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市民族中学学年下学期六月份考试高一历史_云南省高一历史会考
云南省宣威市民族中学学年下学期六月份考试高一历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云南省高一历史会考”。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宣威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六月份考试
命题教师
高一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2.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是()A. 相互对立 B. 相互促进
C.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D. 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3.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A. 与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B. 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欧洲列强放宽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 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4.下表是1920—1936年在中国投资的工业资本中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的产值及比重(货币单位:亿元)
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 这一时期外国资本始终占主导地位 B. 这一时期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这一时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国资本增长率超过外国 D. 中国资本增长的前提是社会和平稳定
5.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A. 实行农业合作化 B. 实行土地改革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掀起“大跃进”运动
6.导致“英国输华货物统计示意图”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工业的竞争 B. 一战的冲击 C. 自然经济的抵制 D. 通商口岸较少
7.针对蒸汽引擎机动车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机动车法案》,对机动车发展进行规范,其中两条主要规章如下:限制行车速度,市内不超过3公里/小时,乡间不超过6公里/小时;还必须有一人打着红旗在前面带路。因此又被称为“红旗法案”,该法案在1896年被废除。“红旗法案”的实施()A. 不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B. 阻碍了英国工业化的实现 C. 表明保守势力控制了议会 D. 阻碍了英国新兴工业的发展
8.19世纪后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国主要出口产品统计表(单位:公担)
以上表格反映了当时中国()
①外贸的顺差逐渐扩大 ②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③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 ④成为世界茶丝最大出口国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②
9.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日本等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这说明()
①关贸总协定瓦解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③美元不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④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趋势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
10.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A. 交通十分发达 B. 商业贸易繁荣
C. 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 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11.“胡佛用不赞成的眼光看待任何大规模的政府干预,深信那个带来了萧条的商业周期也将会带来繁荣,并且深信一旦恢复了经营的信心,复苏就会开始。他的政府确实采取了行动……但是胡佛不肯继续朝前走。”下列符合胡佛政府“行动”的史实有()①签署紧急救济法 ②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 ③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④成立复兴金融公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2.“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有()A. 全面恢复私有制 B. 实行商品贸易 C. 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D. 禁止私人贸易
13.下表引自吴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改造问题》一书,该表能够说明当时()
A.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 B. 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经济恢复 C. 和平过渡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原则 D. 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合中国国情
14.下图是英国19世纪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单位:%),当时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圈地运动的推行 C. 工业革命的发展 D. 殖民扩张的扩大
15.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6.英国确立海上霸权,并且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是在()A. 17世纪中叶
B. 17世纪下半叶 C. 18世纪中叶 D. 19世纪下半叶
17.明朝成化年间,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13岁时与其兄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地。此举反映了()A. 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 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C. 徽人独具商业传统 D. 农产品商品化增强
18.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A. 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 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 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19.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A. 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 B. 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 C. 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 D. 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20.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A. 根除经济危机和恢复经济采取的措施 B.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 D. 资产阶级政府权力的空前加强
21.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A. 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 B. 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 C. 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 D. 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
22.泉州“源和堂”原是晋江庄杰茂、庄杰赶兄弟于1915年着手创办的,厂址初设于青阳镇。1954年公私合营,并于翌年迁址泉州市区,企业性质由合营变为国营。1992年泉州市国营企业与外商合资,该厂更名为“泉州中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源和堂公司”。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泉州“源和堂”()
A. 是泉州地区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其创办顺应了“实业救国”的潮流 C.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D. 最终恢复了原来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身份
23.《汉书·食货志》载:“(汉武帝时)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在左脚趾上挂铁钳),没入其器物。”这一规定反映当时()
A. 限售生活用品 B. 出现垄断组织 C. 推行抑商政策 D. 盛行工官制度
24.这是前苏联的一则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时期的()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5.下列言论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A.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26.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 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享受到全球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 技术手段是()
A. 有线电视 B. 无线广播 C. 卫星电视 D. 互联网
27.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其中美国“对市场经济进行创新和发展”是指()
A. 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 率先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C. 创立现代商业金融制度 D. 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28.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A. 资本主义已过时 B. 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C. 要求革命改变现状 D.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9.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 B.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C.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是完全对立的 D. 与知识经济相互推动
30.罗斯福总统在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说:“我准备在宪法所赋予我的职责范围内,提出在一个危难的世界中,一个危难的民族所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是我在宪法权限之内力求迅速实施的”。“这些措施”指的是()
①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②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 ③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④推行以工代赈
A. ①②③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31.30年代大危机后,各国资产阶级如临深渊,寻找出路,纷纷研究应对措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危机之初,美国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的思想,对经济采取不干预政策,认为危机很快就会过去。但事与愿违,大萧条日益加剧。严酷的事实表明,自由放任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胡佛政府的范围及措施的核心是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倡导地方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虽然迫不得已他也曾“干预”经济,比如提出了复兴计划大纲,建立了复兴金融公司,扩充了农业信贷银行等,但他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强调不能靠立法和行政命令来解决危机中的问题,坚决避免“极权主义”。——摘自《历史必修II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1930~193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胡佛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和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 结合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简析胡佛解决经济危机的结果以失败而告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分析指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措施的相同点。这些措施对当时的世界经济有何影响?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史学家罗斯托认为“商业革命的老概念仍然是有效的、正确的。它指的是随着15世纪末新航路的发现,国际贸易的显著扩张,扩展到了亚洲、西半球和非洲,以及这种扩展在欧洲和欧洲以外产生的所有影响。这场革命一直持续到1783年英国经济起飞”。对于商业革命的作用,中国学者吴承明先生指出:“16~18世纪西欧的现代化进程,是市场需求引起的,需求牵动生产,商业革命导致工业革命,这已成为共识。”
——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有关西欧商业革命作用的观点。中国和西欧商业革命的不同后果反映了各自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试从经济政策角度分析其原因。
33.阅读下列材料: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运作机制时有调整,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30年代的美国、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70年代末的中国先后实施了社会改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所述的改革都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成功结合的例子,它们具体指什么历史事件或重大举措?其历史背景、作用上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
(2)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分别出现怎样的特征?导致出现中国经济特征的历史事件有哪些?由此你得出什么启示?
