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_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2020-02-26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诵读—品味—积累”

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一段时间以来,我校开展农村小学区域性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我有幸参与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语文精读课“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读”为本,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为核心,注重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品味。构建小学生自主阅读体系,扩宽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达到提升习作技能的本质和意义,使学生真正品尝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一、实施“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意义。

1、通过“诵读——品味——积累”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实现教师诱导、学生的主体参与的目的,力求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进行“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素质培养,力图给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全面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意体验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各种能力的变化。

二、“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过程

第一步:扣题探读,激情导入。

“题”的本意是“额头”,而“目”的本意是“眼睛”。把文章的题目比之为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道出了题目对课文的重要意义。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从解读课题入手得出探究问题,可收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解放小孩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学生对课文题目产生疑问,就是对题目的揣摩思考,然后说出自己的疑问。这也我最常用的方法。

如讲授《鸟的天堂》,我引导学生提问:看见这个题目,你头脑中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很快提出:‚天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里都有什么?这些问题也正是文本内容的重点,我就可以根据这些问题‚顺学而导,由学定教‛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这种方式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了一个平台。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特强的年龄,他们不仅小脑袋中充满问号,而且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我们正好可以运用这一点引导他们“扣题”进而“探读”。

如教学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是这样引导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题,看看我们能在课题中发现哪些‚送‛的内容?同学们在认真阅读后回答:黄鹤楼是送的地点,孟浩然是被送的人,广陵是孟浩然要去的地方。这些发现正是文本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在课题中发现,为深入理解文本起到了‚催化剂‛作用。读书学习,发现问题,再继续探究,这样就成了‚源头活水‛,学生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

以上两种“扣题探读”形式,是我在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这种形式的引导,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文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步:初读感知,提炼主旨。

初读感知:就是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思想,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对课文的内容、语言、结构、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疑问和看法。阅读是基础,而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时“读者先用视觉感之文字、符号,然后通过分解、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储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由此看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始终以阅读材料为基础,把阅读材料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研究。无论是对材料的初步感知和理解,还是部分的分析或是总体把握,都离不开材料整体。

如在教学《白杨》一文时,我让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自读课文:课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在什么地方?具体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完全文,基本理清内容后,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达到掌握课文框架和大意的目的。接着欣赏一段白杨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白杨是什么样子的,接着引导学生用他们读写白杨的句子,说说读懂了什么。这样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为研读文本奠定了基础。

但是初读感知也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课堂上只有让每个学生充分自主读书,学生才能在读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

2、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采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并注意采用略读、浏览等读书方法,那么就会有利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第三步:研读文本,深情感悟。

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初读情况进行梳理,找到研读的“支架”。一篇优秀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或揭示内涵,或标明作者意图,或流露作

者情感,是破解全文的密码,和关键所在。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深情感悟”。

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扣住‚还‛字导读全诗,‚靠家近——应该还‛。一‚还‛而动全文,整体的功效让人颇感痛快淋漓。

再如,教学《燕子》一文时,在研读文本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这是一篇经典散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非常美,美在以下4个方面:出示‚外形美春之美飞行美歇息美‛

齐读

你们小组最想研读哪一方面的美?

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2、出示研读方法:

①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

②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③小组交流补充。

④讨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节?练读。

3、汇报交流。

第四步:精读理解,品味感悟

所谓精读即是选取课文中有代表性的精华段落,引导学生进行品词析句,品味情感,揣摩写法等。而精读的主线应以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为主,所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质疑探究,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很有必要:

1、在教师引导下提出探究问题。

鉴于对探究问题的功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不能随便拿一个问题或质疑便可以充当。探究问题是师生纵横捭阖,凝聚了课文精髓的产物,自然应当是智慧的结晶,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探究问题是设定问题的一般方法。

2、通过学生质疑提炼出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应当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才能最具有针对性,可以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而最终形成探究问题,实为最佳策略。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重点精读四、五自然段,是这样教学的:

(1)提出自读要求。

自学第四自然段,然后用不同的方式,如抓词语谈体会、朗读、画图表等,展示你对‚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学习体会。

(2)学生汇报读书所得,教师相机指导。

①朗读展示方式。主要以读代讲,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中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在评读中,学生将词句的理解也融于其中了。读中想象,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②图表展示方式。有选择地展示图表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让学生阐明自己的设计与思考,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

