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现代化发展_现代化城镇
城镇现代化发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现代化城镇”。
保留城市传统风貌,让大家已经熟悉的建筑物世代耸立,成为民族性的象征,让人望之肃然起敬,这是投资最少效益最大的一种增强民族认同的做法,其他做法成本都要高得 多。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呢?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居住习惯与生活水平不断改变与提高,作为生活与精神寄托载体的城市容貌不可能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这与保留传统风貌并没有矛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对民族认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城市了。欧洲人最早认识到这一点,重要的建筑物,他们都用坚固的石头作地基,以使之能够长久存在,千年也不腐朽。欧洲现在就存在大量文艺复兴之前的建筑作品,成为城市中耀眼的珍宝。无独有偶,日本人也在几百年之前就对此有所认识,他们几百年前修筑的“城下町”同样以坚固的石头做材料,至今丝毫无损,巍然屹立。传统建筑物屹立在城市,人们每看到它一眼,民族意识就会得到一次强化。
我们可以发现,发达国家——无论宗教文化与历史传统有多大差异——在保护古都风貌这一点上并无二致。他们都格外珍惜“旧城”这一庞大的文化遗产,尽量不人为地毁坏它。实在需要拆除的一般要经过审慎论证,采取破坏最小的方案。只是在保护的方式上,日本与欧美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模式。这一点,对于有悠久历史的发展中国家极具参考价值。
概括地说,东京是通过拆除旧建筑达到保护旧建筑物目的的。这多少有些令人费解,然而的确是实情。定期或不定期将有价值的传统建筑物拆除,然后按照原样重新翻建,这种做法成为惯例,极为普遍。有时建筑物还没有到危险期就先行被拆除了,所以日本人心中几乎没有“危房”的概念。关键在于,新建筑完全保留旧建筑的风格甚至与原来一模一样。对传统只求神似(风格样式)不求形似(材质),是日本人的共识。体现这种理念的典型事例有以下两件:
一是伊势神宫。这座历史悠久的代表性神宫,自古就形成了“二十年一迁宫”的定例,不管原物是否损坏,是否有重建的必要,严格按照20年一重建的原则行事。翻建的办法并不是先拆后建,而是先建后拆,先在旧宫旁边建新的,新的落成之后即拆毁旧的。所以,伊势神宫在相隔一二十米左右的地方,以20年为周期轮换着,几百年来从无打破定例者。
二是东京大铁塔。东京大铁塔与巴黎埃菲尔大铁塔齐名,建于20世纪50年代。其牢固性与美学价值为专家普遍认可,经受了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依然巍然不动,成为东京的象征之一。然而从80年代起,拆除大铁塔的呼声便甚嚣尘上,要求当局在旧铁塔旁边重建一个新的,然后把旧的拆除。奔走呼号的不乏知名学者、市政官员与资深政要,他们唯一的理由就是容忍不了一个建筑物几十年材质不更新,他们害怕铁塔随岁月流逝而逐渐变丑,不再受人青睐,因此永久失去了她。只是由于铁塔耗资巨大,又难以找到其他拆毁的理由,大铁塔才幸免于难。
就是这样,在东京,旧城改造绝不意味“改变模样”,通常仅意味“材质”上的变化,因此旧城风貌完美地保留了下来。在保护古都风貌上,首要因素与其说是法制健全,毋宁说传统文化起到更大的作用。传统文化在客观上需要一个相对保守的环境,需要把大家的意志与精神一脉相承地传递下去。城市建筑风格的朝三暮四不利于这种传递。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日本人古代的建筑物是以木结构为主的,易腐朽的木材很难长时间保留,加上有地震等自然灾害方面的因素,地震基本上是有周期的,大的地震之后重建是普通的做法。所以,日本从古代就形成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每隔60-70年左右就把旧房拆掉,然后盖新房。拆除下来的木板或做他用或者成为炊事之薪。
因为这个缘故,东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建筑风格,战争、自然灾害或个人好恶都改变不了它。百姓认可这种风格,通过它体验着民族认同带给他们的快乐,并自觉维护之。这就是旧城保护的意义所在。
东京的旧城保护主要不是通过法制(当然也离不开这个因素),而是通过另一个更有效的途径——理念。
