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_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探究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推动力,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有诸多方面,本文就教育和社会文化这两个大方面来浅析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以及就这两个大方面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据本文所得研究结果认为,为更加有效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应从根本上改变,也即从教育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入手,不仅要改变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同时也要改变学校的管理制度、教育方针等,此外社会文化相对应得改革也应都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 教育 社会文化 解决对策
Factors Creative Tal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ion, and how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Factors affecting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have many aspects, the paper on education and socio-cultural aspects of these two great impact on th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on major aspects of these two factors.According to the obtained results of this study believe that, in order to more effectively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we should fundamentally change, that start from education and socio-cultural aspects, not only to change the irrational family education must also change the way the school management system , education policy, in addition to the relative social and cultural reforms should also have deserved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Key words: Creative talents Education Sociocultural Solutions 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近年来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更快更强的推动我国的发展,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随着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我们也随之发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我们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是首当其冲。
一、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不仅是体现在学校教育方面,同时家庭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将分别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方面来阐述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应该成为其创新性、独立性、自主性发展的摇篮。从家庭的角度上,提醒父母应善于发现并支持、引导、鼓励孩子发展个性,形成独特但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适宜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有着非常深厚的影响和渗透作用。1.过于重视分数名次忽视孩子的信念品格培养
有的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学而优则奖”成为家长鼓励子女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评价孩子的唯一目标。倘若孩子考好了,家里便是阳光明媚,家长就春风化雨;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里便是数九寒冬,家长则是冷若冰霜。有的学生家长在情感上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不懂得家长的信念、品质、行为在家庭教育起决定作用的道理,如“顶嘴”、“自私”、不孝敬父母和老人、没有礼貌等等行为,不及时进行纠正,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2.过于重视“养育”忽视了“教育”理念
一些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的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长辈们以孩子为中心,“吃、穿、用”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特别的溺爱,使得这些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孩子许多的不良习惯,就是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的。3.过于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忽视因材施教
有的家长不能正确、客观的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和同事的孩子的优缺点去评判自己的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孩子心理的不平衡。不少家长花大钱为子女请“家教”,买教辅资料;有的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的分数,心甘情愿的吃苦受累,比如陪读,真是爱之切,可是害之深啊!
殊不知创新意识和思维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二)学校教育
在中国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相对循规蹈矩的学生,比较听话,但缺乏创新意识。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接受创新意识培养的机会就比较块乏;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学生们大多都没有时间参与社会实践,而要去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有诸多方面的因素,比如: 第一,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制约了人才观、学生观,制约教育内容的选择,制约教育标准、法规的制定,制约教育和受教育者双方的教育行为。教育观念不更新,就不会主动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二,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影响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教育实践的方向,也是制约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因素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对教育规律有一个新的突破性的认识。迄今为止的教育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教育是继承人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在这种理论体系指导下的教育是难以培养创新人才的。因而,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传承教育理论,构建新的能指导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三,教育规定
教育内部的各种规定、条例构成了教育的运行机制,这种教育的运行机制制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这些教育运行机制中,关键的两个运行机制,一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测定和评价的运行机制,它不仅制约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制约学生的受教育行为。
现行教育中所流行的建立试题库、标准化试题、清一色闭卷笔试、严格按标准答案评分等运行机制,迫使学生按标准答案背书、背笔记,学习上不敢有疑问,不能胆去思考,老师没讲的不敢想,老师没教的不敢做,只会师云亦云、书云亦云。二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工作成绩的评价与考核的运行机制,直接制约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全受这一运行机制的控制。第四,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我国的教育改革,虽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大了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但课程设置过细和学科涵盖面过窄的现象仍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这无疑是影响培养创新人才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第五,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育思想、人才观、知识结构、教育能力、思维类型以及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发扬教学民主,能否传授有效知识,能否使用能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品质的思维方法等,都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
二、社会文化因素
辛格克曾提出影响创造性培养的因素有三点,其中就包括下面要提到的社会文化因素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对社会文化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
第一,文化氛围是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隐形因素
一定社会的人才观、人生观和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形成了人们为人处世的指导观念。长期形成的并融进人们血液中的我国文化传统、思想传统,如“中庸之道”、和“和为贵”等儒家文化传统使得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不敢冒险、不求成功,只保持一种平庸心态。这种心态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二,社会上的人才观和用人标准都迫使教育必须培养适应社会的人社会上尽管口头上要求人们要具有开拓精神、创新精神,但实质上只欢迎忠心耿耿的、效率很高的、一切按要求行事、循规蹈矩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很难有创新品质的。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按这样的标准去塑造他人和自己,培养创新人才就成了一种遥远的梦想。
第三,教育管理体制也是制约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教育体制的创新主要是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在我国,尽管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过一些改革,也提出过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的问题。然而,长期形成的政府直接管理学校,学校必须依附和依赖于政府部门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要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的管理体制就必须朝着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方向进行改革。政府的职能必须由直接管理学校转变为宏观调控和加强服务。就是说政府的行政职能和学校的办学权必须分离。政府对学校的宏观调控就是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和宏观发展规划,建立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督促实施这一评价标准,制定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政策,从各个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学校的事情应该让学校自己去做,当然,学校的事情也只能按照所确定的评估标准去做,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来。