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十大公关危机事件_危机公关事件
上半年十大公关危机事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危机公关事件”。
2011年上半年十大公关危机事件
对我们来说,每半年的危机盘点都是一声叹息:企业危机越发频繁、企业危机越来重大,在新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推动下,每一次的企业危机最终都会扩散至大江南北,成为各大媒体疯狂报道的主题,最终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中国网民已近5亿,社会化媒体时代已步入发展繁荣期,所以网络成为最重要的危机策源地:从自媒体揭发到微博拍砖,从市场企业到公益组织,本年度上半年的危机公关事件呈现出“自媒曝光-微博扩散-行业牵连-社会联动”的新形态。
2011年上半年十大企业危机公关事件盘点
案例一:家乐福价格欺诈事件
事件过程:
2011年1月中旬,经济之声《天天315》节目连续报道家乐福大玩价签戏法,价签上标低价,结账时却收高价;明明是打折,促销价却和原价相同
1月26日,国家发改委披露,多地消费者举报“家乐福等部分超市价签标低价结账收高价”,恶意坑害消费者。经查实,确有一些城市的部分超市存在价格欺诈行为。紧随其后,央视、新华社、新浪网等国内最重要的媒体连续、大篇幅、显著位置谴责家乐福,各种媒体报道铺天盖地,一时间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针对这一事件,家乐福就价签问题发表声明称:“相关问题是由于我公司价签系统不完善而造成的,我们正着手进行升级改造。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公司特别加强了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及检查频率,并将积极与各地的物价等监管部门进行沟通,邀请各地物价检查部门的专业人员对我公司相关负责人及员工加强培训。”
然而,媒体调查显示,公众对以上补救措施并不买账。这一外资零售业巨头挽救诚信问题绝非易事。
案例分析:
欺诈消费者时屡教不改,被迫道歉时缺乏诚意,是家乐福应对此次危机事件的两大硬伤。
家乐福的道歉中表现出企业的傲慢。缺乏真诚和诚意的反应,使得家乐福并
未能在危机发生后的道歉中重新获得消费者的支持和信任,公众对企业和品牌的好感尽失。家乐福在本次事件发生后,对消费者号称赔偿,但实际上执行起来力度并不足够。
更让人失望的是,国家发改委将涉嫌价格欺诈的超市名单公布后,媒体对多个城市的相关门店进行了实地采访,结果仍然找到了一些低标价、高结算的商品。即使是在虚假优惠价格事件曝光后,全国各地仍有不少地方的家乐福门店被查处仍顶风欺诈,不做改善。敷衍消费者,后果会是很严重的。对于企业来讲,诚信问题是立足之本,再反思家乐福近几年频繁发生的信任危机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家乐福并没有从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走出一条危机公关的正确道路。
案例二:康芝尼美舒利事件
事件过程:
2010年11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播报了一则关于“2010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的报道。报道称:“尼美舒利用于儿童退热时,对中枢神经及肝脏造成损伤的案例频频出现。根据中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尼美舒利在中国上市的6年里已出现数千例不良反应事件,甚至有数起死亡病例。”尼美舒利似乎成了儿童退烧药中的三聚氰胺。这一则出自2010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的传言与质疑,经由媒体推波助澜,在中国引起了一场药品安全恐慌。
两个月后,消息开始在网上疯传,并被媒体重新提起,争相报道解读,并将矛头直指生产尼美舒利的康芝药业。
至2011年2月中下旬,媒体报道称全国多地大药房已开始下架“尼美舒利颗粒”等含有尼美舒利的药物。
3月,一封被称为“强生打击尼美舒利”的匿名绝密邮件的出现使得整个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邮件称这场引发骇人听闻的安全性恐慌的事件或是一场阴谋,某跨国药企策划此场商战,意在排挤对手,帮助旗下同类药品抢占市场份额。随后,康芝药业发表声明,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通过各类媒体散布并无端扩大‘尼美舒利颗粒’的副作用,从而达到恶意诋毁‘瑞芝清’产品声誉的目的”。为此,康芝声称已经向有关部门举报。
案例分析:
