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_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试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12年秋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写作
云南大学2012—2013学年上学期硕士研究生
政治理论课“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考核
姓名:李加兵 学号:12012000631 专业:企业管理
试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概述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96年我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明确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是要使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类在地球上世世代代能够生活下去。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对资源的节约,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它要求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对非再生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要有节制,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度也应保持在它的再生速率的限度以内。应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解决经济增长的问题。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准确把握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物质基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生态环境问题的合理利用,造成了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几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而日益突出,并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和压缩型的特点,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挑战。我国目前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过程中主要面临的以下一些问题。
(一)城市空气污染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具体
1/4
2012年秋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写作
地说,我国城市空气污染主要表现在:一是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少数城市氮氧化物浓度较高。二是城市空气中细菌含量高。三是煤烟型污染严重。四是汽车尾气污染加剧。五是城市化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导致大气污染向周围市区的蔓延与扩散。
(二)水资源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资源型和水质性缺水的国家。联合国规定,地区年人均水资源量小于1700立方米,称为资源型缺水。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国家。同时,因为水源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所以我国还是一个水质型缺水的国家。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然而,在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下,我国江河湖泊水域却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也称固体废物,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和泥状物质。按其来源不同主要有工业废物、矿业废物、农业废物、城市垃圾、放射性废物和传染性废物等几大类。我国的废弃物排放量大,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大都堆积存在城市郊区或河流的荒僻处,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累积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另外,城市垃圾产量增速加快,垃圾清运能力跟不上垃圾的增长速度。
(四)耕地退化和草原土地荒漠化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85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5;全国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30万顷的速度递减,主要原因是基本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增加;我国耕地土壤质量呈下降趋势。另外,盐碱化、沙漠化、水土流失在继续吞噬着大量耕地。我国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40%,然而,由于风蚀沙化、植被破坏、超载放牧、不合理开垦以及草原工作的低投入、轻管理等,草原严重退化。气候干旱是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利的自然因素加剧了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但不可否认,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草原退化的另一个重要“元凶”。人类活动范围及其频率的加大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草原的退化。
(五)森林资源乱砍滥伐严重
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我国宝贵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的破坏,原始森林每年减少50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50%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许多地区无林可言。每年发生的林政案件造成林木资源损失严重;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
(六)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居全球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拥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2%,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动植物种类约有1045万种,占世界总数的10%。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动植物种类中已经有15%~20%受到各种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目前,我国许多的珍稀动植物面临着绝灭的危险。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是与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分不开的。在这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背后还隐藏着其他一些主客观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大根源。
(一)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认识根源
现代众多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人们在认识上的短视与盲区,表现在人类共享问题上,就是对自然的片面认识所产生的一系列错误自然观——自然控制论、环境决定论
2/4
2012年秋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写作
和人类中心主义论等;表现在人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上,就是一种机械的发展观。长期以来,以人为中心、忽视自然的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一步步地走向了人类的对立面;人类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持续发展设置了障碍和陷阱。
(二)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多以粗放型为主。一方面,企业大多只顾追求利润而对环境问题毫不关心,甚至为追求高额利润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领导阶层作为一级利益主体,为谋求其当政时期的短期政绩而急功近利,往往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实施地方保护;许多地方对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甚至为发展经济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现象还很严重。
(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
环境质量标准是考核生态环境质量的最好依据,是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总体目标的集中体现。但是由于环境质量标准先于环境法律形成,并独立于环境法规体系而按标准体系运行,这就致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环境质量状况监测、评价、预警机制等制度方面的角色缺失,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境质量改善的进程。此外,由于我国的环保部门一直没有独立的执法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力,从而在执法过程中处境尴尬,无力抗衡地方政府的的决策冲动,很难对地方官员表态支持的项目进行严格的监管。
(四)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科技根源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如果对其不合理地使用又可以产生一系列不可预见的灾难性后果。今天我们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正是在功利主义发展下,科技异化的结果。先进机械的使用,加快了树木的砍伐,导致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频发;化学技术的运用,释放出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氟利昂等有毒有害气体,导致全球温室效应,大气污染严重,臭氧层破坏,酸雨现象严重;先进的交通工具和捕猎工具的泛滥使用,促使人们大胆涉足原始森林、深海区域和极地地区,扩大捕杀范围并提高捕杀效率,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严重破坏生态的自然平衡。
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与环境二元化的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把二者内在统一起来的生态经济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这是当前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生产要素配置、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等基础环节入手,加大治本的力度。第一,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第三,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是有效的市场竞争。只有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基本功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引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实现生态绿色崛起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实行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循环发展。具体的3/4
2012年秋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写作
工作有:大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各种废物。第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三)不断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建立资源储备体系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降低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的能耗。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必须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全面控制、供需双向调节以及差别化管理,同时还需要建立各种重要资源的储备体系。现实中我们还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节能减排观念,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活动。
(四)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完善环境保护政策
一方面,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制:
1、健全发展与环保综合决策机制;
2、建立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机制;
3、完善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机制;
4、创新市场引导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5、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机制;
6、政府环保绩效评价和责任考核与奖惩机制。另一方面,全面落实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五)加强自然生态体系建设,推进生态综合治理
坚持以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增强自然生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的能力,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同时,还需要加强自然生态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积极应对来自大自然的各种灾害,不断地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李加兵 12012000631 商旅学院 企业管理 2012年12月19日
4/4
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工程造价班级:造价1310姓名:刘建林学号:0704131018 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在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
云南大学2012—2013学年上学期硕士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考核考核方式:论文题目: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摘 要生态文明是指科学向上的生态发展意识, 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经济、社会、生态的良......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是国家第一次把“生态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