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代表大会为什么“没用”?_5职工代表大会
职工代表大会为什么“没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5职工代表大会”。
职工代表大会为什么“没用”?
国有企业吉林通化钢铁集团因改制引发血案的阴影尚未散去,河南濮阳市林州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又传来因改制而导致的群体性事件:8月12日到15日凌晨,工人因不满公司改制后所给予的解雇赔偿过低而举行抗议活动,一度占据厂房并挟持一名当地官员。
事件发生后,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指出:“从现在开始,凡企业改制重组必须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否则无效。”事实上,有关国企改制重组过程中职工利益的保护,全国总工会和国资委均有明确意见,早的如2003年12月国资委发布的《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近的如全国总工会8月14日发出的《关于在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的通知》。
中华全国总工会在8月14日发出的通知中特别指出:“企业改制方案应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职工的裁减和安置方案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未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的不应实施;既未公开又未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决定视为无效。”
问题是,为何各级政府如此重视被裁撤职工的利益问题,在国企的现实改制重组过程中总是被忽视?而职工代表大会为什么没有担负起保护职工权益的责任?如果说林钢、通钢企业改制中出现的职工权益问题只是个案,那么我们可以将问题指向相关企业。但问题是,这两个案例并非个案,而是在国企改制过程中普遍发生的现象。这两个案件的特别之处只在于它们将一件普通的劳动纠纷演变成了群体性事件,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公众关注。
如果查阅《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工会法》和《公司法》等相关法律,发现职工代表大会的权利非常之多,既可以决定企业的工资调整方案等涉及职工福利的重要规章制度,同时还能评议监督各级行政领导,提出奖惩和任免的建议。甚至有关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职工代表大会也有权审议。
为什么这个大权在握的职工代表大会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却没有能够保护职工的权益?这还要从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运作机制说起。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并不是每个职工直接参与议事的机构,而是通过由职工选举产生的职工代表来参与民主管理。虽然《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中规定“职工代表中应当有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领导干部和其他方面的职工。其中企业和车间、科室行政领导干部一般为职工代表总额的1/5”,在2007年《国资委建立和完善央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指导意见》中,也强调“职工代表的结构应以一线职工(包括一线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体”。
但相关文件的强调恰恰表明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一线工人比例的不足,在现实中,能够当选为职工代表的大都是原来企业中层管理以上的人员,来自一线工人的数量则是少之又少。而这些中层管理人员,在绝大多数的并购重组中,往往是受益一方,如在通钢改制过程中,据报道,“建龙来了后,职工工资没怎么涨,但中层和高管的薪酬却翻了好几倍,一下子拉大了与员工的差距。”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的安置方案中,作为普通职工的利益并未得到充分保护的现象了。
而且,那些严重损害普通职工权益的重组方案一旦在职工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那么所有的员工就应该遵照相关约定。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如果职工和职工代表对这些决议存在不满,也没有合理的补救途径,甚至《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54条还特别规定了职工代表大会负有“支持厂长依法行使职权,教育职工履行本法规定的义务”。
一旦职工的合理诉求没有能够在职工代表大会上得到体现,而且在当下中国社会保障等制度不甚完善的情况下,职工往往会通过众多非理性的途径来发泄他们的不满情绪,由此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由是之故,解决当下国企改制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侵害职工权益的乱象,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选举职工代表的过程中,要注意职工代表的广泛性,充分照顾一线工人的利益。但是还不够,为了防止普通职工代表性不足的问题,还应在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在涉及兼并重组等重大事项中,应该以三分之二的绝大多数同意视为通过,而不仅仅是简单多数同意即可。唯有此种严格的程序,才能防止重蹈通钢和林钢的覆辙。(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职工代表大会的主要程序一般包括:
1、大会执行主席核实出席大会的职工代表人数。到会职工代表超过代表总数的三分之二,即可宣布开会。开幕词应简要讲清本次大会的目的、意义、中心议题和主要任务。此后宣布大会议程。应当注意会前正式通知职工代表,企业行政方面应安排好生产、工作,保证代表的出席率。职工代表有特殊情况不能出席会议的,应向代表团(组)长请假。
2、由企业领导人做工作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企业发展计划、基本建设和重大技术改造方案,有关改善职工生活福利的情况等。如工作报告已事先发给代表进行过充分讨论,可针对职工代表提出的意见,作出说明。
