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俗旅游的发展和建议_湘西民俗旅游
湘西民俗旅游的发展和建议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湘西民俗旅游”。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及建议
湘西之旅龙银秀
湘西州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苗族、土家族、汉族等地方多民族文化底蕴。它的独特性,多样性、区域性、吸引性、急需性等鲜明地显现。依凤凰历史文化名城,德夯自然风光景观作支撑。乘着国家西部大开发这股东风。使湘西州民俗旅游向成熟、健康、世界性等发展,湘西州旅游可持续发展,必以民俗文化旅游作为主流。
一、民俗旅游的定义
所谓民俗旅游就人们是以观赏、领略、了解、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与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从性质上属于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对促进旅游地发展的有重大和承前启后的作用 , 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用、社会文化作用和创造旅游品牌作用三个方面。
经济作用 : 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自我见证民俗文化对旅游者极具强大的吸引力。据统计 , 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 26% , 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 56.7%。
社会文化作用 : 民俗文化的形成 , 有其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就湘西而言 ,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经几千年来各种民族、文化的冲突、融合 , 才形成目前独特的民俗文化。加强开发民俗文化旅游 , 实际上是创造一种保护机制 , 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性保护及传承民俗文化和利用价值。
创造旅游品牌 : 只有拥有自己独特的旅游品牌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才能长期吸引特定游客群体 , 保证在旅游规划、开发建设中保持长期的一贯性 , 从而实现可持续开发。
二、湘西州民俗旅游目前开发情况
1、投入不到位 , 开发层次不够深。
目前湘西州民俗旅游多由景区企业、经营者合资自发开发 , 其项目的设置 ,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跟风性。成本回收率低,能否如期得到回报 , 心中无底 , 因而 , 无法正确投资或不敢过多投资 , 导致开发层次不深,负面因素繁多,不能充分体现湘西民俗文化的特点。导致游客期望值大打折扣,消费低,名誉下降,游客回头率低。
2、民俗文化旅游单调。
目前湘西多数民俗旅游区尚停留在观光阶段 , 由导游解说向客人介绍当地民风民俗 , 缺乏深度的参与性和情趣。
3、民俗风情胡编乱造。
目前很多景区向游客展示的民俗完全是经营者自己胡编乱造出来的 , 完全不根据实际民俗特点。比如有的景点出租的民族服装是经营者引来外族的服装和据自己的喜好和想象而编造出来。导游带团中胡编民族语言,从而误导游客。
4、旅游从业者对民俗认识及教育不够。
湘西州旅游业发展迅猛 , 近年来游客量、旅游收入量年平均增长都在 50% 以上。旅游从业者增加很快 , 但从业者的民俗教育却没有得到重视。很多导游只做表面功夫,没有深度的理解,本身对湘西民俗都似懂非懂 , 又如何能向游客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有关部门应及时的组织各种学习和培训活动。作为一名湘西导游应充分传承湘西民俗文化的使命。
三、湘西州主要民俗旅游资源
1、地方歌舞。
地方歌舞是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湘西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 民间有丰富的民族歌舞供开发利用。民族歌舞强烈的节奏感、欢快的氛围 , 很适合于游人的审美要求和游程的一项快乐氛围,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苗族的接龙舞和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等。苗族接龙舞 ,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 是一项文娱性较强的传统体育项目 , 相传古代苗族以次舞蹈求雨。每当人们盼龙降雨时就成群结队去接龙 , 并形成了风俗习惯。接龙舞多在苗族节日进行 , 尤以“四月八”最为隆重。茅谷斯 , 也叫毛猎舞 , 是土家族最为原始的古典舞蹈。故又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被中外来宾称誉为“千年不老茅谷斯”。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大型舞蹈。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 , 以祭“八部大神”为主 , 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 , 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 , 表演部分农事活动。
2、服饰民俗。
苗族服饰 , 绚丽多彩 , 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过它的服饰民俗元素,更好的传承民俗文化。男子裤管短而宽 , 穿土产花格子对襟衣。老年人裹黑布头巾 , 打绑腿、束腰带。妇女服装 , 胸前、袖口和裤筒 , 滚边绣花 , 过腰大而长 , 袖大而短 , 皆系满襟 , 没有衣领。衣服有琵琶襟、套襟、四角挖云、四叉式之分。但也有两臂皆白上衣 , 短马褂 , 下不著 , 长裙青红相间 , 自成文彩。亦有绣花卉者 , 上衣下裙以层数多者为美。苗族系母氏社会,妇女极其讲究银饰。银器是养生、美观、财富的象征等,据介绍有银冠、银花、银梳、耳环、银玲、银链、项圈、牙签、银扣、银绦等等。
比较而言 , 土家族服饰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 ,男穿对胸衣 , 双排七至十一扣 , 俗称蜈蚣扣 , 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 , 袖大而短 , 饰花边银铜佩饰 , 俗称“满襟”;未出阁的姑娘着花衣 , 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 , 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 , 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 , 上着鲜艳挑花绣衣 , 下着八幅罗裙 , 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3、居住民俗。