在“尼美舒利”用药事件再次炒得沸沸扬扬之际,康芝药业的这份状纸,更 2
像是一次维护形象的公关策略。
在无情的市场反应压力之下,加上医药行业正处于大洗牌,大重组的起跑阶段的背景,而在起跑阶段就因主打产品质量问题这一药企的致命伤而倒在起跑线上,这绝不会是康芝制药所愿意看到的事情,因此康芝药业的焦急乃至愤怒也并非不可以理解。
然而儿童药物的安全性,更受社会的强烈关注。康芝药业未能就媒体的质疑报道给出一个明确而有说服性的回应,反而将矛头指向其他药品企业。此事是否真正涉及不正当竞争,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急需知道的是,尼美舒利是否适用于儿童,其安全性将如何保证。
事件危机处理中没能让公众和投资者的视线尽早移出事情本身,康芝药业无疑会将心理上的牛角尖做实,让公司走进真正的死胡同。
案例三:锦湖轮胎质量门事件
事件过程:
今年央视“3·15”晚会,扔出首枚重磅炸弹,世界十大轮胎制造商之一锦湖轮胎原料大量掺假,为减少成本不按照比例掺胶,而使用大量返炼胶,严重影响轮胎的质量,给采用其品牌轮胎的汽车带来了安全隐患。
锦湖轮胎是全球十大轮胎企业之一,在国内为包括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神龙汽车、一汽轿车、奇瑞、比亚迪、长城汽车、哈飞汽车、华晨汽车等12家汽车企业的35款车型提供配套轮胎,在中国国内配套市场占有率第一。其行业的特殊地位,使得锦湖轮胎事件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车企被锦湖轮胎事件拖累。锦湖轮胎正面临一场信任危机的风暴。
案例分析:
锦湖轮胎虽然不直接面向消费者市场,但是经过央视曝光之后的成了人尽皆知的品牌。锦湖轮胎竟然是以此种方式第一次强势登场实在悲哀。而锦湖轮胎在危机发生之后的反应也显示出其公关意识不到位。
锦湖轮胎在被曝光之后先是“拒不认错”,表示轮胎不存在质量问题。这样的态度首先让消费者对其品牌形象大跌眼镜,也由此引起媒体的更大关注,并最终引起更大的负面舆论。
之后,迫于舆论压力,锦湖轮胎中国区总裁李汉燮公开发布道歉声明,否认 3
之前宣称的“不存在质量问题”的情况,以获得消费者的谅解。同时在国家质检总局的压力下,走上了漫长的免费检测和召回的道路。
然而,我们仍有很多疑问亟待解决,这一事件的影响范围、问题的症结所在、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等等。锦湖仍然要为其质量的缺陷付出漫长而沉重的代价。
案例四:双汇“瘦肉精”事件
事件过程:
央视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的报道,将我国最大肉制品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卷入“瘦肉精”漩涡之中。报道声称,河南孟州等地采用违禁动物用药“瘦肉精”饲养的有毒猪,流入了双汇集团下属的济源双汇。因为卷入“瘦肉精”丑闻,目前处于风暴眼中的济源双汇公司已于3月16日停产整顿。
肉制品行业又一次受到消费者的质疑,同时也激增了中国居民消费者对食品行业食品安全的更加不信任。中国消费者的身心本来就几经折腾,夹在国产奶粉与洋品牌奶粉之中还肝火正旺,现在“瘦肉精”门又卷土重来,中国肉制品行业也接受严峻的生存考验。
双汇产品已经在一些城市的超市大规模撤柜,并开展一系列补救措施,然而品牌信誉度却难以挽回,双汇产品在全国遭遇销量前所未有的“滑铁卢”。
案例分析:
尽管双汇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危机公关,应对舆论的态度和积极性比起当年的三鹿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更为主动地进行一些与公众沟通的动作,但很显然,社会的舆论普遍还是没有得到缓解。
双汇作为全国肉品行业的“龙头老大”,在事件发生后多次表现出的更多是对企业本身的关照和重视,强调事件对双汇造成了多么严重的损失,对于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却很少提及,只是用“困扰”来解释事件的影响,这一态度并非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和情感,这绝对是危机事件处理的大忌。
危机事件后,双汇需要做的绝不仅仅是向公众开诚布公事件真相,更重要的是履行企业本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重塑企业一个负责任、关注消费者权益和健康的正面形象,通过能彰显企业责任的实际行动去重新获得消费者的支持和信任。的确,只有以诚意应对危机,只有以尊重进行公关,受损的品牌才可能得到修复,对于遭遇危机的双汇来说,尊重消费者才是最好的公关。
案例五:国美“3.15”曝光丑闻
事件过程:
每年的央视“3.15晚会”都会曝光一些不法商家的行为,在2011年的晚会上,央视将镜头对准今年以来处在媒体报道风口浪尖的国美电器,主要曝光了国美电器员工借节假日套取消费者赠品及返赠的现金卡。并且,这些违法人员还借用家电以旧换新政策,通过购买旧家电、盗用消费者身份信息等多种手段,骗取国家补贴资金,这种情况在国美电器多家门店存在。据了解,国美并非初次使用这样的伎俩。
