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_古代汉语答案
古代汉语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古代汉语答案”。
名词解释
1.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学先学文字。隋唐以后,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至清末,章炳麟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主张改称语言文字之学。2.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韵部。从这个意义上说,韵即韵部。如《广韵》二百零六韵,就是二百零六个韵部。
韵目:韵部的代表字叫做韵目。如《广韵》中的一东,二冬,三钟,四江等。
3.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日。
4.偏义复词:有一种复音词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如园圃,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只是“园”起作用,“圃”字无义。
5.音韵学术语,音韵学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分为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五类,称为五音。宋元等韵学家于这五音外又半舌音、半齿音,定位七音。
6.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的写作中,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音律和谐时,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平是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是指四声中的上声、去声、入声。7.(1)本字是表示本义的字。同借字相对。如信与伸通假,信是借字,伸是本字。
(2)本字指初文,指同一个字的初期写法。如網本做网,像网形,后加声符亡作罔,后又加义符糸作網,网是罔、網的初文。
简答题(共10分)
1.意符和部首
(1)意符和部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符对声符而言,部首对所统属的各个字而言。;
(2)由于形声字的意符同时又是形体构造上的偏旁,所以原则上意符都可以作为部首,但部首不一定都是形声字的意符。道理很简单,一则因为部首所统属的字不一定都是形声字,如贝部的负赘等,言部的计讨设等字;二则因为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声字的意符,如部首冓放雠等等,在这类部首下,没有一个是形声字。;
(3)但是从《说文》全书来看,形声字约占总字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绝大多情况下,我们可以说部首就是意符。
2.清代《说文》四大家及其代表作(1)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2)桂
馥 《说文解字义证(疏)》;(3)王
筠 《说文句读》;(4)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 3.辨析畏和惧(1)“畏”字多用作及物动词,“惧”字多用作不及物动词(2)“惧”字用作及物动词时,往往是使动用法,“畏”字很少有使动用法;(3)“畏”字有“敬服”的意思,“惧”字没有这种意义。(4)“畏”“ 惧”都有害怕的意思。
4.为什么说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举例说明。
(1)象形字以象形为主。包括两种:单体象形和合体象形。如:木,石
(2)指事字本身很少,分为三种:独体指事,加体指事和变体指事。独体指事和变体指事数量极少,而加体指事是占指事字的绝大部分。它是以象形字为基础,在单体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构成。如:寸。所以指事字是以象形为主。
(3)会意字是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符号来表达新的意思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体象形字为基础的。所以会意字以象形为基础。如:牧
(4)形声字有了表音成分,但是声符虽然在该形声字当中起一个揭示读音的作用,但是在另外的场合下就是一个表意符号,仍是一个单体的象形字。所以形声也是以象形为主。如:和,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1页
在该字中“禾”是声符,但在“秋”当中就是形符,“禾”本身也是一个象形字。5.叠音词与词的重叠使用有何异同,举例说明。
叠音词,也叫骈词,是重叠两个音节连缀表意的单纯词。词的重叠使用是一种修辞法。(1)相同点:
二者都是音节的重叠。(2)区别:
A.叠音词是单纯词,两个音节放到一起才有意义,只有一个语素,比如:坎坎伐檀兮,放在一起才表示伐木的声音;词的重叠使用是两个词的使用,常常有特殊的意义。比如:家家习为俗,“家家”是每一家的意思。
B.叠音词的词义和单个字的意义无关,而词的重叠使用离不开单个字的意义。比如:风萧萧兮易水寒,“萧萧”是刮风的声音,而单个“萧”的意思是“艾蒿”,意义无关。“家家”是“每一家”的意思,离不开单个字“家”的词义。
C.叠音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可以是不同的意思。比如:“风萧萧”和“马萧萧”的意思就不同,前者是“刮风”的声音,而后者是“马嘶鸣”的声音。而词的重叠使用没有这种变化。
6.举例说明什么是反切。
反切,又叫切语。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做为被切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做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读音。如:都困切,取“都”的声母d,取“困”的韵母和声调ùn,合成被注字“顿”的读音。7.举例说明通假与假借有何异同。
(1)通假是古人书写某个词时临时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来的字,其中被替代的书写原词的字叫本字或者正字,代替本字的叫借字或者通假字。例如:蚤——早
假借是口语中有这个词,但是书面上没有记录该词的字,于是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书写该词的意义。例如:其,本是“箕”假借给代词“其”。(2)相同点:二者都是音同音近为必备条件的。
(3)不同点: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是本无其字;通假是临时借用,假借是久借不还,甚至是长期的永久的借用。
8.举例说明什么是合音词。
