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定稿)_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定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教育科学教学部09教育本科一班高颖
摘要: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学校的环境,与社会隔离严重,促使他们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及游戏成瘾等。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是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个人因素等引起的,不良的家庭、社会和家庭环境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外部因素,个人的不良品质等个人因素也是造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良好的育人环境、科学的心理咨询和服务工作以及适当的自我调节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
引言:大学生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新世纪的栋梁之才,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提高自身素质,顺利完成学业,既是每一个大学生的人生追求,更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近年来的北京大学安然事件、大学生马加爵事件,都让我们警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能出现了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含义界定
1、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定。尽管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是心理健康都强调个体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及与外部得适应,是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的状态。1946年,第三届世界心理卫生大会给“心理健康”作了如下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H.B.English(1985年)则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仅免于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几个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理想我和现实我相符、心理活动符合年龄特点、注意力集中、人格健全。
2、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及游戏成瘾等。有心理问题的人常处于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状态,不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甚至恣意发泄,造成人际环境恶化,这种恶化反过来又刺激不良情绪的滋生与蔓延,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郁状态,有的甚至长期沉迷于网络,填补内心的空虚与不满。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许多学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包括心理测量、问卷调查、访谈法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乐观。心理问题只是存在于少部分大学生中,并不是普遍现象。在吕志平和邹平的研究中有所体现,其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的检出率是2.3%,检出率较低,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是比较良好的;朱启、李春报、何随富对海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研究,海南省大学生scl-90的9项因子分都比较低,且低于全国常模水平,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平水较高;刘斌焰、、高鹏等人抽取了山西大同医学院中医系学生为样本,对其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scl-90各单项因子中只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3,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占总人数比例较低,亦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乐观。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存在一些问题。据北京高校大学生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16%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不容忽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表现出的问题有: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网络成瘾、偏执等。吕志平和邹平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3个因子得分偏高;陈洪震和张波德研究指出了scl-90中阳性症状的因子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敌意因子、偏执因子,严重症状排前三位的是人际关系因子、敌意因子、抑郁因子;陈光的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兴趣、情绪问题、人际交往、自控能力、网络成瘾等方面存在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差异性。男女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差异,只是在恐怖心理上女生较男生严重;年级间的差异表现为大
二、大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大
一、大四的学生更好。陈洪震和张波德研究发现女生的恐怖因子得分比男生高,因此在心理恐惧方面男女生存在差异;薄建柱等人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无明显差异,只是在恐惧方面女生存在比男生更多的问题,与陈洪震和张波德的研究结果相符。在年级差异上,陈洪震和张波德研究发现大
二、大三的学生较其他两个年级学生的scl-90得分更低,心理健康状况更好些;王希华、赵广平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趋势研究中,大一新生存在更多的心理障碍,与上述结论相符。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在的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也有内在的个体心理品质等自身因素,只有找到问题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1、网络因素。随着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网路时代的到来,信息量的迅速膨胀,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理念,新潮流,给原来的传统、稳定的价值体系以很大的冲击。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路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同时也被网路本身的精彩所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甚至染上网瘾,沉湎于虚拟世界,久而久之,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2、宏观因素。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也引起了政治、文化方面的变化,多层次的经济体制形式导致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导致了主体的、核心的价值信仰发生了危机,当今社会是一个观念大爆炸的时代,思想陷阱与误区越来越多,这些因素都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防线,同时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不良风气的盛行,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加剧,对大学生意志和心理承受力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3、社会需求因素。知识经济的到来,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同时当代大学生正在受到社会变革的冲击,尤其是即将走向社会进行就业选择的时候,“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旧制度,使大学生在拥有更多择业自主权的同时,也面临更多的就业竞争,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许多毕业生因焦虑和自卑而失去安全感,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众多大学生在择业期间表现出过多的焦虑状态,有时甚至产生问题行为。以上便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原因。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人的心理和言行无不与家庭的氛围息息相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里成长有直
接重大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或家庭环境出现问题,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任何一个学生的偏异心理状态和行为都可以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者间接的根由。也就是说,不健康、不合理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一个人个性缺陷的根源和温床。其中包括父母对子女管教的方法是否得当影响着他们健康成长;关心是否过于溺爱影响着孩子人际处理关系的能力;父母对子女行为放任不管影响着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还有的学生父母感情破裂、离异,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灵,父母不幸的婚姻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使他们产生暴躁、压抑、逆反、自卑等不良的心理反映。事实证明,家庭关系和谐、教育方法得当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1、新生对大学的适应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每所大学经过自身长期的发展、积累与沉淀,都形成了它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对刚刚踏入大学的一些大学生来说,适应大学的节奏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个磨合期,而且磨合期内遇到棘手问题时,就变得束手无策、焦躁不安,随时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2、校园的不健康文化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校园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化机构,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也会迅速蔓延至大学校园,使得校园里滋生不健康内容,诸如学生之间虚荣攀比、盲目追求、徇私舞弊、缺乏诚信等,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的心理,滋生新的心理问题。对大学抨击的报道和文章越来越多,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术造假、人才引进骗局等,充斥着社会和大学校园,大学生对学校产生失望情绪,顿感前途暗淡,导致信任危机,造成心理极大落差,最终导致心理异常。