湘西的居住民俗代表是吊脚楼 , 苗族、土家族均习惯居住。就其结构而言 , 各地区的吊脚楼大同小异 , 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 , 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 , 其余三边皆悬空 , 靠柱子支撑 , 正屋和厢房(即吊脚部分)的上面住人 , 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 , 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务。总的来说, 吊脚楼有单吊式、双吊式等,但单吊式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 ,除吊脚楼外 , 苗族聚居区还有一种古朴简单的石屋 , 即以片石垒砌 , 表面再以泥土糊面。这种石屋 , 配以石板路、石砌墙 , 古朴凝重 , 充满历史感和民族性。以吉首德夯、社塘坡等地为典型。
4、饮食民俗。
湘西苗族、土家族饮食 , 立足于武陵山区的物产、气候 , 多取材本地丰富的资源 , 借助特有气候条件 , 形成酸、辣、鲜、腊的特色 , 自成一家。既不同与湘菜的香酥、酸辣、软嫩 , 又有别与川菜的清、鲜、醇、浓。主要采用腊味、山珍野味、辣椒、各种酸菜为原料。能让游客“酸的摇头”、“辣的出汗”、也能让游客感到“鲜的清脆”“、腊出味道”。以菜肴而论 , 湘西特色菜主要包括腊味、酸干菜和野味野菜。
四、开发模式与原则
1、开发模式。
湘西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 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基础落后 , 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系统的开发和利用。考虑到湘西州实际情况 , 建议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走“政府文化部门牵头、旅游企业为主体、教育部门跟进 , 按市场需求统一规划、保护、开发”的路子。
政府文化部门牵头 , 是因为湘西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 从保护第一的原则出发 , 任何开发都必须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湘西文化部门多年来进行民俗文化保护工作 , 有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 , 领导作用是任何旅游企业和个人无法代替的。
旅游企业为主体 , 是因为民俗资源开发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发展旅游业。按“谁受益 , 谁出资”的原则 , 旅游部门必须参与进来。而且 , 湘西旅游企业多年的发展表明 , 其高度的工作效率在民俗开发中是必不可少的。教育部门跟进 , 是因为旅游业在湘西州就业的比例越来越大。从业人员的教育离不开教育部门的努力。以往湘西州各职业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重通用知识教育 , 轻民俗。应多多挖掘民俗文化,及时有效的传承民俗文化。
2、开发原则。
(1)保护性原则。
民俗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财富 , 在开发时 , 必须以保护为前提。湘西州以前也做过很多工作 , 比如建立了多个民俗博物馆(山江苗族博物馆), 把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特点的民俗风情通过文字的或可视的形式记录或再现出来。这不仅保存了濒临灭迹的古代民俗 , 而且使游客能在民俗旅游中 , 了解当时的历史和风情。
(2)因地制宜原则。
开发民俗旅游不能跟风模仿 , 移花接木或造假欺世 , 试问把云南、贵州的民俗旅游活动搬到湘西来 , 能有吸引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吗 ? 应下大力气就地取材 , 挖掘本地区的民俗资源 , 并展现当地的真实生活。从本地资源着眼加以利用开发 , 这样才会因其贴切、真实而保有长久的生命。
(3)参与性原则。
要发挥民俗旅游的优势 , 就必须让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风民俗 , 参与民间活动 , 从而感受浓郁的人情味、乡土味、文化味。以次使广大游客感到回味无
穷。而目前湘西旅游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到位, 很多活动游客只能看不能参与 , 游客处于似明白非明白的状态,兴趣索然 , 影响了旅游的效果。
(4)乡土性、古朴性的原则。
民俗风情具有区域性、传统性和古朴性的特点。这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在民俗旅游开发时坚持乡土性、古朴性的原则。开发时从研究地方民族文化入手 , 民俗旅游才能体现自己独特鲜明的一面 , 才能有别于周边地区的旅游特点 , 从而确保湘西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近十年来 , 湘西州旅游业发展迅速。年接待游客总人数已经接近饱和阶段 , 但由于开发深度不够 , 游客回头率低,游人平均旅游消费不高。难以获得较大的效益。目前 , 民俗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新的发展领域。湘西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 , 积淀了丰富的、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可以说民俗旅游是湘西旅游业发展的新希望、新起点 , 所急需要走的旅游路线,只要加大开发力度 , 民俗旅游定能成为湘西州旅游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走向国际化,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民俗旅游学论文专业:2011级旅游管理中法方向学号:1105324061姓名:张俊伟浚县民俗旅游发展分析摘要:浚县古称黎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人......
民俗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来源:商场现代化2009年5期[摘 要] 民俗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方式。湖南民族地区,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各种风俗。民俗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影响......
湘西州农业机械化情况总结2010一、2010年工作情况2010年,全州农机化工作主要有九大特点,具体表现为“三增”、“三好”、“三到位”:(一)“三增”:一是农机总量快速增长。今年,全州......
湘西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访工作制度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湘西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信访......
民俗旅游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