(1)提取两个字的声韵拼合成一个音节,并兼有两个字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的词,叫合音词。古代汉语指“诸”。诸,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词。
(2)当“诸”是“之于”的合音词时,提取“之”的声母zh,“于”的韵母和声调ū拼合成zhū这个音节,并兼有代词“之”和介词“于”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如:公伐诸鄢。(3)当“诸”是“之乎”的合音词时,提取“之”的声母zh,“乎”的韵母和声调ū拼合成zhū这个音节,并兼有代词“之”和疑问语气词“乎”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如:闻斯行诸? 9.举例说明什么被动句及其类型。
被动句相对于主动句而言。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不是主动关系,而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不实施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恰恰相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目的物和受事者。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5种类型:
(1)意念上的被动:如:蔓草犹不可除。(2)介词“于”表被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卻克伤于矢。(3)介词“为”或“为„所„”表被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卒为天下笑;为人所制。
(4)用“见”或“见„于”表被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盆成括见杀;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用“被”表被动:如:国一日被攻。10.辨析不和弗.(1)“不”和“弗”在词汇意义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2页
(2)“不”字后面的动词既可以是及物动词又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即可以带宾语,又可以不带宾语。如《论语·宪问》:“不问马。”《战国策·赵策四》:“老妇不闻也。”(3)“弗”字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如《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公弗许。”(4)“不”和“弗”都不能否定名词。用在“不”后面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如《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用在“弗”后面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如《左传·庄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1.辨析能和得(1)“能”和“得”,古代都表示“可能”的意义,都用作助动词。(2)但它们的使用条件有所不同。(3)“能”字用于表示能力所及。“得”字则用于表示客观条件的容许。
标点
1.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2.客 謂 梁 王 曰:“惠 子 之 言 也,善 譬。王 使 無 譬,則 不 能 言 也。” 王 曰:“ 諾。” 明 日 見,謂 惠 子 曰:“ 願 先 生 言 事 則 直 言 耳,無 譬 也。”惠 子 曰:“ 今 有 人 於 此 而 不 知 彈 者,曰:‘ 彈 之 狀 何 若?’ 應 曰:‘ 彈 之 狀 如 彈。’ 則 諭 乎?” 王 曰 :“未 諭也。”“ 於 是 更 應 曰:‘ 彈 之 狀 如 弓,而 以 竹 爲 弦。’ 則 知 乎?” 王 曰:“ 可 知 矣。” 惠 子 曰 :“ 夫 說 者 固 以 其 所 知諭 其 所 不 知,而 使 人 知 之。今 王 曰:‘ 無 譬。’ 則 不 可 矣。” 王 曰:“ 善!” 3.曰:“ 德 何 如,則 可 以 王 矣?” 曰:“ 保 民 而 王,莫 之 能 禦 也。” 曰:“若 寡 人 者,可 以 保 民 乎 哉?” 曰:“ 可。” 曰:“ 何 由 知 吾 可 也?” 曰:“ 臣 闻 之 胡 齕 曰:‘ 王 坐 於 堂 上,有 牽 牛 而 過 堂 下 者。王 見 之,曰:“ 牛 何 之?” 對 曰:“ 将 以 釁 鐘。”王 曰:“ 舍 之!吾 不 忍 其 觳 觫,若 無 罪 而 就 死 地。”对 曰:“ 然 則 廢 釁 鐘 與?”曰:“ 何 可 廢 也,以 羊 易 之。”’ 不 識 有 諸?” 曰:“ 有 之。” 曰:“ 是 心足 以 王 矣。百 姓 皆 以 王 爲 愛 也,臣 固 知 王 之 不 忍 也。”
4.景 公 有 馬,其 圉 人 殺 之。公 怒,援 戈 將 自 擊 之。晏 子 曰:“ 此 不 知 其 罪 而 死。臣 請 爲 君 數 之,令 知 其 罪 而 殺 之。” 公 曰:“ 諾。” 晏 子 舉 戈 而 臨 之 曰:“ 汝 爲 吾 君 養 馬 而 殺 之,而 罪 當 死; 汝 使 吾 君 以 馬 之 故 殺 圉 人,而 罪 又 當 死; 汝 使 吾 君 以 馬 故 殺 人,聞 于 四 鄰 諸 侯,汝 罪 又 當 死。” 公 曰:“ 夫 子 釋 之!夫 子 釋 之!勿 傷 吾 仁 也。”
5.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於君而曲於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6.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地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3页
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7.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8.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似重有忧者?”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9.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10.客 謂 梁 王 曰:“惠 子 之 言 也,善 譬。王 使 無 譬,則 不 能 言 也。” 王 曰:“ 諾。” 明 日 見,謂 惠 子 曰:“ 願 先 生 言 事 則 直 言 耳,無 譬 也。”惠 子 曰:“ 今 有 人 於 此 而 不 知 彈 者,曰:‘ 彈 之 狀 何 若?’ 應 曰:‘ 彈 之 狀 如 彈。’ 則 諭 乎?” 王 曰 :“未 諭也。”“ 於 是 更 應 曰:‘ 彈 之 狀 如 弓,而 以 竹 爲 弦。’ 則 知 乎?” 王 曰:“ 可 知 矣。” 惠 子 曰 :“ 夫 說 者 固 以 其 所 知諭 其 所 不 知,而 使 人 知 之。今 王 曰:‘ 無 譬。’ 