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离职——管理技巧与案例分析》案例_案例分析员工离职
《员工离职——管理技巧与案例分析》案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案例分析员工离职”。
《员工离职——管理技巧与案例分析》案例
员工离职的几种状态
1、他杀员工过错离职
2、谋杀员工无过错离职
3、自杀员工辞职
试用期解除争议案例
白某受聘于某电信公司,任销售副总裁,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为3个月,月薪2万9千元。
试用期满前一天,电信公司总裁找白某谈话,称其工作中存在问题,试用期终止,命令其到人力资源部办理离职手续。
白某到人力资源部后,人力资源部出具了一份终止聘用关系通知书。白某对通知书中所称白某不能胜任岗位要求提出异议,人力资源部遂拟订了一份“离职协议书”,白某以该协议内容过于苛刻为由拒绝签订。
试用期满五天后,电信公司发给白某一份“违纪辞退通知书”,称因白某违反工作纪律和不能胜任工作岗位而被解除劳动合同。
白某随后诉至劳动仲裁委。电信公司辩称,在试用期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况且白某属于不服合录用条件及有违纪行为。
公司员工手册中规定,员工试用期满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转正,考核不合格的解聘。
试用期争议案例2
某IT公司招聘业务员韩某,双方试用期为3个月,试用期工资每月一万元。但是,韩某在试用期内无任何业绩。公司CEO在3个月试用期满前发给韩某一份邮件,希望能够再延长3个月试用期,以观后效。韩某收到邮件后没有表示任何意见
6个月后,韩某表现仍然不佳,公司提出终止试用。韩某于是要求公司支付解除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及50%的额外经济补偿金。
他杀案例一2:
某公司员工因患职业病,被评为十级工伤。公司按照要求调整了他的工作岗
位。他的劳动合同期限至2004年12月31日。
2004年2月1日,公司部门经理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他躺在待修理的汽车里,经理告诉他不能在岗睡觉。
第二天,公司开例会点名批评他在岗睡觉一事,该员工没有反驳。2月10
日,公司根据规章制度,决定解除其劳动合同。
他杀案例二:
范某是某饭店仓库保管人员,某日其在值夜班睡觉中,小偷进入仓库,盗走
电视机一台。饭店经过调查,认为范某在岗睡觉,造成财产损失,属于严重违纪,遂作出了解聘决定。
范某不服,认为自己在岗睡觉是不对,但是睡觉不是造成损失的直接原因,而饭店仓库库房玻璃损坏没有安装,属于饭店没有提供劳动条件,所以造成损失应该是玻璃安装问题,解聘处理明显过重。
他杀案例三:
2001年8月20日,蔺某与某学校签订聘用合同,约定蔺某在该校信息中心
工作。
2004年9月2日,学校向蔺某发出工作调动通知单,调派蔺某到学生处工作,要求其于9月3日15:40时前到学生处办公室报到。蔺某在该通知单上签字,并于同日办理了交接手续。同月5日,蔺某到学生处报到,后其以工作时间不能接受为由与学校多次交涉。9日,学校向蔺发出督促到岗通知书。此后,又
向蔺送达合同终止通知书,称因蔺某不服从学校工作安排,自动放弃工作,聘任合同事实上已经终止,要求其于9月10日办理离职手续并离校。蔺于9月10日离校,未与学校办理离职手续。
他杀案例四:
唐某是某日资企业总务处经理,负责公司人事行政工作。后唐某组织该企业部分员工成立了企业工作,唐某被选为工会主席。担任工会主席后,唐某即积极维护员工权益,针对公司违法事件向有关部门举报,并支持和代理公司员工就权益维护与公司仲裁和诉讼。
此后,唐某向有关部门举报公司自备水井卫生不合格。卫生检疫部门经过检查发现该公司卫生许可证没有及时年检,遂作出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根据这种情况,公司认为唐某在任总务处经理期间负责卫生许可证年检工作,由于其工作失职,导致公司被行政处罚,蒙受经济损失,便以唐某严重失职,给公司带来重大损害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谋杀案例一:
2001年6月,田某进入某学校工作,双方签订聘用合同,约定合同至2006年8月20日终止。
2004年8月20日,学校向田某送达限期离校通知书,该通知书写明,田某经综合考评,不胜任本职工作,经学校研究决定,聘任合同于2004年8月20日终止,于2004年8月21日前办理完毕所有交接手续,并于2004年8月21日前离校。
田某拒绝接收该通知,学校便将该通知留置在田某的宿舍。8月22日,田某离校并主张学校主张经济补偿金和额外经济补偿金。
谋杀案例二:
某公司员工,与公司订立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公司在参加竞标中失利,该员工负责的一家长期客户流失。公司遂以客户流失,岗位不再存在为由安排员工待岗。在此期间,公司安排员工到另外一个部门进行试岗,但该员工没有通过
试岗考核,未能实现上岗。此后,公司又为该员工安排两个岗位,均被该员工拒绝。后,公司即以不胜任工作为由,提前30日通知该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谋杀案例三:
某跨国公司计划裁员,由于员工潘某的合同即将到期,于是公司与其协商不按照正常终止程序终止而是解除合同、支付经济补偿。于是,双方签署离职协议书,潘某领取了经济补偿。
后潘某进行体检,发现患有脑瘤。于是员工潘某翻悔,认为签署解除合同协议时不知自己是患有重症,属于重大误解,要求认定离职协议无效,继续履行合同并享受医疗期待遇。
谋杀案例四:
