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与思考_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与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与思考
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政府 县长
立克幸福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繁荣县域经济、构建和谐峨边具有深远意义。
一、初步成效
(一)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各项经济指标全面上扬,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003年为71840万元,2007年为164421万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3.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3年为3165万元,2007年达到10501万元,年均增长34.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实现利润2003年为522元,2007年为932元,年均增长15.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3年为28409万元,2007年为52663万元,已有大幅提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3年为73247万元,2007年达到89119万元,年均增长5.23%。
(二)经济能耗强度稳步降低。万元GDP综合能耗逐年下降,2006年为2.16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了2.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2006年为3.95吨标准煤,2007年为3.66吨标准煤,下降7.3%。
(三)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加大科技工作投入力度,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速,2003年至2007年完成科技重点项目139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从2003年的40%提高到2007年的44%,我县被列为省级科技工作试点县。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县属民族山区县,工业发展相对较快,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三次产业比例失衡。2003年三次产业占GDP中比重为18.9:51.3:29.8,2007年为18.4:58.7:22.9,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了7.4个百分点,呈现明显的工业化特征,第三产业不升反降,这与我县“旅游兴县”战略极不相称。
(二)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70%,而近年我县科技进步贡献率仅达40%左右,远小于集约型增长方式50%的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处于准集约型发展初期。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资金紧缺,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信息化程度低,名优产品少,工艺流程简单,设备设施滞后,资源产品、初级产品及工艺落后的产品占主体地位,企业提升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资源要素依赖性强。我县工业以能源、高载能、矿产、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为主,属资源开发型和速度效益型,这一经济格局决定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靠企业产品量的扩张和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来支撑。2003年—2007年五年间,全县共增加建设用地1394.2亩,GDP增长100万元需建设用地1.51亩。2007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0.996,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达9465度。这些指标近年呈上升趋势,充分表明资源要素对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增强。
(四)节能减排压力大。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工作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达3.66吨标煤;二氧化硫排放量达1460吨,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达69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达586979万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达27950吨,各项指标均远远高于发达地区,节能减排工作任重道远。
(五)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受历史和地理因素影响,我县开放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外需对经济的拉动力较弱。2007年,实际引进外资110万美元、到位市外资金2.06亿元、地方外贸出口140万美元。与发达地区相比,对外开放程度低,开放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三、对策与思考
(一)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实现突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重视要素投入和数量增长,更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结构优化中提高质量和效益。一要着力提升工业实力。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按照“立足资源、科学发展、壮大支柱”的思路,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推进技术创新;狠抓节能减排,探索循环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实效;增强发展后劲,提升整体竞争力,切实解决工业科技含量低、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项目少的问题,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明达集团、林河集团、东森集团等支柱企业,培育壮大黑竹沟集团绿色食品公司、五旺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工业集约化发展。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培育能源、冶金、化工等支柱产业,全面完成官料河流域水电开发,建设乐山能源基地县。探索循环发展,延伸和拓展磷化工、硅化工、稀土加工、铁合金“四大产业”链条,打造全国最大的铁合金生产基地,形成乐山稀土材料增长极。“十一五”期间,力争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到201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12亿元,工业企业实现税收2亿元以上;年产值20亿元重点企业2户、10—20亿元企业1户、5—10亿元企业4户、1—5亿元企业5户。二要着力提升三产比重。深入推进“旅游兴县”战略,坚持“自主开发与招商引资并重,整体规划、分布实施,打造旅游文化精品”的思路,借助对外开放,用好互联网、电视广播等载体,积极宣传造势,提高知名度,在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和招商引资、深度开发上求突破。坚持文旅互动,加快彝族特色文化建设,着力将勒乌乡打造成“彝族歌舞之乡”,将黑竹沟镇打造成彝族特色旅游镇。用好“甘嫫阿妞”品牌,在黑竹沟景区、黑竹沟镇、县城营造独具峨边特色的彝族文化氛围;在旅游公路沿线的彝族移民新村,建设特色鲜明的彝族农家乐,丰富黑竹沟景区的旅游文化内涵。通过对黑竹沟的深度开发,打造乐山大佛—峨眉山—黑竹沟黄金旅游热线,融入乐山国际旅游经济带,实现峨边旅游业质的飞跃。在黑竹沟旅游开发的带动下,促进吃、住、行、购、娱等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消费水平,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质量。