則 不 可 矣。” 王 曰:“ 善!” 11.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天下同共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12.晉 文 公 秦 穆 公 共 圍 鄭,以 其 無 禮 而 附 於 楚。鄭 大 夫 佚 之 狐 言 於 鄭 君 曰:“ 若 使 燭 之 武 見 秦 君,圍 必 解。” 鄭 君 從 之。召 燭 之 武,使 之。辭 曰:“ 臣 之 壯 也,猶 不 如 人 ;今 老 矣,無 能 爲 也。”鄭 君 曰:“ 吾 不 能 蚤 用 子,今 急 而 求 子,是 寡 人 之 過 也。然 鄭 亡,子 亦 有 不 利 焉。” 燭 之 武 許 諾。夜 出,見 秦 君 曰:“ 秦 晉 圍 鄭,鄭 知 亡 矣。若 亡 而 有 益 於 君,敢 以 煩 執 事。鄭 在 晉 之 東,秦 在 晉 之 西。越 晉 而 取 鄭,君 知 其 難 也。焉 用 亡 鄭 以 陪 晉? 晉,秦 之 鄰 也。鄰 之 強,君 之 憂 也。若 舍 鄭 以 爲 東 道 主,行 李 之 往 來,共 其 資 糧,亦 無 所 害。且 君 立 晉 君,晉 君 許 君 焦、瑕,朝 得 入 而 夕 設 版 而 畫 界 焉,君 之 所 知 也。夫 晉,何 厭 之 有? 既 東 取 鄭,又 欲 廣 其 西 境 ;不 闕 秦,將 焉 取 之? 闕 秦 而 利 晉,願 君 圖 之。” 秦 兵 説,引 兵 而 還。晉 咎 犯 請 擊 之。文 公 曰:“ 不 可。微 夫 人 之 力,不 能 弊 鄭。因 人 之 力 以 弊 之,不 仁; 失 其 所 與,不 知; 以 亂 易 整,不 武。吾 其 還 矣。”亦 去 鄭,圍 遂 解。燭 之 武 可 謂 善 謀,一 言 存 鄭 而 安 秦。鄭 君 不 蚤 用 善 謀,所 以 削 國 也; 困 而 覺 焉,所 以 得 存。
13.謝 公 與 人 圍 棋。俄 而 謝 玄 淮 上 信 至,看 書 竟,默 默 無 言,徐 向 局。客 問 淮 上 利 害。答 曰:“ 小 兒 輩 大 破 賊。”意 色 舉 止,不 異 于 常。
《世說新語·雅量第六》
14.王 聖 美 治 字 學,演 其 義 以 為 “右 文”。古 之 字 書 皆 從 左 文。凡 字 其 類 在 左,其 義 在 右。如 木 類,其 左 皆 從 木。所 謂 右 文 者,如: 戔,小 也。水 之 小 者 曰淺; 金 之 小 者 曰 錢; 歹 而 小 者 曰 殘; 貝 之 小 者 曰 賤。如 此 之 類,皆 以 戔 為 義 也。
翻译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4页
1.商汤又问:“万物有大小吗?有长短吗?有同异吗?”夏革说:“在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沟壑,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底的山谷,那下面没有底,名字叫归墟。地面八极、天空八方中央的流水,以及银河的流水,没有不流到那里的,而那里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那里有五座山:第一座叫岱舆山,第二座叫员峤山,第三座叫方壶山,第四座叫瀛洲山,第五座叫蓬莱山。每座山高低延伸周长达三万里,山顶上的平坦处也有九千里。山与山之间距离达七万里,却互相认为是邻居。山上的楼台宫殿都由金银珠宝建成,山上的飞禽走兽却是一样的纯白色。珠玉宝石之树长得密密麻麻,花朵与果实的味道都很鲜美,吃了它可以永远不老,永不死亡。住在那里的人都是神仙圣人一类,一天一夜就能飞过去又飞回来的人,数也数不清。但五座山的根部并不相连,经常跟随潮水的波浪上下移动,不能有一刻稳定。
2.逢丑父和齐顷公换了位置。将到华泉的时候,骖马被树挂住,车停了下来。(前天夜里)丑父在轏车中睡觉,有一条蛇从车下钻出,(丑父)用胳膊打蛇,伤了胳膊,丑父将受伤的胳膊隐藏起来,他也因此无法下车推车,所以被赶上了。韩厥拿着绊马索走到齐顷公的车前,拜了两拜,行稽首礼。手捧觞和玉璧进献给齐顷公,说:“我们的国君派我们这些臣子替鲁和卫向您请求,说:‘不要让军队进入您的国家。’下臣我很不幸,恰巧遇到了您的军队没有地方可以逃避躲藏,而且害怕(因为)逃跑躲避而给两国国君带来耻辱。(因为我在军队里,)使戎士受辱,我冒昧地向您告禀,我是不会办事的;人材缺乏,自己只好承担充数。”
丑父让顷公下车,到华泉去取水。郑周父驾驶副车,宛茷做车右,拉载齐侯逃走,免于被俘。
3.左师公说:“从现在算起,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主的子孙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后嗣)现在还有存在的吗?”(赵太后)说:“没有。”(左师公)说:“不单是赵国,当时其他诸侯的子孙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后嗣)现在还有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左师公)说:“这样看来,祸患来得快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慢的就落到子孙的身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厚而没有劳绩,又拥有很多的贵重的宝物。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很高,分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的宝物,却不让他趁现在为国立功。一旦太后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的打算不够长远,所以认为对长安君的疼爱不如对燕后的疼爱。”太后说:“好,任凭你怎样支使他!”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当人质,齐国也就出兵了。4.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名叫武姜。(武姜)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武姜难产,让武姜受到惊吓,所以取名寤生,并且因而讨厌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要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即位,武姜为共叔段请求制地作为封邑。庄公说:“制是地势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的城邑(我)都听从您的命令。”武姜又请求京地,庄公使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
