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_青春之歌推荐
青春之歌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青春之歌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青春之歌》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而失学,当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多是些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篇小说。抗战爆发后到冀中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1943年起任《黎明报》、《晋察冀日报》等报纸的编辑、副刊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
【内容简介】
这部小说描写了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北京一批青年爱国学生从“九一八”迄“一二九”这一历史的大风暴中所进行的顽强斗争。小说刻画了这一代知识分子青年在民族斗争、解放战争中的成长历程。
【李大钊与胡适问题与主义之争】
胡适批评李大钊提倡共产主义,说要多研究问题,少谈一些主义。
胡适是对的,李大钊也是对的。共产主义或许是乌托邦,但是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共产主义理想给中国人带来了信仰(我认为,中国人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胡适提倡研究问题代表一种理性精神。中国文化既缺乏信仰精神,也缺乏理性精神。但是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需要暴力革命,这样的革命不但需要研究问题,尤其需要信仰精神激发的精神狂热和献身精神。共产主义信仰对共产党革命队伍激发的精神狂热和献身精神是共产党革命队伍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胡适与李大钊等人,不仅有着较好的私人关系,而且有着共同的群体认同,他们都认为自己属于与旧势力相对立的“新舆论界”。他们在很多问题上的观点十分相近,比如当时都十分提倡“社会主义”。但是当时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代表北洋政府的“安福系”居然也大谈“社会主义”,而且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会”。罗教授认为这是当时官方在思想言论上向民间的“清流”靠拢和攀附。胡适为了将自己与“安福系”相区别,于是作《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而李大钊则认为不应放弃宣传“主义”的阵地,这便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由来。所以这一争论的本质并非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论战,而是新文化阵线内部关于与旧势力斗争策略的分歧和商榷。
【自我感悟】
青春选择无悔
《青春之歌》开端即取景于一辆清晨奔驰的列车,让我们也在一开始便随着主人公林道静开始了她几经波折的人生旅途。青春,既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它充满激情、冲动,也充满绝望、彷徨。而《青春之歌》即歌颂了一个为祖国为信仰而燃烧青春的青年。
青春,我们面临许多抉择,有人生的,有爱情的,有友情的等等。而主人公林道静则通过一次次的抉择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一条更加成熟光明的路。林道静的出生是当时时代悲剧的产物,她的出生是地主剥削农民罪证,也是封建传统女性悲剧命运的证明。生母早逝、后母凌辱、生父虐待,一出生及命途多舛,而后有幸读书确实是后母为了提高其身价的手段。正因如此,童年的际遇让林道静性格孤僻,不合群。但内心原本的纯真自然和接受后天教育又让她为了反抗包办/
3的婚姻背井离乡。也由此开始了第一段恋爱,因为涉世不深,天真缺乏理性再加上无家可归,遇人不淑,林道静将余永泽的到来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如英雄救美般的童话的美梦,梦醒时只有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渊。
