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高考语文考前前六套卷(卷四)+Word版含答案_江苏省南通市四模语文
江苏省南通市高考语文考前前六套卷(卷四)+Word版含答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江苏省南通市四模语文”。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四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C)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 的工程,必须从娃娃抓起。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文火熬粥的“慢功夫”,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灌输,多一些 的滋润。
A.基础性 推行 如沐春风 B.系统性 推进 春风化雨 C.基础性 推进 春风化雨 D.系统性 推行 如沐春风
解析:“从娃娃抓起”体现“基础”,排除B.D;“爱国主义教育”应早已推行,需要的是更进一步,故用“推进”;“春风化雨”强调做法,“如沐春风”强调结果,此处修饰“滋润”,应是做法,故选“春风化雨”。
2.古人常以荷花喻人,下列诗歌中的荷花,不具此意的一项是(3分)(D)
A.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
B.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C.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D.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解析:D项,描写西湖自然风光。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C)
名著重拍
应
有
传
播
民
族
优
秀
文
化
担当。,。,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如果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⑤①②④⑥③B.②④⑥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⑥③D.⑤①②③④⑥
解析:③句放最后,构成假设关系,排除D项;“应有”与“不应”相对,故②句放前,排除A项;④⑥分别与⑤①照应,④前的“故”,可断定“④⑥”放“⑤①”后,排除B 1
项。
4.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3分)(B)
A.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B.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C.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D.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下列诗句蕴含的理趣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含义接近的一项是(3分)(B)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析:都是表达苦苦追寻后突然有所得的意思。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举进士第,迁秘书正字。是时秦桧已专政,芾与桧旧故,退然如未尝识。公坐旅进,揖而退,桧疑之,风言者论罢。通判处、婺、越三郡。何溥荐芾.材中御史,除监察御史。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求合乎天地,无愧乎祖宗,则人心悦服,天亦助顺,上韪其言。迁殿中侍御史。两淮战不利,.廷臣争陈退避计,芾言:“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进为上策,退为无策。”既而金主亮毙,上疏劝亲征。车驾至建康,芾请遂驻跸,以系中原之望,又言:“去岁两淮诸城望风奔溃,无一城能拒守者,此秦桧求媚媾和之余毒也。能反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歧途,则士气日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知婺州,劝民义役,金华长山乡民十有一家,自以甲乙第其产,相次执役,几二十年。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
知绍兴府。会稽赋重而折色尤甚,芾以攒宫在,奏免支移折变。鉴湖久废,会岁大饥,出常平米募饥民浚治。芾去,大姓利于田,湖复废。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改吏部侍郎,.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内侍家僮殴伤酒家保,芾捕治之,狥于市,权豪侧目。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下迁礼部侍郎,力求去,提举太平兴国宫。时芾与陈俊卿俱以刚直见忌,未几,俊卿亦引去,阎安中为孝宗言:“此非国之福也。”
后起知太平州,造舟以梁姑溪。历阳卒久戍,溃归,声言欲趋郡境,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乱者系狱以闻。诏褒谕。芾前后守六郡,各因其俗为宽猛,吏莫容奸,民怀惠利。屡告老,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后十年卒,年八十。尝曰:“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立朝不偶,晚退闲者十有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有表奏五卷,诗文三十卷。