祭仲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三百丈,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的都邑的城墙的长度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等都邑不能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不合法度,不合先王的制度。您将要受不了。”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哪里能够避开祸害?”(祭仲)回答说:“姜氏哪里会满足?不如早点安排他各地方,不要使他发展。一旦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难以铲除干净,何况您的地位尊贵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合道义的事情,一定会垮台的,您就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共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城市两属于自已。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承受两属的情况,您将怎么办?如果想把郑国给予共叔段,我请求您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想给,那么请求您除去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莊公说:“不用,将会自己赶上(灾祸)。”共叔段又将两属的地方收归作为自己的城邑,领土到达廪延。子封说:“可以了!占领的土地广大,将会得到很多百姓。”莊公说:“多做不义的事,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广大也会垮台的。” 5.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于是全国上下都穿紫色衣服。在那个时期,五匹白绢换不了一匹紫布。齐桓公犯愁了,对管仲说:“我喜好穿紫色,紫布贵得厉害,全国百姓都好穿紫色(这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5页
一现象)制止不住,我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大王如想制止这一现象,何不(从你开始)试试不穿紫色衣服呢?(请你)对手下人说:‘我非常讨厌(闻)紫色的气味。’这时(如果再)遇到手下人穿着紫色而进见的,你一定要说:‘退后一点儿,我讨厌(闻)紫色的气味。’”桓公说:“好吧。”(于是桓公就照管仲说的办了)当天,宫中就没有谁穿紫色衣服了;第二天,国都中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没过几天,全国就无人穿紫色衣服了。
6.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武姜。生下郑庄公和共叔段。庄公逆生,使武姜受到惊吓,所以起名叫“寤生”,于是讨厌他。喜爱共叔段,想要立他为太子。多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不答应。等到庄公接替国君之位的时候,武姜替他请求制这个地方。郑庄公说:“制,是险峻的城邑,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旁的城邑我惟命是听。”请求京地,让他在那里居住,称他京城太叔。祭仲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的,是国家的祸害。已故国君的制度,大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无分之一,中等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等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地不符合法度,不是已故国君的制度。您将不能忍受。”郑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做,怎么能躲避祸害呢?”祭仲说:“武姜有什么满足的呢,不如早一点安排他个地方,不要让他滋长蔓延了,滋长蔓延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被除掉,更何况您的尊贵的弟弟呢?”郑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一定自己倒台。您暂且等待这件事情的到来吧。”
7.逢丑父和齐顷公换了位置。将到华泉的时候,骖马被树挂住,车停了下来。(前天夜里)丑父在轏车中睡觉,有一条蛇从车下钻出,(丑父)用胳膊打蛇,伤了胳膊,丑父将受伤的胳膊隐藏起来,他也因此无法下车推车,所以被赶上了。韩厥拿着绊马索走到齐顷公的车前,拜了两拜,行稽首礼。手捧觞和玉璧进献给齐顷公,说:“我们的国君派我们这些臣子替鲁和卫向您请求,说:‘不要让军队进入您的国家。’下臣我很不幸,恰巧遇到了您的军队没有地方可以逃避躲藏,而且害怕(因为)逃跑躲避而给两国国君带来耻辱。(因为我在军队里,)使戎士受辱,我冒昧地向您告禀,我是不会办事的;人材缺乏,自己只好承担充数。”
丑父让顷公下车,到华泉去取水。郑周父驾驶副车,宛茷做车右,拉载齐侯逃走,免于被俘。8.译文:孟子拜见齐宣公说:“人们所说的‘故国’(年代悠久的古国),不是指的有高高的树木,而是指的有累世修德的贤臣。国王您没有可以亲信的臣,从前所提拔的贤臣,现在不知逃亡(到哪里去了)。”
齐王说:“我怎样才能知道那些不贤无才的臣子而罢黜他们哪?”(孟子)说:“国君提拔贤臣,如果不能不进贤,将会使地位卑贱的超过地位尊贵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能不慎重吗?国君身边的人都说这个人贤德,还不可以提拔他;各位大夫都说这个人贤德,也不可以提拔他;全国的人都说这个人贤德,这样之后再去考察他,发现他确实贤德,然后再重用他。身边的人都说这个人不可以任用,不要听信他们;各位大夫都说这个人不可以任用,也不要听信他们;全国的人都说这个人不可以任用,这样之后再去考察他,发现他确实不可以任用,然后再罢黜他。身边的人都说这个人应该被杀掉,不要听信他们;各位大夫都说这个人应该被杀掉,也不可以听信他们;全国的人都说这个人应该被杀掉,这样之后再去考察他,发现他确实该杀,然后再杀死他。所以说这是全国的人杀了他,这样之后,就可以成为保护抚养人民的君主了。”
9.过了不久,大叔又命令西部和北部边疆的城邑在从属于庄公的同时也从属于自己。公子 吕说:“国家不堪忍受两属,您将怎么办呢?如果打算把郑国送给大叔,就请您允许我侍奉他。如果不给的话,就请您除掉他。不要使民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将会自己赶上灾祸。”公叔段又收两属的西面边城何北面边城并且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封邑,一直到廪延。子封说:“可以了。土地扩大将获得(那里)的百姓。”郑庄公说:“(他)对国君不讲究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大将垮台。”公叔段修葺好城墙,聚集百姓,修理好铠甲和兵器,准备好步兵和战车,将要偷偷攻打郑国。武姜将要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郑庄公听说了那个日期,说:“可以了!”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来攻打京地。京地的百姓背叛了公叔段。段进入到鄢地。五月辛丑这一天,公叔段出京奔向共国。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6页