3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新政是在激烈的反对声中进行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被政治对手描绘成一个“蛊惑人心的政客”,新政则被称为“凶政”,习惯于以大企业为社会生活中心的企业界直接加入了这一攻击,对新政立法发出一阵阵抗议,新政也遭到激进势力的攻击,他们认为新政走得还不够远,因此鼓动“分享财富”运动,鼓吹银行国有化,以这些不可能实现与不负责的计划来迎合下层选民。——李庆余《美国如何构建社会和谐》
据材料归纳当时美国社会对罗斯福新政的反应,并说明各自的理由。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结婚证书、文明洋伞、长统洋袜、改良的头,改良的花”都属于新生事物,属于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故A、B、D不符合题意。“辫子、之乎者也说”属于旧的事物,故C项符合题意。2.【答案】D
【解析】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前提、步骤和组成部分,而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归宿和最后结果。区域集团化是由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是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是经济集团成员国面对经济全球化而采用的保护自己经济发展的一种措施,对经济全球化有阻碍作用。随着区域集团化的不断发展,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广泛和紧密,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最终结果。故选D。3.【答案】A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这说明兴办实业与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4.【答案】C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到,1936年外国资本低于中国资本,故A项不正确;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一战期间,故B项不正确;中国资本平均增长率为9.0,而外国资本平均增长率为3.9,故C项正确;1920—1936年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战争不断,社会并不稳定,故D项不正确。5.【答案】C
【解析】图表反映出我国的人均钢产量、发电量与美国、印度相差甚远,反映了我国重工业薄弱的状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五”计划制订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6.【答案】C
【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鸦片战争虽然打开了中国大门,但英国对华贸易额并未迅速增长,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并不迫切需要英国的工业品,故C正确。20世纪四五十年代,民族工业尚未产生,排除A。一战发生于1914年,与题干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B。口岸虽少,但可以通过加大货物的通关量来扩大贸易总额,故D错误。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材料“1865年”分析,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蒸汽引擎机动车”属于交通工具的新发明,而题干中的现象不利于这项发明的推广。8.【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顺差地位逐渐丧失,故①错误;表中可见,出口的蚕丝数量大幅度下降,茶叶无明显变化,而大豆、棉花则大幅度增加,可见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故②③正确;“世界茶丝最大出口国”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9.【答案】C
【解析】①不符合史实;③说法错误。因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3年宣告瓦解。再加上日本、西欧崛起,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的责任,②④正确,故选C。10.【答案】C
【解析】“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项不够全面,选择C项正确;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1.【答案】C
【解析】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胡佛被迫采取两大措施: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货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货款,进行救济。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但是,胡佛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胡佛政府所采取的反危机措施犹如杯水车薪,最终没有实现制止危机的效果,故①③④正确;②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故②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12.【答案】B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全面恢复私有制,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信息可知,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商品贸易,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只是部分恢复了私有制,而无法反映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信息可知,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恢复了私人贸易,而不是禁止,故D项错误。13.【答案】D
【解析】从表格中私营工业的存在,表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还没有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无法推测出经济恢复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三大改造的方式,故C项错误;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远远超过私营工业,表明三大改造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生产力发展,适合中国国情,故D项正确。14.【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的时间“19世纪”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然后观察示意图,分析1801年到1860年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是逐渐上升,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工业革命的发展,故选C。15.【答案】B
【解析】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90年代初,排除②,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大之后,排除③。16.【答案】C
【解析】英国在18世纪中期最终打败法国,从而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1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贩运商品,牟取厚利。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地。”可以看出商人发家后依然将财富用来购买田宅,而不是积累资本投资扩大生产,突出反映了小农对土地和田宅的渴望,故A项正确。18.【答案】B
【解析】“下田戽(汲)水”是水利工具,未涉及耕犁技术,故A项错误;据“田园”“下田戽(汲)水”“高垄”可知与农业灌溉有关,故B项正确;“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表明是翻车,而不是筒车,故C项错误;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与“田园”“下田戽(汲)水”的农业灌溉无关,故D项错误。19.【答案】C
【解析】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是政治方面,不属于社会习俗变迁,故A项错误;旗袍和中山装是服装的变化,不符合材料意思“头上和脚上的变化”,故B项错误;据材料“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可知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故C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属于政治思想观念,不属于社会习俗变迁,故D项错误。20.【答案】C
