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略述“孝肃家风”_孝肃家风
21略述“孝肃家风”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孝肃家风”。
略述“孝肃家风”(资料二十一)
孝肃二十九世孙和瑶 2003年清明
“孝肃家风”是包氏族的人精神财富,是由包公祖孙三代铸就而成。包公名拯,字希仁,是宋朝著名的廉洁清官.他将自己的孝肃思想写成家训,严于律己,诏戒子孙。经过祖孙三代的百年锤炼,融铸了以“忠、孝、廉”为内涵的“孝肃家风”。后裔以此为荣,世代相传,不断弘扬光大,加上历代学者的推介和文化艺人的炒作,使包氏族人特有的“孝肃家风”流传于世,逐渐升华为超越时空的社会精神,成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杜导正在“包拯诞辰千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说:“包公精神已经升华为超越时空的廉政精神,公理与正义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包公文化研究会理事孔繁敏教授著《包拯研究》一书中说:“凝结在包公身上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忠、孝、廉,形成一种‘孝肃之风’,对包氏族人产生了重大影响,经过裔孙继承光大,形成了包氏特有的“孝肃家风”,至今包氏族人仍把它作为一条铁的家法,人人遵守,以保持‘孝肃家风’为荣”。
研究孝肃家风学者颇多,硕果丰盛。本人凭借他人成果进行略述。为弘扬“孝肃家风”敬献寸心。夙愿龙图懿范九州颂,孝肃家风万世传。
考索包家源流,弘扬包公精神
为包和瑶先生《略述孝肃家风》序
宋代名臣包拯后裔繁衍生息,支分派衍,据传世的包氏家谱资料显示,其中一支自合肥经江苏迁云南,其后裔再经四川迁至贵州凯里。20 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地包氏裔众在包景中、包和壁、包和炎等人倡议下续修族谱,1997年四修贵州凯里冠英宗支《包氏族谱》成功。修谱过程中,包拯第29世孙包和瑶主要负责考证包公家族源流世系。为此,他曾多次赴四川、江西等地做实地调查,并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他在完成修谱基础上又撰写《包公世族的孝肃家风》(以下简称《家风》)。我恭读之后,深感《家风》凝聚了已届古稀之年的包和瑶先生的大量心血,而其认真态度,执着精神,坚强意志,使其所著《家风》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社会价值。
凝结在包拯身上的忠、孝、廉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一种“孝肃之风”,对包拯家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孝肃之风”经过裔孙继承光大,形成了包氏特有的“孝肃家风”。《家风》中说;“龙图懿范九州颂,孝肃家风万世传”,为弘扬清官包公的高尚精神,尽一份裔孙之孝义,特搜集并论证了有关“孝肃家风”代代相传的典型事例。其中有从政为民的,有投笔从戎的,有经商发达的,有尽志孝道的。这些典型事例很有教育意义,反映包家是有人才的,对中华民族是有重要贡献的。当然,“孝肃家风”不仅是包公家族的传家之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在发展市场经济、反腐倡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更需要弘扬清官包公的高尚精神。实际上,历经千年人民的颂扬和塑造,包公已升华为超越时空的理念精神,公理与正义的象征。这正是千千万万百姓喜爱包公的原因所在。