东京市政当局始终抱定这样一个理念:城市发展既不能采取“摊大饼”的方式疯狂地扩张外延,也不能采取威尼斯完全不发展的方式原封不动,更不能采取“以新换旧”破坏传统的方式让旧城风貌荡然无存。东京必须走既发展经济、不断扩大城市容量又保留旧城风貌的路子。矛盾显而易见: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难免破坏旧城风貌,发展经济难免把城市总体规划引向功利的轨道。一个发展,一个保护,似乎很难两全,但东京居然做到了。
广州市“三旧”改造工作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解释,猎德村改造为平衡成本的不得已之举,“屏风楼”是出于户型设计方面的无奈。
委员“屏风楼”没个性、不宜居
罗活活说,猎德村的建筑十分密集,都是一排排的高楼,间隔差,外部设计也没特点,住在里面不通风、采光差。这种“屏风楼”,香港早年就有人批评。去年6月30日政协委员视察猎德村时,她也曾直言猎德村改造是“开发商利益最大化的体现”,并炮轰广州市规划部门“发展眼光滞后、前瞻性不足”。罗活活说,接下来杨箕村也要开始改造,千万不能以猎德村为样板。
罗活活指出,城中村改造与整个城市的风貌、风格、特点相协调、不冲突;建筑设计上不能千篇1律,要有个性;室内要通风、采光好,并建设生态环境,让居住者感觉舒服,而不是像装在罐子里。
政府部门:将尝试其他改造模式
广州市“三旧”改造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曾对南都记者解释,猎德村村民对复建房的朝向要求严格,导致房子都是南北向,建筑设计缺乏变化。此外,城中村改造均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即中心城区改造成本高,要吸引市场力量,就不得不调高建筑容积率。广州市规划局局长王东曾表示,地价越低,城中村改造的容积率就越高,容积率太高的改造不能算成功。
为此,该办已开始统筹考虑今后城中村的改造模式,如通过旧厂房连片城中村改造,用工业用地来平衡改造成本。据了解,广州白云区萧岗村的改造方案就将拆建比成功控制在1:1,没有增加改造后建筑规模。
专家:滨水建筑不应建太高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赵红红教授分析,“猎德村回迁房的设计引起批评,一是珠江新城江边的地理位置敏感,二是回迁房的江景景观控制不好。”赵红红指出,越是高密度的改造项目就越要重视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特别对于江景地块,更要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保持一定的视线通廊,滨水建筑不宜建得太高。
1、再发展策略是保护的出发点
位于台湾西北的新竹市,有着近两百年的历史,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之一,旧城区竹堑充满了历史人文遗迹,且迄今仍为新竹市民最重要的生活与商业消费中心。但因旧城产业老化,公共设施不足,现代化新区的建设完善等因素使老城逐渐失去活力。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市民自发的改造更新活动易缺乏对延续历史重要性的认识,旧城肌理与空间形态受到严重侵蚀,恢复历史风貌成为当务之急。台湾未来发展定位是无烟化的科技产业及旅游观光产业,所以城市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成为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台湾官方与民间团体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历史遗产是一定要保护的,但不是简单的保护,而是要使历史文化遗产恢复昔日光彩,同时也要使旧城内的产业注入新鲜活力,使旧城获得再生。即注重再发展的策略成为台湾地区历史建筑、街区与地段保护的最重要的基础理念,是保护的出发点。例如新竹市政府经过长期的规划研究,配合竹堑旧城产业与观光的发展,建立了完善的步行交通网络,兴建了大量的围绕旧城周边的公共停车场,使之适应现代生活需要;推动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环境改善工程。通过系列措施,恢复了旧城的城市生命力以及古城的质感与风貌。旧城内老店的经营,零售与服务产业都得到复兴。改善了旧城居民的人居环境品质与旧城旅游观光资源的质量。
2、成功的策略与经验
2.1 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政策
特定专用区政策最早在台湾《都市计划法》中明确,在城市规划(台湾称为都市计划)范围内的土地视实际发展的状况划定各种特定区如农业特定区、风景特定区、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等,分别限制其使用。法律规定特定专用区内的土地及建筑物不得违反其特定用途,而且各地对特定专用区内的建筑物使用、基地面积、容积率、建筑高度、交通、景观、消防等等都分别加以详细规定。
