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_论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
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
论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山东省的自然地理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了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优势,并仔细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进一步建设富而强的山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natural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ic actuality,analyses the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road of economic and society development,carrys out some advances to build a richer and stronger Shandong.Key words: Shandong provence;economic;society;development
引言
山东省地理位置优越,资源条件丰富,是一个工业大省、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虽然山东经济发展收获颇丰,十分迅速但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产业层次和素质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应对经济国际化的能力不够强;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日益明显,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社会建设和管理滞后,某些方面还存在不稳定因素。在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实现地区间的平衡协调发展,是摆在山东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山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山东必须面对的挑战。高消耗、高污染的路子越走越窄,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由大到强新的历史跨越,是山东现阶段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山东省自然地理概况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黄河下游,北濒渤海,东临黄海,是中国沿海12个省市之一。地理范围介于北纬34度22.9分—38度24.0分,东经114度47.5分—122度42.3分之间。省境南北最长约400公里,东西最宽约700公里。全省陆地面积约15.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1.0—14.2摄氏度之间,四季分明。地质基础古老,以平原丘陵为主。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1 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山东是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与经济大省,虽然近代国家经济重心南移,但山东在建国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恢复发展的依然很快,在全国的地位依然很重要。目前山东经济发展迅速,经济规模比较大,在全国占突出的地位,经济结构也得到了初步的优化和调整。基础设施也已形成了良好的基础,人口总规模趋向稳定,素质不断提高。科技教育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2.2 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2.2.1资源与环境中的优势领域
一个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状况如何是这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经济结构。通过分析判断,我们认为山东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资源。山东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海域,海岸线长达3121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 17%,居全国第二位;浅海海域面积17多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三位,有16处主要海湾,有51处可建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这些都是其它省份所无法比拟的。辽阔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资源丰度居全国首位。
(2)矿产资源。全省目前已发现的矿藏资源达128种,占全国矿产品70%以上,所有矿产资源的总潜在价值达4.33万亿元。其中已探明储量并可供开采的矿藏就有74种,其中有30多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黄金、自然硫、石膏的储量居全国首位。
(3)旅游资源。山东可谓自然风景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全省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风景名胜7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历史文化名城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5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47处。丰富的人文资源同雄伟壮丽的地貌景观相结合,更突出了山东旅资源丰富多彩的特色。
(4)地理区位。从自然地理位置来看,山东地处黄河下,有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为山东成为农业大省奠定了良好基础。从海陆位置来看,山东地处沿海,面向浩瀚的大海,与日韩隔海相望,是全国重要的对外经贸口岸;背靠广阔的内陆地区,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与日韩等东亚经济强国的结合部,有着特殊的过境优势和地缘优势。从经济地理位置上看,优势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山东地处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核心地带,又属于中国第三个经济增长极“环渤海经济圈”,南面与长江三角洲毗邻,北面与京津冀相邻。二是按照全国的经济布局规划,济南、青岛城市经济圈即胶济产业带是全国九大城市经济圈之产业带是全国九大城市经济圈之一,是全国唯一的属于省内相对独立的城市经济圈。三是随着国家蓝黄战略的实施,山东省的发展必然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市场空间。山东人口多,市场容量相对较大,而且山东经济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阶段向成熟阶段的过渡期,经济发展速度快,对人才、技术、各种商品及生产要素都有着较大的需求量,市场空间巨大,这对周边省份和国家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山东的市场建设和市场条件也较好,全省各类人才、技术、商品及各种生产要素市场都比较齐全。
(6)人文环境。山东古为齐鲁之帮,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儒学的摇篮、黄河文明的渊源地和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2.2.2基础设施中的优势领域
(1)交通运输。山东的交通区位优势十分突出,省内铁路、公路密集,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立体式交通运输网络。全国铁路大动脉的广、沪、九纵贯山东的南北,胶济,充石铁路横穿山东的东西;济南、青岛、烟台机场均已开通国际航班;省属远洋船队可航行到世界300多个港口。随着南北沪高速铁路、沪高速公路、东西胶济高速铁路、充石复线和其他横向高速公路的建成,全国最密集的高速交通枢纽有可能在山东率先形成。
(2)电力供给。山东的电力供给居全国前列,山东电网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省内独立的纯火电网,目前的总装机容量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6%,年发电能力也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已实现了户户通电的目标,并已形成了完整的发、供、输、变、配电系统。
2.2.3经济建设中的优势领域
(1)经济总量。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的经济总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具有明显的经济总量优势,使未来经济发展有坚实后盾。
(2)农业。山东农副产品资源相当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业增加值和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另外,山东农业发展的后备资源也比较丰富,目前全省共有未利用土地170多万公顷,其中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很大开发价值的“处女地”就达60多万公顷,开发前景极为广阔。尤其是近几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业产业化,使山东农业的优势地位进一 步增强,并有力地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显示出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3)基础工业。山东是全国有名的基础工业大省,主要工业原材料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不但有力地支撑了山东工业的发展,对全国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4)家用电器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是山东工业的强项,有多种品种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优势,如海尔、海信、小鸭和澳柯玛等都是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品牌,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优势。
2.2.4社会发展中的优势领域
(1)精神文明建设。由于受传统齐鲁文化的影响,山东人自古就有忠厚勤劳、能吃苦、谦虚谨慎、思想品德高尚、注重礼尚往来等优秀品质,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处于时代前端的英雄人物。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精神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全省上下会治安及会环境稳定,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精神动力足。
(2)社会保障。虽然山东的会保障工作总体水平较为滞后,但相对全国其它省份而言,仍居全国前列。社会保障工作的加快发展,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和经济的加快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保障条件。
2.2.5科技事业中的优势领域
(1)科技成果数量。山东每年都有大批的科研成果问世,高居全国榜首,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批准量都位居全国前列,也是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最多的省份。