3、由企业行政有关负责人做专题议案的报告。凡应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查或审议的方案,均应由行政有关负责人向大会报告,说明制定的依据、目的和具体实施办法,也可针对职工代表对议案的意见,作出说明。
4、由工会主席及职工代表大会专门小组负责人就上次职工代表大会决议落实情况、职工代表提案处理情况、集体合同执行情况等向大会作出报告。
5、企业工会主席就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职工代表团(组)长和专门小组负责人联席会议处理的重大事项,向大会作出说明,提请大会确认。
6、以职工代表团(组)为单位,就以上报告、议案分组进行讨论。同时对大会的各项决议草案和需经大会选举的候选人进行酝酿。大会主席团成员分别参加本代表团(组)的讨论。
7、各代表团(组)应指定专人认真记录职工代表的讨论发言,整理归纳后,将讨论意见向主席团汇报。
8、大会发言。应安排时间让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可由各代表团(组)推选代表,在大会上陈述本团(组)讨论审议的意见和建议,也可让职工代表自由发言。
9、选举。根据有关决定和实际需要,选举参加董事会、监事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职工代表,参加工资协商的职工代表和企业领导人等;根据大会主席团的提名,表决通过职工代表大会专门小组的人选;表决通过其他需经职工代表大会选举的人员。
10、对有关的各项方案和大会决议、决定草案进行表决。
11、致闭幕词,宣布大会结束。
推行厂务公开,是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厂务公开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具体运作中,厂务公开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
一、认识还不到位。一些企业领导对厂务公开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至今仍未把厂务公开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没有把自己当作厂务公开的主体。他们有的认为搞厂务公开是走形式,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所以不想公开;有的认为搞厂务公开一切都得按程序、规定办理,是自己给自己戴“紧箍咒”,所以不愿公开;有的认为搞厂务公开不仅会削弱手中的权力,还会加大群众监督力度,怕失权怕暴露问题,所以不敢公开,最终导致对厂务公开只是消极的接受,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同时也有不少企业职工对厂务公开漠不关心,认为厂务公开是领导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或认为厂务公开的目的是反腐败,而中央下发那么多文件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厂务公开也难有什么作用,因而对厂务公开持观望、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参与”的意识不强,影响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运作不够规范。不少企业在推行厂务公开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效果”问题,表现在工作上,一是公开不真实,二是公开不具体,三是公开不全面,四是公开不经常。有的企业还采取无关紧要的公开而实质性的不公开,事前不公开而事后公开的做法,公开内容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只公开一般的事项,而对职工最关心而又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些核心的、实质性的、职工最需要了解的内容,如企业改制情况、收入分配情况、社会保障情况、重大投资情况、物资采购情况、大宗业务联系费用情况和干部评议与聘用情况等,则很少公开,有的只字不提,形成半公开或不公开,致使厂务公开无法达到预期的实际效果。
三、机制尚需完善。当前在推行厂务公开过程中,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总体上不够到位的状况,致使党、政、工三方协调机制未能很好发挥作用。如国家有关条例明确规定:在厂务公开工作中,党委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行政领导是第一执行人,纪检部门是第一监督人,工会是第一组织实施人。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和部门还没有把厂务公开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全局中去把握、去布置、去考核,党、政、工职责不明,责任不清,工作不力的现象至今仍然存在,从而影响了整体优势的发挥,阻碍了厂务公开的发展。
以上诸问题,不论是认识上的偏差,还是具体工作中的不足,都给厂务公开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厂务公开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要进一步加大厂务公开宣传力度,首先使企业领导充分了解厂务公开对促进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督促他们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行厂务公开的长期性和紧迫性;从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着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角度,充分认识厂务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不断增强推行厂务公开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做好厂务公开工作的主动性,切实把厂务公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日常工作计划,融入企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中,确保厂务公开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其次,要努力提高企业职工对厂务公开的认识。要通过宣传教育使企业职工真正清楚厂务公开的性质、目的、意义,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抛弃“事不关已”和“无所谓”的政治冷漠思想,树立“公开”意识,积极“参与”进去,主动关注企业发展,真正做好当家的主人。