立法后台湾依照国外经验与当地实际情况划定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范围规
定为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专用区分严格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文物古迹占有的地域范围设定为严格控制区,严格保存环境的历史原貌,除了维护外不得改变原状,以使历史信息安全传承,市民集体记忆不会被抹煞。文物古迹所处范围的周边地区为环境协调区,区内新建建筑必须与历史建筑协调,并控制其高度、体量、结构、色彩、建筑风格与使用性质等,可以通过特定专用区城市设计准则来保证。新竹市为恢复竹堑旧城的城市活力、彰显旧城的历史文化特质与风貌,促进旧城内传统产业的复苏,“市政府都市发展局”经过近两年的城市规划调查作业程序后,开展了“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案”。在规划中,为保存旧城中历史街区聚落及风貌,兼顾历史资源的保存维护与民间团体与个人开发权益,划定了历史街区、历史街道,并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传统聚落,古街市等依照法定程序审查并确定为“历史建筑”(相当于大陆的文物保护单位),然后实施严格的特定专用区城市规划管制。由“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的实施,当地民众期望能创造旧城区产业再生的契机。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保存与维护,也保存了可贵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地方民众的共同记忆,突现竹堑旧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2.2 推动城乡风貌改造运动
台湾的城乡风貌改造运动可以溯源至美国19世纪的都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但这场运动局限性在于仅重视城市表象物质形态的改造,未真正触及社会与经济改革。步入2l世纪的今天,台湾民众殷切希望改善提升生活品质,能够生活在优质的生活环境中。1989年起岛内以政府补贴为经济支撑陆续开展了“创造台湾城乡风貌示范计划”,提出“美化、绿意、美质”行动口号,最终使人民享有“有文化风格,充满荣誉尊严的城乡”、“有田园绿意,处处生机盎然的城乡”、“有品质魅力,值得认同感怀的城乡”。城乡风貌改造计划实施范畴涵盖了亲山亲水空间、公园绿地、城乡公共空间、历史文化空间、都市夜景营造及社区生活环境等方面。
政府在每个年度的补助策略如经费分配方式、重点补助项目等会依据大环境的转变与趋势作适当的调整,以求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最大效益。补助方式从初始的“通通有奖”,逐渐调整为“竞争性为主,政策引导为辅”的补助策略,建立良性竞争体制。鼓励地方政府提出更具突破性和示范性的保护计划,用正确的观念、程序和方法,寻求地方古迹活化再生。
台湾城乡风貌改造运动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执行比例偏重于硬件设施,保护范围未很好的从建筑、街区本身拓展到文化层面,生活记忆层面,城市生活历史的层面,当然这很难:还有缺乏一致性的整体规划设计,不过可从制定城市设计准则来加以改进;另外存在民众参与程度不高,利益团体冲突等现象。但城乡风貌改造运动已成潮流,民众开始更关心环境质量,思考地方发展问题,开创了历史建筑、街区保护改造发展的契机。
2.3 容积率转移与奖励政策
台湾较早引入了容积率转移与奖励办法来取得公共设施用地,有利于历史文化资产保存与开发,1989年3月出台了《都市更新建筑容积率奖励办法》。办法规定奖励容积率可以达到建筑基地法定容积率的1.5倍或建筑基地的0.3倍法定容积率加上原来的建筑容积率。容积率转移是一种补偿措施而不是奖励措施。它的对象限于古迹、历史建筑、有意义的公共空间或者城市规划的公共设施。前面提到实施容积率转移与奖励制度是为了历史建筑的保存维护与加速取得公共设施的土地,另外还考虑到土地所有权人及建筑物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以新竹市为例,“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划定历史街区、历史街道,并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街市等指定为“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地块可按《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容积转移作业要点》允许:一宗建筑基地将其建筑容积的部分或全部转移至另外一宗土地,以鼓励其配合保存历史建筑。还可以依据“文化资产保存法规”享受税赋减免。“都市发展局”将清代形成的旧城城垣遗址所涵盖范围指定为历史街区,并将该区内尚未开发的街道列为优先实施容积率转移对象,其空问形式定位为步行街,将历史街道构成步行网络,实现walkable city,让市民体验不同时代所遗留的空间轨迹。对沿街立面与形态实施严格的管制。结合持续利用城乡风貌改造补助资金改造市街,修复街面,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旧城复兴、发展。