3、学校的教育模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心里健康。应试教育模式,让考试紧张束缚着学生,忽视个体的存在,学生一旦考上大学,渴望被他人和社会的理解和承认,但又不懂得尊重和帮助别人,久而久之,心里产生压力;被动教育模式,学生的思想长期服从教师的思想,社会却要求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学生处于两难的境地,学生在矛盾中产生心理问题;专业教育的模式,强调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学生的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致使大学生的心里健康出现问题。
(四)个人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以及心理结构稳定的前期阶段,深受生理心理发育阶段影响,面临严峻的心理发展历程。在此阶段,大学生要在自我重新评价、交往困难、网络诱惑、社会适应、情感困惑、学习生活与就业压力等环境下,逐步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真正独立,从而真正走向成熟,并最终实现人格重组。此外,大学生不良品质也影响心理健康,主要指自我意识偏差,自我意识偏差通常表现为过高自我评价即自负、过低的自我评价。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提高,喜欢辩论,但是由于社会阅历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不够成熟,不少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评价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对事物的看法容易片面化、理想化。有的自以为是,听不进他人的意见;有的妄自菲薄,遇事悲观;有的对自己的期望超过现实所及;有的对自己缺乏责任感,散漫怠惰。这些都会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大学生在校期间,校园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至关重要。适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愉悦学生的身心,锻炼学生意志,教会学生合作,减轻学生压力,增强学生信心。不少大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与外界及同学的接触少,自身的心理问题不知如何释放缓解。因此开展丰富的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性情,加强沟通,启发思维,锻炼意志,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并学会理解,学会宽容,与人为善,与人为伴,给自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坚定自己的信心和能力,减轻心理压力。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作用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重视学校环境优化、梅花,加强校园景观建设,通过具有时代感、艺术感的校园景观建设,对学生身心健康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使学生置身于其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品质,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和改进专业教学,要以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良好的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方法、科学民主的管理作风、严谨刻苦的学习风气、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优势,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优良心里品质培养起到主导作用和提供最佳的条件。
(二)、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服务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为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条件和基础。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因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要通过集体和人别辅导相结合的的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成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患,开发身心潜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在尊重、平等的前提下,以宽容、理解的心态,采用疏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自省自悟、充分发挥其潜能以达到自我教育,最终实现化解矛盾、消除障碍,促进实现大学生协调发展、健康成才的目标。学校心理咨询是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咨询机构在帮助或者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冲突、排解心理困惑、开发身心潜能、有效地适应环境方面都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卫生知识的掌握,通过选修课程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不仅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而且对于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选择适当时机举办专题讲座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新生入学时讲授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考试前讲授考试焦虑及其对策,毕业生离校前讲授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等。这样的讲座既可以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又可促进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问题的性质,并促使他们尽早尽快地寻求帮助。
(四)、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作为一个大学生,面对学习、生活、情感中的种种难题,情绪波动起伏,喜怒有变,是很正常的。但是,身为一个理性的人,必须学会用合理的策略来掌控自己的情绪,用理智战胜冲动,用智慧驱散阴影,进而使自我的情绪处于良性状态,以达到维护心里平衡之目的。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知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心理在经历了从萌
发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后,逐渐步入活跃状态。从心里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因而要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五、研究方向和不足
当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大部分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心理问题的措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成果是比较丰硕的。但是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的研究方面,国内的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学校和学生自身的两个层面上来研究的,而对于社会和家庭并没有涉及太多的研究。但是这两方面对大学生心里健康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科学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是有重要作用的,当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帮助的。因此,今后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的研究应侧重于社会和家庭两个方面,深入探讨可行的方案。社会和家庭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使社会和家庭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启、李春报、何随富.河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学报,2009
[2]曾美英、晏宁、于红军、卢丹蕾.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心理学探新,2008
[3]解军.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心理学探新,2001
[4]裴学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暴露出的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
[5]杨雪花、何家声、戴梅竞.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
[6]任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反思.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
[7]王希华、赵广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趋势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8]崔萍、杨彪、郑俊江、刘跃光、郑饶院、吴雪华、崔燕荣、毛贞贞、周怡芳、陈琛.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健康的现状及对策.中国公共卫生,1996
[9]李虹、林崇德.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心理学报,2003
[10]薄建柱、杨绍清、崔向军、薄海美、安静慧.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
[11]马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
[12]刘斌焰、孙平、肖海雁、高鹏、马存根.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中医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13]李虹、王善慧.大学生的焦虑状况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
[14]马惠霞、韩向明.张克让大学生的个性因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
[15] 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
[16] 吕志平、邹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校园心理,2009
[17] 陈洪震、张波.石家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调查研究.石家庄学院报,2005
[18]陈光.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证分析.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
[19]陈万梅.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三大原因.中国教科创新导刊,2012 徐群祥.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析.中国教科创新导刊,2007
[20] 唐立山、黄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长春学报,2007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调 查 报 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 2013年 5月 6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随着生活节奏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摘要:本次调研是为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而展开,同时也希望能探讨其原因。本人对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的同学展开了调查,得出了当今大学生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摘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