3月16日凌晨,国美针对此事件做出回应,称将严查各门店违规操作人员,并将通过回访对造成损失的消费者将进行补偿。
3月22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指责国美家电“以旧换新”骗补的事件被曝光质非常恶劣,相关部门已经取消了国美电器在天津的相关门店以旧换新业务开展的资格。同时商务部门也约谈了国美电器总部的负责人,要求国美电器进行内部的调查、整改、处分。
案例分析:
国美此次危机事件非比寻常,企业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权益,更被指责“坑骗国家金钱”,这样的行为在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是一大忌讳。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国美企业能够有效借助政府的力量,无疑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实际上,在企业的利益相关群体当中,政府对企业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政府可以直接干预企业的运营,对企业的监管行为造成重大影响,诸如产品质量抽查、财务核查等工作。可以想象,假如这一次国美没有彻查事件,向国家提交一份满意的回复,今后将面临更严峻的生存环境。
除了需要对政府和国家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国美可以采取“还利于消费者”的做法,来重新获得消费者的好感和信任。说到底,企业发生危机事件后只有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才有可能继续后续每一步的企业战略和策略执行。国美在这个事件中主要发生了诚信危机,员工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对企业造成一种负面的影响,反映的是一种道德的危机,更反映的是一种制度的危机。在这个时候,国美必须采取一定的行动,向消费者传递正面的信息,让消费者相信国美仍然是一个与消费者站在同一立场的、关怀和关心消费者实际利益的好企 5
业。
案例六:卡尔丹顿的“假洋鬼子”事件
事件过程:
一个据称产自意大利,叫做“卡尔丹顿”的服饰品牌,据说是欧陆顶级男装品牌,设计主要以意大利风格为主。由于其是高端品牌,因此价格比一般品牌要高出不少。卡尔丹顿从1993年被引入中国,至今已有18年,目前在全国已有数百家分店,仅机场店就有30余家。
3月16日,央视节目曝光了国内著名的所谓意大利品牌“卡尔丹顿”,其实是纯正国产品牌,打着假洋牌的幌子,要价动辄几千块乃至上万元,坑害了中国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据报道,目前在国内众多机场、高档商场里设立专柜的“欧洲顶级男装品牌”卡尔丹顿,其实只是在意大利注册商标。卡尔丹顿仅仅只是一个个人注册的空壳的意大利商标,在海外注册历史最长也不过13年。在国外并没店,意大利只是品牌注册地。
然而,从3月18日起,在互联网上可以发现与卡尔丹顿有关的多篇正面报道。从这些报道,我们可以读到的是卡尔丹顿品牌的高端品味和优良品质,同时通过聚焦品牌在行业里面的声誉和影响力。
案例分析:
公关得法,化危机于无形,公关不当或临危机而不动,则有可能让多年积累起来的企业毁于一旦。卡尔丹顿的“假洋鬼子”事件又是一次由于负面消息而引发的社会关于热门话题的讨论,而我们看到的是在危机发生后,卡尔丹顿另辟蹊径,选择的是坚持品牌的品位和内涵,继续强化作为“民族自主创新自强”品牌的一个形象。在各大网络媒体上投放大量品牌形象的报道,通过媒体的报道制造有利于卡尔丹顿品牌形象塑造和构建的正面舆论。
案例七:中石化“天价酒”事件
事件回顾:
2011年4月11日,天涯论坛出现名为《中石化广东石油总经理鲁广余挥霍巨额公款触目惊心》的帖子,网上贴出了四张购买酒的发票,发票总消费金额约168万元,引发网民议论。
13日,广东分公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购买高档酒情况属实,但购酒与 6
鲁广余无关,酒品主要是用于“非油品经营业务”没有向媒体说明事实真相。之后,中石化集团公司成立调查组,赴广东展开调查。
此后,多家媒体对中石化的“天价酒”事件进行报道,“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的传播格局加速了事件的向外扩散,使得整个危机事件如同“核裂式”发展一样愈演愈烈,媒体成为了舆论的集中地,一时间对中石化的质疑和指责成为了报道的焦点。
4月15日,调查组宣布了中石化党组的决定: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鲁广余停职配合调查,中石化油品销售事业部副总经理夏于飞临时主持广东分公司工作。
