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道德_道德管理
管理与道德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道德管理”。
青岛大学
论文
题 目: 管理与道德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张联君 职 称: 教授
导师单位: 青岛大学东校区
青岛大学
论文完成时间: 2010 年 12 月 23日 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它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在企业的管理当中体现企业的管理道德。管理道德是指导管理人员工作行为的标准,是一个企业在处理内部问题及与外部环境相关问题时所采取的道德标准和准则,是企业调节与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考虑到社会责任,此时,企业的管理道德就起作用,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就会影响企业取得经济利益的行为和态度。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与其管理道德紧密相连。一些中小企业在面对以生产假冒伪劣商品获得暂时生存还是以质量上乘的产品在市场上为自己明确定位来发展壮大的选择时,管理道德将对其经营行为产生约束作用。
管理道德作为指导管理人员工作行为的标准,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符合管理道德的理念和行为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反过来,违反管理道德的行为,既使能获得眼前利益的满足,也迟早会使企业陷人恶性循环,最终得不偿失。
企业应该认识到,管理道德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能力。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层要充分重视管理道德的建设,积极改善管理道德的实施环境。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作用,惩罚道德原则的违反者,表明公司促进管理道德规范化的决心,对内关心员工的冷暖,对外兼顾顾客和供应商的利益,争取利益“双赢”。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人类有价值的基础是道德。”作为直接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系统的文化体——企业,只有高度重视道德在管理中的精神支柱作用,力融道德于管理工作的始终,努力实践管理道德化,创建充满活力、团结友爱、稳定有序、生活殷实的和谐企业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任何企业都既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同时又是具有独立法人人格的伦理实体。一方面,企业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财产权、自主经营权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其从事以盈利为目的任何经营管理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形成具有各特性的伦理理念和道德规范。首先企业在其管理活动中,必然发生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各种诸如: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国家、企业与市场、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家、企业与国际市场等利益关系,即企业自身权益与社会各方面权益的关系,在这些市场性或非市场性的关系中蕴含着深层的伦理关系;其次,企业在其管理活动中,还必然存在企业内部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也必须把握好其中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企业的道德建设对企业的管理活动又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只有得到社会、顾客,特别是企业内部员工的认可支持,才能实现企业目标,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倡导高尚的伦理思想,实践科学的道德规范,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竞争力、从而大大降低内部管理成本;可以在企业之间维护正当的财产权力、契约关系和交换活动,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在企业和非企业之间,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巩固和提高市场地位、竞争力,为实现企业的长远利益奠定基础。如果企业在其管理活动中道德沦丧,把企业目标仅仅归结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员工没有敬业精神,管理者徇私舞弊,对顾客不讲诚实服务,交易以次充好、以假劣充真优,对国家偷漏税,为小利而舍大义,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信息传递日益迅速的今天,这样的企业必然是没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因为,中国企业管理失去道德纽带,必然会损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扰乱交易秩序,使交易难以为继;必然会破坏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声誉,毁损自己的企业形象,恶化社会关系;必然导致企业内部责任心,敬业精神丧失,导致员工之间的信任危机,凝聚力减弱,最终使企业自身走向崩溃。
由于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部分企业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意识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还停留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局限于运用行政权力和权威话语去灌输,忽略了道德的“软控制”功能。这是造成当前许多企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化“不和”为“和谐”,必须跳出传统管理模式的窠臼,践行道德管理,紧扣道德管理的价值目标,努力选准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几个着力点。
1.树立人本管理理念。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思想之一,它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实现”人性假设之上,它研究的核心问题便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人本管理强调在各项工作中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谋求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企业是广大员工实现梦想和自身价值的地方,他们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同时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因此,企业管理落实以人为本,必须首先考虑企业员工的基本特点。具体而言,就是要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和激励人,为广大员工才能和潜力的发挥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树立服务意识,切实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营造一个协调、舒畅、温馨的生活环境;了解员工的实际情况,关心员工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和身体成长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增强管理制度的道德性。企业管理的道德性不只是停留在管理理念上,更为直接地体现在管理制度上。管理制度集中体现着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也集聚着管理层的智慧与理想,是企业发展思想得以实施的媒介和抓手。增强管理制度的道德性,就是要求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制定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其一,公正公平原则。公正原则是指对所有个体平等对待和尊重,这意味着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受到同样平等、尊严和公平的对待。其二,善行原则。善行原则是指对作为共同体的企业整体事业与利益、未来发展的关切。这意味着每一个员工都被视为整个利益共同体的企业中的相互依存的成员,而且企业所采取的每一项管理行动都必须是谋求这一共同体的利益。其三,民主原则。公众参与是实现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重要形式,它是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实现管理和谐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要建立和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构建公众参与平台,疏通沟通的渠道,引导和发挥广大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积极性。
