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伊璐 新课程背景下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研究_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
王伊璐 新课程背景下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研究
昆山市陆家中心校 王伊璐
【内容摘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从中小学教育管理发展的来看,无论古今中外,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时,总会 采取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独特的研究,在批判、继承、交流、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管理理 论和流派。不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因其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不同,会认同不同的管理理论,也就会 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风格。在当代中国中小学,对各种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也 深刻地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轨迹,但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这三种理论导向发展的趋势,都正在逐步由对 立走向整合,对这种趋势的深入研究,对深化我国中小学管理改革,意义极大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教与学;构建
21世纪的世界,将是一个高度科技化、国际化、民主化与多元化的脑力密集时代,无论接受与否,课程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在课程改革中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一、以人为本,采取分类教学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对思维缓慢的学生来说差异尤其显著。如果我们不顾教育对象的差异,在统一的教学流水线上对学生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精神。因此我们以“让每个学生都受到最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进行了分类教学的实验和探索。
我们提出“教而有类”的要求,分别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个别辅导等环节切实抓好特殊群体教学目标的落实。备课时,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类”。备课时要求教师备出学生的类别,备出教学目标的分类要求,备出分类练习等。上课、作业布置要求教师做到“教而有类”。这样不同类别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由于思维缓慢的学生在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影响下,其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我们班的曹同学,无论是走路还是吃饭,他的速度总是比别人迟缓,思维的反应可想而知。为了使这类学生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目标,评价也有了很强的针对性。我们改革了过去全班同学用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而是根据不同学生要求,分类提问。除了测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我们还积极探索一套涵盖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评价体系,以期真正实现“多把尺子衡量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分类教学的实施,不但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最适合的、最大可能的发展,有效地补偿学生的缺陷,发挥了学生潜能,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和乐趣。
二、深入学生,走进孩子内心
在孩子们心中,童年应该是快乐的,而不是被书本所堆积的。因此知识的渗透要循序渐进,不可生拉硬塞给学生。多年一直在说的“减负”,“减”即减去教材中那些脱离学生实际的内容、要求。更要减轻的是家长内心对学生考满分、高分所施加的压力。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某次的成绩不在他们心中的预期,就对孩子很不满。但是他们忘记了,孩子到学校来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这一次考试,而是为了人生中无数次的测验。他们不会过问试卷的难易和自己孩子的接受程度,只会追究离满分的差距。这无形中让孩子幼小的内心蒙上了一层焦虑和不安。以至于考试作弊和索性交白卷的极端行为出现。其实我们应该以鼓励的心态去对待过失,帮孩子在错误中找原因,为下一次的挑战一同努力。小学生的自觉性等各方面能力还不够强,教师便是他们迷茫时的导航,做好正面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因此,要走进学生内心,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在教学中,我们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到思维缓慢学生的沟通问题,教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试着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清楚内心的感受
⑵在说话时,不但要求学生能正确清楚地表达,还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要求学生能够落落大方,不害羞不胆怯。其他同学要以鼓励的态度对待,不可催促,要耐心听完。
⑶平时的生活中要求家长让他们多干些家务,培养肢体的协调性和动手能力,让大脑得到和谐的发展,并给予鼓励。
⑷在遇到问题时,不要主动去帮助他们,试着让他们自己开口,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勇气与信心。
而“改”即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基础和分类要求,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如:我们根据学生的类别,将课后一些练习改造成具有一定梯度的练习。“增”即增加学生阅读量、语文综合活动、沟通与交往。我班每周都要进行好词好句摘抄和评比,并试着运用到今后的作文中去。经过一定时间的强化训练,就要测评学的情况。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及时总结、反思自己的活动内容,调整下一步的活动计划,同时还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奖励。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教师教的乐趣,更让学生明白生活也是学习的素材!
三、因人而异,做好个别辅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堂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制定“最近发展区”,有效地评价落后生,能使每个后进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人文性的课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要学会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发展个性。在课堂上,教师应热心地关心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发现每一位后进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后进生的闪光点,创设一个充满人文关爱的课堂评价。
其实后进生并不表示都是坏学生,在老师眼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有你没用心教的学生。我们班肖某,从低年级至今是出了名的“捣蛋王”!作业本没有一本是装订得起来的,脏得总是不堪入目。下课常与同学打架,班上没有人愿意和他成为朋友。我刚来到他们班就将他定为是一个要引起老师和同学注意的学生,所以我在课堂上总给他独立发言的机会。他似乎很喜欢听到同学们的掌声和老师的赞许,因此,每次我的课他总能保持安静较长时间。
但我的课堂不是为一个人而展开的,学生都喜欢风趣、又充满智慧的老师。因此,课前我总是做足功课,如何将课堂变得充满趣味性和有效性。
(一)采用“集体授课,分组训练、个别辅导”的教学模式。
集体授课时,老师先讲授新知识,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使各组学生产生类别的隔离感;然后再根据课型特点对学生分类训练、个别辅导。这种动静搭配的教学不仅使全体学生劳逸结合,更使不同智商的学生得到适合其发展的机会。分类辅导和个别辅导是我们提优补差工作中的有效措施,采取经常化的、最大限度的个别辅导能使学生从辅导中得到及时补救、尽可能缩短与优生的差距。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这一课时,对第一组同学,我只要求他们找到“文中哪两个自然段具体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对第二组学生则要求他们找出“文章中描写庐山云雾特点的词语。”而对于成绩相对较好的三四组学生我便要求他们“仔细读读段落,看看作者是怎样将庐山的云雾特点写具体的?”这种同一教鞭下的不同要求,对提优补差起到较好的促进效果。
(二)及时鼓励、强化兴趣。
鼓励的方法很多,有语言、体态、神态、物质奖励等。只要方法得当,我们不必吝啬夺奖,但也不要轻易使用处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惩罚是教育失败的根源。”没完没了的数落,不理睬学生,罚站,罚重抄作业„„其结果会让学生更加自卑,更加反感、甚至自暴自弃。实践证明:只有鼓励和尊重,并不断地变换教学方式,才能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吸引学生好奇的目光,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能从教师充满关爱的目光中得到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或是兴趣、或是高兴、或是自信、或是感激„„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种极为有效的“不言之教”。
四、教材为本,培养能力和习惯 听说读写能力属特殊能力的范畴,严格他讲,在小学阶段只能是技能。它是以一般能力(注意、记忆、观察、思维、想象等)为基础,一般能力的培养又是靠特殊能力的训练而体现的,而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完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或动作的特殊倾向。可以这样讲,习惯应该属于作为个体的“人”素质的有关部分。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与教师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同等重要。当然,宽松并非不要纪律,不要学校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教师要在营造宽松愉悦环境的同时,让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要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学生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傅树京.构建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培训模式.[2]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05.6 [5] 石中英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 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 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8]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9]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教学研究论文摘要:大班额教学,有很多弊端。但是大班额的现状暂时是改变不了的,我们要做的是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研究,克服弊端,尽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摘要:本文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所借鉴。关键词:新课......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深化,2012年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新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共12篇)由网友“吃月亮的兔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篇1......
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摘 要:英语阅读作为英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提高英语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英语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英语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