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诗学视域下的外国文学阅读教学_外国文学史下答案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基于认知诗学视域下的外国文学阅读教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外国文学史下答案”。

基于认知诗学视域下的外国文学阅读教学

摘要: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大学生在阅读、理解外国文学有一定的障碍,导致教学难度相对于中国文学而言稍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外国文化与创作背景,对外国文学发展以及作家创作特点进行深入剖析。笔者尝试从知诗学理论角度来探讨外国文学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学的认知和审美。

关键词:文学教学 认知诗学 风格特点 阅读兴趣

引言

长期以来,中国高等学府的外国文学教育向来是语文科目里面的主要构成之一。这项课程凭着自身独具一格的人文特征,非常有利于帮助提升大学生文化方面的素质,拓展人文视野,在全面优化大学生人格,对大学生的洞察力、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1]正因为上述优点,高等院校不能将外国文学教育只是看作简单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外国文学科目更不应该被某些在大众看来更为有用的科目所吞噬,包含在文学著作里面的人文精神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有着培养大学生审美情操、提升学生对世界的关注程度、促进学生更为细致地感受和认识生活的作用。在当前情况下,高等院校常规科目安排里面提供给大学生学习外国文学课程仅为60课时,在这样紧凑的安排里面需要完成教学以及协助大学生提升各方面能力,很明显是不足的。外国文学的课程内容设置也无法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引领每一位大学生对著作深入阅读,而后进行相应解析,全方位领会作品内涵。近年来,就当前情况下高等院校对外国文学课程的问题,专家们对改善现状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讨。有很多专家给出很多相关教育方面全新观念,例如阅读者反映批评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后现在主义理论等。笔者在诸多专家和前人们的探索讨论的根基之上,尝试从知诗学理论角度来探讨对外国文学教学的影响,希望可以给这个领域教学的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一、认知诗学概述

认知诗学概念的探索讨论是从上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认知诗学不仅仅是一种源自语言学的文学分析方法,其诗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文学一般命题的关注,探讨了文学的功用等基本问题。[1]认知科学涉及诸多领域,例如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科目,认知科学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在欧美文学界、语言学、文体学等探索上都呈现出往认知转变的大潮,从客观迈入人文,认知诗学在这种大前提下诞生了。

(一)认知诗学的定义

《走向认知诗学理论》这部著作中第一次引入了“认知诗学”这个概念。它重点参考认知心理学、神经解剖学两者融合为一体的文学批评理论来对诗作展开深入解析。在这部作品里面,作者将认知诗学定为是文学批评理论。科维尔在写作《认知诗学导论》这部作品开端就确切指出“认知诗学是针对文学的阐释”,它是“针对文学来进行深入思索”。在一些学者看来,认知诗学是“文学探索和语言学的沟通手段”。[2]从这一点而言,当前应用情况的认知诗学相关内容是使用其有关概念、理论去研读和解析文学著作,讨论与阅读书籍相关的内心思考等。自广泛含义而言,认知诗学是有关人类认知方面崭新的“诗学”概念。

(二)关于认知诗学理论的发展演变

历经30多年的成长和演变以后,此理论作为一类全新的交叉科目理论,也已得到学界重视。认知诗学理论到现在为止基本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演变发展。

首先,以《走向认知诗学理论》这部作品作为分界,由此正式明确了认知诗学发展道路,从这以后诸多学者使用这一理论来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尤其是诗作研读的探索。随着人文主义转变大潮,有很多理论研究者深度融合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的探索,从此认知诗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第二阶段的产生标志是《超越理性:诗性隐喻实践指南》的诞生,书中提倡使用认知诗学与认知心理学结合于一体来探索文学著作当中的诗性。第三阶段是以科维尔写作的《认知诗学导论》和《认知诗学实践》这两部作品作为分水岭,很清楚地指出应该把精读著作当作目标,提倡使用“心智空间”“寓指”等相关理论来细致研读解析著作。在国内,对于这个领域的相关概念研究还处在起步期。国内专家重点探索这门理论的内容还停留在著作研读层面,不过伴随国内专家学术能力的提升及探索方法的多样化呈现,这门理论也一定会迈入更广阔的领域探索之中。[3]

二、外国文学教学要突出认知诗学作用

就我国高等院校对外国文学的课程安排而言,并未设定固有模式,有关课程的教学法还存在完善空间。可是,从很多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实践中可以观察到,很多高校在这门科目的安排设置上表现出从认知诗学的层面来探索某个外国文学作品,并不重视作者本身的有关经历,授课当中有关作者自身情况仅仅只是提到而并未着重分析。在课堂教学里很重要的一点在于重点关注作者写作这部作品时的相关情况,在笔者看来,外国文学课程的真实成效得以获得的重点在于明晰外国文学课程的意义,以及明确和贯彻教学目标。认知诗学理论着重于创作与阅读两者的提升,令创作、阅读以及人自身的思考三者结合为一体,不但可以提升外国文学赏析的认知水平,还可以领会作家创作的相关手法,创作与阅读的结合还可以促使学生们提升自我解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际课程教学中还存在如下这类状况,部分大学生希望通过学习相关理论来提升自身的创作水准,但真的迈入创作门槛的一刻,却陷入茫然无措的状态,大学生觉得不知道该怎样落笔。尤其是高等院校的毕业论文撰写,基本上大多数学生感到很难构思并进行写作。究竟为何呈现这种局面呢?在笔者看来很关键的一个缘由是大学生的阅读量不够,对于学科深度、主题内容的领会不够透彻,内涵深意的把握不够细致。这一状况降低了学生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创作背景中的观察感知力,甚至在实际写作中构成阻碍。[2]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有很多大学生关于某个情况会有自己的了解与领会,但到了要使用时却无法进行灵活运用,要切实弥补这一不足,还需要老师们引领与督导大学生加强对外国文学著作的阅读。在认知诗学理论的视角下,学生想要完成自我能力的提升,最有效的路径就是阅读,文学名著可以令读者在阅读历程中感受作者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其中活灵活现的语言描写,通过精读获取和作品之间的情感互动。经典著作可以令阅读者展开思索与反省,有助于学生变得更有智慧,对自身的不足能够有更加深刻的反思。