3.增强管理队伍的道德水平。企业管理队伍是企业整体工作的组织者、指挥者、实施者和监督评价者,是企业各项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企业管理队伍自身的道德素养往往决定着企业管理的风格和实效,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道德文化环境,关乎企业的运营效果与长期发展。加强企业管理队伍的道德建设,一是管理人员要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以身作则。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所谓“有德此有人”,自己有了德行才能表率于人、示范于众。因此,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够把谨言慎行的态度,整个深植在企业的道德文化中,做人做事有分寸,同时又懂“泛爱众”,爱一切同事、员工、客户,所凝聚的“人和”就会愈来愈强。二是管理队伍人员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如,采用环保材料,积极处理企业生产造成的污染;行善事,做义举,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等等。现在的企业与社会民众已经密不可分,企业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形象和竞争力,有助于得到社会的好评。
管理道德建设的过程,就是管理者管理道德素质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这需要管理者把管理道德认识、管理道德情感、管理道德意志和管理道德信念等与所从事的管理工作、企业的实际情况等结合起来,注重吸收西方道德观中合理的成分,广泛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的精华,提炼出体现管理特色的管理道德准则,使管理者了解、明确管理道德规范,认清管理道德的标准和行为准则,以利于管理者形成良好的管理道德。
任何管理都是组织的管理。但是,组织管理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又直接关系到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管理目标的实现。因为组织者在制定管理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管理目标的可行性,而且要考虑到管理目标的道德性,才能使管理目标成为有效的目标。组织管理者为了使其管理目标可行,或多或少地都要考虑它的目标的道德性。原始社会的氏族公共事务管理,其目标是为了获取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其道德目标是为了维护氏族组织成员的生存。到了阶级社会,组织的管理目标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不同阶级的组织管理,其管理目标也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在强化国家管理中的镇压职能时,其社会管理目标也考虑到要把阶级冲突保持在一定的“秩序” 的范围内,用“礼”或“仁” 规范人们的行为,使民众懂得如何安分守己,不要“犯上作乱”。他们还把有效实现对国家的管理看作是有效管理社会的目标,认为治理好国家也就是治理好社会,其道德目标就是保护国家利益,也就是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正如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所说:“应当认定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以便把国家治理好。决不能让争吵破坏公道,也不能让暴力损害公益。因为治理得好的国家是最可靠的保证,一切都系于国家。国家健全就是一切兴盛,国家腐败就一切完蛋”。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著名的“贞观之治”,就是与唐太宗李世民在制定和实施国家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德政措施分不开的。所以,后来的许多封建统治者都效仿唐太宗,提倡德政,“以德治国”。
中国企业管理者的人格素质是中国企业管理道德的核心。加强中国企业管理道德建设重点在于中国企业管理者的人格塑造。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法人代表,是中国企业管理决策者和指挥员,其素质的高低,尤其是道德品质的好坏,影响着其决策方向,直接关系着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败。没有好的品德,仅有能力,不能帮助企业,有时还会害了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有人提出“能人治厂”,他们不讲人的品德,并且对“能力”的理解也有偏差,结果“能人”不仅不能治好厂,而且还搞垮了企业,这是极为深刻的教训。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领导,是通过其影响力实现的,而其影响力包括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表现为以其优良品德为基础的人格魅力。有良好的人格魅力,经营管理者才能把职工凝聚在自己的周围,实现自己的领导意图,达到企业目标,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人格塑造是何等重要,它既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又关系到领导者权威的树立。管理者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只要企业经营管理者追求真善美的愿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自觉实践,总结提高,就一定会形成自己崇高的人格精神,从而造福企业员工,促进社会发展。
管理者是否具有管理道德,不是看其是否会背诵管理道德的多少规范条款,而要看他是否能理解管理道德,把管理道德要求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具体工作中,形成稳定的职业行为。管理道德规范化、制度化,就会成为管理者的习惯行为,就会在管理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也必将在企业内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使企业步人良性的发展轨道。因此,企业应将管理道德建设纳入管理者岗位考核内容之一,加强检查、考核、奖惩,使每一个管理者不断地自我对照准则检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向,最终养成良好的管理道德。管理者是管理道德的主体,管理道德是对管理者行为的规范和制约,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也必然是一个有道德的管理者,做有道德的管理者,应该是每一个管理者的职业准则。在当今时代,管理者和企业应注重开展和加强管理道德培育,提高管理者的管理道德,使管理者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良好的管理道德行为,才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获取更大的效益,实现长效发展。
《企业伦理与道德》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既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素质,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企业积极承担社......
道德与诚信 “道德”这个词,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是构成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人、人与社会行为规范的准则。“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的意思是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
企业文化与道德1.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要将公司(C),贯穿于公司各层级、各单位,形成共同的思想认识和一致的价值取向。(A)宗旨、发展战略、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B)愿景、使命、发展......
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竞争与忍让基本对立,博弈与道德基本对立.赢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赢得道德,就缺少博弈.领导人的行为一半是道......
学校道德讲堂活动尉犁县第二小学“学校道德讲堂”建设暨民族团结座谈会,是我校文明创建的一大创举,是促进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道德讲堂是提升师生道德文明素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