对策分析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已不再是培养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的应试型人才,而是侧重于引导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就是要转变以继承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克服忽视实践教学、忽视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树立理论结合实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正确看待学生个体独立性的发展,不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具有创新潜能、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真正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创新能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新并不神秘,坚信自己具有创新能力,使学生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对事物表面肤浅的了解,不满足于前人已有的结论,而是去寻根探底,提示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2)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合理知识结构基础上。面对学科发展的相互交叉、渗透以及综合化、整体化趋势,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实行课程综合化,打破传统的专业和学科壁垒,能将众多相关思想观念和方法融会在一起有利于导向综合与发散性思维训练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使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用一种系统的观点全面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跨学科学习与研究能力。加强基础课程,根据某个学科专业领域人才的素质标准,按照/少而精0的原则设置共同的基础课程,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批判地选择知识的方法,掌握在某个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强文理结合课程,构建科学、技术、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艺术等多学科门类的课程体系,提供培育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所必需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多元知识综合及多元文化融合的能力。开设系统介绍创造性思维原理、创新技法以及创造规律等方面知识的有关课程,如创造学、科学方法论等。减少总课时、减少必修课,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对现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认真地梳理、辨析、选择、更新和重组,删去那些陈旧老化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尽可能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内容、新成果、新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己的富有创新意识的方案,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研究探索中逐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克服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说到尾”的教法和“教什么、学什么,死记硬背应对考试”的学法,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方法,激发“问题意识”,这是创新的“切入点”。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并引导、启发学生去阅读、思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将单纯讲授、验证式教学转变为知识讲授、课程讨论、实验(实践)训练、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教学过程按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进行设计,依专题讲座及问题提出、文献检索、确立假设、实验(研究方法)设计、开题、预实验(调查)、论文撰写和答辩逐次展开,使学生在教学中真实地经历和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教师布置作业或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教科书中无法找到现成答案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提出自己的富有创新意识的方案,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研究探索中逐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一是加大投入,加强实验建设,解决实践教学空间不足问题,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二是本着“互惠、双赢”原则,主动加强校企合作,巩固和建设一批相对稳定、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实习,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三是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生通过科研及时了解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学到导师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以及思维方法、科研方法,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四是重视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要来源于工程实际和科研课题,做到“真题真做”,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专业刊物,查阅相关文献,更要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引,激发学生发挥独创精神,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考察、咨询服务、科技开发、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5)改革考核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效果评价和各类评优制度,制定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基本理论知识及文献检索能力、实验(调查)设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论文质量等一系列指标体系的量化标准。既重视课堂教学效果和理论知识的考核,也重视实践教学成果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解决学生保研、考研、评优的后顾之忧,如对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单科奖励办法,鼓励学生独立承担科研任务或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以及各种科研、设计大赛等。考试形式可灵活多样,采用笔试、口试、开卷、实践操作、调查、参与课题研究、小论文、大型作业等多种形式相互结合进行综合考核。考试内容增加主观性试题和综合性应用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激发学生的求异精神。高校对有培养前途的尖子学生实行“导师”制,挑选一些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师担任其导师,名师出高徒。进一步弘扬/学术自由、服从真理0的科学传统,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精神,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关心的问题锲而不舍地探索,有探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勇气,有自由的意志和完善的人格。6)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保证,高等学校的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有强烈的进取心、旺盛的求知欲、好奇心和独创精神,以自己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敏锐、流畅、开放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自己勇于创新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带动学生去创新。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在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同时,面向全国和世界吸引各个学科领域的一流人,充实和加强教师队伍,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龙头构建一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队伍,并通过自学、研讨、培训、进修、参观、学者互访,邀请专家讲学,加强学术交流等各种渠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使教师切实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形成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创造性的教学艺术,以教师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源头上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证。7)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一个国家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作为人的人、真正自由的入、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从社会支持系统看,无威胁的气氛可以鼓励构想新答案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社会大环境可为个体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培养个体的创新人格全面发展,拓展个体的思维多极化开发,推动个体认知的多维化构建,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在社会上。持续举办各级各类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小发明、小创造和科技创新比赛,对有亮点的创新人才给予特殊的发展空间,通过较大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激发个体挖掘创新潜质的积极性。同时,可以通过社区建设、媒介传播、社团组织等来设立少儿创新中心、青少年创新中心和图书阅览室,推出更多生动活泼的科普读物,投资组建少年科技创新班等,形成共同的社会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石旭斋,张维刚.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内部因素[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2:10-13.[2]金永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A].中共沈阳市委员会、沈阳市人民政府.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中共沈阳市委员会、沈阳市人民政府:,2010.4.[3]朱洪波.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武汉大学,2003.[4]吴树畅.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措施[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15-17.[5]杨清涵.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D].四川师范大学,2009.[6]李娅娜,王东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04:174-176.[7]侯丽霞.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8]张孝义,杨静萍 创新人才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A].黄山学院学报2010.12
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究来源: diyipaper.com1.研究方法1.1 方法随机抽取我校毕业生1 15名,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问卷115份,回收l10份,有效100份,有......
影响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摘要]调动公安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是支持和保障警察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凝聚警心,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调动公安民......
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参加组别初中研究类型C.综合研究学科分类C.学生体质健康摘要: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身体是学......
内部审计职业判断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摘要】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模式只能做到有限理性,从而使其职业判断可能存在一些偏误。本文分析了内部审计职业判断影响......
影响干部队伍建设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党风、政风、民风建设,而且直接影响到当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