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捞铁牛_捞铁牛课文
说捞铁牛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捞铁牛课文”。
说《捞铁牛》一课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之处▲
《捞铁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故事的内容大家都很熟悉,这里我不再赘述,主要谈谈在这一课教学中,我是如何把新课标精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我们知道,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而本课“借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事例,正是说明怀丙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了科学技术,采用了科学的思想方法。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想出这样的好办法呢?原因就是他们不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由此可见,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从内容上理解捞铁牛的原理和过程,还要感悟怀丙的聪明智慧,并且注意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我将这样安排教学:
一、以疑促读,感知全文
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而“探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实施创造的过程,毫无疑问,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就要从引导“探究”开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青少年期还没遇到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的指导者,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学会真正地思考了。”我们不仅要向学生揭示材料的实质,而且要教会学生思考,使他们也能独立在研究中发现新知。“怀疑”是学习者字典中最好的词汇,好奇心是人类在科学世界中勇敢探索、锐意进取的原动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探究的冲动。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将注重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思考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揭示课题后,我准备让学生围绕课题中的关键词“捞”字,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讨论后估计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谁捞铁牛?
2、什么时候捞铁牛?
3、在什么地方捞?
4、为什么捞?
5、怎样捞?
6、捞的结果怎样?学生是充满好奇心的,有了这些疑问,何愁他们不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呢?
二、以疑促思,深入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系统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的手段,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催化剂”,为了使学生始终“以疑促思”,在学习课文第二小节时,我打算再一次引导学生质疑:“在大家正在议论怎样把笨重的铁牛捞上来时,怀丙当时说了一句什么话?”估计学生会抢着回答:“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这时,我再追问一句:“听了怀丙的话,你们想知道什么?”此时,学生也许会陷入沉思,但随后定能提出“我想知道水是怎样把铁牛送回来的?”“怀丙为什么能让水把铁牛送回来?”“水有那么大的威力吗?”等问题。我趁机给他们以鼓励,肯定他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给孩子以成功的体验。当学生一个个神情得意之时,探索科学奥秘的信心和决心已在孩子的心田深深地扎下了根。
这样,第一次质疑是为了初步感知课文,第二次质疑是为了深入探究文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疑中有疑,以疑促思,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了探究能力。
三、参与实践,发现真知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对浮力原理难以理解。为此,我设计了做实验、看录象、电脑演示等教学环节。在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后,我给学生做了一个浮力实验。用一个透明的鱼缸装三分之二的水,水上放一艘用薄铅片做成的“小船”,“船”下用绳子系着一头小“铁牛”,再在“船”上装满沙,调整好绳子的长度,使铁牛刚好接触到缸底,让学生仔细观察卸沙后,“船”和“铁牛”的变化,使他们亲眼“看”到浮力,初步认识捞铁牛的原理。看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谈收获体会,他们定会惊讶地说:“怀丙和尚真聪明,利用水的浮力真能把铁牛捞上来。”
紧接着,我将采用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生动的画面,动听的解说,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到了捞铁牛的现场。然后让学生看书,找出描写捞铁牛动作的词语。这时,我问:“谁想当一回怀丙,根据从书中找出来的动词,在电脑上演示捞铁牛的经过?”估计学生定会不约而同地说:“我来,我来!”在他们争先恐后地上台电脑上演示捞铁牛的过程时,一张张笑脸上一定会写满了捞铁牛的乐趣。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只有在做中学习,才能真正学会。相信学生通过这有趣的“做中学”,不但能很快理解复杂的捞铁牛过程,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四、扩散思维,拓展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学生掌握捞铁牛原理及过程后,我准备组织他们开展“我与怀丙比聪明”的智力竞赛,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想出比怀丙更聪明的捞铁牛方法。“讨论是心灵的体操,灵魂的沟通。”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学生一定会各抒己见,滔滔不绝,讨论得非常热烈。最后,我引导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船上装沙太麻烦,往水里铲沙也会污染河水,我们可以改用许多水桶装水。”再如“我们可以不把沙土铲进水里,多准备两艘船,把沙土铲进另外船上。这样不但可以避免污染河水,而且捞起一只铁牛后,可以继续捞另外的铁牛,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如“在岸上搭个架子,装上滑轮,既省力又方便。“利用吊机吊上来不就行了。””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用直升飞机吊上来。”这时,我将借机布置查找资料的作业,比如打捞泰坦尼克号以及中山舰等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了解分析比较,从而利用当时当地的条件,以及现在的高科技手段,设计出更多更科学的捞铁牛方法,画出示意图,做出简单的实验装置,最后展示会上现场演示。就这样,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展示,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实践证明,把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理念引入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创造潜能的外部刺激和心理氛围,是使学生充满创造需要,激发学生乐学情绪的重要手段。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同时观察一只小虫子爬墙。这只小虫子艰难地往墙上爬,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第一个人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竟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回啊!”第二个人长叹了一声:“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啊?只要稍稍改变一下方位,不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吗?为什么不肯看一看周围的有利条件呢?”第三个人似乎有点生气:“这个目标达不到,为什么不换一个目标试一试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区别的,这正是一种个性的体现。那么,在《捞铁牛》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新课标精神,充分借用各种手段去挖掘学生潜在的个性差异和创造能力,其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会创新,会发表不同见解的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我打算在本课教学结束时,把这个故事作为资料讲给学生听,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怀丙之所以能想出好的方法捞铁牛,除了他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他具有一种不人云亦云,不重复别人思想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捞铁牛教学目标1.掌握“宋、府、拴、笨、尚、潜、绳、绑、铲、拔、丙、程”等12个字的音、形、义,并会写。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宋朝、笨重、熟悉、出色、浮桥、议论纷......
《捞铁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朝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大铁牛打捞上来的事,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
《捞 铁 牛》教学设计五常市特殊教育学校樊照彬一、教材分析《捞铁牛》是全日制聋校试验教材第十三册一篇经典的叙事记叙文。这篇课文在语言形式方面最明显的就是段落层次清......
《捞铁牛》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捞铁牛》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智慧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宋朝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时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
《捞铁牛》教学设计吉化实验学校周春荣《捞铁牛》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