10.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递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11.颍考叔是颍谷的管理疆界的官,听到了这件事,就以进献贡物为由去见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食物吃。(颖考叔)吃饭的时候将肉放在一边不吃。庄公问他,他回答说:“小人家有母亲,尝过小人所有的食物,就是没有尝过您所赐的肉羹,请让小人带回去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偏偏我却没有。”颖考叔说:“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庄公就把缘故告诉他,并且把心里后悔的事告诉他。(颖考叔)回答说:“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如果掘地到达地下水,在地道中相见,有谁敢说您不对?”庄公就照他的话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大大的地道中,这种情形真是快乐呀!”武姜走出地道,赋诗说:“大大的地道之外,这样的心情也是快乐无比呀!”(此句按互文见义的方式翻译也可。)于是恢复了母子的亲情。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大孝呀!他爱自己的母亲,又影响到了庄公。《诗》说:“孝子的心没有穷尽,永久把它给与你(指孝子)的同类。”
12.因此明智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向上足以侍奉父母,向下足以养活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遇到荒年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以后督促他们行善,那么百姓听从行善也会感到轻松。现在,规定百姓的产业,向上不足以侍奉父母,向下不能养育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遇到丰年也是生活困苦,荒年就不能免除死亡的境地。这样的情况下,只是救助死亡、维持生计都难以做到,哪里还有时间去休习礼仪文明呢?大王您想要这样做,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呢?五亩的宅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帛衣了,鸡、猪、狗等家畜的豢养,不要错失繁殖的时机,那么七十岁的人就能够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错失耕种的时机,那么八口之家就不会挨饿了。谨慎的从事学校的教化,用孝悌之义反复地修“庠序之教”,那么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帛衣吃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以后却不能称王的,没有这样的情况。
13.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侯凭借诸侯的军队侵犯蔡国。蔡国军队溃败,齐侯于是攻打楚国。楚国国君派使者对诸侯的军队说:“您居住在北方的渤海,我居住在南方,这是放牛马也不能达到的地方。没有料想到您进入到我们的领地,什么原因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召康公命令我们已故国君姜太公说:‘五等侯爵,九州之长,你可以征讨他们,来辅佐周王朝。’赐给我们已故国君可以践踏的地方:向东到黄海渤海,向西到黄河,向南到穆棱,向北到无棣。你进贡的捆好的茅草没有进贡上来,周王的祭品没有供给上,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滤酒的,我来索取它;昭王向南出征没有返回来,我责问这件事。”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供给上,是我们国君的罪过,怎么敢不供给呢?昭王没有返回来,您还是到水边问问这件事吧!” 诸侯的军队前进,临时驻扎在陉地。
论述题:
1.举例论述“六书”。(15分)答:“六书”为传统汉字结构理论。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在汉代有班固《汉书·艺文志》、郑众《周礼注》、许慎《说文解字·叙》对六书的细目做了说明。其中以许慎的解释最为详尽专业。1.象形,《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就是描摹事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7页
物的形状,把事物的轮廓或特征描绘出来。象形一般分为:1)独体象形,指字形中的全部线条笔画都是描绘所值事物本体形状的,如日、月、水、火;2)衬体象形,指字体中的线条笔画一部分是描绘所指事物本体形状的,另一部分是用来描绘相关事物形状的。如眉、果、瓜州等。象形字是指事、会意、形声字的构成基础。2.指事,《说文解字·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意思是,指事,看了可以大体了解,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意义所在。指事一般分为:1)独体指事,由纯粹的符号组成,如一、二、上、下;2)衬体指事,以象形字为基础,加上指示性符号,如本、末、刃、甘等。3.会意,《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会意是把表示事类意义的字放在一起,并且把它们的意义会合在一起,从而看出一个新的意义。分为两类:1)以形会意,是用意符的形象会合成意的,如及、戒、兵;2)以意会意,是用意符的意义来会合成意的,如劣、歪、孬、卡等。4.形声,《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取表示事物意义的字做意符,取表示事物声音的字做声符,合在一起就是形声字。如梧、鸽、草、案、圃、闻、修、旗等。5.转注,《说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历来对转注的认识分歧较大,其中以戴震的“互训说”及汪荣宝的“改字造字说”影响较大,但至今没有定论。6.假借,《说文解字·叙》:“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意思是,语言中有些词,没有专门来记录他们的字,就根据这个词的声音找个音同音近的字来寄托它的意义。分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如代词之、其等;“本有其字”的假借,即通假。如以“信”代“伸”等。对“六书”的认识,人们现在一般采用戴震的“四体二用”说,即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转注、假借是两种用字法。2.举例说明宾语前置及其类型。
古代汉语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的现象叫宾语前置。有四种类型。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牛何之?