(选自《宋史•吴芾传》,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风言者论罢 风:通“讽”,暗示 .B.上韪其言 .D.立朝不偶 .解析:权:代理。
7.下列对文中画短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驻跸:“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先要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称为“跸”,“驻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B.义役:宋代役法之一。南宋乡村民户为了减轻保正、保长的重役,自行结合,割田出粮,帮助当役户,称为“义役”。
C.攒宫:古代皇帝、皇后暂殡之所。宋南渡后,帝、后茔冢均称“攒宫”。表示暂厝,准备收复中原后迁葬河南。
D.致仕:“致”,获得;“仕”可解释为官职、职位。致仕即获得官职。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表达这一意思。
解析:致,交出。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做“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辞职归家。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吴芾忠君爱国,积极主战。吴芾虽与秦桧故旧,但他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他还上疏请髙宗亲自北伐、抵抗金人、驻跸建康。
B.吴芾心系百姓,体恤民情。在绍兴知府任上,吴芾上书为百姓免除支移折变。鉴湖久废,恰巧碰到收成不好闹饥荒,他就命令拿出常平米募饥民来浚治鉴湖。C.吴芾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临安知府任上,有皇宫内侍的家童打伤了酒家的酒保,吴芾抓捕凶手治罪并在市集示众,权豪因此对他十分敬佩。
D.吴芾明于吏治,颇有谋略。吴芾先后在六个州郡担任知府,他根据各地民风习俗采取或宽或猛的策略,使官吏无法作恶,让百姓受益。
解析:“权豪因此对他十分敬佩”,错。原文是权豪“侧目”,即不敢正视,畏惧。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5分)
答案:吴芾劝高宗要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品德,切实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延请接见群臣,让他们陈述朝政的缺失。(得分点:务、痛、延、俾、阙失各1分。)(2)能反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歧途,则士气日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4分)答案:(皇上〕如果能一反秦桧堵塞言路、打击士气的错误途径,那么我军士气一 天天振奋,韪:认为对
C.权刑部侍郎 权:兼任 .偶:结党
如此那些在危难面前勇于献出性命的人就有了啊。〔得分点“反”“挫折”“授命”各1分,文意1分。)【参考译文】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考取进士第,迁任秘书正字。当时秦桧巳经专擅朝政。吴 芾与秦桧是故人,吴芾拜见秦桧时恬退得就像和他从来不相识的样子。吴芾和其他官员同 时去拜见秦桧,且作揖就退出来(不单独去见秦桧〕,桧就怀疑他,暗示谏官弹劾他将他罢免。吴芾先后担任处、婺、越三郡的通判。何溥推荐吴芾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任中御史,于是,朝 廷拜官让他担任了监察御史。当时金朝准备违背宋金签订的盟约,吴芾就劝高宗要全身心 地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品德,切实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延请接见群臣,让他们陈述朝政的 阙失,力求人事合于天地,无愧于祖宗,这样就会使全国人心悦服,即使是上天也会助顺南 宋。皇上认为他的意见说得非常对,迁任殿中侍御史。后来,两淮战况南宋方面不利,廷臣 争着陈述退避的谋划,吴芾却说:“今日的战事,只有进没有退,进是上策,退是无策。”不久,金朝君主完颜亮死了,吴芾于是就上疏劝皇帝亲自北征。皇上车驾到达建康,吴芾就请求皇 帝就将车马停留在建康(以建康作为首都),这样做来稳定中原人们的希望。吴芾又说:“去 年,两淮地区的各个城池的守军望到敌人就奔跑溃败,没有一座城能拒守的原因,这就是秦 桧求媚北朝,乞求媾和的余毒啊。皇上如果能一反秦桧壅塞言路、打击士气的错误途径,那 么我军士气一天天振奋,如此在危难面前勇于献出性命的人就有了啊。”吴芾知婺州的时候,吴芾鼓励推行义役,金华长山乡十一户人家,自行按照甲乙的等级评定他们的田产,然后按 照次第相继来服役,他们就这样做了将近二十年。吴芾让人用车载着他们十一个人来到官 府,吴芾与他们合宴,更改他们的乡名为“循理”,改里巷名为“信义”,以此来褒扬他们以示与 众不同。
吴芾知绍兴府的时候。恰巧当地征收税负繁重,并且用物抵税的折色特别厉害,吴芾以 皇帝、皇后攒官在绍兴暂厝,上奏请求免去支移折变的赋税部分。境内鉴湖长期废用,恰 逢这年收成不好,境内出现大饥荒,吴芾于是命令打开常平仓的米来招募饥民,疏通挖制 鉴湖。吴芾离任后,大姓为了从田中获利,又使鉴湖再一次荒废。吴芾代理刑部侍郎迁任 给事中,改任吏部侍郎,他以敷文阁直学士的身份知临安府。有内侍的家童殴伤酒家的酒 保,吴芾逮捕那个家童并加以惩治,在集市上示众,权豪都十分畏惧。执政当局议论让吴 芾出使金朝,又拜官任吏部侍郎,朝堂议论以龙大渊为副职,吴芾说:“龙大渊这个人是可 以一同言行事的人吗?”这句话后来被皇上得知,于是出使金朝的事情就停了下来,没有成 行。下迁担任礼部侍郎,他力求去职,于是就提举太平兴国宫。当时,吴芾与陈俊卿都因 刚直被人忌恨,不久,俊卿也被罢了官,阎安中向孝宗进言说两人被罢官,这不是国家的 福气啊。”
后来起官,知太平州,他命人造船来为姑溪架桥。历阳戍守的士兵长期戍守,被打散要 返回,他们扬言要奔赴太平州的郡界。吴芾召集他们厚厚地犒劳他们并加以遣散,然而秘密