4月25日,中石化集团党组召开通报会回应天价茅台酒事件,中石化集团决定免去鲁广余广东石油分公司总经理职务,降职使用,并对鲁广余给予经济处罚。一场引发了社会大讨论的“天价酒”事件暂告一段落。
案例分析:
天价酒事件无论对于鲁广余本人还是整个企业形象,都是一种损失;更为重要的是,以中石化为代表的国有垄断企业在接二连三的作风上出现危机问题,不能不说是对整个国有企业行业形象的一个重大打击。面对这样的形象危机,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有清晰的态度去应对,尤其是对于中石化这样的央企,更应该注意危机的防范及处理,从危机意识的树立、应对机制的建立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多方着力,解除危机根源。
案例八:台湾塑化剂事件
事件回顾:
2011年5月24日,台湾媒体称,5月23日是台湾食品安全的崩坏日,除其他食品安全问题外,更出现了塑化剂饮料。上万公吨“致癌起云剂”流入30多家下游厂商,制造出各类饮品和果冻,波及全台食品生产销售领域。
之所以事件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因为原本起云剂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可促进食品乳化,常用于果汁、饮料、果冻和优格粉末。但某些厂家为降低成本,用DEHP代替起云剂,DEHP属于环境荷尔蒙,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台湾已列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不得添加在食品里。
台湾卫生部5月30日表示,含致癌塑化剂DEHP的问题起云剂的相关食品已流通到香港、大陆及东南亚地区。
6月,大陆开始就台湾塑化剂事件展开社会热议,尤其以微博等网络平台的网民关注更是引起大陆对于塑化剂的恐慌。随后,各大传统媒体也进行了实时报道,塑化剂事件从而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
案例分析:
较之三鹿毒奶粉等危机个案,此次台湾塑化剂事件的致命软肋在于事件发端便波及整个食品行业,统一等行业大佬更是黑榜有名,严重挫败台湾食品行业的生产销售。
此次事件中,无论是台湾官方、还是涉事企业自身,都积极应对危机,配合调查并及时公开相关进展与结果。可以说在危机处理上较为及时。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危机处理,必须建立在产品质量与行业法律的监管规范之上。危机公关只能基于事实的基础上,引导媒体报道、公众舆论与相关事态的良性发展,决不能规避产品本身的严重问题,而掩过饰非。
案例九:蓝月亮洗衣液“荧光增白剂”事件
事件回顾:
2011年6月20日,有“中国打假第一人”之称的王海在其个人微博上指出,由杨澜代言的蓝月亮洗衣液(亮白增艳)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荧光增白剂,并且出具了相关的检测报告,引起了众多网友和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
对此,蓝月亮公司迅速做出了反驳,其副总经理邓岗向媒体解释,国家的行业标准允许在洗涤剂中添加两类荧光增白剂,多国允许在衣物洗涤剂中使用。同时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针对此事发表的特别说明称,行业标准所规定使用的荧光增白剂安全可靠,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可以改善和提高洗涤效果。
此后,蓝月亮公司又在其官方网站、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专门解释关于其产品中涉及的“荧光增白剂”的基本知识和使用规范的条文,同时持续强调其洗衣液产品使用“荧光增白剂”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企业不会停止使用。
案例分析:
此次蓝月亮洗衣液可能导致致癌事件的发生与微博密切相关,在危机处理上给予我们的警示,同样与微博背后所代表的网络舆情监督氛围、现实中消费者敏感的神经有关。
然而其信息公开化的程度和有效传达至受众的效果依然不容乐观,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光有信息的及时发布远远不够,企业更多的应该考虑消费者需要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同时考虑如何将这些信息有效地通过不同平台准确传达到消费者那里。
