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有效教学_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课堂中的有效教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内容摘要】: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学习才会有效。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与素养。
【关键词】:体验 再创造 做数学 说数学 学思想 用数学
一、引入:
细读《数学新课程标准》,里面提到:“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非常理解这句话。其实,“体验”解释为指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但是这个“体验”却让不少的老师忽略了,他们认为只要能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学生同样会做题,同样能考到不错的成绩等等。这算这样,不少的家长反映回来的情况是,孩子小学时段的成绩还算可以,但升到初中、高中时,成绩却骤然下降,怎么学都学不好,不能理解。
二、分析原因:
之前我也是不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经过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豁然开朗”:教师不是“传输机”,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不少的老师还是沉浸于老一套的方法,一根粉笔、一本教材就认为可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实这远远不够,我们是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有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学会分析、学会辨识新知识。我们要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三、分享几点做法。
基于这些因素,在我几年的摸索和探究教学中,有这样几点做法跟大家分享: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的快乐。
荷兰一位数学家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20.44÷3.8”竖式上商5.3后,余下的3究竟表示多少呢,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不急于去答案,而是在横式上写出20.44÷3.8=5.3„„3,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让独立思考后,果然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8×5.3+3≠20.44,得出余数应该是0.3而不是3,在竖式上的余数3表示3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要一致。这时学生欢呼起来了,原来自己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去解决问题了。
我们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经历,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一找、量一量、拼一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其实“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在上课时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又如学习面积与面积单位这节课,如果直接让学生做: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我就让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我教学“分数化成小数”,如果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17、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或者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2540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为了打破这种传输式的教学方法,我先让学生先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开始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然后我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 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就这样,一节课过去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也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我们现在口头上经常说要教学结合实际生活,但是怎样结合,又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我们既要为学生创设条件,从他们的生141513173437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又要引导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比如:二年级的知识,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36元零钱,买一件85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这时学生的思维会固定在100元加36元得多少呢?再减去85元最后会得多少呢?这样在实际生活中不方便,所以我拿出1张100元和36元零钱给学生去现场体验一下,这时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14元,爸爸最后的钱是36+14=50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小结与建议。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作为我们一线老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初中化学教学中高效课堂讨论方式探究单位:桑镇二中姓名:姚婷时间:2014年5月10日初中化学教学中高效课堂讨论方式探究姚婷 (兴平市桑镇二中)课堂讨论是广大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
历史课堂中的有效教学河南夏邑重点高中历史组孙冬玲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查看“效”字的注解,与本题有关的解释为“效果”——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近......
课堂有效教学,简而言之,"最大限度的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就是有效教学"如何在新课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黄全章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是指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能够获得真正的......
中小学武术课堂中的有效教学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它具有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培养品德、娱乐观赏的功效,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武术教学,可以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