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_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新课标总目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就给我们指出了德育的方向。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因为语文教材本身就含有大量的德育因素。唐代文学家韩愈说的:“文以载道”指的就是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这个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阅读训练,传情悟道

指导学生阅读《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时提示:课文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写了一个老人与海鸥之间充满深厚情义的感人故事。我们在阅读时要把握作者的感情的基础,体会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后来检查阅读效果时,我发现,学生通过对课文进行一番独立品味和深入理解后,能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有的同学说:“从第二自然段„他的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的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勤俭、简朴的老人。”有的同学说;“从第二自然段„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是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说明了老人喜欢海鸥,对海鸥有着无私的爱。”又有同学说:“第四自然段让我感受到老人把海鸥看做是自己的儿女,对海鸥一片深情。”还有同学说:“从海鸥„突然飞来‟、„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动作说明了海鸥有灵性,对老人情义深厚。也有同学说“从„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可以看出 海鸥是多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在它们看来,老人就是它们的亲人,不能让别人把他带走,它们以这样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学生从中深深地体会到老人的无私付出换来了海鸥对他的依恋,从而知道要做一个有爱心,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写作意图,贯穿寄蕴在全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有的明确,有的含蓄。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产生感情共鸣,受到教育。我在教《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能突出表现索溪峪的“野”的几个句子 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1、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2、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3、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则崛起巍巍“斜山”,抱伙成团,便高筑峰上“平原”;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

4、索溪峪的山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美,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5、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6、它尤其爱跟山路哥哥闹着玩:一会儿手牵手,并肩而行;一会横铲一脚,将上路拦腰截断。

学生品读完这些句子,自然就体会到了索溪峪独特的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对祖国热爱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通过分析课文人物形象渗透德育

让学生接触一个个高尚人物,让他们的思想、情操来熏陶学生。我在教《梅兰芳》一文时,我对梅兰芳多次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梅兰芳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而蓄须宣告不再登台演出,甚至不惜自伤身体,他宁愿过穷困的生活。这对视艺术为生命的梅兰芳来说,不能演出是多么痛苦的事情,但梅兰芳却能在民族存亡关头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等情节进行细细分析,使一个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的崇高形象呈现在眼前,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彩票》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彩票投注站的工作人员林海燕诚实守信的高尚品格,我抓住课文中林海燕几次打电话给委托她买彩票的彩民前来领奖金的话语和彩民的冷漠回话让学生对比学习,把林海燕和彩民的内心活动从言行上充分表现出来,学生受到了深刻地教育。

四、创设意境,激发感情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的一些精彩片段,作绘声绘色描绘和渲染,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再因势利导地进行点拨,就会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使之入情入景,产生强烈共鸣。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讲到当作者看到自己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着火时,我让学生进行想象,假如是你看到你的亲人面临危险,你会怎样做?有的说:“我会毫不犹豫地去解救。”有的说:“我会不顾一切地上去救助。”接着我继续问:如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而不可以去救的话你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学生的回答非常的入情入理,等学生回答完后再让学生看课文第六、七自然段,作者的内心正是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样一来,学生完全体会到了作者看到自己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着火时的感受。到讲到第八自然段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的表现,我先让学生回忆从小到大有没被火烧过,比如生火做饭时,或没电点蜡烛时有没因为不小心而被火烧到。让有过类似情况的同学来说说他们当时的感受。然后再来看看邱少云的表现,此时学生已经深深地体会了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得坚强意志。

五、通过重点词句的分析,反复品味“情”之所在语文课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思想性和教育性。选入课本的文质兼美的作品,为我们渗透德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者的思想观点常寄蕴在某些关键的字、词、句中,含意深刻,教师的点拨,能使学生茅塞顿开。我在教《桂林山水》时,抓住了:水,“清、静、绿”;山,“奇、秀、险”的特点,进行反复点拨、讲解、品味。桂林的水,静,“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桂林的山,奇,“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样分析、点拨、品味,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通过交流读书收获、体会渗透德育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对文章主题的领会,更是为了深化学生的思想。每讲完一篇课文,我都会让学生交流读书的收获、体会。比如学完了《七律 ·长征》这首诗,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红军长征的目的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经过了11个省,整个长征途中,红军历经艰难险阻,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有的说:“我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体会到我们的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我要把红军精神发扬光大。”有的说“我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感受到红军战士把困难当成平常事看待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还有的说“通过学习毛泽东的这首七言律诗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显然,学生已被红军的精神感动了。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教育才能同步发展,才能完成语文教学的双重任务。

德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

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2

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贾微微语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的心目中,要处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渗透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活动的大量时间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把德育渗透到学科......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按照我国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中学各学科都要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自然也就孕育着巨大的德育功......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 德育 语文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 德育 语文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