作为行业中的主要厂商之一,蓝月亮对于此项行业中的潜规则必定了解很深,这有时候会成为危机爆发的一个关键点,因此需要企业正式自身行业中存在的潜规则,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对于企业形象和诚信带来的伤害,避免成为同行中“枪打出头鸟”的危机承受者。
案例十: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
事件回顾:
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用户“郭美美Baby”备受网友关注,这个自爆“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而认证身份却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网友对其真实身份也猜测万分,更有网友认为她是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女儿,由此引发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热议。
6月21日早上,新浪微博上出现了一个名为“郭长江RC-”的未认证微博与“郭美美”互相关注。其发布三条的微博,发布不到两个小时,就引来了诸多网友的口水,不少网友认为这是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微博。有些网友还在讽刺道,“唾沫淹死人啊,您闺女太高调了。”
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新浪也对实名认证有误一事而致歉。
6月29日,天涯、猫扑相继删除原始爆料郭美美炫富事件的帖子。而北京警方也对郭美美事件正式立案,通报结果为郭美美及其母亲与中国红十字总会无直接关联,其认证的“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属自行杜撰。
警方最终通报似乎将郭美美事件与中国红十字会彻底撇清关系,然而舆论浪潮早已一发不可收拾,红十字会深陷信誉危机。
案例分析:
最应具有爱心的红十字会,变成挥霍奢侈的邪恶代表。
此次中国红十字会的信誉危机并非偶然,郭美美无疑只是一条导火索,引爆长期积累的潜伏因子。红十字会作为公益组织,财务信息却从来讳莫如深。公众 9
捐款捐物献爱心,却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一份爱心沦落何处。可以说,此次中国红十字会信誉危机,是其长期不透明管理与内外信息渠道封闭造成的,更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公益组织体制进行公众拷问。
从危机传播来看,微博,无疑成为本次事件的最核心媒介。全媒体背景下,微博等SNS平台已承担起社会责任型媒体角色,因而,企业或行业组织更应当注重网络形象的塑造,一方面懂得运用微博推广自身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要实时把握网络舆情走向,防范危机于微博传播之始。
“家乐福事件”公关策划方案
成立于1959年的家乐福集团是大卖场业态的首创者,是欧洲第一大零售商,世界第二大国际化零售连锁集团。现拥有11,000多家营运零售单位,业务范围遍及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
集团以三种主要经营业态引领市场:大型超市,超市以及折扣店。此外,家乐福还在一些国家发展了便利店和会员制量贩店。一.事件回顾:
“家乐福”事件起因源自一条通过手机、MSN、QQ、BBS等渠道迅速传播信息:“2008年5月8日~24日,正好是北京奥运会的前三个月,所有人都不要去家乐福购物,理由是家乐福的大股东捐巨资给dl,支持‘zd’。那我们现在就来抵制一下家乐福,为期与北京奥运会同长,前后17天。让他们看看中国人和中国网络的力量。请转发给你所有的手机、MSN等的联络人,并且让他们的家人一起参与,让家乐福门可罗雀17天。”
这条内容不长的信息激起了广大中国同胞的内心强烈的愤慨,加之之前火炬传递在法国遭遇了种种阻挠,想来团结一致的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骤然爆发,一时间,“家乐福”成为了众矢之的,青岛各界人士抵制“家乐福”打响了此次“战役”的第一炮。
4月17日上午,武汉“家乐福”将中国国旗降半旗的照片惊现互联网,事件再度升温。又有一大批满腔热血的中国人民加入到了抵制中,全国各地多家“家乐福”的营业受到影响。
“家乐福”总裁否认支持藏独:对于被指支持藏独,“家乐福”总裁迪朗重申,该集团的立场是,从来不会干预其他国家的政治和宗教事务。
武汉“家乐福”半旗门事件——疑是有人故意作怪,相关负责人已报警。负责人指出不是公司所为,怀疑是有人故意所为以引起事端。二.家乐福在危机公关处理方面的不足:
1、缺乏危机意识,处理危机不及时。