2.4 引入城市设计理念的历史风貌保存
台湾地区在1980年开始实施城市设计制度,并制定了相关的都市计划法规,将城市设
计分为城市保育、城市开发以及社区等目标取向。建筑历史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设计范畴,属于城市保护取向范畴。具有悠久历史以及丰富人文景观的城市或街区在进行城市设计时都以历史保存、延续为主题,城市设计策略重点自然就落在如何再现历史与生活的记忆上。由于城市设计是一种满足城市居民生理、心理要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对城市的营造进行创造性活动,对城市地标、人行开放系统、延街立面、建筑高度、底界面等等城市要素进行系统设计,所以进行历史建筑、街区保护时往往站到较高的起点上,不再是简单的建筑单体保护,而是系统整体保护与再生,注重整体的协调。
以城市设计准则来约束环境协调区建筑活动,使之与严格控制区内的文物古迹相协调,并对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结构、韵律、色彩、风格和使用性质等加以控制。还以城市设计宏观调节旧街区的公共设施建设,使之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增强旧区发展动能,但历史的纹理在设计中不能受到威胁与变化。新竹市是以四度空间的城市设计手法及管理手段,进行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的保存与再生。
2.5 公众参与社区规划师制度
台湾在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方面注重公众的参与,尤其在引入城市设计理念以后,在城市设计方案评审中加入民众参与环节,并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新竹市在推动“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案”时广泛征求各阶层、民间团体、学术机构的意见,先后召集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研究机构、社区规划师组织、商业机构、民间团体的人员举行多次研讨,专家学者系列论坛就有6次,大陆学者亦有参加。台中市在拟定城乡风貌改造计划中亦广泛听取民众意见,设计师深入社区调研,阶段成果及时公布,加强规划过程透明度与决策的民主化。
社区规划师体制产生于欧美,台北市于1989年创建了第一届社区规划师工作团队,至今社区规划师已逐渐在社区、邻里、互联网络及各层会议中崭露头角。社区规划师是一种服务性、荣誉性的角色,一种协调者的角色,一方面让其在保护过程中由下而上的了解民意,另一方面由上而下的传达政府的政策。历史建筑与街区在保护过程中有社区规划师的帮助,在历史建筑指认、调查建筑及街区的人文历史背景,确定容积率转移,帮助历史建筑物产权人申请专项维护资金补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意义,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
创建现代化园林式文明城镇情况汇报***镇镇域面积70.1平方公里,耕地5.4万亩,全镇辖24个行政村,辖区内中央、市、区属单位70余家,总人口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万人。1994年被北京......
创建现代化园林式文明城镇情况汇报创建现代化园林式文明城镇情况汇报小汤山镇镇域面积平方公里,耕地万亩,全镇辖个行政村,辖区内中央、市、区属单位余家,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一、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
羊楼司镇边界经济社会发展交流情况我们羊楼司镇立湘北边陲,与湖北赤壁、通城、崇阳接界。相传元朝年间,朝廷向南推广养羊技术,在此建楼了望,设司管理,而得名。全镇现辖37个村,4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