【解析】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目的是克服经济危机,缓和矛盾,恢复经济发展,最终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所以其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C正确。A、B反映了新政的手段,D是新政的结果和影响。21.【答案】A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大量金银涌入西欧,从而使金银价格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升,引发通货膨胀,结果使封建主、城乡雇佣工人和一般贫苦农民的收入受到严重损害,而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大发横财,这样就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故A项为最佳答案;B项只能导致制造业主的收入增加,故不正确;C项只能使大西洋沿岸的商业资产阶级财富增加,故不正确;D项只是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并不能导致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故不正确。22.【答案】B 【解析】材料只是体现泉州“源和堂”创办时间与创办地点,无法说明是泉州地区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泉州“源和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办于1915年,顺应了“实业救国”的潮流,故B项正确;确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1992年,故C项错误;1954年公私合营,企业性质由合营变为国营,1992年与外商合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故D项错误。23.【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府专营政策,但是并不是限售生活用品,排除A; 盐铁官府专营政策不等于完成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排除B项;西周时期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排除D项。24.【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农村实行农业集体化,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从而导致出现笑话中“无油无锅又没柴”的现象,因此C项正确。25.【答案】A
【解析】“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体现了农、工、商的重要性,不存在抑制商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其中的“末”指的是商业,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故B项错误;“乃令贾人不得……”,“贾人”就是商人,对于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体现了抑制商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农为“本务”,工商为“末”,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故D项错误。26.【答案】D
【解析】20世纪90年代,个人电脑迅速普及,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重要手段。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及时沟通,对孩子的学习非常有好处。27.【答案】D
【解析】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实施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对市场经济进行创新和发展,对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故D正确。A是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思想,不符合题意;B是英国开创;C是荷兰开创。28.【答案】B
【解析】在经济危机爆发时,美国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无法挽救危机。而这时期苏联等社会主义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所以出现“羡慕”。题干材料“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 说明当时人们对政府抱有希望,希望加强政府职能,故B项正确。29.【答案】C 【解析】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集团化的最后归宿。因此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对立的。30.【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全面准确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2、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3、调整农业政策: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推行社会救济实行“以工代赈”。可见,②中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实际做法相反,故选C项。
31.【答案】(1)政策和措施:胡佛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联邦政府大规模地干预经济,倡导地方团体和劳资双方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解决危机。
主要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程度越来越高,使得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无法克服经济危机,需要国家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尽可能克服或者避免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总统抱着“自由放任”的传统信条不放,显然违背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2)相同点:强化贸易保护政策;货币贬值以转嫁危机。
影响: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导致各国经济危机近一步加深;引发了资本主义各国的贸易战,加剧了世界经济紧张局势。【解析】
32.【答案】观点:西欧商业革命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论证: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商业利润转化为资本,为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本;商品需求的日益增加,推动了手工工场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趋势:中国在农业社会继续徘徊;西方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成因:中国推行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西方推行的重商主义和对外扩张政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观点”可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发展趋势”从是否向工业革命发展角度进行回答。“成因”,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从经济政策角度”,联系中国与西方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即可回答。
33.【答案】(1)事件: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中国的改革开放。
历史背景: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作用:都取得巨大成绩
(2)不同:西方经历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经济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原因: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1966~197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
启示:制定经济政策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进、吸收先进经验技术。【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出4件大事,归纳在背景、作用方面的共同点;第(2)问依据教材归纳20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经济发展特征,分析中国经济曲折发展的原因,经过对比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的制定、先进科技的推动等方面总结认识。34.【答案】反应:抗议和攻击。
理由:抗议新政的人认为新政过于打压资本家和考虑底层群众的利益,是将美国导向社会主义的“凶政”;攻击新政的人认为新政在调整生产关系上力度不够,需要从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以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为何要抗议?资产阶级认为新政损害了其利益;为何要攻击,社会下层认为新政不彻底。
绝密★启用前云南省宣威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命题教师高一生 物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云南省楚雄实验中学2018学年下学期六月份考试高一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1961年1月18日,在......
绝密★启用前云南省麻栗坡县一中2018年下学期六月份考试高一 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云南省龙陵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六月份考试高一 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
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