抵制家乐福的帖子在网上流传了好几天,家乐福对此却茫然不知。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家乐福华东区公共事务总监于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也是从上周日收到第一条“抵制家乐福”的短信才知道的。其对危机认识不足以至于此!而
在知道危机之后,又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一般来说,企业在发生危机后,应该在24小时内及时做出反应,而家乐福一直到4月16日才对外发表声明,但已为时过晚,危机已经扩大。
2、对于危机,没有找出主要原因。
公众之所以抵制家乐福主要原因是因为路易威登-莫特轩尼诗集团涉嫌支持********,这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主义情绪宣泄。家乐福希望把自己和路易威登-莫特轩尼诗集团隔离开来,策略是可取的,但是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深知根本原因在于路易威登-莫特轩尼诗集团,家乐福只是替罪羔羊,路易威登-莫特轩尼诗集团不出面说明,要取得公众的谅解是不可能的。此时家乐福的这种做法就未免显得幼稚。
3、声明的态度不诚恳。
在其发表的声明中没有提及其大股东路易威登-莫特轩尼诗集团,作为家乐福的大股东,自己不出面澄清事实,而让下属企业辩解,其态度之傲慢由此可见一斑。德国总理都可以在被害犹太人墓前下跪,何况你一区区公司呢?而且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民族。如此缺乏诚意,即使家乐福舌灿莲花,其效果都是苍白的。
4、没有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
对于媒体的报道,家乐福声明中说“家乐福将保留对恶意制造和传播上述谣言的组织和个人采取法律行动的权利。”从语气来看,似乎有种威胁的意味。此时的家乐福正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媒体是其向外界传达讯息,恢复企业形象的最重要途径,如果再和媒体关系搞僵,无异于火上浇油。三.公关目标:
通过本次的公关活动的展开,可以使家乐福在中国市场上可以重新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和爱戴,在政府和媒体方面可以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在其内部的员工、股东和供应商方面可以得到更为的谅解和体谅。四.公关第一阶段:向消费者公开道歉,重拾消费者信任
此阶段是整一个公关活动最主要的部分,若此时处理不当,将更为严重的损害家乐福的形象,导致家乐福的声誉下降。首先将问题准确的归位,迅速改变错误将消费者失去的信任重拾回来。
真心诚意,积极应对:
采取果敢正确的处理危机措施。首先表达出解决问题的诚意。以真诚和负责的态度面对公众,绝对不能敷衍。这样既表现了对消费者负责任的一面,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公司不必要损失。应立即成立临时公关危机处理小组,公关危机处理小组的重要责任就是“战时指挥小组”。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正面的去应对消费者的的抵制,并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巧妙制定积极地进行危机处理,分步骤地实施危机策略。
1.报道周期:自事件发生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时间。报道企业的相关真实的信息。
2.报道阶段及区域划分:
第一阶段:消息发布,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主。同时发布信息。第二阶段:时间深度报道,深入各个中小城市。3.报道主要内容:
(1)率先站出来,进行真实和真诚的表述,解答消费者的疑问和顾虑。(2)展示自己的诚意。4.公关策略:
(1)新闻发布会以及网络新闻发布会的召开
在我认识一种最为让接受和信服的报道方式就是正式的媒体的正式的新闻报道,我们的民众还是十分的信任我们的政府的媒体机构的,只要我们用正面和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新闻界和媒体的支持会给我们的企业危机带来更好的成功。
(2)媒体正式报道
媒体在消费者心目中是一种比较积极和正面的,对消费者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作用,会得到更多消费者的支持。
(3)网络新闻公告
家乐福事件是从网上慢慢的蔓延和扩散开来,在网络上更是对家乐福抵制的盛行,所以在网络上开始进行新闻公告和发布是一种比较合理和比较容易被中国的广大网民接受的一种方法。
五.公关第二阶段:通过家乐福的整合营销措施来重新打造家乐福形象
一.折扣与让利定价策略:
(一)现金折扣
对购买家乐福产品的消费者给予80%的折扣,人人都有,买就有的折扣。