(二)在推进科技进步上实现突破。经济集约增长的实质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一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实施院地合作工程,增进地方与科研机构相互了解,有目的地引进技术,并不断消化利用;建立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鼓励骨干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二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鼓励支持企业使用先进设备和低耗高效的生产技术、工艺,降低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增长由投入量扩张向投资效率和生产效率提高转变。三要加快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制订更加实惠的人才政策,创造更好的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同时从源头抓起,认真抓好教育,既抓好普通教育,又要抓好职业教育,努力培养地方实用性技术人才。力争到201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三)在节能减排上实现突破。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清洁发展、节约发展是提高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一要健全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节能减排。在节能上,加大《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力度,严格执行我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方案》,整体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和监管,推动节能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在减排上,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将排污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格执行环境“三同时”、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等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依法推进减排工作,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一律关停;对超标排污的,采取坚决措施进行治理;对通过治理又反弹的,加大力度进行处罚;对达标排放,但排污量大、总量超限、环境影响大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再治理。节能和减排工作要全面落实领导挂联责任制和部门工作责任制,实行“一套班子、一个企业、一个项目”,将工作目标纳入县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年度考核。二是要完善设施设备,用技术加强节能减排。督促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先进工艺和设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降低高耗能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企业,引导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十一五”期间,力争万元GDP综合能耗年均降低4.5%;到2010年,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在1500吨以内,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120吨以内,大渡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Ⅲ类标准。
(四)在资源要素集约利用上实现突破。集约利用资源要素,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走内涵发展之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一要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土地资源方面,坚持“严管土地、依法用地、保障供地”的原则,进一步盘活土地存量,对闲置土地进行全盘清理储备,加大招商力度,加快开发利用;完善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体系,开辟“绿色通道”,指导重大项目科学选址、集约利用。能源方面,抓好县电网建设,整合电力资源,完成红星110KV变电站、红叶—杨村110kV输变电线路、农网改造等工程建设,增强县域电网安全性、可靠性和协调性,保障企业用电需求,提高电力利用效能。二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构建以企业、园区、城市为主要载体的循环经济发展平台。企业层面,在冶金、化工、建材等领域,培育一批循环型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物质和能源的使用量;区域层面,建设循环型工业园区,加快生态化改造,促进区域内不同企业间形成资源共享、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构筑区域循环经济;城市层面,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完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推进社会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建设循环型和节约型城市。
(五)在招商引资上实现突破。要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仅靠自身发展远远不够,必须有增量资金注入和新项目的引进。要把提升利用外资水平作为推进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引导企业向更宽领域对外开放、向更高层次招商引资。将优势资源、优势项目、优势产品作为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产业发展重点抓好招商,围绕产业发展导向配置土地资源;依托丰富的水能、矿产、旅游等资源储备项目,“筑巢引凤”,催生项目;加强项目包装推介,围绕大项目、大企业抓好招商,利用外来资金嫁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强化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形成政府与市场、企业与社会共同推动的新格局,必须提供“四种保障”:
一是提供环境保障。深入分析、广泛宣传我县发展面临的机遇,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认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将工作重心放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大力开展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营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环境。
二是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推动行政方式创新。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发展,尽快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以及民间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大力发展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健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基本功能。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制度,用经济杠杆加强污染治理。
三是提供政策保障。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制定全县产业导向目录,明确鼓励、支持和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制定并实施严格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利用经济手段,辅以行政手段,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发展,扶持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改变要素配置方式,将有限的资源要素向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配置,鼓励企业集约用地、节约用地,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整合各类资源,重点支持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项目。
四是提供组织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与集约型增长方式相适应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制。按照中央提出的“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人文指标”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现行考核体系,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指标纳入县级领导、相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在经济指标考核中,要增加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考核得分,集约经营的加分,粗放经营的减分,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引导广大领导干部关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工作的着力点集中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来。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镇域经济的振兴,对于繁荣农村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背景材料1、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链接】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北京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及“十一五”时期经济......
加快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建议与思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十七大提出的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推动永......
