政支出结构上,重点倾向了城市,而农村获得的较少。二次分配的目标和原则,在于提供公共服务和调节一次分配不公所造成的差别,而不是“谁纳税贡献大,谁就要多享受”。如果这个目标和原则实现得不理想,就形成了差别。农民个体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别;解决二次分配所造成的差别,主要靠政府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支出,即“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从其长远目标和最深刻的含义上讲,对于全面缩小城乡的差别,尤其是二次分配领域方面的差别,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要有新认识
新农村建设不是呼口号、搞运动,也不是搞形式、模式化。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第三次重大调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要求我们必须从更大的视野,更高的层面来审视和构思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问题。
1、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两个趋向”理论
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形成了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这种剪刀差的存在,是国家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不得不由农业承担起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的历史重任所致。农业部门每年创造的价值,一部分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基金和农民生活的消费基金;一部分作为社会扣除由国家集中使用。也可以这样说,我们以往改革的成本大多是由广大农民来承担的。这样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农民的负担也就逐渐加重,农民感受强烈和敏感,“三农”问题也就自然成了改革开放后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是具有深刻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上要坚持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两个趋向”理论。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一贯方针
“多予”简单地给钱给物是不够的,着眼点是持续增加农民的收入。“少取”仅仅是减税免费是不够的,必须从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人手,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放活”就是要切实落实党在农村的政策,深化改革,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真正还山、还林、还利于民,实现“均山到户、预期到组”的目标。这样农村的生产力就能得到解放,经济就能持续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要有真实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干出来的,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村广大基层干部要带领群众从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要扎实推进五大工程建设。
1、农民增收工程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三农”工作的关键。顺昌县是海峡西岸农业特色显著的绿色腹地。要促进农民增收,就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中国竹子之乡”的品牌优势,大力推进低产竹林改造,实施科学养竹育竹,培育速生丰产高效毛竹林,做大毛竹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中国杉木产区核心区的技术优势,打响“中国杉木之乡”品牌。二是促进劳动力就业转移。当前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是农民增收的关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思考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
然而,虽然出现“民工荒”,却并不代表农民工随随便便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不少企业“招工难”,但不是什么人都缺,最缺的还是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报告也表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辩证思考黄奏球2006年第5期 ——公仆论坛当前,全国上下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如何把党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