某公司在外地有一家企业,目前想将其并入广州企业,但有将近300名员工。公司遂发出通知,以客观情况变化为由解除了300人的劳动合同,并支付了高于国家规定的经济补偿。
自杀案例一:
某学校分配的学生在企业结为夫妻,后丈夫跳槽去作律师,公司索要1万元招收录用费用,未果。后告至仲裁庭以败诉告终。
后妻子也跳槽,但是公司要求其也交1万元招收录用费用,其在交纳后办理了劳动关系转移。
后丈夫代表妻子申诉,要求返还1万元的不当得利。
自杀案例二:
张某任某公司技术部工程师,双方约定,如公司不能按约时支付劳动报酬,则张某可随时解除合同;张某如有违约,须按合同约定的违约金支付办法支付违约金,并且赔偿公司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包括培训期间的工资、差旅费、资料费、培训费等。
公司分别于2001年4月10日、5月9日、6月2日、7月5日向张某发放上月工资,并为张某支付考试费5万元。同年7月6日,张某以公司不能按时发
放工资为由向其提出辞职,并于当日离开工作岗位。公司认为张某违反劳动合同,应向其支付考试费用5万元及按照违约紧支付办法计算的违约金30万元。
自杀案例三:
六名员工与广西某公司订立了劳动合同,后该公司与其他公司共同投资新设立了一家股份公司。股份公司对所有投资公司实行紧密管理,六名员工与其他员工一起被安排在股份公司工作。
此后,六人集体突然跳槽至广东某私营企业任职。由此给股份公司造成巨大直接经济损失,股份公司遂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要求赔偿直接经济损失98万元。仲裁裁决6人赔偿98万元,6人不服告至法院,结果被判赔偿108万元。
最后,6人将股份公司告至最高法院。
自杀案例四:
朱某是某公司上海分公司经理。2002年朱某与公司签订《保密和竞业禁止协议》,该协议约定,朱某在职期间以及离职后的一年半时间不得以个人名义或一个企业所有者、雇员等身份投资或从事与公司业务相关的竞争业务或成立从事竞争业务的组织,公司依约给付相应的对价。但没有对追究违约责任的具体约定。2002年,朱某提出劳动合同解除,但公司并未于劳动合同解除时支付其经济补偿。当月,朱某注册成立与公司相同经营范围的私营企业。2003年朱某利用其私营公司开始一系列与公司相同的业务竞争,致使公司在一系列招投标中失利。公司认为朱某违反了双方签订的保密竞业禁止协议,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起诉至法院要求朱赔偿违约给公司造成的丢标损失300万元。
自杀案例五:
何某与某电器公司签订自2003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两年期的《劳动合同》,任电器公司总经理。同时还签订了《补充协议》,约定何某要解除合同需提前6个月提交辞职申请,并在离职后一年内不能到同行业任职,否则需要向电器公司支付10万元违约金。
2003年8月,何某被电器公司上级公司调入某房地产公司任副总经,不在电器公司工作,工资和社保关系转到房地产公司。电器公司和房地产公司均系某投资公司的子公司,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法定代表人均为同一人。电器公司和房地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均由投资公司统一管理和任命。
2004年4月,何某向房地产公司提出书面辞职,并于2004年6月离开房地产公司,到深圳的另外一家电器公司任总经理。2004年8月,电器公司要求何某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及《补充协议》,承担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并因其没有提前6个月通知离职和在同行业任职应支付违约金10万元。
模拟仲裁案例:
某网络公司因调整经营方向,公司总经理口头告知副总经理办理离职手续。副总经理办理离职期间生病住院。出院后,公司告知其已经离职,属于自行离职,公司不再发放经济补偿。副总经理遂告至仲裁委,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公司则称其属于自行辞职,不需发经济补偿金。
经调查了解,该公司开全体会议宣布整体性裁员,并承诺按照规定发放经济补偿。但副总经理与总经理的谈话是口头的没有证据。
富士康为深圳发展注入活力,构建和实施员工培训绩效评估体系一、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一家台资企业,但在深圳特区三十年发展的历程中,发挥了领跑和示范的作用。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专......
天津市浩远职业培训学校员工关系管理案例分析一、会议纪要是劳动合同吗?陈某是某影视公司的总经理,2007年10月,董事会一致通过对陈某的聘任,任期五年,职务为公司总经理,年薪六十......
管理沟通的理论与技巧案例分析案例:立错案、摆乌龙的启示舒某系作者所在系统的立案庭庭长(正科级),参加工作多年,历任的职务多属非审判业务部门,对于审判立案的业务并不熟悉,担任现......
案例分析:公司业务员离职后签的合同有效吗?案情简介:张某系甲公司员工,曾长期代表甲公司充当采购员与乙家电生产厂家进行购销家电活动。2008年3月,张某因严重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
从离职案例谈员工离职管理 最近,我收到了一份很特别的离职申请书,说它特别,就是不像别人那样表达对公司无限感激、无限热爱而不得不无奈的离去,或者完全公事公办的态度不咸不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