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课堂、教师三者之关系的思考_教师和课程的关系
关于课程、课堂、教师三者之关系的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师和课程的关系”。
关于课程、课堂、教师三者之关系的思考
关于课程的定义存在不一的说法,斯宾塞的“课程即跑道”、夸美纽斯“课程即教材”、杜威“课程即活动”、不同的观点各有侧重,对课程的描述和界定不尽相同,纵观上述关于课程的界定,课程不仅包括按课程表所组织起来的全部课内教学内容,而且也包括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各种课外教学内容;课程不仅局限于各种科目静态的集合,它还包括对学科教学顺序、进程、时限等方面的统筹安排。日本佐藤学《课程与教师》一书中提出了重建课程、教师的概念,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课程、课堂、教师三者之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是课程的核心,课堂转型的关键在于教师。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后“茶馆式”教学都是基于对课程、课堂、教师三者关系的新的定位与思考,我认为这三者之中教师是关键,顺应课堂的变革之势,转型之需,应当对教师概念有新的认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乃教师的基本职业取向,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必然需求是课堂转型的实践与研究。追踪姜堰小学课堂教学的轨迹:以语文为代表的“厚重通灵”之课堂建构、全学科覆盖的“举一反三”教学模式的实践、“以„能‟为中心” 的课堂教学研讨,课堂教学的转型提升了姜堰教育的品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堂转型的必然,教师角色的重新建构应当是课堂转型的应然。
一是教师应当是课程创生者。从课程实施看,“忠实取向”已经被“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所取代。“课程是教师的产品”,应当是上述三种教学变革的共同支撑,新的课程观诠释了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因此,课程理当是教师的产品,教师自然是课程的创生者。教师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所起的作用便是很明显的,用教材教,而不能只是教教材。教师应当善于打破教材固有的学科知识逻辑结构,提升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吻合度,能够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核心的知识,去除教材的冰冷,以生活化、童趣化的内容和形式实现学科知识的火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适应学生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二是教师应当是课堂原创者。传统课堂教学的景观是教师单向的灌输,学生被动地听讲、记笔记,“鱼牛的故事”在我们的课堂重复上演。教师更多的还是热衷于设计“教师上课”,疏于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学习需求,适时给予学习帮助应当是课堂转型之朝向,但是这并不弱化教师对课堂的整体设计,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从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设置学生限定时间内应当达成的学习目标,到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应当完成的基本的任务的设定,同时教师还应当承担学生学习过程所参与活动的策划,以及活动过程中任务目标的调整。转型后的课堂,挑战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教师课堂规划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破坏”性的建构课堂,在教师、学生、学习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生成课堂的和谐与有效。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就要有充分的预设,学情的准确定位、小组学习的预控、学习效果的即时评价、学习方案的修正、生成因素的运用,这些都具有不可控因素,要求教师从“技术性实践”走向“反思性实践”,竭力控制倾听缺失症,引导学生相互倾听,创生以“活动、小组合作、表达共享”为特质的课堂。教师应当成为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守望者”,让学生学会与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伴对话。
三是教师应当是学习共同体之一员。学习共同体的特征:课堂教学里,以实现“活动性、合作性、表现性”学习为课题;教师集体中,以彼此观摩教学,建构作为专家一起成长的“同事性”为课题。
“教者不一定是教师,可以是书本、学生、实验、视频、活动等”这一观念正挑战着教师的职业权威,意味着教师应当重新定位自己,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的教者,教师理应努力摈弃以“黑板、粉笔、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在教材、学生、活动之间建立一种介质,引入多种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适度的“脚手架”,教师的活动应该由“传递”转变为“支援”。静安院教院附校的一年级语文课上,教学方式多样,生字教学有小组互助学习,有师生共同学习,无论是哪个环节,教师都是基于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帮助,促进学生“书中学”、“做中学”。本节课中,课文、学生、教师、多媒体、学生的经验都是教者。儿童和教师一起合作式的开展学习的课堂生态已趋形成。
课程的改革呼唤课堂的转型,课堂的转型呼唤教师的美丽转身。课堂不再仅仅是教材、教室、教师和学生的机械组合,而是四者的完美相遇,其间必然有教育的故事,生成教育的智慧,促进师生生命的成长。与之相随的应当是学校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的系列推进,以实现课堂的完美转型。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始终贯穿30多年改革历程。能否科学把握三者关......
课堂观察之思考[转载]课堂观察的目的是评课、磨课和议课,评课、磨课和议课的目的是什么呢?从词义上,评是什么呢?是评价、评定、评论,评课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论、评价和评定。磨是......
深刻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内在联系,促进三者之间的协调互动发展企业文化、精神文明、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很难区分开......
(转)论技术、质量与制造的相互关系随着企业经营方式向着以市场、顾客为导向的历史性转变,品质管理也经历了从最初的事后把关、事中控制、事先预防的发展过程,发展到现在的以顾客......
随着我国司法制度的日趋完善,依法治国进程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寄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对各种 影响 或者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的 问题 愈发深恶痛绝。但是,由于司法环境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