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论文_高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

从高中学段来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是有阶段性的。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从高一至高三时间意义的阶段;二是指从审美感知力到理性思维及创造力的审美能力本身演进的阶段。本文要探讨的阶段既不单指时间意义的阶段,也不单指审美能力本身演进的阶段,而是二者的有机融合。这绝非是将二者生拉硬扯在一起,因为已在全国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新教材突出了审美观照下的人文精神陶冶,把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有机整合在教材中,其注重选文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特点,从整体安排的隐性序列上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新教材高中一年级安排的是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揣摩语言、筛选信息等阅读基本能力培养;二年级安排的是文学作品鉴赏;三年级安排的是研讨、评析。其中,不但显示出阅读能力层级的提高,而且也隐含着从审美感知力到审美想象力到审美创造力的审美能力发展的阶段。在新教材中,每年级段阅读能力层级的训练和审美能力层级的培养是吻合的,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去规划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过程。

(一)突出审美感知力培养的高一阶段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高一正是这样一个过渡衔接的阶段。在语文学习上,大纲要求学生把握内容,既要消化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还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从木见林、窥斑见豹。从教材而言,高一新教材“与高

二、高三相对有别,既注意与初中衔接,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为高二的文学鉴赏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1]此时,要变初中阶段较为浅显文章的学习为对内涵丰富作品的领悟,思维也由浅入深,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审美对象和更深入的审美活动,并对其感性认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性认识的发生离不开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学生首先要对课文中意象的色彩、形态、声音、节奏等单个属性产生感觉。有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基础,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感官形成这些感受,而对意象的认识有赖于在头脑中将其单个属性整合为统一体,才能整体把握意象。这种由单个到整体的变化,就是由审美感觉上升到审美知觉,我们称之为审美感知。

高一阶段,应利用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优势及现代和古代散文为主体的教材资源,着力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上,逐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同时强调意象各特点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整体地体味意象,领悟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从而深入其中,舍形得神吸收精髓。让学生在课内学得整体感知的方法、习得整体感知的能力,并通过阅读教学反复印证和提高,不断扩大和充实,能自己感受文章的妙处。在起始阶段就要强调胸中有全文,根据这一整体的直觉感受,再对文章精要部分作深入探讨。只有在高一突出了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测、琢磨,才会在头脑中储存下大量的表象;感性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积累了初步的审美经验,学生才会具有审美想象的原料,才能在审美想象的工厂中加工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精神产品,并为高二的文学作品鉴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审美能力培养的高二阶段

高中三年,高二是承前启后的阶段,既是把审美感受引向深入,又是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做好铺垫,加强审美想象力成为高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高二是在高一基础上的提高。学生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日常性情感逐渐发展为审美性情感,他们能对作品所隐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直觉性的把握。”[2]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从教材方面看,以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为主,兼顾传统戏曲和影视文学,选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些全部都是文学作品,而且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且大都十分讲究含蓄,常常是纸短意长写而不满,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契入点,极具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审美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同一作者的类似作品去强化感受,适当用某作家的作品来补充另一作家的作品,自觉而自然地融入自身的见闻感受,甚至是跨时空的、跳跃性地重组积累的意象以帮助学生探幽发微,形神兼备地领会作品的意象及深层意蕴。随着审美想象的丰富,学生在学习中潜在的创造思维逐渐上升到意识表层,加之审美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对作品的再创造,这就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成为水到渠成的一步。

(三)突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培养的高三阶段

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基础的扎实,高三学生的思维具有了充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内省性,其辩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日趋成熟,智能发展上出体现出渐次向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的方向。而且,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达到了审美理解,逐步能从美学的意义上去体味和认识作品。学生作为鉴赏的主体越来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赋予对象以不落俗套的内涵。如果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就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换言之,没有学生理性思维的注入,作品还只是独立于学生以外的事物,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便无从实现。学生越来越呼唤评价性阅读。

还应看到,高三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教学的终点目标。大纲规定的各项任务要在高三结束时最终完成。而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不但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弥补高

一、高二阅读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无论是升学深造,还是就业,都能具备必要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独立评价事物的能力去满足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需要。

高三的教材“是比较阅读,简明了解中国和外国文学的一般情况,初步具有对外国文学的鉴别能力”。[3]其中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其他以文学评论、论文为主,要在高二的基础上着重培养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较高层次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材的特征和任务非常适宜突出理性思维及创造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必然表现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创设情境、激发想象、鉴赏评价的同时启发了思维,学生在感性基础上得到了理性的提炼,并不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尽力捕捉新鲜而独特的情思,于一连串原储存表象的分解与重组中创造出新的意象。虽不如原文意象丰富,却可能生发出新的认识。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获得了审美的愉悦。逐渐地,作品里、意象中蕴涵着的美渗透到了学生的心中,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提升了他们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刘真福:《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二册说明》,《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2期,第7页。

[2]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

[3]庄文中:《新课程、新教材有怎样的新面貌》,《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6期,第3页。

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论文

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论文语文学科不仅是训练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特殊学科.语文教育是......

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学科不仅是训练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特殊学科.语文教育是一种美的事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美......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写作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

高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几点思考摘要:关于高中语文的新课改至少要做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从课堂活动入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改善师......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论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高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教育论文 新课改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教育论文 新课改 高中语文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