如果疑问句中的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一般是不能前置的。如:欺天乎?
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规则是比较严格的,极少例外。这是当时汉语语序的常态。
(2)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不”“莫”“未”“毋”等,代词做宾语前置。如:不患人之不己知。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有“是”或“之”复指的宾语前置: 如:姜氏何厌之有?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4)没有任何标志的宾语前置: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这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而前置的。3.词的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方式。主要有三种联系方式:
1.相似。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事物有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包括: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8页
1)形貌形状相似。如:斗的本义是盛酒器,根据形貌,引申为斗星。
2)功能作用相似。如:牧的本义是放养牲畜,根据功能作用,引申为统治。3)方式情态相似。如:断的本义为砍断,根据方式情态,引申为判断、果断。
2.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可以通过借此代彼的方式实现引申。
1)甲事物对乙事物有标志作用,可以借甲代乙。如:齿的本义是牙齿,根据标志作用,引申为年龄。
2)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如:刍的本义是割草,引申为动作的主体——割草的人。3)借性状特点指代事物和人。如:姝的本义是妇女貌美,引申为美女。4)借方位处所指代人或事物。如:官的本义是官府,引申为官职。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理可以引申。如:虚的本义是大山,大则空旷,故引申为空虚。
4.论述偏旁和部首 答案要点:(应举例,否则视情况扣分)
1.汉字有独体,有合体。独体不能拆分,如果拆分开来就没有意义,所以独体字是无所谓偏旁的。合体字可以拆分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有意义的部分。这些独立又意义的部分叫做偏旁。对于形声字来说,偏旁分两种:形旁(又叫形符、意符)和声旁(又叫声符)。
2.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按照形体和意义的联系归为一类,称为一部,共分为540部。每部的第一个字称为部首,而这个字一般是该部中所有字共同拥有的部分(偏旁)。如水部,把凡与水有关的字放在水部,而“水”字又排在一部之首,所以后人称之为部首。
3.在《说文》中,凡作为部首的都是偏旁,但不少偏旁却不能作为部首。偏旁的含义广,部首的含义窄。在《说文》中,部首的标志为“凡某之属皆从某。” 4.偏旁是就合体字来说的;部首是就其所统属的字来说的。5.首先对《说文》540部首做出重大变革的是辽代僧人行均。《说文》中的部首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是根据汉字结构,按照六书原则加以分析归纳以义定部的。行均在《龙龛手镜》中,将《说文》中“以义定部”的文字学原则部首,改为以形定部的检字法原则部首,把部首定为二百四十二个。
6.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对传统部首做了进一步改革:
1)在建部原则方面,以形定部和以义定部相结合。在二者不能兼顾时,就按照楷书,“论其形,不论其义”,按照以形定部的原则。改革目的在于对楷书字形进行检索。部首改为二百一十四。
2)调整了部首的顺序。传统部首的排列顺序,没有便于掌握的规律可循。《字汇》改为以笔画多少为序。笔画少的排在前面。
3)调整了每部属字的顺序。传统部首的所属字的排列,没有规律可循。《字汇》改为以笔画多少为序,笔画少的排在前面。
《字汇》的改革为后世所接受,部首检字法趋于定型。后世的《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都采用《字汇》的方法。
5.举例说明什么是使动用法及其类型。答:
使动用法是主语不实施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完成该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翻译的动宾关系。分为三种: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而主语并不发出这个动作,叫做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带宾语。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但当它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就能带宾语了。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9页
即:动词,走向
(7)右援枹而鼓。.如:焉用亡郑以陪邻。
2)不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的意思看,是使动用法。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1)带宾语。
如:晋侯饮赵盾酒。)2)不带宾语。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二、形容词的使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叫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带宾语。
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不带宾语。
如:既富矣,又何加焉。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称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叫做名词的使动用法。1.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2.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如: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七:阅读题
(一)(鞌之战)
3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8分)
(1)師陳於鞌。(2)余病矣!.. 陳:摆开阵势 病:指重病,这里指受伤很重。
(3)苟有險。(4)此車一人殿之。.. 險:这里指难走的路 殿:镇守
(5)固即死也。(6)吾子勉之。..