包公作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将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包公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我主要从史学角度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工作。包和瑶先生以古稀之年做了很有价值的工作,尤其是他的热忱、执着的研究精神令人感动。愿我们为弘扬包公的高尚精神乃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共勉。是为序。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原北京大学分校)
孔繁敏
2003年正月写于北京育慧里宅
注:孔繁敏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包公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教授。
“孝肃家风”是包公的化身。
“孝肃”是包公的谥号,也是他的化身。包公于999年生于安徽合肥,1027年举进士。历任知县、谏议大夫、权三司使枢密直学士、枢密副使。赐礼部尚书,谥孝肃。他毕生忠于国家,尽志孝养,清正廉洁,是宋朝的著名清官。人称“包青天”
包公忠于国家,敢任事责。“尽力兴利除弊,上裨帝阙,下瘳病民。中塞国蠹”。他对皇上能忠直无隐地谏言。指出“朝庭取士用人不得实”,“岁赂戎狄非御戎之策”,“夺民膏腴非仁厚之意”他上疏《进魏郑公三疏札子》请皇上“置之座右,以为龟鉴”。上疏《七事》建议皇上“明慎听纳、辨别朋党、爱惜人才、不主先人之说、荡去疑法、条责臣下、牵录微过。”指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这些进谏都得到仁宗皇帝的赞同。起到了辅佐国君的作用。
他主张改革,兴利除弊,指斥非法,不避权贵。据《孝肃包公奏议集》辑174篇奏议,有一半以上为具体的改革建议或除弊措施;有55篇指责了当朝官吏,被指名道姓的腐败庸碌者就有64人。他痛斥那些贪赃枉法的国家蛀虫毫不留情。多次上疏弹劾和严厉抨击魏兼、张可久等贪官和不称职的宰相宋庠、三司使张方平、宋祁等诸人;严惩贪残人民的官吏,使“廉者知所劝,贪夫知所惧”。
他虽为臣下,但心怀全局,凡事以盛国作想。他深谋远虑,结合实际悟出了一套完整的治国方略:在政治上反对因循姑息,主张“澄清吏治,选任贤才,裁抑特权”;在用人上反对以资序、名位的“覃思”用人制,主张重用德才兼备的贤才。实行“贤者则进,不才则退”的用人制度。在法制上他反对任意改法,视人施法。主张“法存画
一、国有常格”。《论日食》疏中乞请皇上“赏德罚罪、无间于疏昵”;在经济上反对重率暴征,主张“薄赋敛、宽力役、救灾患”。改官贸为通商,扶助工农发展生产;外交上反对施舍性的“金绒外交”。指出“岁赂戎狄非御戎之策”。主张自强防卫,和平共处;军事上反对和平麻痹,松弛武备,主张精选帅臣,训练士兵,广蓄粮草,以武御敌。这些治国思想,已为后人所赏鉴。
包公尽志孝养父母,慈仁百姓。他于1027年举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被遣知建昌县。因父母年迈不愿远行。故请安排离家较近地区工作,获准任和州税官。父母仍不愿同往,包公毅然辞去官职,在家孝养父母直至双亲去世。他在父母坟边搭棚守孝。三年期满仍不想离去。在乡亲们的劝说下,又过两年才到天长县任县令。他在瀛州任职时因儿子包繶病故。为了照顾家庭,安慰妻媳。乞请调到扬州,后又调到家乡庐州。五年后长孙文辅又夭折。他不忍年仅25岁的长媳崔氏长期守寡,3 主动托人劝崔氏“还宗”(回娘家),另结良缘。体现了包公能突破时俗,慈爱妇幼的高尚懿德。
包公视民为本,不爱乌沙,只爱民。他体察下情,关心民瘼,尽力除弊。累次上疏乞请朝廷宽恤安抚,退地还民,减免灾区赋税,赈贷救灾。他对灾区“老弱转死沟壑”的情景非常怜悯。曾多次奏请朝廷“减免赋税”,“发廩救民”“安抚百姓”。他在端州任职时,带领人民筑堤排渍,打井抗旱,生产自救。如今“包公锁蛟龙”仍在流传,七口“包公井”修葺一新。他怜爱百姓,为民申冤。被世人誉称“包青天”。