(二)数量折扣 1.非累计数量折扣:
规定顾客一次性购买产品达到一定数量或一定数额,可赠送其他的小件日用产品,价格一般在10-50元。
2.累计数量折扣:
规定顾客在一定时间内,如5月1日—5月30日,购买家乐福产品的数量到达一定的量就可以50%的折扣。
(三)交易折扣
给家乐福的供应商们一定的交易折扣。
(四)推广让价:
此次的大让价活动可刊登在广告,杂志和网络上,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到这一点。
二.公益活动:
向顾客宣传在这段时期内的一部分消费将捐给希望工程,慈善基金会。三.赞助活动:
此时的家乐福通过赞助来来做广告,可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树立起家乐福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良好形象,追求家乐福的社会效益,承担家乐福的社会责任。
(1)体育赞助:
赞助一次社会全民的健身活动,体育通常比任何其它活动都可以更多的获得公众的关注,我国广大公众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日益浓厚,家乐福通过赞助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2)教育赞助:
家乐福可赞助希望小学建设经费,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有助于驾驭事业的发展,又能使家乐福树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形象。
(3)文化赞助:
家乐福应赞助某一大型文艺表演活动,既可以培养与公众的良好感情,又可以提高家乐福的社会效益和知名度,提高社会效益。
(4)社会福利事业赞助:
家乐孤可赞助社团,基金会,赞助的形式定为临时性捐助,这次赞助相对于体育活动类,文化活动类和教育事业类的赞助,可以不那么轰轰烈烈地为更多的公众所关注,但这种赞助有助于与政府搞好关系,向消费者,社会表明家乐福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更能体现家乐福的从高的社会形象,赢得公众的好感。
四.网络推广策略:
在网络上给予网民更多的人身上和精神上支持和尊重,使其可以得到一定的满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安抚他们的心理慰藉。
六、第三阶段:后续工作
当一切工作完毕后,此次事件也将慢慢地进入降温期,所要做的工作是:收起促销活动。使营业步入正常轨道,但广告宣传仍不可少,力度也不能变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都要进行。
效果评估:
消费者:得到了道歉,心理上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和慰藉,并同时享受到了实际的优惠。
家乐福:也成功的解决了自己的危机公关。总结:
只要有危机的产生,多少会对企业和品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接下来的公关危机的善后事宜是企业应主动恢复消费者、社会、政府对它的信任。这一部如果处理得当,不仅可以使品牌形象得以恢复,而且还能够进一步丰满和提升品牌形象。
七、预算费用: 待定
八、策划实施进度:
第一阶段:5月18日—5月28日 第二阶段:6月1日—6月30日
第三阶段:7月1日——7月30日
九、附加说明及相关资料:
此公关活动参考一些公关策划而来,而预算方面由于家乐福超市的范围和覆盖面太广,很难做出准确的预算,所以在这里并没有点出。
林景新:2010年十大企业危机公关事件2010年2月,丰田“刹车门事件”爆发,这家全球的新汽车老大立即陷入巨大的危机漩涡之中。2010年3月,央视315晚会点名批评惠普笔记本存在质量问......
2010年十大企业危机公关事件案例一:丰田汽车召回门事件主角:丰田汽车发生时间:2010年2月-3月危机根源:产品质量故障危机类型:产品危机关注指数:★★★★★事件过程:由于油门踏板和......
2011年上半年中国十大危机公关事件:2011年3月15日双汇瘦肉精事件3月15日上午9时许,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每周质量报告》3·15特别行动——《“健美猪”真相》,节目曝光了“养猪户......
2010年十大企业危机公关事件盘点2010年3月1日,丰田汽车公司总裁丰田章男在北京举行记者会,就大规模召回事件进行说明,并向中国消费者道歉,并宣布召回丰田在中国销售的多款品牌汽......
霞飞事件• 目标:抓住"3·15"曝光的非质量问题,恳求政府解决管理部门各树 权威、企业遭殃的问题,迅速同有关组织(销售网站、行业协会)、新闻媒介通报事实真相,唤起公众的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