地逮捕了提议作乱的士兵,把他们关进监狱,上报给皇帝。朝廷下诏褒谕,吴芾前后守六郡,都能够依据各地风俗釆取或宽或猛的政策,官吏没有能够做坏事的,老百姓都怀念他带来的 惠利。吴芾屡次告老,最后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退休。十年后死去,享年八十。吴芾曾经 说:“对待公家的东西应当如对待自己的东西,对待公事应当如对待私事。与其得罪百姓,还 不如得罪上官。”他立朝不结党,晚年退闭在家十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他有表 奏文章五卷,诗文二十卷。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
10.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夜宿农家的寂寞之情;由农民生活的艰辛困苦而引发的同情之心;对于荀 媼的盛情款待的感激;无以为报的愧疚。(每点2分,答对任三点得满分。)
11.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这首诗的风格,与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否吻合?请简要说
明。(5分)
答案:不吻合。从选材看,叙述了自己夜宿田家的所见所感;从情感看,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从手法看,采用白描写实的手法,属于现实主义诗歌。(答出“不吻 合”得1分,答出两个要点得3分,三个要点得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诗经丨氓》)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5)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蜀道难》)(6)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7)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8)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开在窗玻璃上的花
乔迁
新闻联播已经开始了。看着电视里出现了从天空飘飘飞落的雪花,他自语道:“我的老家,也该是隆冬了。”妻子是未见过雪的南方女人。她问:“你老家冬天里也是冷得窗玻璃都结冰吗?”
透过窗玻璃清晰地望见了窗外昏暗中的一片绿色。他幽幽地说道:“是的,冬天里窗玻璃都开花。”
“开花?”妻子问:“窗玻璃怎么能开花呢?是贴的那种剪纸花吧。”
他觉得不好回答,他已经有十年没回北方的老家了,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已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他说:“不,不是剪纸,是在窗玻璃上结成的冰花,只有寒冷的北方冬天里才能生成,很美,很漂亮。”
他突然跳起来,激动不已地说道:“我要回老家,看看老家的窗花。我回来告诉你窗玻璃是怎么开花的。”
妻子不跟他回去,他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才回到老家。年迈的母亲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儿子了,但她每年都会收到儿子寄给她的一大笔钱。
他对母亲说,儿媳要跟回来看你,我没让。母亲笑笑说:“看我干什么,咱这儿还不冻坏她。”母亲仔细地端详着他的脸,满意地说:“她对你好吧!”他使劲地点点头。母亲说:“那就好。”
从他一进屋的那一刻起,母亲就不停地烧炕。母亲把炕烧得烫烫的,热得他都不敢用手摸。他问母亲:“早晨的时候,窗玻璃还结冰花吗?”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他欣慰地笑了。
他一夜睡得踏实、香甜。梦中,他回到小时候,一觉醒来,天总会大亮,屋里的凉气却使他赖在暖被窝里不愿起来,直到在母亲“太阳已经照屁股”的笑骂中飞快地穿上母亲已经用被窝捂热了的棉袄棉裤……
他醒来时,天真是大亮了。屋里是温热的,炕还热得有点烫脊梁,根本就感觉不到一丝儿凉气……他慌忙地坐起身来,看见了清晰透亮的窗玻璃,怎么没有结冰花呢?他想,明天他醒得早一些就是了。
入夜,他被一阵轻微的瑟瑟声闹醒了。他看见一丝火光从灶间透出来。他慌忙地跳下炕来,扑向灶间,他以为失火了。
扑进灶间……他瞧见母亲正往灶口里添柴,红红的火光映着母亲一张慈祥而又苍老的面容……那一直热得烫手的火炕,原是母亲夜间在不断地烧着柴火。
母亲看见他,立刻大叫起来:“快进去,快进去!冻着!”母亲推着他回到了热乎乎的被窝里。
他对母亲说:“去南方吧,南方不冷。”母亲摇摇头说:“不,我不去,南方热得要命,我在这里呆惯了,离不开。”
他有些忧伤,不说话。母亲感觉到了他的忧伤,母亲说:“你年年给我邮那么多钱,全村人都夸你有孝心,那么远还惦记着妈。”
母亲的脸有些红,屋里此时的温度那么像南方,他说:“妈,不用再烧了,够热的了。”母亲伸手给他掖了掖被角,说:“睡吧,烧热点免得冻着你。”
他固执起来,像个孩子似的说:“妈,你也睡吧,你不睡,我就不睡。” 母亲就笑笑说:“睡,我这就去睡。”
母亲走后,他一直没睡,他又听到灶问不断地响起母亲往灶口里续柴火的沙沙声,他在沙沙声中泪水汹涌。
天将明时,他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清楚地看见了窗外纷扬的雪花。下雪了,而眼前的窗玻璃还是没有一点冰花,母亲靠在他的脚旁睡得很香。窗前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放了两个火盆,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袅袅青烟中他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常常在下雪的早晨,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吹气去融化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那一幅幅茂密的森林,形状各异的冰雕一圈圈地融化了,才好透过玻璃去看落雪……
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花开了……”
他回到了温暖如春的南方。
妻子欢喜地迎上来,兴奋地说:“电视里说北方又下大雪了。你看见窗玻璃开花了吧!像什么?”