包公清正廉洁,光明磊落。他从小就庄重诚实,慎重处世。读书时曾数次谢绝一富豪的盛邀吃请。他说:“现在与豪门接交,以后任职处事会受到他们牵制”,故“拒而不去”。他初赴任时写有一首诗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是他刚直不屈性格的自我表达,也是他立身处世的座右铭。他以清廉自持、严于律已。过去的端州官吏趁进贡之机,超倍征收名砚,中饱私囊。包公上任后,只许按进贡数制作。他在端州任职三年,“不持一砚归”。他虽为高官,但生活俭朴,衣食用品“如同初官时”他办事公道,不询私情,不写私人书信,对亲朋旧友的私拜吃请,一概谢绝。初到家乡合肥任职时,一些亲朋旧友趁势扰乱官府,其中一位是他的堂舅,他治了堂舅的罪。其他的人不敢再横行。他性格严肃,从不伪装笑脸去讨好别人。对不公之事,勇于抗争。曾两疏弹劾宰相宋庠,累次上疏弹劾仗势谋私的皇亲国戚郭承祐和张晓佐。乞请朝廷法断魏兼、张可久、韦贵等贪官污吏。上疏《录用杨紘等》、《请留用吴奎依旧供职》、《再举范祥》和《请谥王明》等。这些都体现了他不阿权贵、公正处事的风格。
他毕生清廉刚正,高风亮节和“强志尽瘁、夙夜匪懈”的献身精神,形成了忠、孝、廉的懿德风尚。去世后皇上赐给他“孝肃”谥号。后人称为“孝肃之风”。
传承贤德、共铸家风。
孝肃包公对子孙的要求很严,他留有家训一则:“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回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他的长媳 4 崔氏,子包绶,孙包永年严守家训。以孝肃包公为楷模,无论是居家还是为官,始终保持忠诚,孝廉和正直的孝肃遗风。
孝肃公长媳崔氏,19岁和孝肃公长子包繶结婚。次年包繶病故。遗有一子名文辅,五岁又夭折。包公不忠崔氏终身守寡,托人劝崔氏 “还宗”回娘家,另结良缘。崔氏知道后,便“蓬垢涕泣出堂下”面对包公发誓说:“翁天下名公也,妇得此贱获。执浣涤幸矣,况敢污家声乎!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它也”。她以死自誓,尽志孝养。
包公59岁时,喜得次子名包绶,由崔氏抚养。1062年包公病故后,崔氏母亲吕氏从荆州南到合肥逼女儿嫁给其舅侄。崔氏不从。母亲发怒要崔氏送其回荆州。崔氏说:送母亲回家,看望舅父可以。婆婆董氏和乡亲们担心崔氏一去就不回来了,恋恋不舍。崔氏表示,“一去即回,苟不如志,即以尸还包氏”。崔氏到荆州说服了舅父和亲友,很快返回合肥。董氏颇有感慨,将其事迹上报官府,朝廷授封崔氏为寿安县君。
四年后婆婆病重卧床。崔氏陪床护理,亲自煎药喂食。婆婆去世后,包氏家庭由崔氏主持,她视包绶为亲子地关爱抚养,为他择师教授,物色配偶,扶持赴任。经过多方努力,将族子包永年过继到包繶名下,尽心抚育成人,为包公长子承传了血脉。
崔氏对包公夫妇的事孝,对包公子孙包绶、包永年的尽心抚育,为包氏家族的生息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086年保信军长官以“崔氏节行著乡里”上报朝廷。朝廷特赐崔氏升为永嘉郡君。“乃表门闾”。在其家门口建筑一座“节妇台”供后人崇敬永瞻。大文豪苏轼起草制书曰:
“敕:崔氏,汝甲族之遗孤,大臣之冡妇,夫亡子夭,茕然无归,而能誓死不嫁抚养孤弱。使我嘉祐名臣之后,有立于世,惟汝之功。昔卫世子早死,共姜自誓,诗人歌之;韩愈幼孤,养于嫂郑,愈丧之期。若崔氏者,可谓兼矣。其改赐汤沐,表异其所居,以风晓郡国。使薄于孝悌者有所愧焉。可”。
崔氏扶持包氏三代人至62岁逝世。
孝肃公次子包绶原名綖。孝肃公去世时他才五岁,由嫂嫂崔氏抚育成人。他重 5 礼仪,守孝道。11岁丧母,他“居丧尽孝,毕葬成礼,乡闾为之叹伏”。他对抚育他成人的长嫂崔氏十分敬重,“以母事之”,崔氏去世时,他千里奔丧,以母亲之礼仪办理丧事。这就是包氏的“长嫂如母”的由来。
包公逝世时,宋仁宗皇帝亲自到他家吊唁。包绶跪地接驾。仁宗当时赐给包绶一个将仕郎太常太祝的官衔。三年守孝期满,转为大理评事,升任国子监函。因自幼得到崔氏的精心调教,他好学奋进,处世严谨,一举一动酷似包公。他对自己严格要求,时时刻刻以包公的遗言作为座右铭,处处奉公守法,不贪财利,办事认真。在濠州任职时博得一个“廉洁通判”的好名声。
任国子监丞时,“夙夜尽心,裁判有序,若素宦于朝者。咸曰:名臣之后,是得举,宜矣!
