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研究现状_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研究现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研究现状
摘要: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健金的农村养老体系由自养层次和公共层次构成,个人、家庭、集体和国家都在其中各尽所能。但在现实条件下农村养老体系的每个层次都存在缺陷。其原因既包括老年人口的疾病风险等内部原因,也包括土地保障功能下降等外部原因。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
1、家庭养老是主要形式。调查资料显示,目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95%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1990——1995年全国敬老院年均2.08万个,老人院老年人只有30多万,仅占农村五保老人(保吃,保住,保医,保葬)的13%,而全国五保户老年人总数仅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2.78%。这表明了家庭养老在农村有巨大的优势。在我国广大农村中,老年人多数仍与子女孙辈们居住,形成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据2000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全国有老年人的家庭中,老年人与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有6871万户,占有老年人口户的73.83%,其中三代居住的占大多数。另外一种情况是老年人与已婚子女分户居住,同时子女仍提供生活照料。一种是丧偶独居,一种是配偶共同居住。无论是那种居住形式,都是在老年人有劳动能力前提下的,经济来源靠老人劳动获得和子女供养。农村的老年人将拥有的土地分配给子女耕种,这样就理所当然地获得子文提供的生活费用。很多家庭虽然是分户居住,但老年人家庭与已婚子女家庭同住一个地区,距离较近,在生活和精神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出现“分而不离”的现象。
2、社会养老是补充形式。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是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提供优惠政策为特色的。民政部门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在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根据农民自愿、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基金帐户,但要避免摧毁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确定养老金的领取标准,交纳标准和支付标准实行多档次。再有是五保供养,它的经费在公社、生产队统一经营时,主要从集体公益金中开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供养五保户的经费和物品,主要从村提留或乡统筹费中列支。部分地方用乡镇企业上交的利润或集体经营的项目中提留经费,政府也从救灾救济款中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供养五保户或兴办敬老院。1998年全国有222.6万人享受五保供养,其中62万人由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还有一部分农村老年人在优抚保障中享受优待抚恤金。优抚保障的对象包括对国家革命事业或国家安全作出贡献的军人以及家属。1998年全国支出优抚保障费用72.8亿元,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47万人。有一部分农村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享受了国家的补助和优待。
(二)目前我国农村养老出现的主要问题
1、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的冲击
第一,老年人家庭地位的下降和多子女家庭养老责任分散。农村老年人家庭地位日益下降。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耕作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使老年农民的传统农业经验的价值严重缩水,再加上老年农民体力的衰退,他们对农业家庭的作用就越来越小,因而他们在家庭中的传统家长地位和权威地位必然会丧失,相应地就失去了对家庭财产的实际支配权。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的可依赖性就大大降低了。在多子女家庭中,由于有多个养老责任主体,就会产生相互推诿责任的可能,出现谁都不养老年人的局面,同时在多子女家庭中其养老行为和水平容易向下攀比。这两种情况都导致了家庭养老问题的出现。
第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当前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据1997年底统计,我国乡镇企业户总数2300万家,创造工业增加值2.07亿元,累积转移农村劳动力1.3亿人,解决就业人口占农村劳动力总数25%左右。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转变到了工业生产中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迅速加快,使原先隐藏在集体出工劳动方式中的大量劳动力开始涌现出来,呈现出从不同地区向城镇涌入的趋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劳动力的不断流动弱化了土地作用,改变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影响了劳动者作为养老义务承担者的角色,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冲击。
第三,农村家庭规模的缩小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老年人口寿命的延长,“四、二、一”式的家庭逐步形成,同时也出现了家庭小型化。50年代,平均家庭规模在5.5人左右。据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我国平均家庭规模缩小到了3.15人。家庭规模的缩小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造成代际之间关系在照料方式、供养方式等方面有所变化。加之,农村老龄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由于人口老龄化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老年人又失去了劳动能力或大部分工作机会而成为社会纯消费人口,又由于人口老龄化有阶段性和累进性的特点,在某些发展时期可能会超越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养老体系产生巨大压力。这两种现象给家庭赡养老年人带来了严重影响,一些家庭贫困的农民很难尽到赡养老人的责任。
2、农村社会化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村集体养老力量薄弱,农民养老资金来源不足。目前敬老院是我国农村老年人集中养老的主要形式,但农村敬老院只是对农村的部分老年人实现了集中养老,虽在相当长的时期较好地解决了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但我国农村敬老院的供养能力还是相对不足。另外,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缓慢,对于那些经济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经济基础薄弱,没有条件拿出足够的资金对未来养老进行投资,再有就是五保户养老,由村级提留为五保户提供生活必需的资料,也就是由农村集体经济供养。但当五保户“就家供养”无法自我照料时,便出现了难以解决的护理问题。