他望着窗外的一片绿色,像是对妻子又像是对自己说:“像什么?像森林,像冰雕,像云,更像母亲的那头白发……”
(节选自《开在窗玻璃上的花》,有删改)
13.请说明“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巳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案:表层义是,他对老家事物的记忆渐渐淡化;深层义是“他”对故乡的感情慢 慢淡漠,几近消失。(4分,每点2分。)
14.以下两段文字各反映了母子怎样的心理?(4分)
(1)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 答案:母亲误解了儿子的话,认为他会怕冷,话语中带着关切和不安。(2分)
(2)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 “花开了……”
答案:透过母亲的满头白发他感受到母亲的牵挂与思念,他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之情被唤醒。
(2分,答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15.小说结尾写到“他”和妻子的对话,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
答案:①照应小说开头,使小说情节更完整。(2分)②表现了他对母爱更深的理解,升华了主旨。(2分)③以他们的对话,特别是他对窗花的描述结尾,是一种简洁而含蓄的抒情,含而不露,意味深长。(2分)
1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有人认为是批判“他”的自私,不孝顺,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加以探究。(6分)
答案:示例一: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1分)小说的主人公是母亲,小说要赞 扬的正是母亲身上伟大的母爱。(1分)小说的题目是“开在玻璃上的花”,小说正是通过 母亲怕他冷,夜里一直烧火而使屋子温暖如春使他最终没有看到窗花来表现母爱的。(2分)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无私宽容的,即使儿子十年来第一次回家,母亲仍认为儿子很孝 顺。小说虽写到我的自私,但只是为了更突出母爱的伟大。(2分)
示例二:小说的主题是批判他的自私。(1分)“他”是小说贯穿始终的主人公,作者借他表达的正是对目前孝的缺失的批判。(2分)钱代替不了关爱,虽然他每年都要寄钱回家,但十年来这是第一次回家,说明他对母亲的关心不够。(2分)母亲的无私和宽容,恰恰更衬托了他的冷漠和自私。(1分)
示例三:两者都有(1分)母亲和“他”都是小说要刻画的主要人物。(1分)母亲烧炕,屋内温暖如春,玻璃不能结花,表现母亲对儿子的浓厚的爱。儿子虽寄钱给母亲,但疏于看望,只能说是有些自私。(2分)母亲和儿子的行为两相对照,使赞美母爱和批判 自私的主题同时表达得更明显。(2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如何追寻文化的价值信仰
刘梦溪
文化传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大传统是指社会的主流思想,比如在汉武帝“独尊 儒术”以后,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是大传统。大传统被历代思想家不断解释检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小传统指民间的习俗和信仰,包括民间文化、民间艺 术、民间宗教等。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有发达的民间社会,因此小传统特别发达,内 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活习俗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中国的小传统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
文化的大、小传统是互相影响的。大传统的代表儒家思想虽占据传统社会的主流位置,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具有#^大的包容性。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同一时期中国的本土宗 教道教也出现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势力渐长,对儒家思想有很大冲 击,直至形成跟儒家思想对峙的局面,但儒家能够容而纳之,倒是佛道之间互相攻讦得比较 厉害。大家知道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就是针对佛教的,而范缜的家族以及他本人都是 天
师道的信徒,天师道是道教的一个分支。总的说来,儒释道三家相处得不错,到唐以后,至有“三教合一”的思想开始形成。
当代的精神价值的流失是严重的,有很多空缺。中国人怎样建立自己的尊严?怎样活得更有面子?内心世界的价值认同如何建立起来,或者说怎样建立我们的精神信仰,这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不要以为只有信仰宗教才算做信仰。佛教传到中国以后,走向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往 知识分子层面走,形成了禅宗,但禅宗流于智辩,终极关怀的性质看不出来。如果说“瞬间即永恒”即为终极的话,那需要不断地叠加“瞬间”,而且不见“关怀”。另外一个方向往民间走,形成生*教,从古至今,社会各地香火很盛,但发愿者往往有所求,掺进了功利的因素,使 得终极的信仰未免打折扣。
梁启超曾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从黄帝到秦统一,为上世史,称“中国之中国”;秦统 一至乾隆末年,为中世史,称“亚洲之中国”;乾隆末年至晚清,为近世史,称“世界之中国”。现在的情况是,“世界的中国”正走向世界。中国当代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处于转型期,包括 传统向现代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自我的运行机制向与国际接轨转型,长期贫困 的国家向小康社会转型等等。
