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综述1_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综述1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项元顺
摘要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那时唯一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它的飞速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可或缺的联系。在了解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及分析其优劣得失情况下,结合现今中国实际,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绕开陷阱,少走弯路,稳步前进。
关键词 苏联 思想政治教育 经验教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就十分重视思想教育的发展。在以列宁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对苏联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致命的弊病,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一、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列宁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创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理论,并初步形成了一个体系。列宁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明确提出了“政治教育”这一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列宁主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一步阐述和发展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斯大林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的科学概念,较完整地阐述了政治思想工作根本任务,为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斯大林更加强调大学教育中的政治倾向性。在《致苏联无产阶级大学生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的信》中,斯大林明确指出,苏联专家都应是通晓马列主义学说、明确党和国家政治目的,具备广泛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精通自己专业的人。他认为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即使不是头等重要的,也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而党在大学生中的工作任务就是:一是竭力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自觉建设者;二是竭力使大学生把自己看作劳动群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是竭力使大学生,懂得掌握科学的必要性,并且去掌握科学。
赫鲁晓夫主政时期,虽然否定了斯大林的不少政治决策,但是,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却是一以贯之的。针对当时一些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表现出的松懈和不足,苏共中央领导集体和苏联政府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在一系列高等院校里,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的工作安排不能令人满意,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对学生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在社会科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坚定地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存在着使马列主义理论庸俗化的事实;没有对资产阶级思想进行应有的批判,没有考虑到帝国主义分子正在利用修正主义分子对马列主义进行歪曲,没有揭露资本主义固有的对抗性矛盾,甚至有美化资本主义的地方,鼓吹要对帝国主义抱“中立”立场,极大地破坏了社会主义统一阵营和劳动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973年,苏联颁布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这是苏联的教育法,其中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苏联高等学校要“培养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在专业和组织群众政治工作以及教育工作方面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高度熟练的专家”、“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共产主义觉悟,有文化,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和苏维埃爱国主义精神,有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决心”。1980年苏联又批准实施了《高等学校学生在学期间共产主义教育示范综合计划》,系统性地制订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操作规划,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高校一种经常性的制度措施。一时之间,几乎全苏每一所大学都制定了自己的“大学生共产主义教育综合方案”。有的方案从对尚未进入大学的中学生前来参加大学招生咨询开始,到大学生毕业后的跟踪教育,每一个环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具体安排。
即使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以后,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还是一如既往地强调要加强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987年3月,苏共中央颁布了《苏共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明确指出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的使命是:“培养既有高度的职业素养,又是思想政治成熟的受过苏维埃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教育的干部。今天的人才应当具有扎实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修养。”《基本方针》还规定:“学校的全体教学人员,党、共青团和工会组织,都负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使命。”要求党、苏维埃和经济机关的领导人员都积极参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大提高高校马列主义教学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教学法水平。只是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晚期,开始了“公开化”、“多元化”的新思维改革,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才放松乃至放弃了对大学生的共产主义教育。
二、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苏联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开展时,主要是从社会教育的角度,通过共产主义教育的理念和工作体系来进行教育工作。具体为五个方面:
1.共产主义教育
共产主义教育是高等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是各组成部分的基础。共产主义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用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群众,向他们灌输革命的政治理念和意识;另一方面,是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自觉行动,去实现政治目标及社会任务。
2.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是苏联共产党、政府和社会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全体人民 对自己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具体的教育内容是,用在十月**、社会主义、卫国战争等伟大历程中,共产党及人民群众的英雄事迹的展现来教育人民。
3.劳动教育方面
劳动教育是对群众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把实施劳动教育的任务交给家庭、学校和劳动集体单位。在学校中,都开设有劳动教育内容的课程。高等院校的劳动教育内容大致有两方面:一是社会公益劳动。二是生产劳动。
4.道德教育
在高等学校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共产主义品德、人道主义、集体主义、自觉纪律、精神美学等。具体从三方面实施:一是道德知识教育;二是道德规范教育;三是道德行为教育。
5.法制教育
苏联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青年一代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在普通高校中开设的社会科学和选修课中,大量涉及法制教育的内容,如《苏联法律基础》、《苏维埃法律》、《苏联公民的职责》等。
总之,苏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是高度政治化并以马克思列宁为主要内容。
三、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
(一)教训
1.放弃了马列主义指导地位,动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执政党上层领导宣扬,鼓吹“改革新思维”,背离了麻利了主意的基本原则,实行指导思想上的“政治多 元化”和“经济私有化'”推行“民主化”、“公开化”,把“人到底”“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党的行动纲领。同时,否定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致使人们的共产 主义、社会主义信念丧失和共产党组织的先锋队地位作用下降。
2.思想政治教育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动摇了人们的共产主义信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苏共领导教条主义倾向日益严重,本本主义盛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前苏共思想理论界的空洞化和教条主义达到极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教条、形式主义,违背了人的思想转化规律,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疑虑丛生,动摇了人们的共产主义信念。
3.过度集权和僵化的党政领导体制及因此形成的官僚特权阶层,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权威性
这种过度集权的体制表现在干部的选拔和任命上,是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因此各级干部都充当了党的意志——实际上就是领袖意志的“传送带”,每 个人都是执行这种意志的驯服工具,出现了一批“传声筒”式干部。过度集权和僵化的体制,也导致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的形成,即官僚特权阶层。