第二,社会化养老的体制不健全。资金保证机制不健全表现最为明显。农村社会化养老对资金的筹集、管理、运营机制是比较关键的,而对资金的保值、增值却是最关键的。目前我国农民养老保险采用积累式资金筹集模式,积累期长,所以要想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基金一般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库券,但随着银行的降息,单靠这些利息收入是无法实现基金的保值,基金必须寻求更为有效的保值与增值方式,才能扩大养老资金的来源,实现分担社会风险的目的。同时,社会公平化不足也是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的一个明显问题。农村中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的劳动者不能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标准,这不但违背了社会保障的意图,而且也严重制约了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降低了社会保障的功能。
第三,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够。社会化养老的主体是社会,是以社会运作的方
式实现的,能够代表社会、管理社会的主导者是政府,并不是个别的社会组织和家庭。从近年来农村社会化养老发展过程来看,我国政府力图避免发达国家“福利制度”或“高福利”的做法,防止背上沉重的社会保障负担。但政府不应该放弃或者规避社会保障责任,在某些改革措施中,增加个人的责任是正确的,但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不明确。当前我国的农村养老模式不能让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截然分开,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的。有效的途径是实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而实现结合的主导力量是政策,即政府通过法规、政策、管理来实现的。这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养老模式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化和生活化的必然要求。
二、增加农民收入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养老问题的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基础的,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目前,我国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并且农民生活水平和收入较低,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的中国农村,能否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要不断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 入的差距,让农民在经济宽松的条件下有能力选择适合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解决了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农民才会安心投入劳动,发展生产,农村经济才能壮大,农村小康社会目标才能实现。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就会对社会、政治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农民承担的税费太多,收入增加缓慢,容易激发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和抵触情绪。从农村范围来看,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收入较低,经济基础薄弱,抗风险、抗灾能力有限。同时,农民收入水平决定着农民生产经营的投资进而决定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一旦农民收入长时间处在较低水平,“三农”问题随之恶化,农村小康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也是不可能的。另外,从城市乃至社会范围来看,农民收入水平低则从农的机会成本就降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涌向城市,导致交通拥挤、城市管理困难、再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社会、政治的不稳定,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加之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必将给在资金上已难堪重负的农村家庭在养老问题的解决上带来巨大的困难。所以,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养老问题解决的根本措施。
三、大力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也要从增加农民收入人手,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资本性资源和生产性资源,使农户个体有经济能力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一)努力提高农民的市场化水平
1、转变农民观念,加大农村科技教育力度。提高农民市场化水平,首先就要改变农民的传统经营观念,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要通过一切有效途径,帮助农民认识市场、接受市场,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把“效益优先”和“市场需要”放在第一位,以市场取胜。同时农民科技知识缺乏,文化素质低下,观念转变慢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也是农民市场化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教育投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据2000年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学文化程度的只有0.0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4.05%,文盲和半文盲却占到22.25%。应采取坚决措施执行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严
格控制农村失学率,保证农民获得基本的教育。其次要加强农』眨技术技能培训。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科学应用先进农业设备,科学种团,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的能力。
2、大力发展农业合作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合作化是所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如日本99%以上的农民加入了农业协助组织,美国,法国等国的合作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农民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还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走合作化道路更是提高农民市场化水平的重要的组织保障。其中有“公司+农户”型,即龙头企业带动农业户型。可以采用松散的合作关系型,紧密的合同定单型,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有“公司+合作社+农户”型。这种形式避免了公司由于与广大分散的农户直接接触而导致的高交易费用,通过合作社的联系,公司降低了交易费用,农户也提高了与公司谈判的能力;有供养合作社改良型。供销合作社经过公司化、股份化和民营化改造,以非合作性质的企业身份,通过“公司+农户”或“公司+专业合作社”的形式,与农民结成新型农商关系。