转型期就是过渡期,是未完成式,一切都处于建构的过程中,是“人在旅途”。许许多多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因此也有人说:“现代化是陷阱”。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是一个艰难的旅程,中间一再被打断。晚清政府从1860年至1890年三十年的早期现代化尝试,由于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被打断了。民国政府初见成效的现代化努力,由于1937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再一次被打断。鉴于百年以来的痛苦经验,中国人不能不有所警 惕,不能让这一次现代化进程再次被打断。
(原文有删改)
17.作者认为,中国大传统与小传统各有哪些特点?(6分)
答案:大传统: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其主要代表儒家思想具有很大的包容性。(3分)
小传统:是民间的习俗和信仰,具有民间性;特别发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活习俗牢牢地结合在一起;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3分)
18.依据文章第四段,简要说说佛教传入中国后,是否成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6分)答案:佛教虽然传入中国,但并未成为中国人的价值信仰。(2分)一是缺乏终极关怀,只是知识分子的智辩平台,(2分)二是掺进许多功利因素,成为民间的香火宗教。(2分)19.最后一段中提到有人认为“现代化是陷阱”,从全文看,作者态度如何?(6分)答案:①作者坚信中国走现代化之路是不可阻挡的,但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2分)②因为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使我们能够吸纳世界先进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又很有惰性,不容易改变。(2分)③因此,既要树立精神信仰,又要吸取百年
来的痛苦经验,不能让这一次的现代化进程再次被打断。(2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位古代诗人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一位哲人则说:“一个生命之树伟岸的人,首先是一个灵魂根系深广的人。” 泰戈尔说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
有人曾完整地掘出一株大树的根,那蜿蜒曲折的根系竟是树冠领有空间的两倍。在生活中,人们心里都装有各种“根”的故事,有着关于“根”的感情和认识。
语文II(附加题)
―、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鮮,“依依”尽杨柳之貌,一言穷理,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至如《雅》咏裳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凡摛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选自列勰《文心雕龙》,有删改)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答案: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 21.《文心雕龙》是中国(朝代)文学理论家(人名)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2分)答案:南朝 刘勰
22.根据文本概栝作者关于文学创作的主要观点。(3分)
答案:描写景物结合自己思想感情细心琢磨;描写要“以少总多”;不宜追求华 丽,堆蝴词藻。【参考译文】
所以,当诗人受到客观事物的感染时,他可以联想到各种各样类似的事物。描写景物的 神貌,既是随着景物而变化;辞釆音节的安排,又必须结合自己的思想情感来细心琢磨。因 此,《诗经》里边用“灼灼”二字来形容桃花颜色的鲜美,用“依依”二字来表现杨柳枝条的轻柔 之态,这都是用一个字就道尽物理,用两个字就完全描绘出事物的形貌。这类例子都是以少 量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并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纤毫无遗地表现出来了。后来司马相 如等人,于文章的气势力求奇特,于文章的音节力求动听,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词藻,来描 写山水景物。这就真如扬雄说的《诗经》作者写的东西虽华丽,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较 简约;辞赋家写的东西,就过于华丽,辞句也过于繁多。至于像《诗
经·小雅·裳裳者华》中说到盛开的花朵有黄色的,有白色的。”《楚辞·九歌·少司命》中说到秋天的兰花:“绿色的叶子,紫色的茎。”可见凡是描绘各种色彩的字,适当应用,方觉可贵;如果青的、黄的层见迭出,那就过于繁杂,不足为奇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DE)^ A.《红楼梦》中,王夫人为丫鬟金钏投井一事而自悔,独在屋中垂泪,宝钗见状连忙劝慰她,并拿出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给金钏作装裹用。
B.《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知道欧也妮把私房钱给了堂弟,大怒,把她关在房间里。克罗旭提醒他欧也妮拥有母亲遗产继承权,劝他善待欧也妮。
C.《茶馆》语言巧妙反映社会现实。第二幕中,报童向王利发推销报纸,王利发问报童: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这反映了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的现实。
D.《呐喊》塑造了一群独特的母亲形象:《药》中的华大妈、《**》中的七斤嫂生性懦弱隐忍,《兔和猫》中“我的母亲”和蔼可亲、勤劳善良。