勉:努力
(8)三周華不注。. 鼓:动词,打鼓 周:动词,绕
32.写出文中的被动句。(2分)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3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不介馬而馳之。
译文:不给马披上铠甲就驱马进击。(2)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译文:全军都注意着我们车上的旗鼓,前进和后退都听从旗鼓的指挥。(3)擐甲執兵,固即死也。
译文: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二)(诚意·大学)
34.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并解释意义。(12分)
(1)如惡惡臭。
惡(第一个)
惡(第二个)
臭
注音:wù
注音:â
注音:xiù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10页
直译:
问题:(18分)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4分)(1)初: 当初(1分)(2)亟: 屡次(1分)(3)城: 城墙(1分)(4)國:诸侯的封地(1分)2.按要求写出文中的句子:(6分)
释义:厌恶,动词
释义:不好的,难闻的释义:气味
(2)如好好色。
好(第一个)
好(第二个)
注音:hào
注音:hǎo
释义:爱好,喜欢。动词
释义:美丽的,美好的(3)心廣體胖。
胖
注音:pán
释义:安泰舒适
35.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并翻译该句。(4分)
(1)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语法现象:诚,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诚实”。
译文:所说的使意念诚实的方法,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2)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语法现象:润,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润”,这里指“使„„光彩”。
译文:富足了就能使屋子光彩,有德行就能使身体焕发光彩,心胸宽广身体就会安泰舒适。
(三)直译下面一文字,并回答文后问题:(郑伯克段于鄢)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武姜。生下郑庄公和共叔段。庄公逆生,使武姜受到惊吓,所以起名叫“寤生”,于是讨厌他。喜爱共叔段,想要立他为太子。多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不答应。等到庄公接替国君之位的时候,武姜替他请求制这个地方。郑庄公说:“制,是险峻的城邑,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旁的城邑我惟命是听。”请求京地,让他在那里居住,称他京城太叔。祭仲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的,是国家的祸害。已故国君的制度,大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无分之一,中等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等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地不符合法度,不是已故国君的制度。您将不能忍受。”郑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做,怎么能躲避祸害呢?”祭仲说:“武姜有什么满足的呢,不如早一点安排他个地方,不要让他滋长蔓延了,滋长蔓延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被除掉,更何况您的尊贵的弟弟呢?”郑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一定自己倒台。您暂且等待这件事情的到来吧。”
(1)使动句: 惊姜氏。(1分)
(2)宾语前置句: 姜氏何厌之有。(1分)(3)双宾语句(两句): 不如早爲之所。(1分)謂之京城大叔。(1分)(5)被动句:蔓草猶不可除。(1分)
(6)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句子:今京不度。(1分)
3.请按“大都不過叁國之一”的形式将下列两句补充完整:(2分)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11页
问题:(18分)缓慢。(1分)
(2)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1)中五之一 :中都不過五國之一(1分)
(2)小九之一 :小都不過九國之一(1分)4.指出下列各组字之间的关系:(6分)(每组各一分)
(1)大——太(古今字)(2)寤——牾(通假字)(3)巗——岩(异体字)(4)厭——饜(古今字)(5)辟——避(古今字)(6)無——毋
(通假字)
(四)直译下面一文字,并回答文后问题:(晋灵公不君)
直译:
晋灵公不行君道,收取重税来雕饰宫墙。从台子上用弹丸射人,并且观看这些人躲避弹丸的情形。厨师煮熊掌而没有煮熟,杀了他,把他放在土筐里,使妇人用车装着经过朝廷。赵盾、士季看见他的手,问事情的原因并且担心这件事。将要劝谏,士季说:“劝谏不被采纳,那么没有谁接替您了。我请求先去,不被采纳,那么你来接替我。”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一直到屋檐下,灵公才看到他,说:“我知道我所犯的过错了,正要改正它。”士季行了稽首礼回答说:“人谁能没有过错呢?犯了过错能够改正,好事当中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 做好事没有不有开始的,但很少有能坚持到底的。’假如像这样,那么能补救过失的人就少了。您能坚持到底,那么国家也就稳固了。这怎么不是我们群臣所依赖的事情呢。又说:‘天子有缺失,只有仲山甫能补救他。’这是能补救过失呢。您能补救过失,天子之位不被废除了。”