3、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转变政府职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业的自然、市场和制度风险带来了很大可能,过高的风险影响了农民发展市场经济的积极性。所以,必须降低农业经营风险,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信息服务。完备的市场信息是经济发展的必需条件。但农民作为分散的经营主体,自行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难度大、成本高,客观上要求政府应作为信息服务的主体,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降低经营风 险。其次政策保护。加入姗后,我国政府应充分WTO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加强对农业和农民利益的保护。最后要制度支持。政府必须最大限度的降低由于制度的不稳定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保持相对稳定的农村经济制度,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降低农业制度风险。通过提高政府政策的透明度,保证农民对经济制度的信心,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提高农民市场化水平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
(二)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
1、全力提供农业公共服务。首先要为农民提供及时充足的市场信息,建立完备的信息服务体系。国家财政应支持建立快速、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价格和需求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生产、调整结构提供决策依据。其次要为农民提供 广泛而强大的科技支持。农业科技决定着农产品的品种、品质、产量等,最终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和影响着农民的收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因而财政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人和政策扶持。再有为农民提供通用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服务,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适应市场竞争,提高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和为农民建立完备的农业市场体系,使农产品的产、运、销形成规模,减少阻力,规范市场运作,消除农民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最后还要为公益设施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农村的乡村道路、广播通讯、学校、医院等小型公益设施对提高农村的综合发展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有很重要作用。
2、积极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国家对农业结构调整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面是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调整。针对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无法形成农业规模经营的情况,应有序引导农民处出务工,从事工业、运输业、服 务业等工作,以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由第一部分分析可知,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增长较快,对农民整体收入增长有积极贡献。但必须强调这一转移的“有序性”和“阶段性”,在开拓农民就业门路的同时还应考虑城镇的实际承受能力。第 二个层面是种植业与林业、牧业、渔业等其他农业门类之间的调整。要引导农民
从注重粮食产量转变到注意粮食质量,搞效益种植;要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动物养殖等经济附加值高的农业门类,这也是适应农业需求的变化农业结构的调整 能够切实有效地转变农业发展的路子,提高农民收入,但必须大量地资金和科技投入,国家财政在这方面应该发挥其积极作用。
总之,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变得紧迫,任重而道远。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应根据现实农村的实际情况来解决养老问题,使老年人在一种经济宽松的条件下愉悦的养老。
参考文献
[1]罗元文,沈澈.现行模式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与对策.人口与发展,2009.[2]张宗泽,彭现美.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模式分析.卫生软科学,2009.6.[3]初炜,胡冬梅,孔祥金,吴云红,宋桂荣.农村老年人群对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养老模式探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4]郑军,张海川.家庭养老文化视角下探索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农村经 济,2009.10.
[5]陈林.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探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6]肖燕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途径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7]Quilm,W.(1982).Personal and Family Adjustment in Later Lif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5:57—73.[8]Langlie,J.K(1977).Social Networks,Health Beliefs and 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8,3,September:244-260.[9] Chappell,N.LAging and Social Care.In Handbook of Agingand the Social Science(3rdEd.)Robert H.B.&Linda,ICG;NewYork:Academic Pre,1990.[10]Pillermer,Kard,Macadam,Margaret,&Wolf,R.S.(1989).Services toFamilies with Dependent Elders.Journal ofAging&Social Policy,V01.1(3/4):67-88.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拥有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而当前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未来20年到30年,老龄化高峰即将来临。在老龄化和独生子......
农村养老保险新突破?新华网 ( 2008-05-12 11:13:13 )来源: 半月谈2008年第9期??农村养老保险新突破编者按:农村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关系亿万农民现在以及将......
泉 州 师 范 学 院学年论文题目我国新型老年人养老生活模式探究学 院业学生姓名杨东霖学号101205042指导教师赵秦莲职称教授完成日期2013年5月教务处制目录摘要及关键词..........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提要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是缺失的,而我国农村又恰恰面临着诸如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等带来的养老问题。本文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介绍......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比较缓慢,其中原因很多,除了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民的保险意识较差以外,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建议:打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