E.《边城》中翠翠和爷爷撑渡船,从不多要别人的过河钱。一天,有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些强横,不想给钱,爷爷不得巳,喊翠翠在岸上拦住了他。
解析:D项,七斤嫂生性刁蛮泼辣。E项,卖皮纸的过渡人多给了钱,爷爷喊翠翠拦住他。25.简答题(10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徐晃解陈宫至。(曹)操曰:“公台别来无恙!”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 陈宫被俘前辅佐的是谁?陈宫所说的“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案:吕布。(1分)相关事件为:①陈宫与曹操一起逃亡,投宿在吕伯奢家时误杀多人。(1分)②外逃时路遇吕伯奢。(1分)③曹操为绝后患,杀了吕伯奢。(1分)④陈宫见曹操如此不义,就弃他而去。(意思对即可,1分。)
(2)请以具体故事情节简述《家》中琴敢于争取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性格特征。(5分)答案:①进学堂。琴不顾亲戚们的闲话,在母亲的袒护下进学堂读书。(2分)②五四新文化涌入中国,觉民兄弟所在的学堂已经开始招收女生。得知这个消息的琴,便向母亲强烈要求报考男学堂。这一次,母亲坚决反对她的要求。(3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
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比如我久住在一个城市里面,出门看见一条街就想到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酒店,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银行。这样,我的注意力就迁到别的事物上 去,不能专心致志地看这条街或是这座房子究竟像个什么样子。而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 事物的美,因为在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的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 工
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袁子才尝刻一方“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印,看他的口吻是多么自豪!但是钱塘苏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伟人?她原来不过是南朝的一个妓女。和这个妓女同时的人谁肯攀她做“乡亲”呢?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这些人物的行为从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圈套中划出来,当做美丽的意象来观赏。我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们当做有趣的故事来谈。它们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花长在园里何尝不可以供欣赏?他们却欢喜把它摘下来挂在自己的襟上或是插在自己的瓶里。许多人如果不知道周鼎汉瓶是很值钱的古董,宁愿要一个不易打烂的铁锅或瓷罐,不愿要那些不能煮饭藏菜的破铜破铁。这些人都是不能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能不拿盛酒盛菜的标准去估定周鼎汉瓶的价值,知道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选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有删改)
26.前两段分别从哪两个角度阐明距离与审美的关系?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从空间角度,新环境可以产生美。从时间角度,如果推远一点看,从嫌恶的事情中也能发现美。(每点2分)
27.“它们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这句话该如何理解?(5分)
答案:用比喻的手法,将隔得久远的事情比作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2分),“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指过去的事件在时过境迁之后,能摆脱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束縛,和实际人生产生了距离,从而不再产生嫌恶等强烈情绪(2分),而成为美丽的意象,被人们接受、观赏(1分)。
28.据报道,从前有一个乡下人看戏,看到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请结合本文观点,对乡下人的行为表明你的态度并作出简单评析。(6分)
答案:反对乡下人的这种行为。(2分)曹操的扮演者表演惟妙惟肖,具有艺术审美价值,但不是生活现实(2分)而这个乡下人“义愤填膺”提刀杀之,则是误将艺术当做人生实际,没有能在美的艺术品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2分)。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二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就更多。古诗中的‚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二一、语言文字应用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从苏州到西山,出口,大自然就展开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山更多,湖更大, 就更......
绝密★启封前江苏省高考压轴卷语 文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什么是读书的心态呢?其实它就是与人的灵魂律动 ▲ 的心理状态......
编审:新疆库尔勒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