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

专题复习: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热点链接

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2013年5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此次会议有19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其中仅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就超过100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即将到期,本次会议持续到12月18日,主要任务是确定全球第二承诺期(2012年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安排。中国在至关重要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夕宣布量化减排目标,显示了中国继续加大力度、减少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坚定决心。中方希望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并切实坚持和兑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史实链接

一、中国古代、近现代史: 1.古代中国资源利用与农耕经济

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用石器砍伐树木,然后晒干焚烧,再翻土播种,对自然环境有一定影响。许多王朝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时,放火烧山,开垦山地以及围湖造田现象很普遍,过度开垦导致环境遭到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古代农耕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古代社会中充分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活动又促进了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如四川都江堰的无坝引水生态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天人关系观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天论》中这样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调自然不因政治的清明与否而变化,但人类可以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3.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大跃进”运动,在农业领域推行“以粮为纲”,提出“向自然界开战”的口号,在全国范围内出现毁林、弃牧、填湖及开荒种粮现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工业领域推行“以钢为纲”,全国数千万人上山炼钢,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不仅浪费了资源,也严重污染了环境,工业结构污染密集的重工业化趋势加剧,从而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世界近现代史:

1.工业革命与科技的迅猛发展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物质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西方国家最早享受工业化带来的成果,也最早品尝工业化带来的苦果。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无休止的掠夺,使全球环境遭到了空前破坏与污染,相继出现“温室效应”等众多全球性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文明的持续发展。

2.罗斯福新政与强沙尘暴治理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大平原南部频繁发生的强沙尘暴震惊世界。罗斯福新政许多措施对沙尘暴治理起到了有效作用。如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植树造林。1933年国会通过《国民造林保护队救济法》,由联邦政府拨款,吸收18~25岁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而失业的青年从事植树造林、土壤保持等工作,从而使国家环境保护工作有了一支可靠的生力军。国会还通过《农业调整法》,规定每个农场主必须把他全部耕作的15%退出生产,由政府负责退耕补助。后来又制定《土壤保护与国内耕种面积分配法》,提倡保持土壤与科学耕作相结合的办法,对耕种定额土地,并按照土壤保持方法进行耕种的农户予以补贴。从而解决了农产品过剩危机,又保持了土壤环境。

3.苏联社会主义农业改革时期

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力推行农业改革,他认为通过大规模种植玉米发展畜牧业,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在农业方面进行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运动,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和粗放耕作,垦荒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许多地方变得寸草不生。种植玉米忽略了玉米生长所需的自然环境,不顾苏联各地具体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违背了自然规律。他还提出几年内苏联人均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造成苏联农业出现危机,使改革失败。

4.全球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与挑战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经济危机等全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将污染比较严重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严重影响和威胁这些国家人民的生命安全。如1984年印度发生博帕尔惨案,就是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一家大型化工厂发生毒气严重泄露造成的。

5.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策。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热点演练 一.选择题

1.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灵渠

B.郑国渠

C.都江堰

D.芍陂

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在下列哪些唐诗中得到反映

A、云烟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

4.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对这首理解正确的是

A.新中国一五计划钢铁建设的巨大成就

B.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 C.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 D.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下图(机器时代的“享受”)主要反映了:

“十九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汽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A、轮船的发明推动了水上运输事业的发展

B、英国有钱人生活奢华、追求时尚

C、工业革命破坏了自然环境

D、工业革命的成果丰富了民众的生活 6.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蒸汽机广泛应用

②化工业兴起发展

③太阳能开发利用

④电子产品普遍使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1962年,美国的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书中的标题有“不必要的大破坏”,“再也没有鸟儿歌唱”,“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可是只不过二十来年,书中的警告,已一一出现在我们身边,历史以充分的理由再次证明

A.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B.耸人听闻,札人忧天 C.唯有依靠科技人类才能克服环境污染

D.环境问题始于美国

8、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低碳生活成为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为此,各国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是

A、经济全球化战略

B、经济区域合作战略

C、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D、可持续发展战略

9.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这说明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①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 ②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 ③区域集团化程度加快 ④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C.②③④

二.材料题:

10.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理念和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31年至1832年,英国爆发霍乱,造成约2.2万人死亡。1848年霍乱再次发生,死亡人数超过7.2万„„新工业带来新的污水,而城市却为工业利益集团所支配,这个集团既不懂得如何处理污水„„在工厂中也不安装任何保护环境的设备,形成的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里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方式。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南部大平原被毁的草地达到35%„„罗斯福总统授意成立大平原干旱地区委员会进行系统综合防治。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使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提高„„1933年颁布的《农业调整法》,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愿意参加生产削减计划的农场主给予补贴,强调减少生产和保护土地相结合。在南部大平原地区,85%以上的农场主都参与了该项计划„„大平原委员会提出:必须对文化观念加以改造,破除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等错误观念„„经过十多年的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到了40年代,沙尘暴从南部大平原渐渐消失,而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材料三 由于赫鲁晓夫个人的坚持,1954年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全国的谷物生产和关于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决议》„„据统计,仅垦荒头几年,就有100多万志愿者参加了垦荒工作。从1954年到1958年,苏联国家对垦荒的投资共达307亿卢布,约占这几年全部农业投资的20%。最初规定的开荒数字是1 300万公顷,后来提高到2 800万至3 000万公顷„„开荒地区从50年代末开始,便出现大面积风蚀现象。——摘编自高国荣、周钢《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治理》

——摘编自李华《20世纪50年代苏联全民垦荒运动》

材料四 在工业领域,大办“五小”工业,建成了简陋的炼铁、炼钢炉60多万个„„在农业领域,推行片面的“以粮为纲”政策,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向自然界开战”口号的激励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毁林、弃牧、填湖开荒种粮的现象。(1)据材料一分析造成当时英国疾病流行、环境污染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在环境的“系统综合防治”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垦荒运动和“大跃进”在发动者的主观动机、发动方式及消极后果三方面的相似之处,并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总结其历史教训。

答案

1.C 2.A3.D4.B5.C6.D7.A8.D9.B 10.(1)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利益集团追求利润,工业污水随意排放;环保意识薄弱、技术落后。

(2)经验:充分发挥国家干预的作用;调动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环境立法;转变观念和加强环保教育;发挥科技作用;综合治理与预防相结合。

(3)相似之处:快速发展经济;采取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教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中国......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选登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选登污染治理是我国环保事业的主要领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推进污染防治、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是大力抓好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是......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答案

2015年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1、广西的制糖业做到了把甘蔗从头到尾“吃干榨尽”,实现了( C )。 A.固体废弃物较多排放 B.固体废弃物多排放 C.固体废弃物零排放 D.固体废弃物......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摘 要生态文明是指科学向上的生态发展意识, 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经济、社会、生态的良......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是国家第一次把“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生态 文明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生态 文明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