第二,突出重点,规范运作。推行厂务公开,必须突出重点,建立健全厂务公开模式,规范厂务公开的各项运作。一是要明确厂务公开的标准。对每项厂务公开内容所要达到的公开标准进行量化分解,详细制定每项公开内容采取何种公开形式,何时公开,由谁负责,如何公开,实现公开内容、形式、周期、责任人、落实标准的对应和统一。二是要明确厂务公开的程序。首先,公开者应根据公开依据确定公开内容,凡是具有公开依据的公开内容必须公开。其次,根据不同的公开内容,充分考虑公开环境的因素,选择不同的公开形式进行公开。再次,实事求是的向职工公开决策过程、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确保公开内容客观真实。最后,注意收集公开后的信息状况,然后将公开的信息状况反馈给职工,保证公开工作正常运行。三是要强化厂务公开的责任。要明确规定厂务公开的内容由谁负责提供资料,谁负责落实公开,谁负责征询意见,谁负责督促整改,谁负责结果反馈,谁负责检查考核,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运作有序的厂务公开工作格局。
第三,协调配合,完善机制。要建立健全由企业党组织统一领导、行政主体运作、纪委监督检查、工会日常负责、职工广泛参与、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职责分明、运作有序、参与广泛、监督有力的厂务公开保障、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形成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合力。其中,保障机制保证厂务公开的顺利进行,监督机制监督厂务公开的实施情况,责任追究机制则是监督机制的有力补充,起着强化监督机制的作用,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建立厂务公开保障机制应确定厂务公开的有关事项,如明确公开主体,弄清公开依据、找准公开内容、把握公开对象、选择公开形式、建立公开机制、制定公开程序、强化公开监督、注重公开评估等。建立厂务公开的监督机制,对职工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并认真给予解释和答复,充分依靠职工搞好厂务公开的监督。建立厂务公开责任追究机制,对在监督中发现的该公开而不公开,或搞假公开欺上瞒下引起职工强烈不满的有关责任人,要坚决追究其责任,该批评的批评,该查处的查处,坚决为公开工作扫清障碍,同时也为厂务公开工作的顺利推行和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保障。(二、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加上支持工资集体协商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因此,刚性约束力不强,缺少行政约束手段,从而造成在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
1、企业经营管理者、职工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从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讲,片面地将企业自主分配理解为企业单方决定工资分配,他们认为,如果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就要给职工涨工资,涨工资就会增加企业成本,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因此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不积极,不配合。从企业员工来讲,由于受传统工资体制的影响,工资问题一直是由企业领导来决定,增资的问题是领导说了算,他们只知道企业效益好了,就应该给职工涨工资,没有与企业经营者合理协商确定工资问题的意识。
2、政府部门领导对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重视、支持、指导有待进一步提高,督导力度有待加强。政府部门领导担心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会影响投资,工作只停留在下发文件,是否落实情况则有所忽略,从而造成部分企业拖延不办或者协商也只是流于形式。
3、企业工会干部尚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一是工会干部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有些企业工会干部兼职较多,缺少工资分配和集体协商方面的政策知识和实践经验。二是工会的法律地位与实际地位存在差距,在法律上,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方协商是平等的两个法律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法律上缺少对工会干部的必要的保护,工会干部往往不敢理直气壮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一些工会干部害怕进行工资集体协商与经营者、职工等发生矛盾,影响自身的饭碗,对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畏难情绪。与此同时工会组织在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还面临着协商难,签定难、履行难等问题。
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机构的职责基层工会承担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机构的职责,其任务是:1、宣传党的群众路线和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的方针、政策,宣传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作用、任务......
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它既非企业的咨询机构和参谋机构,也非企业的权力机构。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应包括开会期间选出......
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
青岛宏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讨论《员工手册》等各项规章制度会议纪要青岛宏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于2012年12月28日在公司会议室召开了第二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会......
(一)、职工代表大会的组成大中型企业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其代表人数可根据企业规模大小按一定比例由本单位自定,但最低不得少于30人组成;职工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可实行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