(2)海洋科技。由于多方面原因,一大批专门研究海洋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云集山东。据统计,山东的海洋科技高层次人才几乎占了全国的一半。
(3)新兴科技。山东的新兴科技在全国颇有优势,新兴科技企业的经营范围几乎覆盖了国经济的所有行业,尤其在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最为集中,已经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2.3 现今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省基础条件,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加快发展的全新战略机遇,又面临着重大战略转型任务,还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和竞争的考验。
2.3.1经济规模大而不强,东西部城市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从区位及东西部平衡发展来看,山东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2010年山东省总的GDP为3.9787亿元,排在浙江和江苏之后,为全国第三位,但人均却只有4.2万,在全国排第9位。而且山东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东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造成全省城镇化率仅为48.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这已成为制约山东经济腾飞的主要羁绊。
山东东部的济南、淄博、潍坊、烟台、青岛、威海、东营、日照8个市经济比较发达,平均城市化水平以达到46%。而中西部(另外9个市)经济欠发达,平均城市化水平只28%。虽然中西部人口数量多于东部,城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投资、城市数量、城市化水平等项指标均低于东部地区,东西部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山东东强西弱,尤其是菏泽还被称为“欠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城市”。
2.3.2产业结构尚不合理、层次低。
农业所占比重较大而加工增值程度较低,增加值所占比重高于广东、江苏、浙江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低于三省958元、1042元和1986元。服务业发展不快且行业层次较低;工业资源开采和粗加工比重过大而技术含量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装备制造业规模比重较小,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仅为18.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过大,而且战线分布过长,经营领域过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步晚、规模小、层次低,其中个体私营所占比重仅为26.1%,低于浙江省17.4个百分点。外向型经济的比重明显偏低,实际利用外资很少。
2.3.3高等教育不发达,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我省在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虽然山东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教
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还不适应,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区域及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教育还很薄弱。人才开发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目前我省的人才总量、素质与结构,只能适应传统产业的发展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升级、建设制造业强省、实现现代化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覆盖全社会的、终身学习的大教育模式和体系还未形成。
2.3.4城市建设功能雷同,浪费较大。
当前山东省城市化发展仍然处在靠加大建设,扩大投资,以城市规模带动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城市经济效益差,城市化发展的质量低。而且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追求行政单元的“小而全”,造成产业同构,功能雷同,重复建设等弊端,各区之间缺少合理的功能分工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类同的规划,类同的建筑,造成了千城一面,献礼工程、政绩工程、标志性工程的大量存在,建筑质量往往无法保证,使得浪费问题严重。
2.4 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1)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
(2)加强新农村建设。
(3)改造传统产业:冶金、造纸、化工、纺织等。
(4)大力配置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5)积极发展建筑业。
(6)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
(7)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8)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建议
3.1 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共同富裕。
全面贯彻城乡统筹的方针,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要以人口城市化为核心,引导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健康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强化对区域空间开发秩序的引导,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形成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跨越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既保持东部地区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同时要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保持东西部协调发展,实现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3.2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为应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追求更大比较利益,克服资源和环境约束,我省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实质性转变,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调整投资与消费比例,增加个人所得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形成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共同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建立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耗、保护环境,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3.3 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4 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活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政府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要进一步树立全球视野,更加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外市场和国际资源,妥善应对开放风险和挑战,切实提高
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3.5 注重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着力促进充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完善社会管理和协调机制,加快建设文明山东、平安山东,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总结
预计到2020年,山东城镇化水平有望达到60%,届时将新增城镇人口1200万。对于加快推进全省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具有十分重大深远的意义。在今后的建设中,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如何抓住发展优势克服制约因素,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是主要问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才能实现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星洲,邵波,赵延德.山东省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
社,2010.5
【2】 迟树功等.山东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比较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12
【3】 倪永康.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政策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6
【4】 王圣等.山东省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7
立足农业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山东省寿光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省寿光市经济快速成长,社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由当初贫穷落后的小县城跃升为山东县域......
山东省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来,威海市充分利用区位比较优势,向解放思想要出路,坚持把开放作为一切工作的总抓手,以对外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促各项......
2013年山东省莱芜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转调压力,莱芜市围绕“转调”做文章,工作重心向质量、效益转移,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优化稳中有进......
伯乡4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开展的三年规划及2014年工作计划一、工作重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方面: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稳步推进“特色种植业、水生蔬菜产业、畜禽产业、水产业、特色农业旅游”五大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