1. 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并标明词性,解释字义:(7分)(1)宰夫胹熊蹯不孰。ãr 动词 煮(1分)...(2)趙盾、士季見其手。qí 代词 他的(1分).(3)稽首而對曰。qǐshǒu 名词 古代的一种最恭敬的礼节,先拜,然后叩头,动作..(4)善莫大焉。mò 否定性无定代词 没有什么,称代事物。(1分).(5)鲜克有終。xiǎn 副词 很少(1分).(6)袞職有闕。gǔn 名词 天子之服,这里指代天子之位。(1分).(7)殺之,寘諸畚。zhū 合音词 “之于”的合音(1分).2..指出下列各组字之间的关系:(5分)(每组各一分)
孰——熟(古今字)辟——避(古今字)
溜——霤(通假字)後——后(繁简字)闕——缺(通假字)3. 指出下列各句的特殊用法并翻译该句:(6分)(1)晉靈公不君。
君:名词活用为动词 行君道。(1分)晋灵公不行君道。(1分)
则莫之繼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1分)那么没有谁接替您(1分)(3)袞不廢矣。
不废:意念上的被动句(1分)天子之位不被废除(1分)
(五)阅读题(大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10分)
(1)为
(2)分
归
(3)恶
意义:成为
意义:职分、职务
意义:出嫁
意义:恨、厌恶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12页
(4)为
(5)是
(6)贼
作
意义:为了
意义:这
意义:伤害
意义:兴起(7)獨
(8)能
意义:惟独、只是
意义:有才能的人 2.指出下列各组字之间的关系:(2分)(1)通假字(2)通假字
3.指出下面句子中特殊的语言现象并翻译该句:(4分)
(1)特殊语法现象:第一个“亲”和第一个“子”都是名词用如动词。(回答意动或处动均可)。意思是:“以„„为亲”、“以„„为子”。
译文:所以(当时的)人不是惟独将自己的父母双亲当成是双亲,不是惟独将自己的子女当成子女。
(2)
特殊语法现象:“外”,方位名词用如动词,意思是:“从外边合上”。
译文:从外面将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
(六)阅读题(《孟子˙梁惠王上》)
1.(1)辟:开辟(1分)
(2)殆:恐怕(1分)
(3)藏:囤积。(1分)(4)固:当然,本来。(1分)2.(1)朝:动词使动用法,(1分)使……朝见(1分)(2)服:动词使动用法,(1分)使……归服(1分)3.(1)暖,异体字,(1分)正体为“暖”(1分)
(2)采,古字,(1分)今字为“彩”(1分)
(3)辟,古字,(1分)今字为“闢”(1分)
(4)已,通假,(1分)本字为“矣”(1分)
(七)阅读题(《列子•天瑞》)
1.(1)喻:知晓,明白(1分)
(2)探:探取,盗窃(1分)
(3)怨:怨恨,埋怨(1分)
(4)若:你(1分)
(5)若何:怎么样(1分)2.
(1)使动句: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1分)(2)有疑问代词做前置宾语的句子: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1分)(3)名词做状语而表示处所的句子: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1分)(4)“之”字用在主谓而使其充当宾语的句子: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1分)3.翻译
(1)没过多久,就因为偷窃的赃物而受到惩处,没收他的所有财产。(1分)(2)你竟然没有明白(我的)“为盗”的道理达到这样的地步吗?(1分)
(3)庄稼、土地和树木、飞禽和走兽、鱼鳖之类,都是自然界所产育的,难道是我所拥有的东西吗?然而我从自然界那里获取却没有什么祸患。(1分)
(4)金属和美玉,珍稀宝物、粮食和布帛、财产和货物,是别人通过劳动而获得的,难道是自然界白白地送给他们的吗?你偷盗别人的财物而受到惩罚,又埋怨谁呢?(1分)
(八)阅读题(冯谖客孟尝君)
1.(1)“之”和“其”同属第三人称,“之”略等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其”略等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13页
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1分)(2)“之”只能用作宾语,“其”字只能用作定语。(1分)(3)作为指示代词,“之”是近指代词,相当于“这”;“其”是远指代词,相当于“那”。(1分)
2.A.孟尝君怪其疾也:快
B.狗马实外厩:充实 C.以何市而反:买
D.孟尝君就国于薛:前往自己的封邑 E.孟尝君顾谓冯谖:回头 F.来何疾也:快
3.按要求找出下列类型的句子,并翻译。(10分)
A.名词做状语的句子(两句): a.晨而求见。
翻译:早晨时请求拜见。b.因而贾利之。
翻译: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B.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句子(两句)a.一般动宾关系:衣冠而见之。
翻译: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去接见冯谖。b.特殊动宾关系:不拊愛子其民
翻译:不抚爱薛地的百姓,不把薛地的百姓看成自己的子女。C.宾语前置句(一句)以何市而反?
翻译:用收取的债款买了什么东西回来?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14页
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双音合成词的是()A、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乃筑诸侯之馆、..C、寡君闻命矣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 ..2.下列......
第五课 五柳先生传一字: =吝二虚词:1、“因以为号焉”:“因”,连词,于是、就:“焉”,句尾语气词,表提示语气。1、“或置酒而招之”:有时候(肯定性无定代词)2、“曾不吝情去留”:语气副词......
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第三单元语法(上)一、什么是词类活用?举例说明词类活用的条件。 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
古代汉语(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一、名词解释1、许慎:东汉文字学家,汝南召陵人,字叔重。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也是最早的研究汉字的文字学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