1105年(崇宁四年)包绶去潭州任职途中身染重病,船到黄州(今湖北黄岗县)附近,便与世长辞。时年48岁。行李中,除了诰命、书籍、著述、文具外,没有一文钱。由此可见他艰苦守节,一身清白。包绶死后无钱安葬,十六年后,由儿子包耆年、包景年都已安家立业,经济状况稍有好转,才将父亲棺骨运回包公大茔,落叶得以归根。包缓的墓志铭说:“孝肃以情白劲正光于青史,公可谓能克家者。孝肃之风,至于公而益炽也。
孝肃公长孙包永年(1072-1120)本是包公的一位族孙,父亲早死,母亲肖氏改嫁,包公的大儿媳崔氏,将永年收为包繶继子。永年感到崔氏那么慈祥、温暖,不是亲娘,胜似亲娘。他感恩戴德,勤奋上进,以包公家训为宗旨,立志做包公的好后代。
永年勤奋学习,考试成绩优秀。22岁就录任了无为军巢县(今安徽省巢县)主簿。正准备上任,养母崔氏病故。他闭门守孝三年,后被分到开封府咸平县任主簿。到职后,持身廉洁,努力工作,受到吏民的爱戴。1101年他调任袁州(今江西省奉春市)县尉。他坚持正义,一心为公,对县令的图谋私利异常气愤,决然辞职回家。肖氏的后夫染病身亡,肖氏生活无着。永年又主动将肖氏迎回,奉养送终。
大观二年任处州(今浙江丽水市)遂昌县令。政和二年升为正九品通仕郎前往金州(今陕西安康市)任司工曹事。三年任满,邑人都想挽留他,恋恋不舍地目送他的 6 车子,赞叹不绝地说:“包公之后,信乎有是贤孙也。”
政和八年(1118)他晋升为七品宣教郎,去鄂州(今湖北武汉)任祟阳县知事。任期末满,身患重病,医治无效故去。终年51岁。
永年为官一直保持包公、包绥的廉洁作风,从不贪求苟得。去世时没有一点余蓄。由于儿小女幼,家中贫困,包永年的丧事是由两个堂弟包耆年、包景年共同出力办理的。
孝肃公的遗风余烈犹在,子孙们“生平清苦守节,廉白事务”。“莅官临事,廉清不扰”。经过祖孙三代的丰硕建树,融铸了闻名于世、懿范千古的“孝肃家风”。
千多年来,孝肃精神在海内外广泛流传,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研究“孝肃之风”的学者颇多,硕果丰盛。本人知识有限,凭借他人成果进行略述,为弘扬“孝肃家风” 尽一份裔孙之孝义。祝愿龙图懿范九洲颂,孝肃家风万世传。孝肃家风代代传典范五十例(略)
家
风
颂
我祖华诞一千春,懿德铸就包家风。忠孝廉洁垂传胃,腐贪赃滥不染身。史册连载典范例,今有若干帆刚明。祈愿嗣后尊先训,孝肃家风永常新。
注:帆:九次获得国际金奖的国家劳模包起帆
刚:爱国志士香港船王包玉刚
明:获联合国“亚洲杰出女教育家”奖包德明
侯家岗乡丧事略述人气息之时,必定有儿、媳、后代等送终,用铁锅内烧纸,鸣鞭炮,证明此人已与世长辞了,股房人和邻居都来劝阻其孝子要节哀,办其后事要紧。首先派一人前往法师那里选择......
孝亲家风代代传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孝亲家风代代传》的故事。 为了使子女身心健康、顺利成长,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10篇孝传家风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孝的家风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孝家风的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