4.忽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了重要对象
苏联在其几十年的时间里,没有能够正确地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人的思想问题,采取了压制和放任不管这样两种极端的做法。
(一)经验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实践开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然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等于把经典作家的著作或个别领袖的言论视作金科玉律似的终极真理、解决实践不同个案的万灵药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在与不断发展的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发挥其巨大的理论威力。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s[]因而,在以马克思主义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大厦根基的同时,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贯穿于其中。否则,不仅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甚至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与实践发展要求相背离的负面效应,危害整个社会主义
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闭然而,不容遗忘的是,在前苏联的影响和领导人的主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个时期内,我们党的理论建设也犯了严重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遮蔽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给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仅造成了与前苏联相类似的消极影响,而且在中华大地上思想政治教育还一度成为一些人排除异己、整治他人的工具。其所带给人的不寒而栗的经历和回忆,在民众中埋下了至今仍然难以消除的对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隐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无比宽广的胸怀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拨乱反正,纠正了理论建设上的偏差,进一步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重新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仅开创了邓小平理论的伟大体系,而且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继续注重“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一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s[],使思想政治教育恢复了生机与活力。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理论素材。当务之急是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些理论的真谛,及时把党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吸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来,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彻底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消极影响,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党的理论前进步伐不相协调的滞后局面,增强时代气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有效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使命
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核心,肩负着率先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并把其灌输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神圣使命。党的自身建设的状况如何,能否始终如一地保持其先进性,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众中的声誉及其功效的发挥。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加强、改进自身建设作为自我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抓不懈。尽管在探索的道路上也走过弯路,但是最终仍然还是通过对自身建设的加强与改进,使党的发展重新步入健康的轨道。党的自身建设的不断加强与改进,为我们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优秀、道德品质高尚的领导干部。他们率先垂范,较好地发挥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作用,增加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有效地担负起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使命。
尤其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优,如此方能遏止腐败现象的蔓延,保持党的先进性,使我们党不会重蹈苏共被群众所抛弃的覆辙,在引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
千百年来,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及无数零星、分散的理论认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工人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极大丰富了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丰富的实践经验期待着理论的升华,零星分散的理论认识期待着对之系统化、科学化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也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才能使我们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的任务、工作范围,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而避免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识上的模糊而导致的实践操作中的失误。如前苏联出现的混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研究、文艺创作等活动界限的失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经过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的共同探讨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已基本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因缺乏正确理论引导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脱离正常轨迹的现象的发生。
尊重个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深受前苏联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设定上也出现了整齐划
一、无视人的个性的倾向。新中国成立不久,各种政治运动便纷至沓来,“左”倾思想日益蔓延,个人崇拜之风不断强劲,人民的精神世界被普遍化的“三忠于四无限”所占据,个性成了与个人主义等同的代名词。社会树立的引领社会风尚的先进人物都变成了没有七情六欲的“铁人”,广大的社会成员成了简单的“符号”,按照上级组织的需要被随意“复制粘贴”。这种泯灭个性的思想宣传在共产主义的神圣光环下得以四处张扬,政治行政手段的强化进一步加剧了它的效果。在这种强大的攻势下,即使是无人知晓的思想中偶尔闪烁出的私欲也会使人们感到似乎冒犯了共产主义的神圣而内疚。惴惴不安的压抑使社会精神沉闷,思想政治教育成了监督人们思想的“警察”让人敬而远之,给自身造成了深远的消极影响。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民众意识的抗争和党的自觉,使这一状况已基本得到扭转。标新立异的个性已不再被视为异端而遭到鞭挞和讥讽,丰富的思想、鲜活的个性日益被意识形态所宽容。在赋予人们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同时,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尊重人的物质利益的主张,正确认识了物质利益与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辩证关系:思想解放、个性自由是不断丰富物质利益的强大动力,而物质利益则是促使思想解放与个性自由的坚实基础。从而提出了解决思想问题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文关怀从精神领域延伸至对其生存境域的深切关注之中。
时代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简单局限于重复老的方式方法,不但无助于新问题的解决,而且可能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四、结语
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我国在吸收和借鉴苏联模式的同时应该深刻认识到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根据我国国情,在学习苏联的同时,应该发挥创新,寻求适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版,369页; [2]刘沧山.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一、我国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现阶段正是我国社会体制的转轨期,人们的思想受到空前冲击,一些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乘虚而入,严重腐蚀着人们健康的......
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细则党中央、国院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立意深远,总揽全局,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行和操作性......
浅议工会参政议政的主观条件和途径工会参政议政,职工民主管理,这不仅是由工会组织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且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在当......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就是人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意识、道德、知识、能力、......
戏曲演员创造角色,从美学上说,就是在舞台上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在戏曲表演的天地里,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优秀的戏曲演员所塑造的舞台形象总是闪耀着与众不同的艺术光彩,感人至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