伴随林道静成长的第二阶段的是卢嘉川,他最早将她引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让她在琐碎的主妇生活中看到了希望。虽然两人接触不长,但思想的沟通会直通心灵,相爱的人不在乎是否站在同一个位置,重要的是眺望同一个方向。书中人曾言:“母亲养了我的身,但党给了我灵魂。”卢嘉川作为林最早接触的党员,赋予了她灵魂也占有了她的心,让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与卢的灵魂的共鸣中,积蓄力量。
再后来的入狱,改名潜入地主家,联系群众,组织学生运动,林道静的阶级意识渐强,她曾有一段经典的白骨头黑骨头理论,表明了她一心贴近群众,摆脱过去的决心。虽然这也是本书作者为迎合主流思想所做的努力,但书中有一句话“莫非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是的,信仰的力量是不可测的,当今世界,有的地区甚至因宗教信仰引发战争。信仰带给人力量,而人往往在最绝望的时候笃信信仰的力量,因此信仰就会让人难忘我,甚至疯狂,相信信仰的力量过后再去体会林道静的转变;卢嘉川拖着打断的双腿拼命移动身体传递消息;狱中被严刑拷打,共产党员仍临危不惧;赵毓青誓死忠于党的血染的衣裳,一切的一切都变得可以理解。
诚然,书中迎合当时的主流思想,将人物描写得过于“高大全”,语言也留有很重的“阶级斗争”的色彩。据说因以在当时被视为小资产阶级的人物作为小说主人公,作品问世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有人在“左”的观念支配下对作者、作品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批评说:“作品没有很好地描写工农群众,没有描写知识分子和工农的结合,书中所描写知识分子,特别林道静自始至终没有认真地实行与工农大众相结合。”虽然茅盾、何其芳等名家都写了为《青春之歌》辩护的文章,但“左”的批评还是令杨沫对《青春之歌》作了较大修改。为了使林道静的转变更加合乎所谓情理,更有说服力,特意加写了林道静去农村“与工农相结合”的七章。但书中对因信仰而压抑了江华对林道静的爱情的描写和王晓燕面对背叛革命的爱人时的描写也体现了正面人物人性的一面,面对爱情,他们也有私心,也有徘徊和犹豫。所谓“带着镣铐跳舞”,但当我们忽略了镣铐,舞姿也是值得欣赏的。
书中有各种人,他们代表不同阶级,不同立场。有吝啬守旧的老地主,有由消极避世到积极拥护革命的王教授,也有受尽剥削直至反抗的佃农。但更只得我们关注的还是青春之歌的主旋律——一群追求进步的青年,面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日军来犯,和共产党无产阶级思想的引入。一些人选择一心只读圣贤书,一些人选择革命,而另一些人选择背叛良心。一群群林道静周围的青年,个个相映成趣。他们都在青春的路上做着自己的选择,弯路是难免的,但弯路与歧路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良心。当戴愉发现自己被开除党籍,那心中的一瞬迷茫痛苦即是人性最原始的呼唤,因此他最喜欢的正是在爱人面前最正直善良的自己,只是现实已经使他无法回头了。
本书以青年游行者坚定地前进作结,给人以无限希望,也使青春之歌由此奏至了高潮,在当时山河破碎的情境下,无论青年经历过多少盲目、偏激或是胆怯,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也是成长的阶段。正如当今的的我们。青春的序曲已然奏响,演绎怎样的旋律,完全在我们自己手中。和当年的林道静一样,会和疲于奔命的脚夫感叹自然的美好,对牛弹琴;会遭遇爱情失败,遇人不淑;也会遭受其他的压抑、重创。但生活的画卷已在你我面前展开,我们的生活也需要信仰,对我而言,那就是良心。无论生活的海里,我这帆船是怎样的渺小,跌宕不定,只要帆扬起来了,我就会向那理想的彼岸行进,风雨无阻,请青春作证!
一、《青春之歌》1、当你们身披撒满阳光的羽翼,置身于青春的驿站,以一腔彭湃的热血,用迎接太阳的双手,去推开那道光明与希望之门。于是所有寻找青春旅程的结束又成为一种新的开......
杨沫青春之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作者简介杨沫,女,1914年9月25日生,原籍湖南省湘阴县。原名杨成业,后又用名杨君默、杨默,早期文章还曾用过“小慧”的笔名,抗日战争后期名杨沫至今......
>读后感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争鸣 ,淹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的涛声带不走那激情豪迈的青春,泛黄的文字流淌着一股英雄的豪气.>将我带到那个无悔的青春,作......
青春之歌——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向中国留学生讲话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
青春之歌,本应如此青春是一首美妙的歌,年轻时音符,生活是旋律,我们都是歌颂者,让我们用心唱好这首歌,让动听的歌声四处环绕。步入花季,一切仿佛都是那么美好,我不禁有些兴奋,我知道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