(3)播放船夫驾驶小艇在水上穿梭的课件,直观、形象地感受读书所得。

(4)默读第四、五自然段,填写表格,并思考: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5)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感受小艇维系着威尼斯的喧闹与静寂。(可以两个人分读,在对比中感受。)

(6)播放威尼斯的风光片,让学生静静地欣赏。

第五步: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好词佳句、重点语段及精美篇章,背诵积累,并从中领略体味作者谋篇布局,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

第六步: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启发指导学生通过模仿实现有读到写的迁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而写出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因此,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标”中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

1、写感悟,重在情感体验。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各自独特的感受写出来,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得到升华,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指导写“感悟”类课堂随笔,主要针对情感比较浓厚的课文。

如指导学生阅读完《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后,我根据学生对文中作者情感的领悟,引导学生写一则读后感。有的学生写出了‚文中的母亲对儿子小事的关爱不正是伟大的母爱的体现吗?读完课文后我也能深深体会到作者在他母亲去世时的心情,因为我也知道‘没妈的孩子是根草’作者的母亲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让作者和我们大家分享——要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样一段发自肺腑的感人文字。学生在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的同时,其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2、仿写,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仿写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是学生的课堂阅读得到延伸。仿写的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

如针对《第一场雪》的随文练笔,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同学们读了,也欣赏了这篇课文,有什么特殊的感受需要表达吗?当然也包括你的疑问,请同学们都提出来。(这样在交流中升华,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吸取更多营养。)

②同学们,你能把课文背诵下来吗?怎样背?

③安排学生进行‚课外练笔‛训练,既可以写一种自然景观,也可以描述一处景物。要真心体会、合理想象,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去发现美、感悟美,进而创造美。)

第七步: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例子带来的启发应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能只注重教材本身,应该深化文本,跳出文本,给学生更多更丰富的语文营养。所以在语文课

堂上,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课文进行恰当而适时的拓展延伸,并推荐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学生阅读面”。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在加强课外阅读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拓展由课内向课外有机渗透,积极引进更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阅读拓展,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透彻,获得的感悟也更深刻。

课堂上的拓展延伸有许多其他的途径和方式,这些拓展延伸的教学步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运用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机械地去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尝试。比如拓展延伸的时机,我们要认识到,拓展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要因地制宜,要适时拓展.文本拓展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的出现,是“随机”的,它的宗旨,是服务于文本解读的,它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的。现在有不少老师,把文本拓展片面理解为:在一篇文章学习之后,或就某个话题让学生说话练习,或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片段写作,或进行对比阅读训练,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生硬的。文本的拓展可以灵活的安排在教学的不同时段。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这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向名师学习,博览群书,认真思索,总结积累,才能在课堂上展开有效的拓展延伸。当然,语文教师要防止自己陷入拓展延伸的误区,一味的拓展站而脱离了文本,淡化了语言,刻意追求拓展的形式,为拓展而拓展,最终却达不到拓展的效果,在运用中要注意植根于文本,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联系生活经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符合课堂实际。

总之,“拓展延伸”是新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者如果能够把握好课文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取相应的“拓展延伸”策略,将会为课堂教学增加亮丽色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铺桥引路。

三、研究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我觉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表达和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同学能够发表即兴演讲。学生语文素养的飞速进步就是对我研究成果的最大肯定。

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语文教学模式探究“三层三步”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是在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的基础上推进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个人、教研组成员专业指导,联手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我认真......

小学语文人性化教学模式的探究

小学语文人性化教学模式的探究摘 要: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应该突显的是科学性、人文性、和谐性,应该以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教学的立足点,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性地学习。作为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教学模式陈仓区虢镇小学 唐小红内容提要: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模式,以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探究性阅读为核心,引导学生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领悟,其......

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探究中心学校在多年的学习、实践、探索、尝试、总结、完善中,我总结出了自己的美术教学模式。一、激趣乐画即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欣赏、感受生活中......

小学语文常态课三种模式教学探究

小学语文常态课三种模式教学探究郜家店小学2010-3-1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文中,主要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下面就精读课文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及略读课文三种模式的教学流程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