三、外国文学的理解和运用认知诗学

在大学外国文学课堂中,讲课方式一般是老师占主体部分,授课内容主要是外国文学赏析、文学史、作家创作背景、写作技巧等。但是,教师在讲课内容里只是简单涉及小说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经历和内容梗概等,而忽略对文章的深层阅读和领会,学生也缺乏通过阅读对自身感受的对照。认知诗学理论强调阅读中的精神活动,重点关注对作品的感受与领会。只有认可认知诗学理论对外国文学教学的关键作用,才能教授好这门课程,更进一步使用认知诗学理论来对外国文学教学方式进行填补与改革。[3]

首先,使用认知诗学提升学生对外国文学阅读兴趣。在以往授课当中,学生更看重的是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带来的分数效应,面对那些繁杂的知识点,大学生们无法提起兴趣来进行深入理解。认知诗学的教学重点是强调了阅读中的心智活动、体验和互动,把文学审美置身于平常生活来进行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这方面理论成果来引导学生研究作品并与生活认知相关联,如果他们能够运用自身经验去阅读作品,必能提升其阅读兴趣。

其次,使用认知诗学来提升学生认知记忆的能力。记忆是人类大脑关于自身曾经体验过的事情的反馈。依据相关素材保存期限,可将其划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心理行为学理论认为“在信息导致人产生激烈心绪表现时,这种状态下长时记忆保存最佳”。认知诗学着重于阅读历程中产生“体验和互动”。在阅读经历中很多学生对场景、角色与理解保留了许多深刻印象,在其他人再次提到或是在某些场景下,这类记忆就会重新被调起。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需老师指导他们取得“心境一致”的效果,让学生依据自身经历与感悟的不同来得出不同的解析。透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把文学知识变为长时记忆。

第三,使用认知诗学来提升学生们的文学创造能力。[4]文学作品是开放的,读者进入作家构建的小说情节之中,可以对作品给予不同视角的理解,甚至创出超过原作者本意的内涵。此时,学生自身创造力也就有了提高。外国文学老师在引导学生解析文本的内容时,要让学生依据作家虚构的情境,结合亲身经验或人生感悟对文本进行再次加工。学生经历作家――文学作品――感悟三个阶段的分析,不但可以领略文本的深层内涵,还能提升个人文学赏析的综合能力。[4]

最后,使用认知诗学来提升学生文学审美能力。外国文学本质上是具有人文特性的学科。在认知诗学理论视域下,文学不但有教育、娱乐的功用,还有着“认知”上的功用。学者提到“文学能够令读者脱离现实,或增强其思想上的敏锐和感情上的体悟,以此来丰富生活”。着眼于学生在阅读中的心智行为,通过对外国文学赏析来建立相关作品阅读与普遍认知的联系,以此来让学生领会真理,感悟人生,最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结语

外国文学为大学生展现了丰富的带有异域色彩的文化,字里行间展现了欧美人群的生活状态与文化背景。在阅读这些著作时,大学生在感知文字魅力的同时,还用自身情感与思想来领会这些著作中所包含的文化与精神,认知诗学为学界探索国外著作给出了理论依据。可参考应用认知诗学理论来对国外著作进行精读,深刻解析著作内涵并掌握文本里面包含的人文精神,令学生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语

参考文献

[1]贾彦德.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贾琼.从语义指向分析看现代语法句法结构[J].语文建设,2013(29).[3]冯广艺.语境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4]胡敏.基于交流语境的写作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4

外国文学下

23.湖畔派诗人和恶魔派诗人湖畔派诗人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指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塞结成的诗歌流派。他们早年向往法国大革命,以后转......

外国文学(下)教学要点

第五章 十八世纪欧洲文学 第一节 概述1、识记:笛福与《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菲尔丁的“散文滑稽史诗”及《汤姆?琼斯》。法国启蒙文学:勒萨日的《吉尔?布拉......

外国文学下试题库

第六章19世纪初期欧美文学试题库一、填空题1、浪漫主义文学是在对文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2、拜伦声援英国工人运动的出色诗篇有《》和《》。3、雨果1827年发表的《》被公......

外国文学下试题库

第六章19世纪初期欧美文学试题库一、填空题1、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直接以劳资矛盾为题材的著名作品有狄更斯的《________》,盖斯凯尔夫人的《》。2、普希金在《》中塑造了......

情境认知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论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情境认知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基于认知诗学视域下的外国文学阅读教学.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基于认知诗学视域下的外国文学阅读教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外国文学史下答案 阅读教学 视域 诗学 外国文学史下答案 阅读教学 视域 诗学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